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洲的火车头,欧洲右转最靓丽的观察窗口便是德国。 倒退个三四年,诸如环保/难民等议题,在德国有着横扫一切的政治动能。那么最近欧盟议会选举的右转,就显得更加玩味了,人心变化怎么就这么快? “少谈点主义”,这话被追捧多年。但这话本身就是最大的“主义”,因为要你默认现状。 右转左转,说到底就是价值观优先序的重组,“主义”的重组背后满是故事。
如果某个人非常计较在外人眼里的身份/文化识别,却又没能力跳出世人对他的身份/文化认知,那该是何等阿Q的悲哀。 但任凭几个阿Q如何倾尽政治算计,在中华文化认同上也是蚍蜉撼树。 这也将是我们结束历史悲哀的根本路经所在。
如果不是久居欧美,大概很难理解生活中的松弛感,自由自在逛公园,跳舞的大爷大妈们热情洋溢,不用担心被偷被抢。 这背后仅仅是能否自由逛街这么简单吗? 是学界怎么衡量计算都弥足珍贵的社会和谐,是经历苦难后真正的乐观主义。
马克龙直接把法国右转送上了全世界媒体的标题,但这件事真的是个突然的大转折吗? 勒庞10年前就代表法国进驻欧盟议会了,怎么这次引起这么大关注? 全世界的神经都绷的极度敏感,这是这件事暴露的最大趣味。
追求奢侈品并不是什么新鲜靓丽的潮流,这是几千年封建迂腐的一部分。 都2024年了,我们已经看到了科学探索的无边无际,没必要再寄希望于靠买贵得不正常的玩意来求得优越感,很low。
张维为瑞士永居的事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说。。 退一万步,如果常年旅外就不能讲任何中国好话,那么没出去就不能讲半句坏话?都2024年了,还有这么酸葡萄的二极管思维? 本质是你不认同别人所说的话,你在扼杀别人有表达跟你不一样观点的基本人权。但凡别人说的你不爱听,你就说别人在赚流量。 同样逻辑反过来,你何尝不是在赚流量?那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你自己便是标签。 erika,旅日25年。coucou,旅法15年。 有时这儿来不及,就在同名微信公众号用短文更。欢迎关注:左了个右LeftforRight
我们已经太久没感受到日本民族的血气,尤其面对美国宗主国时。 明明有美国驻军和挨原子弹的现实,日本大众媒体和教科书选择系统性麻痹,以此建构了一套好笑的逻辑自洽。 基辛格曾表示担心日本对美国“报复”,所以现在的日本全民心态是隐忍吗? 这种事如果很容易就过去,为什么靖国神社又一直在那?相关话题还需要觉得敏感吗? 分享人erika,旅日接近接近30年但不好意思写上去,那就25吧。 有时这儿来不及,就在同名微信公众号用短文更。欢迎关注:左了个右LeftforRight
日本主流媒体洗脑下,日本民众长期对中国态度很差,虽然这讲起来非常讽刺。 但纸包不住火,就像公知注定死亡一样,tiktok等自媒体冲击了日本人认知。 实力当然是最好的外宣,转变正悄然发生,日吹将成笑话。 分享人erika,旅日将近30年但不好意思写,那就25吧。 有时这儿来不及,就在同名微信公众号用短文更。欢迎关注:左了个右LeftforRight
吹日本经济的声音铺天盖地一年有余,这些人到底有没有在日本待过,很怀疑。 日元已经一再跌穿日本人多年以来的心理防线,物价也被广泛吐槽,却有一群外围的人整天在吹他们经济很好。 我们多次提到,崇洋媚外最大的毛病就是,将世界投射以想象。 退一万步讲,不计较立场情感,这样的世界观才是阻碍我们客观冷静的最大绊脚石。 分享人erika,旅日接近30年了但不好意思写上标题,那就25吧。 有时这儿来不及,就在同名微信公众号用短文更。欢迎关注:左了个右LeftforRight
执拗于左右争论,是不是陷入一种话语建构当中,纯粹的概念追求意义是什么。 太左和太右都有腐败,所以到底是在争什么。 钱穆谈宗教和人生观时,认为西方执拗于理念世界,因其世界观二元。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和理念的融合。 当然这是一个我们现阶段无法驾驭的讨论。 但是逃脱出西方数百年来所建构的种种概念话语,是本频道新名字的最大呼吁。
最喜欢标榜自己质疑权力,独立思考,客观中立的媒体人,往往却毫不过滤地吸收英美媒体传达来自英美官方的声音,这是中文舆论场当中最悲哀的虚伪。 是因为查不到其他媒体吗?你信他们查不到吗?那为什么还活在英美媒体的信息茧房? 因为他们自以为代表了真实,客观,中立,专业。
比烂是为了找到问题根源,既然不是这个体制特有的,那么围绕问题的讨论就不应该针对特定体制而来。 柴静话语就是投射一种想象,供人抱怨眼下的不满,毫无意义。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