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芭比和奥本海默同时段上映,媒体不自觉地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在看完芭比和奥本海默后认为:奥本海默很好,诺兰很优秀,但这部电影既可以出现在明年,也可以出现在3年前,都会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类商业片。但芭比只会出现在2023年,只会出现在此刻。它开启了一场不会结束的对话:当女性在主流商业片中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叙事的主体,并大获成功,下一步会是什么?此刻,全球范围关于芭比的争议和不断刷新记录的票房,或许可以让我们的想象再大胆一点、更乐观一些。 本期播客,三位主播久违地一起录了一期线下播客,聊聊芭比和她的导演格雷塔。 【本期主播】 Jasmine,UU,小明 【本期重点】 01:22 看完电影出来后在外面拥抱 04:09 终于有一部这么轻松愉快的电影来讲我们的故事 07:18 在电影院遇到现实中的Ken 12:19 过去也有只拍给女性的电影,但我们叫它“泪水片” 15:49 男人在观看女人,而女人在观看被男人观看的自己 19:51 我看向芭比,照见了自己作为女性的困境 20:55 最好的故事是开启了一场永远无需结束的对话 29:50 神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 35:44 《弗朗西斯·哈》中的女性情谊,真的存在吗? 41:23 I love you so much! 【本期书影音】 书: 《那不勒斯四部曲》- 埃莱娜·费兰特 《应得的权力》-凯特·曼恩 《爱说教的男人》-丽贝卡·索尔尼特 《乐园之丘》-米尼克•希珀 影: 《弗朗西斯·哈》、《小妇人》、《伯德小姐》、《芭比》、《奥本海默》、《封神》 文章: 端/孙小椒-《《芭比》,以及永遠對《芭比》不滿意的你》 端/弦子-《不眠芭比的黑鏡警告:當芭比走進現實世界,人們卻穿成芭比走進虛擬》 【本期音乐】 LIZZO-Pink Billie Eilish-What was I made for? 【后期制作】 小明 【特别鸣谢】 谢谢困困送的森海专业话筒~
【本期内容】 本期节目,我们终于来到这个节目取名的灵感来源——“MBTI”。 从大学课堂到职场破冰,从朋友聚会到网络聊天,MBTI已成为我们日常话题中的一个惯例。然而,有人觉得它利用心理暗示并不靠谱,有人觉得它就如曾经的星座塔罗,是当代“赛博算命”,但也有人觉得它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自己。那么,这四个字母是如何定义我们的不同人格的?这些人格真就是大众所认为的那样吗?MBTI的火爆背后又预示着怎样的年轻人困境? PS. 结尾有彩蛋 【本期主播】 Jasmine,UU,小明 【本期重点】 0:31 彼时星座此时人格?什么是MBTI? 9:53 为什么会感到心理测试“超准” 10:50 MBTI 和“I人与E人”,可能并不完全是大家想的那样 16:40 伊莎贝尔希望大家通过MBTI更了解并悦纳自己 18:00 来自豆瓣话题:MBTI是科学还是赛博算命? 20:00 一定程度上,MBTI确实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23:00 MBTI就像现实“算命”,也有心理暗示与鼓舞的作用 24:10 MBTI无法预告未来,但暗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 26:16花了十万给自己算命,以及斥巨资给追的爱豆算命的年轻人 30:00 心理测试、算命占卜那么火,是年轻人与日俱增却无处可去的心理疗愈需求 36:00 殊途同归的人生课题——“认识自己” 38:10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无需标准与标签,去试试寻找自己吧 40:00 MBTI也能帮助人格各异的我们互相理解对方,减少隔阂 【本期音乐】 Big Love – Fleetwood Mac Happy Birthday to You – Geburtstag Heart Sutra (short mix) – Kanho Yakushiji, kissaquo 【本期提及书目】 《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 《天生不同: 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 伊莎贝尔·迈尔斯/彼得·迈尔斯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洛莉·戈特利布 【本期后期制作】 UU
【本期内容】 “叮——”你的微信提示音又响了吗? 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微信在便捷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侵蚀我们的生活。微信等社交媒体作为人与人之间现实关系的投影之一,通过微信家庭群重塑了传统的代际关系,也通过朋友圈的时刻分享打造了圈层社交。数字时代下,中国家庭的亲密社交因此改变了吗?在海外的我们,本期从外部视角聊聊微信对我们的特殊性。 【本期特邀嘉宾】 熊雨田,英国莱斯特大学传播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介化的移民家庭和故乡。 【本期主播】 Jasmine,UU,小明 【本期重点】 02:08 听到微信的提示音,你是什么反应? 09:12 技术塑造了人类,微信成全了中国人 10:52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技术使用方式 12:37 西方世界为何做不出微信这样的软件 18:00 打开微信等于跨入中国社会 20:02 微信如何进一步塑造中国式家庭 22:02 微信让中国人的家庭观更加传统 25:50 微信的崛起:“发红包” 28:12 数字世界里 “拉黑父母”与“家和万事兴”并存 31:27 东亚家庭管制模式在数字空间上的复刻 33:32 微信从设计之初就兼顾了东亚的文化性与社会性 37:17 微信满足了中国人所有人情世故的需求 39:17 为何在海外的华人会比国内同辈人更传统? 45:12 微信是我们的乡愁 【本期音乐】 Suspicious Minds -- Elvis Presley 新写的旧歌--李宗盛 【后期制作】 Jasmine
【本期内容】 转眼间,我们在新加坡工作已满一年。新加坡交出新冠防疫高分答卷的同时,也成为了亚洲首选的“淘金地”,各类人才前仆后继奔赴至此。然而我们却开始反思:新加坡真的适合我们吗?我们未来还能去哪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退休目的地? 二十多岁讨论养老有用吗?UU说,“我们需要在开始变老变弱之前,找一个可以安心变弱的地方。” 本期三位主播就来闲聊一下我们的“退休梦”。 【本期主播】 阿U、Jasmine、小明 【本期重点】 01:54 新加坡物价上涨多离谱? 05:56 新加坡好像不是一个适合打工人生活的地方 06:10 但谁适合生活在新加坡? 10:26 不管在哪里,我们好像都是“异乡人” 14:48 当工作空间和生活空间可以被分开,我们开始思考“退休目的地” 18:37 聊聊泰国的养老项目 23:45 多元化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的人生故事 24:34 那些影响我们选择养老定居地的因素:医疗,多元化,治安和气候 28:12 “异乡人”的身份也让我们自由 30:15 我想和爱的人在一起变老 34:17 我们想要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个具体地点 35:02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39:57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期音乐】 文雀 - 春分 文雀 - 浮生若梦 【本期书/影清单】 上野千鹤子 -《最后一堂课》 海明威 -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约翰·史崔勒基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电影 - 《晒后假日》(播客中被误读为“夏日午后“) 【后期制作】 小明
【本期内容】 贺岁歌开始在街上流淌,红色的喜庆元素逐渐充斥视线。在这么一个冬去春来的时节,我们不谈过年的繁琐习俗,不谈来年的宏伟展望,也不去泛泛而谈过去一年的感想。这一期,我们用三件物品将回忆具像化,回顾了过去的一年,关于自我探索、亲情、友情。 这一期的录制过程十分令人触动,我们未想到以物来重拾记忆的方法,能令话题进行到如此深入的领域。如果亲爱的听众朋友们也喜欢这一期节目,欢迎你们在评论或分享中继续这个话题,用三件物品去回顾你过去的一年,或许你也会有别样的收获。新年快乐。 【本期主播】 Jasmine、小明、UU 【本期重点】 01:44 这个选题好难,我们短暂冷场 02:45健身卡:新生活习惯,新的自我 04:12一个人去演唱会与一个人的跨年烟花不孤单 06:53 朋友们亲手写下的信件弥足珍贵 09:24 恋物与回忆,所恋是与人的牵绊/联结 12:48 信件的分量是电子信息无法比拟的 14:35 关于自己选择和solo旅行:一张去巴厘岛的机票 16:19 我给妈妈生日送了一束花 18:21 “非必要”的花,如何以最美好的方式传递情感 20:37 收到花的妈妈笑颜与我心花同绽放;我希望她有天能理解我 21:40和家人的相处时间每一刻都很珍贵 23:03 喜欢的乐队,也要抓紧去看他们的演出 24:00 “小明送的东西们”让Jasmine突然真情告白 27:40 成为挚友的背后:“遥远的相似性” 29:00 小明回应Jasmine真情流露(听众朋友们快来嗑啊(尖叫)) 31:40 电影院会员卡:开启从内心寻找自我的旅程 34:36 海上孤岛,漠中绿洲:新加坡艺术影院The Projector 37:35 Jasmine的therapist——纯真肥猫猫Bowbow 40:00 自己选择的家人,在异乡的朋友们,我们互相支持 42:39 结束语:用三件物品回顾一年,并在来年收获新美好 【本期书籍&相关推荐】 《纯真博物馆》—奥尔罕·帕慕克 新加坡艺术影院:The Projector 【本期音乐】 Stones—SonicYouth 黃昏鹿場–甜梅號 【后期制作】 UU
【本期内容】 勇敢是一项古老的美德,但何为勇敢,却始终未有共论。我们推崇勇敢,以为自己知道何为勇敢,但真要给勇敢下一个定义,却都有柏拉图笔下人物拉刻的困惑:“我心里以为知道勇敢是什么,却不知道它怎么现在避而不见,以至于不能用言语抓住它,说出它是什么。” 勇敢究竟是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人类道德直觉的选择?是“英雄主义”还是“点滴行动”?临近年末,三位主播聊聊“勇敢”,愿我们充满勇气地迈入下一个年头。 【本期主播】 Jasmine、小明、UU 【本期重点】 02:20 “勇敢”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力 04:45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06:00 从韩国电影中的革命讨论勇敢的动因 08:29 生活中勇敢的“小瞬间” 09:25 理智理性VS. 道德直觉 13:30 制度的不公与个人的勇敢(崔娃自传故事分享) 16:42 悲惨世界中对勇敢的代价无怨无悔的人们 18:50 对过去的书写就是勇气的体现 21:30 三个人“勇敢”经历的分享 31:05 集体的勇敢 VS. 个体的勇敢 35:00 《她说》:从她到“她们” 37:20 从西方哲学史回顾“勇敢”定义的变化 41:20 把勇敢的冲动变成具体的行为 【本期书籍&影视】 美利坚:我们的故事 America: The Story of Us (2010) 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Musical)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刘瑜 天生有罪---特雷弗·诺亚 She Said--- Jodi Kantor /Megan Twohey 【本期音乐】 这世界如此美好—安溥 勇敢的人—草东没有派对 【后期制作】 Jasmine
【本期内容】 周末打开视频网站原本只打算看一集,却一不小心就刷剧到凌晨;发了社交媒体动态后,总是忍不住反复点开查看评论点赞;对喜欢的那个人,总是无法避免地上头变“恋爱脑”…美国作家Fran Lebowitz 说没有人是故意想上瘾的,那我们是如何上瘾的?而令人欲罢不能的“瘾”应该被百般谴责吗?本期播客三位主播来聊聊那些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上瘾二三事。 【本期主播】 阿U、Jasmine、小明 【本期重点】 02:31 让人停不下来的刷剧机制 06:06 平台的上瘾机制设计 06:42“没有人是以上瘾为目标而上瘾的” 10:41 成瘾行为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情感 11:09 恋爱脑是上瘾吗? 12:10 “心流”的概念和进入心流状态的四个条件 16:44 这个时代被设计成让人容易上瘾 20:05 上瘾一定是不好的吗? 21:34 社会长期对上瘾进行道德范式绑定 23:10 对成瘾者的刻板印象 25:10 上瘾不是成瘾,是成瘾前的状态 27:20 在成瘾前,一些上瘾行为也许不该被过度责备 28:53 成瘾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处理痛苦情绪的方式 31:15 现代人看似丰富的生活背后是无处安放的孤独 32:26 一些避免成瘾的tips 【本期音乐】 Sex, Drug, Internet — New Pants Redwine — Unprocessed 【本期书/影/游清单】 影/剧/纪录片: Black Summer (黑夏) — Karl Schaefer &John Hyams Pretend It's a City(假装在城市)— MartinScorsese & Fran Lebowitz 书/文章: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DSM)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我们为什么上瘾》—迈雅·萨拉维茨 《成瘾时代:坏习惯如何变成大生意》—柯特莱特, 大卫 《What is addiction?》— Harvard HealthPublishing 《Addiction by Design》— Natasha Dow Schüll 《饱食穷民》— 斋藤茂男 游戏: 《动物森友会》—任天堂 【后期制作】 小明
【本期内容】 在一些古老大陆的原始族群中,咖啡曾被看作力量的来源和祭拜的对象。如今,喝咖啡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办公室的咖啡机,到咖啡店的手冲壶,咖啡场所的变迁往往也带来不同的仪式感与场所体验。咖啡馆更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期咖啡上瘾的几位主播将聊聊咖啡文化,分享下这杯小小的黑色液体带给我们的不同意义。 【本期主播】 Jasmine、阿U、小明 【本期重点】 00:39 Coffee, can't live with it, can't live without it. 03:45 咖啡因与“戒断” 07:50 南洋咖啡的美味,附送点单秘籍 10:00 旅游必去当地咖啡馆——体验独特的文化连接 12:37 咖啡馆——让繁忙生活放松下来的场所 14:50 咖啡馆——开放但独立于日常的私密空间 16:00 工业风咖啡馆 vs. 氛围感咖啡馆 19:00 从前的咖啡馆:思维碰撞发生的地方与“流动办公室” 23:10 世界各地的咖啡文化不尽相同 25:53 上瘾的是咖啡因,还是咖啡的消费行为? 27:51 购买咖啡背后的心理需求 29:10 展开讲讲:这花花世界是如何努力引诱我们上瘾的? 30:44 顺便就把下一期选题定作“上瘾的现代社会”吧 32:10 这里有一些回馈听众朋友们的小预告 【本期音乐】 Let’s Do It – Louis Armstrong 那阵时不知道 -- MLA 【本期书目和影视】 《贪婪的多巴胺》-- 丹尼尔·利伯曼 《上瘾五百年》-- 戴维·考特莱特 《咖啡瘾史》-- 斯图尔德·李·艾伦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后期制作】 阿U
【本期内容】 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齐格蒙特•鲍曼曾指出工业时期的工作伦理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消费型社会,因为如今的年轻人不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生存方式,更是需要在工作中寻找生活的目标和价值。工作之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苦,功利性的苦,更是精神上的苍老。我们日复一日思考工作的意义,也在寻求work life balance,至今仍没有找到最优解。本期几位主播漫谈闲聊关于工作的那些事儿,探讨工作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 【本期主播】 Jasmine、阿U、小明 【本期重点】 00:45 旅行时不忘带工作电脑的我们balance吗? 02:50 工作和私人生活很难有明确的边界 06:13 工作构成了我们的社会身份 07:50 休假时应该暂停工作状态吗? 08:57 创造性工作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10:22 现实生活不是《人生切割术》 12:45 工作的疲惫更多来自精神层面 14:10 找到自己的信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17:35 寻找工作的意义 18:30 “施虐式”的工作逻辑与消费主义 21:52 工作的瓶颈来自于信念感缺失 23:41 职业、事业与工作的差别 29:27 做出任何改变都要迈出第一步 32:00 严重的负面情绪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34:50 工作的满足感是需要寻找的 【本期音乐】 Dance Dance Dance ---Peek I Dot Car --- I Mean us 【本期书目和影视】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 《人生切割术》 【后期制作】 Jasmine
【本期内容】 你有多久没有旅行了?还记得上次旅行的美好记忆吗?又是一年长假将至,本期播客,三位主播“望梅止渴”地聊了聊过去的旅行记忆:那些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和难以忘怀的风景,当然不可避免地还有计划外的惊喜或惊吓。旅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也许不仅是为了认识远方,离开本地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原来的地方。欢迎评论和我们分享你的旅行回忆和假期计划:) 【本期主播】 Jasmine、阿U、小明 【本期重点】 05:25 旅行目的地的选择:也许只是出于一个念想或者是一本书 08:10 青岛的一年旅居生活 09:00以游客的视角看待日常的生活地区 09:57以明天就要离开的心态在坡生活 10:24 旅行不一定要去景点 13:00日本旅行的温暖经历 17:31 我们的旅行回忆是由人和故事串起来的 20:00 旅行时一定要去的地方是博物馆 21:10 旅行时,语言是一把钥匙 23:57计划外的惊喜和计划外的惊吓 26:32 旅行让我们逃离现在的生活 28:20 旅行让我们离开原本的生活常态,从而看到它 30:28 家乡不应该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31:00 见过山川大海,游历过四方 再选择我的家乡 32:27 旅行不仅是为了认识远方,也是为了认识原来的地方 36:12 旅行:延长人生 【本期音乐】 陈绮贞 -- 旅行的意义 【本期书目】 刘子超《失落的卫星 :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特雷弗·诺亚(崔娃)《天生有罪》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成为波伏瓦》 【后期制作】 小明
【本期内容】 提起26岁,你会想到什么?是长成大人还是奔三?是新生活的开始还是被掉队的焦虑?据Worldometer,2020年全球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为何人生尚未走到一半的我们,如今依然会深陷年龄焦虑?本期节目,我们将会与特别加入本期节目的NTU同学Monica一起,围绕着年龄来聊聊年龄焦虑的那些事儿。 【本期主播】 Jasmine、阿U、小明、Monica 【本期重点】 02:53 曾因害怕自己不像其他的“25岁”而焦虑 04:48 如今因为期待而不再害怕26岁 06:20 身边许多朋友人生大事的推进令我害怕“人生掉队” 08:35 “最难的阶段其实只在成为30岁之前” 10:49 年龄不过是一个刻度,不是日程表 11:53 年龄与社会经历,谁可以定义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大人? 15:35 比起年龄,更焦虑工作无意义和自我无法自洽 18:40 26岁的重要课题:了解自己与认识自己 19:55 年龄焦虑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很大的关系 22:10 外界对男生和女生年龄评价的“双标” 24:05 职场对女性的“年龄与婚育歧视” 27:00 畸形婚恋场:女性的价值由谁定义? 29:10 社会性别分工与“母职惩罚” 38:05 抵抗年龄焦虑,先试着认识自己 42:25 认识自己是困难、不断试错而无尽的旅途 46:20 在20多岁最重要的是什么?“探索” 【本期音乐】 《This Magic Moment》--Lou Reed 《Tomorrow, Wendy》--Concrete Blonde 【本期书目】 《焦虑的人》—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老妓抄》—冈本加乃子 《毫无意义的工作》—大卫·格雷伯 【后期制作】 阿U
【本期内容】 申请季到临之际又有一批学子马上要步入新的校园生活,适逢此时,"IN人而议"特别策划专访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大众传播系(MMC)系主任汪炳华教授聊聊他的故事以及文科生海外就业难的问题。马上30岁的我们,该如何走向下一个路口呢? PS: 本期全程为英文采访,Transcript见底部链接 【本期主播】 Jasmine、阿U、小明 【本期重点】 08:50: 工作经验为何是MMC录取的必须要求?/Why is working experience a must for admission to MMC? 15:50: 冒充者综合症袭击着我们每一个人/Impostor syndrome hits everybody 19:05: 智力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Intelligence is not the only criterion for excellence 27:50: 文科职业待遇偏低的背后,是性别?还是经济发展?/What is behind the low pay of non-STEM jobs? The gender 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32:55: 关于传媒职业的价值错配/The Mismatching between salaries and Comms’ works 38:30: 金钱不是唯一的职业选择标准/Money is not the only criteria for career choice 40:20: 从记者到律师,再到大学教授:如何看待职业选择?/From a journalist to a lawyer, then became a Professor: How to choose your career path? 50:07: 什么是正确的人生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What are good decisions? How to make good decisions? 52:17: 人生迈入30岁,我们要关注什么?/In our 30s, what is important to us? 【本期音乐】 Si tu vois ma mère (Midnight in Paris) -- Sydney Bechet We are -- ONE OK ROCK 【本期书目】 Macmillan Range: How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sed World--David Epstein 【后期制作】 Jasmine https://shimo.im/docs/vVAXVVKep4Talwqm/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