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Treatable traits:我相信这种颠覆传统的分类方法,未来将会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方法论中

这是让我个人极有获得感的一期节目,因为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treatable traits。 这个概念最早在呼吸疾病领域被提出,到现在不到十年时间。欧洲呼吸病杂志将其称为「21世纪慢性气道疾病管理的新范式」(Treatable traits: a new paradigm for 21st century management of chronic airway diseases)。 而我认为,它的价值远不止局限于呼吸道疾病,而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指导工作和生活的方法范式。我相信,在未来它将会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方法论之中。 本期节目聊的疾病是慢性阻塞性肺病,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它的发病率超过10%,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患病人群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同时,这也是致死病因排名前五的疾病。 本期嘉宾分享的关于慢阻肺的医学进展,是为了治疗疾病而进行的疾病分型。 这个看似没啥技术含量的工作,其实蕴含了极大的实用性智慧在其中,因为它使用了基于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 过去我一直把所谓「MECE原则」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指导结构化思维的正确方法。 但是了解了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之后发现,这是对MECE原则的一个完全的颠覆,这才是真正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种方法。 如果这一期内容你最终什么也没有记住,那也一定要记住这两个单词: Treatable Traits! 注:MECE原则,即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也就是在分类时,做到不重叠也不遗漏。该原则由麦肯锡公司的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她的《金字塔原理》中提出,她说MECE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本期内容 * 什么是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病)? * 导致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 为什么要对慢阻肺进行疾病分型? * 为什么说慢阻肺的疾病分型将为精准治疗带来机会? * 临床上用什么方法或者标准对疾病进行分析? * 基于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是怎样的? * 为什么说treatable traits的分型原则是更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法? * treatable traits的原则还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有哪些应用?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王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过敏原诊断与免疫治疗学组 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气道学组 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62分钟
99+
1年前

第七期:不开刀不化疗治疗早期胃癌,中国这项技术全球领先

胃癌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在中国都是排名前五位的恶性肿瘤。 不过,对于这种恶性肿瘤,如果发现得早的话,却可以不用开刀不用化疗,只需要做个胃镜,用极小的创伤,花几千块钱就能治疗了。 这项技术最早从日本引进,但是因为中国胃癌的高发病率,以及中国医生们在技术上的不断挑战,已经把它发展到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而要实现这种超级微创的治疗,进行胃癌的定期筛查就是极为重要的。田太医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定期的胃镜检查了。在这里也提醒40岁以上的朋友们,重视这项检查。 本期内容 * 怎么样算是早期胃癌? * 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靠谱吗? * 为什么欧美国家对这项技术非常保守,较少使用? * 本来以为是早期,结果切除后发现不是早期了,该怎么办? * 内镜下切除的早期胃癌,后续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 * 内镜下切除胃癌安全性如何,有哪些风险或者并发症? * 内镜下切除胃癌后康复需要多久? * 无痛胃镜和肠镜检查是怎样一种体验? * 医生是如何一步一步从无到有发展出这项技术的? * 内镜下治疗胃癌的新技术,给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的启示?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王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 委员兼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浙江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委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2分钟
99+
1年前

第六期:独家呈现:一项黑色素瘤相关医学人体实验被提前叫停关闭,听专家讲述其中细节

提到医学人体实验,很多人会产生各种不适的联想,感觉好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式的试验。 但实际上,所谓的医学人体实验就是我们说的临床试验,是医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今天所享用的医学专业诊疗,都是建立在前人无数的临床试验上的。希望由一人尝百草,就服务万世子孙,那只能是一种神化式的美好愿望,现实则要残酷得多。 本期请到的嘉宾,将从黑色素瘤的治疗角度,为大家呈现一次前瞻性临床试验的过程和细节。而这一次临床试验的结果,又是很不理想的,以至于试验没有结束,就被专家主动叫停关闭了。 聊到最后,我们都不断的感叹,我们面对的这个疾病对手实在太强大了;但是,它既然在那里,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向它发起挑战。 本期内容 * 中国黑色素瘤和欧美国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中国的黑色素瘤更难治疗; * 黑色素瘤是怎么治疗的; * 免疫治疗和新辅助治疗是怎么回事; * 医学人体实验设计要通过伦理审核,都有哪些流程; * 人体实验前伦理审核答辩时,会关注哪些问题; * 这次医学实验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让专家主动叫停中止了; * 我们如何看待这次失败的临床试验; * 中国黑色素瘤专家面临的巨大困境; * * 嘉宾认为最重要的科学态度是什么。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金谷 浙江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 科室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皮肤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70分钟
99+
1年前

第五期:肿瘤免疫治疗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听一下相关研究专家的深度讲解

卵巢癌在女性中,虽然发病率不是最高,但死亡率却是排在第一位的,被称为妇科肿瘤中的「癌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肿瘤相对早期就可能出现转移的情况,以至于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远处的播散。 本期嘉宾就是在卵巢癌转移领域进行相关研究,发现了和卵巢癌转移相关的重要分子,并希望以此推进针对卵巢癌的治疗。 进一步,我们聊到了针对癌症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八年前的「魏则西事件」把肿瘤免疫治疗推向风口浪尖,但两年后,免疫治疗的先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种治疗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本期内容 * 卵巢癌为什么会成为妇科肿瘤中的「癌王」; * 肿瘤转移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说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 * 要论证一个事实,只有正面的证据是不够的,也需要反面的证据; * 科学家们都是杠精附体; * 一篇科研论文的背后有哪些没有呈现出来的工作; * 当医生说「治疗有效时」,意味着什么; * 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轻易说「攻克癌症」。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李艳丽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专科分会青年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55分钟
99+
1年前

第四期:今天做手术,明天就下床——可以像补牙一样修补膝关节,但手术关键是选对医生【节目中有专家门诊加号暗号】

生活中有很多费膝盖的情况。出现膝盖磨损,不是只能消极止痛,拖延时间,等到很严重时去做全膝置换的大手术,也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进行早期修补,从而避免后续更大的全膝置换手术。 不过,手术毕竟是一次侵入性的操作,有相应风险。即使是这样的微创手术,也有可能在术后几年出现问题。这一期的嘉宾就是研究影响手术失败的因素,论文发表在英国骨与关节学会的官方期刊上。 和之前的内容不同,这是一次临床研究,也就是说,不是体外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而是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手术相关的问题。从访谈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一个外科医生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对自己技术的要求与精进。 本期内容 * 生活中的哪些情况容易造成膝盖的磨损; * 膝盖磨损会有哪些表现; * 针对不同程度的膝盖磨损,目前都有哪些治疗的方法; * 针对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医生会如何寻找答案; * 影响膝关节修补手术的因素有哪些; * 嘉宾专家门诊加号的暗号; * 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都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没办法做出更好的实验设计; * 医生如何看待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桑伟林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45分钟
99+
1年前

第三期:你的身体被两种遗传机制控制:一个人说了算 VS 投票商量着来,如果他们同时出现了……

【高能硬核内容预警】前半部分内容信息量极大,专业硬核,能扛下来的都是硬汉! 后半部分讲基因检测,可以真正了解一下这个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并且了解一下营销宣传语中,「临床证实」和「有研究表明」背后的猫腻。 本期我们请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啸老师,分享他关于多动症(ADHD)遗传机制研究的经历。 可以说,这是我从《太医来了》做播客以来,聊得最吃力的一期,因为信息量太大了。虽然嘉宾用了非常形象的类比,但研究内容确实太专业了,甚至到了40多分钟时我的思路都有点跟不上,还理解出错了,经过5分钟解释才搞明白。 整个分享过程可以让你感受到,科研工作者怎样同时把较真儿和开放的心态融合在一起。 本期内容 * 遗传中的拷贝数变异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别是怎么回事; * 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是怎么回事; * 为什么说我们的遗传有两种机制控制:一个人说了算 VS 投票商量着来; * 如果这两种机制在一种疾病中同时出现了,会怎么样; * 如何知道一种疾病到底被多少基因控制着; * 如何评价基因检测这个项目; * 乳腺癌的基因诊断会有怎样的期待; * 营销宣传语中的「临床证实」和「有研究表明」,背后意味着哪些信息。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常啸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腾讯新闻:@医学九号半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71分钟
99+
1年前

第二期:这位胸外科主任研制国产首个针对胸膜的人工材料补片,结果发现实验数据不达预期

本期我们请来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柳凯老师,分享他在研制国产首个针对胸膜的人工材料补片过程中的经历。 聊天中发现,原来胸外科医生的手术,像极了修车师傅补自行车胎。沿着这个类比,我们搞清楚了人工胸膜补片的问题。 嘉宾分享的整个研制过程,让人深深体会到,探索全新问题的时候,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直面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极大的耐心中,不断否定自己,颠覆自己。 本期内容 * 肺漏气了(气胸)是怎么回事,会有哪些健康问题和症状; * 胸外科医生怎么给肺补漏气; * 小小的一块胸膜补片,临床上都有哪些要求,需要做哪些工作; * 科学研究需要做的预实验是怎么回事; * 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是怎么回事,都要做些什么; * 医生如何看待实验不达预期; * 嘉宾在实验遇到问题时,为什么也还是没有接受投资支持; *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人员介绍: 本期嘉宾: 柳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食管癌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肺癌早诊早治疗精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制片: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小宇宙:@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60分钟
99+
1年前

第一期:田太医反思自己医学科普的三个问题

九年多前做过一个播客,叫《太医来了》,小宇宙里也可以搜到。后来因为实在精力不济,做了三年多之后停更了。这些年来时不时还会收到听众催更的信息。 九年来读了一些书,也经历了一些事,认真思考之后,现在打算再重新做一下播客。 「医学九号半」,就是经过认真反思之后,推出的一档全新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会请一些医院或者大学里的专家教授作为嘉宾,希望通过了解他们医学前沿的实际工作,让大家真正体会到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本期内容 这是第一期,也是创刊号,所以没有请嘉宾,只是我自己的solo。主要是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反思自己这些年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节目,以及可以期待节目将做成什么样子。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内容: * 影响OpenAI高层动荡的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是怎么回事; * 怎样算是一项值得去做的好工作; * 科学精神应该是怎样的; * 推荐了三本书:《80000 hours》、《卡拉马佐夫兄弟》、《复杂生命的起源》。 人员介绍: 本期主播:田吉顺 策划:田吉顺 摄像:田吉顺 剪辑:田吉顺 联系我: 邮箱:[email protected] YouTube:@医学九号半 B站:@医学九号半 微信视频号:@医学九号半 知乎:@田吉顺 微博:@妇产科医生田吉顺 微信公众号:@田田田太医 podcast:@医学九号半 备注:推荐使用YouTube订阅收看,这应该将是最快最全的渠道了。

52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