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紧张,还有明天”——试图找寻不配得感、内耗的源头到底是什么? 1、生活中奇怪的小事与沟通困境 2、身份和定位 3、说话人与听话人 4、自我的限制 5、人生的选择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市井有市井的烟火气,田园也有它的山间野趣。 重要的是自己主动的选择,而并非被迫的接受。 而选择停留在某一种生活,也并不在于,世俗标准怎么去定义,周围其他的人怎么看,怎么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心里是否觉得“值得”。最后,希望我们选择的每一种生活,选择的每一次停留,都是因为内心所认可的“值得”。
从择偶的角度看“李行亮”类型的异性是否适合当伴侣
深秋,一只小船,停靠在湖面的土丘上 它在一片萧瑟中做短暂的停歇 这不是它的第一次,也不是它的最后一次 秋风瑟瑟,一派荒凉之下 是风,让它们低下了头。。。
相逢莫话青云事,借我清风一枕眠。 —— 一些和朋友和信有关的往事。
从《再见爱人》浅谈我身边的“麦琳们”
一个人,如果满足一切看起来幸福的条件,她就一定能幸福吗? 一个人,如果满足所有看起来快乐的条件,她一定会快乐吗? 从《再见爱人》中的嘉宾麦琳谈如果一时被情绪问题困扰,导致生活脱轨怎么办
屈从世俗、随波逐流 vs 遵循本心、特立独行 集体/环境 vs 个人 这是一个难题
“你是什么样的人?像你假装的那样,是单纯的土地的孩子? 噢,不是。你也在弱者之列 ——你是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 你足够聪明——只是比我们共同的朋友聪明一点。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 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并不存在。 你太弱了,又太固执。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用食物获取快乐的途径如此简单,但我似乎很少能够体会,从前很少,现在更少。有时候我甚至会想,这真是一件太不公平的事情,因为先天的原因,我缺失了一份我本应该拥有的快乐,而这份“缺失”总能在与别人的对比之下,显得那么的刺眼。
我想,对于那些离开家庭,终日奔波在外的人。家是拦在生死门前的一条线,也是最后一条退路。 尤其这几年经济动荡,工作大环境不好,难免要感受多方的变动和压力。对于那些遭遇重大挫折又或是长期被迫生活在动荡和不安里,且在现实世界中受到多番挤压、屡屡受挫的人来说,如果这时候家都不能成为港湾,给予关怀、理解和支持,他们恐怕真的就退无可退了吧。
有时候,我问自己: 我这一生究竟有过什么吗? 有过的,这就是我一生拥有的全部 而余者不过是一场多余的梦。 ——И. А. 蒲宁《寒秋》/戴骢丨译
同样的感触,我也在医院感受到过。同一栋楼,同一时间,也许某一层的人们正在欢庆新生命的到来,而另一层的人却在痛哭亲友的离别。 生与死,悲与欢,时间长与时间短,倒是让我这个过客,多了很多复杂的感受,感到难以自处起来。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