“为何旧知己 在最后 变不到老友“ - 摘自Eason《最佳损友》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么,好朋友,至少自己认为的好朋友,上一个信息或者电话的时候一切都好,约好下次见面,而接下来,你被拉黑了。 被好朋友拉黑,似乎不是稀少的事情。至少我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很多人有相似的经历,并且经历出奇的相似,那就是。没有征兆,没有特别的事件,只是你们没办法再说话了。这种难受,是多重的,不仅仅是无法跟好朋友再继续友谊的痛苦,还有太多自我怀疑,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的刺痛,以及陷入的被拒绝的难过,很多很多。也许你从不曾为这段友谊哀悼,只是让时间跟他人占据你们曾经共处的心理空间。 这集播客是上一集播客的一个延续,我跟阿方谈论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交,以及友谊质量的某种衡量标准。 被好友拉黑之后,允许自己的难过,愤怒,伤心。不要过多的揣摩对方拉黑你的原因,以及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学着慢慢的去接受,逝去的已逝去,有过的共同记忆也依然美好,只是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你们渐行渐远。 就把这个拉黑当成上天给我们的熵减。而朋友,我们都各自走向更好的远方。 也期待大家的留言与我分享你们的感受 ^_^ 0:00 好听的音乐,以及,提到友谊你想到了什么呢? 4:02我们为何要社交,社交的功能。不管是i人还是e人,每个人都需要社交,我们只是社交方式社交需求有所不同罢了。 8:07 I 人 E 人只是标签,环境一定会促动我们的改变。 9:27 社交断舍离的度如何把握,如何衡量社交的质量呢? 阿方认为:情绪价值,投入的时间与频率,社交效率是很重要的标准。33 认为:也许朋友的交互没有那么多标准,也不一定都顺畅,走心与信任最重要。 17:35 阿方分享被朋友拉黑的经历。 25:10 真的到了删除拉黑的地步,也许就代表友情的质量也就那样,如何终结已经不重要了。 26:33 33 分享被好朋友拉黑的经历。 29:38 也许有些人就是没办法承受你跟ta之间任何的多一点的联络。学会不去揣摩,去接受。 允许朋友以他们想要的方式去终结彼此的友谊,也许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大体面 32:30 朋友是双方的,彼此的感受也许不一定同步。自己的敞开与温柔,并不交换相同的回馈。 33:00 被好友拉黑会让我们感觉痛,源自于我们的朋友对自己的拒绝,以及自我怀疑跟否定,交流无门的委屈。允许自己受伤,允许我们哀悼,允许他们离开,允许自己原谅。 35:22 把自己好不好,与朋友的离开分开来看。 BGM 陈奕迅 《最佳损友》 微信 🔍“Aleotrees”
* i 人不是不喜欢跟朋友来往,只是需要更多休息。 ^_^ * i 人独白: 自己独自吃饭真的很爽!! * 不需要成为 i人,但可以理解 i人 从soul mate 到搭子,世界在变,交友方式也在变。我们不禁自问,我们需要那么多的朋友吗?不管是否选择拉黑删除,允许朋友的多元 ,也允许自己的多元~ 嘉宾介绍: 阿方 方圆播客的主播,自闭症儿童的妈妈,双子座, 毫不犹豫的断舍离执行者。 主播:33 33talk 主播,也会粘人的 I 人,几乎不做朋友断舍离。 2:42 开头,做这个播客的契机。 3:10 断舍离似乎是有魔力的~ 疫情开启了阿方的朋友断舍离之路 4:26 33 的 i 人生活,可以一天不说话,似乎没有什么社交断舍离的需求。 5:06 33的 i人独白 - 不想跟大家一起工作餐,人一多就不自在。 6:29 自己吃饭真的很自由。日本也许是i 人天堂,还有单人专用餐桌。 7:18 人是多面的,i人还是有社交需求。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也是一件幸事。 8:40 我们需要e人!外向者往往是人群的中心,让i人的沉默不再尴尬。 9:30 阿方给朋友的排序:soul mate(灵魂伙伴),亲密朋友,朋友,搭子,联系人。 15:27 33好像没办法划分,是朋友都有soul,剩下的可能算熟人。 18:16 阿方对朋友断舍离的方式 - 无视,屏蔽,退群,删除,拉黑。 20:38 33 虽然没有断舍离,但也跟阿方殊途同归。 ---end---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被朋友断舍离或者断舍离某些朋友吗?这集是我跟阿方对谈的上集,下集我们会讨论更多社交的心理意义,以及被朋友拉黑如何自处。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们的感受。 名词解释:I 人(内倾型人格), 与 E 人(外倾型人格)相对, 通常具有被动,安静,内向的特质,倾向于从安静的个人时间获得能量,而E人通常热情有活力,在社交中能获取较多能量,关注的点更多是在外部世界。不过,i 或者e往往不绝对,而我们在这个人格维度上,也是可以流动的。 BGM 吴青峰 《无眠》 台语版
无数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 - 有良好的自我觉察可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对自己更加的满意。 延续2023的年度总结, 聊聊在一年的咨询以及人际过程中发现的自我成长与疗愈秘籍~本集重点的话就是从6:00开始,前面是33的一些最近状况。 00:13 Hello, 最近跟婕一起学古典占星,有趣,也引发我对于命运的新思考。 1:46 也在酝酿新播客,却被拖延症 - 追求完美拖拽着。 2:35 年头想要做点什么,但是年终好像没有很好的完成,不如就不要制定什么计划了吧! 3:45 带入本集主题: 更好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需要我们的自我觉察。 4:15去年的年度总结,我说了两个对抗焦虑抑郁的两个点 - “跳出来看”以及“勇敢”。 6:00 时不时低落,无意义感的状态,在做着看似“对”的事情却隐约的焦虑着,也许something is wrong~有 7:00 状态不好的原因是可以有千百种,回到我们自身,需要做到这一个点... 7:39 自省是不是会内耗。自省没错。我们需要self-access/self-awareness 8:52 改变的第一步也是在于此。 11:09 允许多种情绪的同时存在。例子1:让人厌恶的爸爸。 13:00 例子2: 不听话的下属/孩子。 15:21 人是复杂的,允许了自己也允许了别人。 16:50 你可以同时喜欢也讨厌一个人,你也可以同时让别人喜欢跟讨厌。 18:45 把每一种情绪留在那个状态里面,不必全部把所有的感觉都拉到同一个平面,让张力变大。不必选择任何一个单一情绪。 22:45 关于33 talk 的,关于33 的个人小总结。 让我们期待新一年,随心随性~ 去年个人年度总结: 对抗抑郁焦虑情绪的方法 相关玄学播客: 灵魂功课:南北交点 (1) 星盘能量与自我察觉 (2) 相关心理学科普: 自恋型人格NPD (1) ASD儿童与看护者心理健康 (2) 老年心理学 bgm: 《下一秒》 剪辑录制:33
不管你有没有孩子,我想可能你都可以看一看这本 -- 《看见孩子》, 因为我们曾经都是孩子。 今天这集,是我跟好友肥肉君 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肥肉君发现了一本畅销育儿书籍《看见孩子》。我们发现这是一本很棒的心理学书籍,它不仅仅谈育儿,其实它更多的是聊人与人的关系,去接纳彼此,更好的看到对方这件事情。 在这集你会听到 * ”我的育儿方法好像有问题,我吼了孩子,我很自责,我该怎么办“ * ”到底应该”尊重“孩子还是严格建立规则” * “我们愤怒,到底是愤怒什么” * “觉察的意义 — 当我们对有些事情有了知觉,事情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欢迎大家收听“33Talk”2024最终集。也希望各位能看见与被看见 :) 1:50 发现这本书的机缘 - 发现这本书与其他曾经看过的育儿书的大不同,肥肉君爱不释手。 3:00 无论发生什么,先不要怪自己。 5:03 建立规则与给予安抚认同 同样重要 7:16 “高需求娃,怎么办” - 先认可他的情绪 - 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呀! 11:10 肥肉君曾经跟爸爸吵的不可开交,看了这本书之后,开始慢慢能够跟老父亲对话。 15:14 “孩子不听话”家长的愤怒背后的点是什么? 17:07 愤怒是我们内心的空洞(无能/缺失)投射出去的自我防卫(33的话:如果你的愤怒很多的话,那也小心你的内心空洞哦) 20:27 自制 与 愤怒 ,请允许他们同时存在。 22:20 打破不良家庭关系的代际循环 - 从我做起 23:30 很多行为事无意识的,而当我们意识到了就可能会不一样 26:00 我们常常因为羞耻感而愤怒或“被控制” 嘉宾:肥肉君 剪辑制作:33 bgm:孟慧圆 《没长大的歌》
本集对话嘉宾: 张维恩博士 - 新加坡公共卫生, 痴呆预防与护理科学家 * 就算失智症无药可救,也有45% 是可控的。 * 面对老年看护 - 也许你需要重新认识你的老爸老妈。 * 看护者的自我照顾是无比重要的一项功课。 我们害怕谈论老年,是在恐惧什么吗? 是老年带给我们的衰弱感觉吗?还是年龄带给我们的无能为力以及伴随年龄可能会发生的疾病呢? 也许,只有更加了解老年,才能更愉快自信的老去,并更好的陪伴家里的老人。 今天这集播客,带你更好的理解老年,以及了解让我们望而生畏的“老年痴呆症” / “失智症”。 01:17 当社会都在讨论青少年、成年人心理,老年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02:00 嘉宾自我介绍 - 张维恩(Wayne Freeman Chong) 02:17 老年人也有多样化的需求:老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医疗体系、心理咨询、退休心态等。 03:35 维恩选择老年心理学的个人与社会原因。 04:55 新加坡这十年来对于老人照顾的举措有很多积极的发展,心理学方面的发展还并不普遍。 05:50 张博士的两大研究重点:失智症的预防, 看护者与老年人的关系 06:07 何为老年痴呆/失智症?(注解:失智症指的并非疾病本身,它是一组非特定征兆与症状的统称。如记忆力、注意力、定向能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 06:55失智症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疗,大众对失智症有认知上情感上恐惧。 07:29 预防失智症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不要等到患上失智症才去做点什么。 09:01 Lancet Commission 《柳叶刀》科学期刊最新研究 - 失智症有45%的可控性! 10:59 失智症两大主要来源:血管性失智症 & 阿兹海默症(聊天中简称“海默症”) 15:15 我们如何帮助自己,预防失智症 17:00 失智症影响我们的记忆 18:20 失智症相关的诊断以及新加坡三大研究中心 20:14 科学家对失智症还是只停留在初步的了解 22:05 护理难点:捕捉失智症的苏醒期进行头脑训练 23:50 严重的失智症需要专业护理人员 24:27 家庭看护者的困境 - 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世代" 26:00 最好的老年看护是在家中进行 - 被看护者在熟悉的环境,以及建立能信赖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7:20 看护者需要了解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我调节与照顾 以及 实用的沟通技巧。 28:18 重新认识与理解家中的老人,也重新认识自己。有时是我们自己心理那关过不去。 29:20 包括对于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病患的支持关系。 32:40 照顾者面对失控与崩溃时刻 - Time out - 给彼此空间时间。 36:00 市场对于老年心理学还没有那么重视,这个专业毕业之后就业依然面临挑战。 38:50 曾经的医疗体系注重的是紧急救治,以后的社会应该会更加注重长期疾病的护理 ------------------------------- 主持:33 编辑:33 欢迎联络33,讨论更多失智症或心理相关的议题:工作微信 “aleotrees” -------------------------------- 名词介绍/解释: Geropsychology - 老人/老年心理学 夹心世代 sandwich generation - 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的中间层人士 45“八仙” = 45% , “八仙”为本地percent 的口语说法。 工作记忆: 当下要做任务时候会用到的记忆模块, 区别于长期与短期记忆 图片转自网络 - Uncovering the Hidden Risks of Young-Onset Dementia
* 知名心理咨询师花了五十分钟问朋友之前去过哪些地方咨询,忽略朋友身体的应激状态直接说时间到了。 * 咨询师说:“ 不要忘记婚姻当初的誓言”。这是不是道德绑架? * 男咨询师的越界行为!!?? 这集节目是我去年自己录制的,在今天也通过“33talk”分享给大家。 我想,我们去找心理咨询不是为了找一个年纪大的长辈对我们说教,或者无情的倾听机器。我们希望有个能够看见我们的人,帮助觉察自我,找回自己的能量,更好的爱自己。 00:23 节目开头 1:15 朋友跟我分享一些她奇葩的心理咨询经历 2:18 知名心理咨询师花了五十分钟问朋友之前去过哪些地方咨询,收费如何 5:30 咨询师叫朋友 “ 不要忘记婚姻当初的誓言”。这是不是道德绑架? 06:40 朋友的朋友也遇到男咨询师的“骚扰” 07:26 去精神科看抑郁症,被告知工作就是要被老板骂的,这不算什么 8:16 看到网友分享自身经历,得到的是“小题大做“这个结论。 08:51去精神科能得到什么,以及我们逐渐丢失的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10:04 对现状的无力感 11:02 33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可思议 - 用词让我不适 : 小三,照妖镜。 12:20 我们去找心理咨询的动机是什么,高的试错成本,我们该何去何从? 13:50 咨询当中的理论,技巧是一方面,人文关怀与道德伦理同样非常非常重要。 BGM: Irony would have it (Matt Maltese) 内容,制作:33
· 心理咨询来访者的一个普遍的重要议题是什么? · 内耗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如何将其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 心理咨询行业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挑战和乱象? · 面对NPD个体,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情感安全?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充满好奇,或者正在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解答,那么这期节目为你而来。 本期是和《六分之一》的串台节目。谢谢主播桥怡的邀请。此次串台,我从主持人的身份转变为嘉宾,我们除了简单聊了聊我怎么走上心理学以及助人者道路这件事情,还触及与母亲分离的心理议题、心理咨询行业的挑战与乱象,内耗的积极面以及如何面对和处理与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学会在复杂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解锁心理学的神秘力量,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 【本期介绍】 嘉宾:33,33 talk 主播,心理学博士,心理学工作者。 主播:桥怡,六分之一主播,聚焦品牌孵化&营销、个人IP、商业模式、认知心理学等。 【你将会听到】 01:41 为什么33走上心理咨询助人者这条路。 04:10 国内外心理学课程设置的差异巨大? 06:06 全球顶尖学府科班毕业生,竟然会有助人羞耻? 07:20 市场上心理咨询师的门槛低到无法想象。 14:04 咨询师的流派对来访者重要吗? 15:18 一次被来访者误会的经历。 20:17 理解与尊重个人空间的重要性。 22:05 作为咨询师,我们也有自己的困惑。 23:22 与母亲分离的问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4:32 到底什么是“与母亲分离” 28:09 解决母女价值观冲突的策略。 31:25 如何面对母亲的期望和自我坚持。 35:20 如何看待情绪与个人特质 40:18 如何处理内耗和管理情绪。 41:05 内耗一定是不好的吗? 43:50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多可怕? 46:26 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人是NPD,该怎么办。 47:32 对想要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的建议。 剪辑: 桥怡& 33 文案:小肥 & 33 bgm: 李霄云&黄英《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
在这下集节目中,作为一位自闭症孩子的母亲,阿方告诉了我她是如何走过那些痛苦、迷茫的瞬间的。她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经验跟温暖的感悟,包括如何处理情绪去面对孩子的失控。她说,每位自闭症看护者都要保留自己的那一点“自我”,那是支撑下去的动力源泉。在情绪崩溃时,与家人出现矛盾时,更不要害怕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我发录音给她的时候,她告诉我,再回头听这些,她的眼眶湿润了。Me too。我知道那些黑暗的,伤痛的,无助的点滴,都是真真实实的。 希望社会更多的关注自闭症群体。每一个个体也可以从了解更多做起。 把最美的祝福,送给阿方,送给所有自闭症看护者。 1:41 台湾独自旅行归来,重新思考职业规划。 3:56 抽离出来,放空自己,找回自己 -- 自闭症看护者需要给自己充电。 5:32 美妙的看心理医生的经历:从完全不知道去看心理医生是怎么回事,到感觉到慢慢的变好。 6:35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童年的心结,那些创伤值得被审视,去自我关怀。 8:38 80后教育“有毒”!? 如果我们心理不能承受一些压力,我们会被认为“很弱”。 吃不必要的苦是真的有意义的吗。 10:30好心的劝告,被说成是“看心理医生是矫情。” 有点困惑,他/她难道是古代穿越的吗? 12:24接纳自己的负面感受,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心理有不舒服,遇到挫折,不是任何人的错。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13:47 看护者本身,是脆弱的人类。讨厌那些“无条件对孩子温和” 的言论,不要戴高帽子。 15:52普通小孩,惩罚行为可能可以纠正不良行为;但是自闭症小孩,发火,体罚对他们可能真的没有用。 17:55面对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如何抽离: 确保孩子生理需求的满足,在安全的环境彼此给予空间。 19:10 家人的接纳,承认是不可忽视。 20:40在孩子自闭症刚开始发现的时候,与老公的分歧很大。 21:01很多ASD爸爸似乎都比较悲观 - 理解男性被养育的特质 - “更恐弱” 21:50 婚姻咨询帮助了自己跟老公的关系,增加彼此的理解,更好的沟通。 25:43亲密关系中,需要理解自己现在跟过去的关系,不要放弃沟通,以及落实一个处理矛盾的方案。 28:12自闭症儿童的一些行为已经很刺激家长了,家长不要互相指责,珍惜彼此这一世的缘分。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理解自己与孩子处境的只有你了”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自闭症谱系障碍在如今并不少见;中国儿童ASD患病率26.50/10000(2018)。 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个体背后的看护者,他们的挣扎与心酸,我们了解的太少。 在这期节目中,我与自闭症儿童的母亲阿方对话,聆听她作为一位照顾者的故事。阿方和我分享了她在照顾自闭症儿子小圆的过程中,经历的一些至暗时刻。 阿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性,一个热爱生活,钟情花草园艺,创造小美好的的女性。她也是特别的,特别的有能量的女性。她在对抗孤独与压力的同时,不曾放弃自我,努力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这一集中,我特别选了卢广仲的《一百种生活》。 我想,我们的生活,也许只是一百种生活中的一种;而神经多样性的他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那一种生活。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更包容,让每一种生活方式都被接纳与尊重。在平行的每一种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快乐。 2:35 关于阿方。INTJ, 双子座,多面人格,职场能手。 3:50 从早期迹象到正式诊断:阿方分享了小圆两岁以前的早期行为征兆。以及在新加坡获得正式的自闭症诊断报告往往要等到7岁。 7:10 发现了痛觉迟钝等症状 9:06 挣扎与接纳:在孩子自闭症症状逐渐显现后,相信每一个家长都很难相信。可能没有完全搞清楚自闭症的时候,反而没那么痛苦。 10:40 辞职, 回到家里照顾孩子。而多动的症状在六岁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样打开了。 13:212017年的至暗时刻 16:25 学习的越深入,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袭来,不禁问自己 “我的人生,我的孩子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18:00 退化阶段发生 19:04自闭症看护者常常承受的社会污名,尤其是妈妈们的被指责和误解。早些年的“冰箱妈妈”理论,还在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在人们之间。 24:55 看到一些进步与希望,总是欢心鼓舞。好像我又可以过自己的人生了。 25:27 一切似乎不那么顺利,开始上学的孩子很难适应。一切仿佛回到原点。其实自我以及所有的人生的热爱,不曾忘记。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9:17 实在迷茫的自己,开始了一次短暂的独自旅行,在台湾的夜市留下了眼泪,真切的感受自己的存在与自我。 本期嘉宾:方圆播客 主播阿方 主持人:33 备注: 对话中KK与NUH指的是新加坡的两所医院 参考资料: 刘贤 等 中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Meta分析 (2018)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自闭症历史70年,最荒诞“冰箱妈妈” 的假说 (2020),财新。 自闭症的“冰箱妈妈”假说认为, 自闭症是由于妈妈的冷漠造成的,是由于父母在早起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应激障碍。
你听过心理剧这个词吗?心理剧可以是我们探索自我,自我疗愈的很棒的方式。去年我也与天天做过一集关于心理剧的内容,这集播客我们对心理剧做了更多更深的探讨。 对谈嘉宾:心理学博士,清华博后 ,iWanna品牌宣传负责人 天天tiantian 图片是天天参与一次线下跑步活动:) 0:45 十年未见线下重聚的闲聊 1:45 say hi & 自我介绍 2:21在一个心理学初创公司 - 让更多人成为心理人! 2:46最近在做的事情包括心理学科普,与线上线下的活动,以及留学支持 4:18 不仅仅是谈心理学的理论,而是做一些心理健康推进的活动 - 不看你的原声家庭或关系网络的疗愈方式 5:30 大家还是觉得谈论心理健康好像是我有病 6:00 很多情况是大家错过了最佳的调整时间,而最后真正寻求帮助的时候效用没有那么明显,反而让很多人觉得心理学没用。 7:00 可能很多人是对心理这件事情是感兴趣的,但是也许不是以心理的名义参加。 8:00 我们想要成为多啦A梦,有那个神奇口袋帮助别人 具体说说心理剧 9:45 什么是心理剧? - 不是为观众进行的表演,而是自我内心的探索形式 10:37 人格 personality的词根,最早有面具的含义 11:20 人们有很多社会角色,带上什么样的面具,就在扮演/呈现什么角色。在心理剧中,我们可以探索我们不曾带上的面具,或者扮演不好的角色。 13:43 谁会参与,主角,导演,替身。导演往往承担了咨询师的角色 14:50 心理剧让我们有更广的视角,探索事件发生的其他可能。以及让我们具像化我们/他人的心理过程 16:40 AI 给心理疗愈带来新的可能, 心理剧与AI 也有结合的空间,演一场心理大戏 18:40 线下心理剧的魅力,还有其他个体在演绎过程里给主角带来的不可思议。人们善意的释放带来无限温暖 故事分享 19:48 天天分享近期的一次心理剧具体的体验,以及自我的觉察与改变。 22:55 有时候我们想要达成目的,还想姿态好看。 想要姿态好看,可能是我们的自我限制。 26:20 带着心理剧里的觉察,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个体的困境 28:15 十年前的自己似乎更加油行动力,而进入中年,作为女性,这些种种似乎开始对自己有枷锁,变得越来越不敢了。 29:07 社会的挫折,负反馈往往让我们畏缩。 而我们在潜意识里还存留那个自我渴望的火苗并等待时机,将它点燃。 30:59 33 分享自己的故事, 父母期待的稳定无法满足。 避而不谈,有时候是共存的策略。 32:51 父母辈一边期待孩子开心,一方面又期待稳定。 33:55 求同存异,人与人的真正了解是困难的,珍惜能够共振的珍贵时刻。 最后的发问 34:37 33问题1 心理剧的过程是怎样的? 35:20 33问题2 心理剧与家族排列的区别? 36:27 心理剧与家排不一样。 37:40 接触心理剧,大家可以先旁观或者进入导演训练。 39:45 一人一故事 (回响剧场)- 观众与台上的表演者一起完成 43:43 心理剧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人,神,物 均可呈现 44:40 一个简单的例子,心理剧如何发生 暖场,选主角,安排演绎,结束,参演人员分享,历程分析 50:35 完形理论是心理剧的根基之一 - The end - BGM Jason Mraz “Geek in the Pink”
你了解音乐创作者吗?这个角色一直让我觉得很神秘也很好奇。 我的身边恰好有一位,他就是来自马来西亚的“Potato 马铃薯小弟”,我们很愉快的约了做这个聊天。年轻的他已经走在他的梦想之路,拥有着不错点击量的单曲。 作为一个音乐创作者,爆红也许是大家都期待,但并不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而这个背后,往往矗立着一个或者一群对于音乐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有着热爱,执着,追求,梦想,憧憬的ta/ta们。 感谢马铃薯小弟的坦然,他失落过,期待过,被瞩目过,瓶颈过,兴奋过,低沉过。而无论如何,他有可爱的爱听林俊杰永远支持他的妈妈,有热爱音乐一起去pub演出的朋友,有一直忠实于他的音乐本身。 恰逢采访音乐人,也省去了我四处搜寻片头片尾曲的烦恼。本集的开头,我用了他的“Monday blue”, 末尾是他的“我不愿离开”。 欢迎大家在各大门户音乐去搜索他的歌,支持这个怀揣音乐梦想的音乐人! 1:30 say hi ,自我介绍 2:57 与音乐唱歌的初接触。启蒙老师,还有爱唱歌的妈妈! 4:29 怎么在机缘巧合下,开始创作歌曲,一切也源于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6:45 这张专辑是怎么诞生的。33好奇发问:发布了音乐怎么开始有收益的。 8:52 亲情献唱 点击率最高的歌 - “我不愿离开” 。 11:35 唱作人的感慨随着年纪也发生变化,切入情感敏感点的歌传唱比较高。 12:12 自己独立创作的难点与克服 - 可能旋律跟已有的歌相似?害羞的性格怕麻烦别人。 19:35 好像进入瓶颈期 - 情绪的起伏似乎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23:12 为什么叫”Potato马铃薯小弟“? 24:20 在台湾参加AI联合制作音乐比赛得奖! 26:50 33提到重复的生活让感官体验下降这件事,习惯化(habituation)是无法避免的过程。 29:30 曾经也有跟团体接触的机会,可是很容易散掉。i人的困惑~ 31:56 乐队里面乐手总是香饽饽,遗憾于自己没有学乐器。 34:00 不过,声音也许就是美丽的乐器,我们总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不在意,而盯着我们没有的东西。 36:10 刚出社会的时候,似乎真的要进入纯粹的音乐行业挺难的,有很多不情愿的情绪 38:44 失落感,似乎离音乐梦想越来越远。生计,梦想,似乎是我们永远难解的人生题目。 40:15 也许保持热爱,保持初心,不用把梦想当成唯一的结果,保护它,滋养它,就是最好的结果。 46:25 热爱也是我们的支撑自我的支点 49:25 片尾曲 - 《我不愿离开》 谢谢大家的收听!谢谢Potato 马铃薯小弟! 再一次,有热爱就是blessing! 备注:对话中的yt指代油管。 剪辑&制作:山山
继续上一集,我与婕对于这个比较小众的星座概念 - 南北交点的讨论。 最重要的take away应该是 - 知觉我们灵魂的召唤,开放的面对改变。 感谢大家收听,欢迎给我留言,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大家感兴趣的玄学或星座话题。 0:43 南北交点何时回归 1:16 土星回归后的30不惑? 2:06 南北交回归的灵魂召唤? 3:10 天王星回归的40 而立 - 激烈暴力的冲刷自我 ? 4:48 33分享关于来心理咨询里中年来访相似的困惑与灵魂觉醒的力量 6:00 总会改变,总会害怕, 总需要学习。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吧! 8:57 机会与礼物 - 平衡与整合南北交点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10:12 也许我们所说的开悟之人 - 他们的行星能量比较明显与集中,所以早早就开始进行灵魂功课。 12:20 南北交点的功课 ,做多少才算“对”呢? 13:38 成为自己没有终点,过程本身就是终点。 15:28 有四分相的状况可能想会比较容易感觉有个“课题”反复出现 17:25 活出星盘的能量是没有人给你打分的 - 唯一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感受 17:56 有意识的了解南北交点 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有方向感的 18:36 人生的课题,灵性的学习 - 并不是为了折磨我们的 19:33 了解南北交点也帮助我们了解“一体两面” 这件事 21:20 案例分析 - 北交六宫射手的解读 29:44 花絮 - 闲聊星座能量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 当然啦,实际生活并不可以如此简化。^_^ 本期对话:山山 & 婕 剪辑: 山山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