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熟人、荤人、内人看素人剧场

在近年的电视节目、抖音快手带动的网络视频里,我们常能看到“素人”这个词。素人的特质和表演风格,挑战了职业/非职业,科班/非科班,专业/票友的区分。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剧场人韦哲宇,谈素人在国内戏剧节“非职业”单元上的呈现,追溯“素人”元素在中国小剧场和实验剧场发展中的逸闻。 特别嘉宾: 韦哲宇,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戏剧系博士,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教学之余进行实验戏剧创作,参与创立鸸鹋剧团。翻译有剧本《天堂之路》。 本期主持: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现居英国,就读行为和表演艺术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这期我们聊了…… (可在支持章节功能的APP中直接跳转) 1:59 结识在剧场,参与都柏林戏剧节邀请演出《游击队》 5:07 素人剧场初体验:生涩,真实,即刻反应,从《游击队》说开 9:58 一辩:素人剧场,业余剧场,非科班/非职业,真人秀 17:07 中国小剧场的反体制传统和素人元素 20:00 扶持本土“非职业”单元的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等 24:20 素人表演的质疑:抖音、快手,乌镇戏剧节上的素人剧场 32:12 二辩:左派文艺观,社区/民众/应用剧场和素人剧场的功用 36:29 素人剧场的主要脉络之一:Jérôme Bel,后现代,后结构,流行文化 40:48 赋予说话的权力:素人剧场在国内演出中的使命感 42:21 权力关系:导演中心制,专业演员,非职业演员,身体障碍演员的混杂剧场 52:21 问答:“素人”的反面,熟人,荤人,内人? 名词解释: 1. 素人:日语(しろうと),汉字写作“素人”,意思是指外行,没有经验的人,非专家;(业余的)爱好者,票友,从事非本职的人。 2. [Guerrilla](nomoreworkhorse.com/2016/10/01/guerrilla-project-arts-centre-dublin-theatre-festival-review/):《游击队》,西班牙表演团体 El Conde de Torrefiel的作品,受邀参加2016年都柏林戏剧节。 3. 体验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建的表演体系,要求演员表现真实的反应,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4. 孟京辉:代表性的中国实验戏剧导演,《我爱×××》(1994)和《思凡》(1992)是他九十年代的代表作。 5. 牟森:中国实验戏剧的先驱,在八零年代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剧团——“蛙实验剧团。[蒋樾的纪录片《彼岸》(1995)](movie.douban.com/subject/2377262/) 记录了牟森指导《关于〈彼岸〉的语法讨论》的排练和演出情况。 6. 北京青戏节: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于2008年创办,由孟京辉担纲艺术总监。王翀,黄盈,何雨繁,李建军等现在活跃在话剧市场的导演均在北京青戏节上首演作品。 7. [《驴得水》](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10863835/) :2012年周申导演的话剧,在北京木马剧场演出。2016年由开心麻花改编为电影后广为人知。 8. “凡人剧场”:李建军导演提出的概念,由素人出演,他 的代表作有《大众力学》,《人类简史》等。 9 . “草台班”: 2005年由上海的赵川导演发起的草台班集体创作社,长期和非职业演员共同创作,代表作《世界工厂》《杂草》《小社会》等。 10. 应用戏剧:通常设在非剧场的环境,和具有特定背景的人群一同创作,以讨论社会议题为主的戏剧形式,受1930年代“被压迫者剧场”的启发,和社区剧场,民众剧场关系紧密。 11. [熊佛西](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531300) :二十世纪早期和中期的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在1930年代发起定县农民戏剧实验,1940年代起至60年代病逝前一直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12. Jérôme Bel: 法国编舞大师,是“非舞蹈”概念的倡导者,代表作有《The show must go on》,《J Jérôme Bel》等,2020年在厦门编排了演出《盛会》。 13. 皮肤:skin, 德里达,让-吕克·南希,勒维纳斯等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引用的概念。 14. [Candoco Dance Company](www.mwacc.com/WTC-candoco-ch.html) :坎多克舞团,由顶尖舞者和残疾舞者共组的现代舞团,是英国现代舞的领军者,作品长期在全球巡演。 15.[《Every Body Electric》](www.dorisuhlich.at/en/projects/34-every-body-electric) :奥地利Doris Uhlich 编排的舞蹈《每个带电的肉体》,由身体不同程度残疾的舞者出演。 16. 荒木经惟:日本当代艺术家,情色摄影师,出版多本影集。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508/nobuyoshi-araki-photographer-model/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54分钟
99+
4年前

#5. 那一夜,吴思锋说台湾小剧场

一票难求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戏剧大师赖声川和他发起的表演工作坊,除此之外,台湾小剧场运动还包括哪些被遗忘的方面?如何从八零年代的戏剧生态反观当下台湾戏剧的可能性?这一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台湾剧评人吴思锋,听他娓娓道来台湾小剧场的轨迹和分歧。 特别嘉宾: 吴思锋。台北人,现居东部。剧评人,澳门《剧场.阅读》季刊副主编,穷剧场文学编辑、UDN鸣人堂作者群、国际剧评人协会台湾分会理事长。 本期主持: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现居英国,就读行为和表演艺术。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这期我们聊了…… _ (可在支持章节功能的APP中直接跳转)_ 2:04 关于台湾小剧场和舞团我们了解什么 6:18 拼贴创作:作为表达方式和不失语的方法 11:27 大叙事和小叙事:《暗恋桃花源》在80年代小剧场的地位 15:00 表演工作坊之外的尝试:反文本,行动艺术,扰乱公共空间 21:59 年代差异:八零年代的纷杂状态和九零年代的建制化 25:16 交互影响:观念艺术+行动艺术+反体制的小剧场=观念表演艺术 34:01 行动欲望的缺失:九零年代后剧场专业化和建制化引发的问题,文本剧场和演员剧场的分离 42:47 想象力和创造性:“小剧场学校”的“非主流”戏剧教育 54:30 结尾:自我反身:台湾小剧场的未来图景 名词解释: * (引自百度百科)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947年发生“2·28”事件,两年后人心浮动,当局决定整肃,该年到1987年解除戒严的38年之间。另一说是1949年至1991年,当局废除《惩治叛乱条例》和《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的42年之间。 * 新象艺术中心,新象一九七八年成立之初以“活动推展中心”为名,由许博允、邱复生、蔡辰威与樊曼侬共同启创,其原始构想是将所有因人文及自然而产生的活动皆涵括在内,其中尤以艺术及运动为主轴。 https://www.newaspect.org.tw/about-us * 兰陵剧坊,前身为耕莘实验剧团,为台湾第一个实验剧团。兰陵剧坊作为台湾实验剧场的滥觞,成员有吴静吉、李国修、李立群、金士杰、刘若瑀、杜可风等。赖声川亦与兰陵剧坊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作品有《荷珠新配》、《摘星》、《猫的天堂》。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69371 * 八五新潮: 八五新潮是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 * 李曼瑰(1906~1975),笔名雨初。广东省台山县人。其终身献身教育及剧运,所编剧本,达三十余出,小说及戏剧文学理论之著述颇多。于一九六二年举办青年剧展,又开办各种影剧电视训练班,培养编剧、导演及演员等人才。一九七五年十月病逝,享年六十八岁。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784 * 姚一苇(1922年-1997年),本名姚公伟,生于江西鄱阳县,祖籍江西南昌,台湾著名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与美学评论家。1982年创办了台湾“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为著名美学及艺术理论家、戏剧家,一生写了14部戏剧,如《红鼻子》、《一口箱子》、《重新开始》等。https://zh.wikipedia.org/wiki/姚一苇 * 临界点剧象录,于1988年在台北成立。团名“临界点”取自物理变化,延伸为对剧团表演风格“不自我设限”、“变化中的混沌状态”的期许。对成员而言,剧场是“这个社会所剩无几的诚实空间”,他们很快形成以毛毛(田启元昵称)为核心的氛围,田启元则为每位团员量身订做专属剧作,譬如詹慧玲的《玛莉玛莲》、郑志忠的《日莲。喃喃自语的岛》、温吉兴的《蓝飞机》等。他们在承租的公寓里过着公社般的生活,情感几胜亲人。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project/cptp/theatre02.html * 小剧场学校,一个强调非营利的剧场表演进修课程。 小剧场学校在于透过长期的计划,建立一个结合剧场人力、资源,互利共生的平台;在以”人”为本的小剧场环境,架构出民间的人才培训体系,进行剧场研习、演出实务、创作交流等工作。 主要课程于台北举办,但也不定时在台中,高雄,上海开课。https://ltschool.mjkc.tw 吴思锋推荐的延伸阅读: * 台湾小剧场发展的对外参照:《做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要前进:王墨林的小剧场30年》 * 台湾小剧场发展的对内参照:《踏在长长的部落意识甬道 回探身体的自然史》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56分钟
99+
4年前

#4. 剧场「自助餐」:「豆皮寿司」与「海胆」的两难

欢迎收听小明拆台的第四期节目。作为我们对疫情期间的体验总结,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进剧场看戏的几种心态;在线上看戏的过程中,这几种心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疫情新闻铺天盖地的当下,有些人在蹭热点,有些人犹豫不决,还有一些人金盆洗手,从此不做艺术了。是哪些因素让我们在后疫情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现居英国,就读行为和表演艺术。 这期我们聊了…… (可在支持章节功能的APP中直接跳转) 00:30 看什么线上演出最划算:以吃自助餐的心态在网上追戏 08:00 融入的心态:戏剧,生活启示,被圣灵充满 11:48 学习的心态:应收尽收,快捷键秒截图 14:22 另类心态:长期追星,”因人废言” 18:16 举手发言:剧场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0:52 观众的态度:观看剧场演出和当代艺术的心态差异 25:10 蹭热点:要不要以疫情为话题创作?以阿布拉莫维奇种花种草为例 31:45 疫情之前的热点:精神健康和Wellcome Collection的经费资助 32:39 蠢蠢欲动:疫情期间的线上艺术节策划和我们的”充电“活动 34:24 停下来思考的风险:谁有特权停下,谁被迫停下 39:46 结尾:我停止做艺术的那一年:公共卫生新标准对“脏乱差”的演出的影响 名词解释: *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参考第二期节目。 * SPILL Festival:伊普斯威奇市的泼洒现场艺术节,两年举办一次。 * Frieze: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之一,伦敦场为每年十月。 * 《The Artist is Present》:纪录片《艺术家在场》,记录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的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的大型回顾展“The Artist Is Present”的全过程。 * 《Nightsea Crossing/Conjunction》:《夜海穿越》,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的合作,是《艺术家在场》主场演出的基础。 * 黄大旺:声音艺术家、行动艺术家,同时跨足剧场、电影、配乐等,作品曾获获奥地利Ars Electronica电子艺术节数位音乐与声音艺术类荣誉奖、受邀参加纽约电子艺术节双年展。 * 柳春春剧社(Oz Theater),由郑志忠(剧场人多昵称:阿忠)和许逸亭成立于1997年。不论发迹与美学形式,都与临界点剧象录的田启元渊源颇深。 * 卫报报导《Women's research plummets during lockdown - but articles from men increase》:四月疫情期间女性学者投稿率降低,男性学者却上涨50%。 * 《我停止做艺术的那一年》:作者Paul Maheke,原文全标题《The Year I Stopped Making Art. Why the Art World Should Assist Artists Beyond Representation: in Solidarity》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45分钟
70
4年前

#3. 文化包袱抖不抖,人前背后下“白”手

欢迎收听小明拆台的特别节目。美国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导致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全球性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我们就六月份各地的反歧视运动说起,讨论了英国给有色人种和边缘人士添加的种种标签的来由。在社会压力面前,艺术和戏剧类院校如何回应系统性的歧视?海外留学生和驻扎英国的东亚表演艺术团体如何在黑白两色对立的社会结构中找定位? 本期我们聊了: (可在支持章节功能的APP中直接跳转) 0:28 弗洛伊德之死:反对种族歧视抗议和运动 7:17 黑白肤色之辩:术语,标签,特定语境 19:11 系统性种族歧视:戏剧高校站队表态,纷纷湿鞋 33:18 我是谁:英国艺术和表演圈近年热门标签搜索 36:46 吃瓜:东亚艺术团体的激进化趋势与网红心态 43:37 身份定位:我们过去和近期的表演实践 本期特邀嘉宾: 小胡,英国戏剧系在读的文化观察者 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现居英国就读行为和表演艺术。 名词解释: * ALM:ALL LIVES MATTER的缩写,被部分人作为反动和批评BLM的口号。 * Affirmative Action:一般缩写AA,中文常译为平权法案,肯定性行动,平权行动等。因为认为某特定人群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族群(或主流族群)相比处于劣势,而需要以照顾或者补贴的形式对其提供帮助的政策。 * BAME/BME:Black, Asian, and Minority Ethnic的缩写,有时也称为Black and Minority Ethnic。英国语境下定义非白人族群之代称。 * BLM:Black Lives Matter缩写。译为黑人同命、黑人的命也是命、黑命贵(此译存在争议),为2013年后非裔民权运动的标语。 * BEATS:British East Asians in Theatre and on Screen组织的缩写,该组织长期为亚裔演员在剧场以及影视的权益以及机会发声。 * Neurodiversity:神经多样性,此词缘起于90年代后期,意旨在把精神障碍去标签化,看成个体的差异,而非必然需要治疗的疾病。 * 种族本质主义(racial essentialism):持本质主义观点的人可能会把性别、种族,或者其他群体特征当作是不可改变的特质,群体内个体拥有不符合本群体特征的会遭受歧视。 * Statue of Edward Colston:Edward Colston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商人、慈善家、保守党议员,在其去世后布里斯托许多学校、商店、演奏厅以他为名。1895年他的雕像在布里斯托市中心落成。但近年来因为其为奴隶贩卖公司工作的经验使其备收争议。2020年6月BLM运动中其雕像被抗议者推到扔进运河。现被打捞出来,收藏于当地美术馆。 * 新闻报导:布里斯托被推倒的雕像将于今夏展出 * 新闻报导:丘吉尔雕像或应移入博物馆 * 维基百科上的雕塑移除一览表 * Yellow Peril (或Yellow Terror, Yellow Spectre):黄祸,此词起源于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对于亚洲民族具有批判性的代称。在COVID-19疫情初始,亦有人使用此词贬低亚裔人群。 * 皇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缩写,详见“小明拆台”第二期节目索引。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53分钟
53
4年前

#2. 环球剧院要倒闭了,我们却很淡定

欢迎收听小明拆台的第二集。我们由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等各大剧院受疫情影响、面临倒闭的困境说起,回顾了各自不再造访大剧场的那个瞬间。我们平时去哪里看演出?大小剧场的区别在哪里?疫情期间,选看演出的品味又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本期主持: Mengting,当代剧场研究与创作者,现居伦敦 Howl,旅居英国的台湾表演艺术工作者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现居英国就读行为和表演艺术。 本期我们聊了: (可在支持章节功能的APP中直接跳转) 01:18 大剧场要倒闭了?我们上次去大剧场是什么时候? 11:25 剧场的大小之别:空间,作品还是装潢? 20:19 寻找归属感:看戏,社交,找朋友 28:00 异样场所和行为准则:我们去哪里看演出? 36:49 “Live Art”是什么:行为艺术,剧场艺术,表演艺术,现场/临场艺术 40:23 后疫情时代的看戏体验 本期提到的剧院和艺术节: * Shakespeare's Globe: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位于伦敦泰晤士河畔,始建于1599年,1997年重建,剧院里座位总数为1380个,舞台下方的站立区可以容纳500名观众,专门演出莎士比亚的作品。5月19日,据BBC报道,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面临破产边缘,或将永久关闭。 * RSC Royal Shakespeare (RSC):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坐落在莎士比亚故居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除了莎士比亚也演出其他经典作品,有1040个座位。 * National Theatre:英国国家剧院,由3个分剧院组成,分别是Olivier Theatre(1150座)、Lyttelton Theatre(890座)以及Dorfman Theatre(450座)。 * BUZZCUT: 2012年成立于格拉斯哥的表演艺术节,每年春季举行,由艺术家独立承办。 https://www.glasgowbuzzcut.co.uk/ * SPILL:泼洒国际艺术季,集结现场艺术,激进艺术和多元的表演形式,展现当代突出的实验艺术家的现场作品。https://www.spillfestival.com/ * The Yard Theatre: 院落剧场是一家坐落于伦敦东二区的小剧场和音乐场所,由仓库改建而成。又译“雅德剧院”。 本期提到的戏: * Hamilton:音乐剧《汉密尔顿》2015年在纽约外百老汇的人民剧院首演,在获得托尼奖后成为百老汇的常演项目,并在伦敦Victoria Palace Theatre驻场演出。疫情期间,部分音乐片段将上线。 * Antipodes:《反极》是英国国家剧院2019年9月创排的新剧目,于2019年末上演,其作者和导演安妮·贝克(Annie Baker)是2014年普利策戏剧奖得奖人。 * 表演工作坊(英语:Performance Workshop),简称表坊,由李国修、李立群、赖声川等人于1984年在台北共同创立,之后创作了诸多颇具国际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以原创剧作反映当代台湾社会现况与全球关心的议题。 * Idol: 音乐剧/话剧《偶像》,伦敦院落剧场2020年新制作。艺术家Jamal Gerald 身为在天主教家庭长大的加勒比海的黑人后裔,讨论了黑人的身份再现,宗教和流行音乐对他的影响。 * No Show:《没戏》,伦敦院落剧场2020年新制作,由戏剧和电视人Christopher Green主演,。该戏结合了大量观众参与和演员即兴,讨论了观众为什么要亲临剧场看戏。 * The Privileged: 由当代表演创作者Jamal Harewood于2015年创作,一个全然由观众触发的表演形式,探讨种族、身份认同、社群问题。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44分钟
70
4年前

#1. 線上現下:強迫線上娛樂、體驗現下焦慮

歡迎收聽小明拆台的第一期。來自北京、廣州、台北,現居英國的三位表演藝術工作者通過網絡連線,錄制了首期節目。 新冠疫情在英國依然肆虐,現場演出全部叫停,藝術工作者要如何面對困境?今天我們聊了疫情期間的生活,焦慮,如何繼續工作,以及如何看待和利用源源不斷的線上「免費」演出資源。 ⫸本期主持: Mengting,當代劇場研究與創作者,現居倫敦 Howl,旅居英國的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 曾不容,中文系出身,現居英國,就讀行為和表演藝術。 ⫸logo設計:咸魚精 ⫸原創音樂:Howl Yuan & Garry Scott James ⫸這期我們聊了…… 01:03 紓困和振興是兩件不同的事情 01:50 英國的Arts Council是怎樣幫助藝術家的? 05:17 誰算藝術家? 07:20 香港和台灣的藝術紓困政策 09:45 羨慕起了德國的藝術家 12:25 網上的那些「免費」演出資源 14:27 上線背後的焦慮 18:57 為什麼質疑「消費」線上資源 21:10 數字化過程里的不平等 26:10 藝術家在疫情時期的「生產力」 29:48 沒有資源的創作者如何「抵抗」 34:10 線上創作的價值 37:28 在「演出」之外的線上表演 ⫸相關索引 1. ACE: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是扶持英格蘭藝術家創作的最主要的官方機構。 2. CPT:卡姆登人民劇院(Camden People's Theatre),位於倫敦市區的小劇場,長年扶持創作初期的藝術家和帶實驗性的作品。 3. Forced Entertainment:「強迫娛樂」(或「強制娛樂」)劇團,由蒂姆·埃切爾斯1984年在英國謝菲爾德創立。該劇團因其打破類型藩籬的開拓性實驗戲劇創作方法而聞名。疫情期間,「強迫娛樂」劇團推出了一系列名為「致所有人的結束會議」(End Meeting For All)的線上演出。 4. NT Live: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由英國皇家國家劇院主辦,自2009年起通過衛星向世界各地的電影院和藝術場館轉播舞台劇實況,是全球首家提供實況轉播的舞台劇院。 5. West End:西區,位於倫敦市中心的主流商業劇院區,與紐約百老匯齊名。兒童劇《柳林風聲》為西區劇院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第一部免費線上演出。 6. Forest Fringe: 1990年代末成立的英國森林藝穗節,是每年八月份愛丁堡藝術節的固定合作方之一,為非商業性和實驗的作品提供免費的表演平台(愛丁堡藝術家的其他場地均收費,費用由藝術家負擔)。 7. Lost Vagueness表演節: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期間附加的自發性演出活動,在音樂節期間每日進行到凌晨四點,以雜技、歌舞、身體極限表演為主,於2009年結束。 8. Migration Matters Festival:坐標謝菲爾德的「移民事宜表演藝術節」,是英國難民周(難民日6月20日的一周)期間規模最大的藝術節。 9. 王翀導演線上版《等待戈多》:廣州大劇院與騰訊視頻藝術合作推出的線上戲劇《等待戈多》公益演出,於4月5日至6日進行,吸引了29萬觀眾流量,被譽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線上戲劇。 10. 「山寨」Eurovision:「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上誕生過ABBA(1974年)和席琳·狄翁(1988年)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手。今年原定在荷蘭鹿特丹舉辦的第65屆比賽因疫情取消。英國表演藝術家Richard DeDominici為此舉辦了線上山寨版「Coronavision」歌唱比賽,於5月16日舉行。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由几位现居海外的当代表演实践者独立制作。 官方网站:http://mingstrike.fireside.fm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苹果播客 、Spotify、小宇宙App或其它泛用型客户端订阅收听本节目(复制rss feed手动添加 https://feeds.fireside.fm/mingstrike/rss ),或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与我们互动 Facebook / Instagram 💌给我们写信:[email protected] 🧧打赏通道:爱发电 或 Buy me a Coffee Support 小明拆台 Ming Strike 爱发电上赞助

41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