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如果无常是人生常态,如果死亡不是散场

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毫无准备。大家好像会避免谈论死亡这件事, 觉得忌讳,但它真的不知道哪一刻就会突然找到我们。每一次听到飞机坠落的新闻都会想飞机上的那些人怎么会知道这是他们这辈子活着的最后一天,如果飞机上的人是我自己,我可以接受自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吗?我有没有巨大的遗憾呢?这一期我们就聊聊死亡这个话题。 3:19 疾病其实是一种警讯,提醒我们生命中一直被忽略的深层的部分 6:12 人的匮乏感可能来源于以为自己可以活1000年 9:18 “小死亡”让我们觉得轮回是美妙的 11:39 把自己放到更大的世界观里面会让我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12:10 天上地下有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远非小小的哲学体系所能解释的 14:20 重新对“空”的理解:空是万物都是相连的 15:28 生命就是剧本,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18:25 最完美的人格形态其实叫做创造型的人格 19:45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主观意识影响客观世界 「笑颜:这段我在剪辑过程中回听,发现有一些用词说的不够准确,是双缝不是单缝,还有几处错误,描述的不够专业请大家见谅,感兴趣可自行搜索双缝干涉实验」 24:19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你就不是你了 25:10 科学都可以被颠覆,但人类建立的顽固认知却一直不会变 26:18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该怎么活呢 书籍:《西藏生死书》 《八万四千问》 《人间是剧场》 《西藏度亡经》 《不安的哲学》 电影:《遗愿清单》 片尾曲:《Lemon》

34分钟
99+
1年前

06 破除容貌焦虑:不必像花一样绽放,我只想像树一样生长!

成长的过程里,我们难免会潜移默化的步入社会规训下固有的审美体系。我们的长相和身材被讨论评判,甚至连我们自己也看不上自己的脸、肤色、身材或者某个身体部位。这些过程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在这条路上有一些什么变化和心理历程呢? Timeline 00:56一个女孩子在成长过程可以受到多少来自外界的容貌评价 05:46应对别人对你的容貌评价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自证,找出对方的缺点提出疑问 09:21女性产生容貌身材焦虑的原因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11:24女性从小的爱情启蒙师童话故事:认为获得幸福需要等待一个白马王子 14:30互联网不传播女性知识分子,只传播美女容貌和身材 15:56年轻的时候在变美路上的神操作 19:00《海妖的呼唤》拒绝白幼瘦审美:女性可以美的很有力量感,可以美的很多样 20:40社会对男女从事职业的性别偏见,女性也能做警察,消防员,医生,法官! 25:06摆脱容貌焦虑的方法:1 经济独立 2 精神成长(克服焦虑) 3 增强力量感 (多做一些自己以前想做却没做的事情)4 性别自如(用超越性别的角度去看待万事万物) 28:00雌雄同体会无坚不摧 31:46女性的成长需要有力量感的女性role model 32:57时隔多年,如何面对霸凌? 38:10上野千鹤子给女性的祝福 综艺《海妖的呼唤》 电影《热辣滚烫》 《雕塑小姐》 书籍《基层女性》 《第二性》 片尾曲《What Makes You Beautiful》 封面插画来源---小红书作者:粉啵啵 (鞠躬 感谢)

42分钟
2k+
1年前

05 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一期我们仨想聊聊“爱情是什么?”的话题,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我们给出了自己成长的答案。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的艺术》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爱情的积极性除了给的要素外,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人们恋爱的真正原因在于需求。所谓的爱情或者真爱是来自于对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的追求。人们在童年的时候追求两样东西:一是归属感,另一个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归属感,以及确定他是一个对整个家庭非常特殊非常重要角色的话,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给他带来这种感觉的人。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当我们能够清楚在婚姻当中到底需求的是什么以及怎么样用爱来解决这些事情,其实一个人的努力就足以让婚姻生活变得更好,变得更好并不意味着两个人时时刻刻都在一起。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成为一种折磨,如果是发自内心地去分手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结果,核心是它是不是出自于爱,为对方考虑。 亲爱的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够找到各自的幸福,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请学会爱自己,做一个生机勃勃的人。 00:37 《过往人生》从女性成长的角度看Nora的人生选择 10:49 对爱的三个误解:1.把爱当成被爱 2.以为爱是找到一个对的人 3.把坠入情网的感受当做爱 12:37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其实来自于对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的追求 16:20 爱的四要素:1 关心 2 责任感 3 尊重 4 了解 22:36 争吵也许是进入更深层次爱情的催化剂 24:15 自我成长是对所有客体体验的祛魅,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时刻专注于自身人格的整合 27:11 女生的配得感可以通过自我的经济独立来提升 30:48 婚姻其实就是一种合作 32:44 持久的爱情需要生成“当下分子”来抑制“多巴胺” 37:16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婚姻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39:51 无法专注的爱一个人也许是因为现在世界的通讯方式太多样 41:10 我们理想中爱情最美的形象是? 43:54 想为爱人写一封情书 46:54 希望大家都尽兴的去爱吧,就像没受过伤害那样 电影:《过往人生》《爱有来生》 书籍:《爱的艺术》《亲密关系》 片尾曲《爱你等于爱自己》 附上:“河童”画像

51分钟
2k+
1年前

04 《不原谅也没关系》所以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吗?是时候把自己再重养一次了!

这是一期我们共读《不原谅也没关系》这本书所展开的关于自我性格剖析以及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的阅读分享。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因为面对一件很小的事而突然放大了的情绪,和很多无法控制的行为。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cptsd)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遭到创伤的孩子会为了生存过度使用自恋型(战模式),强迫型(逃模式),解离型(僵反应),关系依赖型(讨好反应)来防御,这些模式可以帮助孩子从童年中幸存下来,却也导致他们应对生活的方式变得受限而狭窄,更糟的是我们成年后虽然无需依赖如此原始的防御模式,但仍然会被卡在这些模式中。 听友可以自我对照自己是否有这四种原始模式,以及回忆自我在过往与人的冲突中是否有表现情绪闪回(感觉自身渺小,脆弱和无助,恐惧充满内心),毒性羞耻感,内在批判者(超我)等有毒的情绪。 我们要了解自我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自我疗愈,自我支持,以满足自己因童年创伤而未被满足的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可以发展自助疗愈➕关系疗愈(再抚育代表团:书,朋友,伴侣,老师,治疗师)。 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你自己的责任。 祝福大家都幸福圆满 :) 【timeline】 00:20 为什么我们想聊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01:05 好像和家人的旅行总不尽如人意 3:19 什么是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 5:04 没来由的渺小、脆弱、无助、羞耻,可能是你在经历闪回 6:41 三位主播、不同类型的人经历过的闪回 16:30 4F模式下的战斗型、逃避型、解离型、讨好型 24:31 父母的抚育方式有局限性,我们如何重新抚育自己? 27:02 相比怨恨,接纳、自我拯救才是解决之道 28:39 毒性羞耻感和内在批判者不是真实的,让它们滚蛋 30:18 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用愤怒和哭泣两种方式表达哀悼 33:48 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它们都是合理的 34:54 很多父母的爱是在“放债”?爱的不恰当会变成控制 37:19 四种病态的人际关系 43:3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先做好自我疗愈 44:56 《怒呛人生》观后感:我们可以无条件去爱一个人吗 53:08 感觉不对劲不是你的错,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55:05 一切都来得及,先从接纳和爱自己开始吧 书单: 《不原谅也没关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为什么家会伤人》 《深度关系》 电影:《怒呛人生》 访谈:《第一人称复数》 片尾曲:《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

61分钟
2k+
1年前

03 泰国禅修记下「 我的情绪不是我,我的思维不是我,那什么是我?」

这一期是关于我们对禅修初体验的感悟和以及禅修结束后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的分享。笑颜和柚子在2023年12月共同参加了泰国清迈府宗通寺为期7天的“禅修”体验。参加禅修活动之前,我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是:佛教只是一个求佛的动作,祈求佛祖神明保佑。现在我们对佛教有了重新的认识:佛教并不是一种宗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种“哲学”。佛法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生活,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这并不是一种逃避艺术,是一种可以离苦的哲学。 我们通过看似形式“简单”的打坐冥想(观呼吸)——在任何时刻,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内心的一切,把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显现时,完全接受它们,自然的觉知。 逐渐通过练习,将自我意识,与脑海中的“焦虑”“忧伤”“快乐”等等分离,不再与之纠缠。没有接触过禅修佛教冥想的听友也许会觉得这是一种玄学,但其实不是。我们这一期尽力解释禅修是什么,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实质上在生活上能用到的东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timeline】 0:50 柚子和笑颜去清迈禅修的机缘 6:58 真实的生日和现在的生日有什么不一样? 9:09 找到自己达到心流的方法 12:58 我们在寺庙禅修具体在做什么? 16:39 I人和E在禅修过程里的不同 22:20 我们感受到心流的那些时刻(苹果姐是在打麻将时) 26:03人类和动物园里的猴子没有什么区别 28:00 “我的情绪不是我”,“我的思维不是我”,那我是什么? 31:58 为什么知道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车”,坐在主驾驶位上。 33:30 那些顿悟时刻 38:54 当痛苦来临时,不去控制它,看它流过 41:26 笑颜来月经时的啊哈moment 51:04 我们的思维和精力大部分用在了思考过去和忧虑未来,放下手机很难,练习活在当下吧 【书单】 《洞见》 《清醒的活》 《臣服实验》 《当下的力量》 《与神对话》 《八万四千问》 《巨人的工具》 《纳瓦尔宝典》 片尾曲:《百年孤寂》

59分钟
1k+
1年前

02 泰国禅修记上「和圆满师傅对话: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一期笑颜和柚子在泰国清迈朗奔寺(Wat Rampoeng)和圆满师傅一起录制的一期即兴播客。在树下聊了聊关于禅修 人性 亲密关系 自由等话题。 圆满师傅小红书账号:禅修诗人在清迈 2:18僧人在寺庙会不会感到无聊? 5:00 “不赞不谤”— 别人无需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8:00 觉知自己“生病”是“治病”的开始 9:18在禅修中体会「无常」与「无我」 10:54我们习惯从外界为自己的内在情绪波动找理由 13:13感谢「烦恼」帮助我们觉知 16:01禅修后的烦恼会变少吗? 17:20禅修要尽早 18:33想要改变父母的观念真的不可能吗? 25:20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耍赖”的地方 27:50越傲慢的人可能越自卑 35:00抑郁倾向的人往往是聪明且善良 37:4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41:13禅修有风险吗? 45:14应对家人催婚的「佛学方式」:) 48:00人需要有信仰吗? 52:00世界观—“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55:25佛教僧人是如何看待其他宗教? 56:22“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58:40什么是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 1:02:32有人排斥工作,有人排斥不工作 禅修:这里指的是“Vipassana”内观派禅修方式,通过佛禅,行禅和坐禅的方式,开发智慧。 佛教三法印:无常,无我,痛苦。 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阿姜:泰语音译,意思是尊者,是对佛教修行成就者的尊称。 片头曲:《I will be there for you》 片尾曲:朗奔寺佛斋日绕塔仪式歌曲《皈依三宝》

65分钟
1k+
1年前

01 小慌中慌和大慌?!辞职几年的我们现在过的怎么样了

节目的第一期,是我们辞职后的第一年、第三年和第六年。我们聊了各自来到大理的原因以及辞职前后的感受。回溯上班时的心境和困境,时间发酵出更多不同层次的体悟,世界不断在眼前展开,我们想去体验和创造。 【Timeline】 00:40 《上帝攒了个局》播客名字的由来 05:34 两个I型人格会“I I 得E” ,E人是在街边遇见狗都要聊两句 12:34 我不想人生只是坐在办公室看窗外的同一棵树 17:26 辞职后大家问的最多问题竟然是? 18:16 一个人所处的生活都是和她的认知和勇气匹配的 32:06 辞职后的小慌,中慌与大慌 34:13 没遇到同频朋友的原因是没找到对的地方 37:00 不上班依然可以很有活力,并且创造更多可能性 40:30 对人生掌控感变多后,物欲真的会下降 42:53 人生没有意义,活着就是意义。创造也是意义,创造出我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 经验它 45:47 我们年初向宇宙下了一个创作播客的订单 48:00 没有任何一种人设比自我更独特,我们为自我创作 48:26 在20+30+40+女性之间友谊的可能性 50:16 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些,那就独自出发。如果你想走的久一些,就结伴出行。 义工网站推荐:WFP义工体验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书籍:《滔滔生活》 《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片头曲:《I will be there fou you》 片尾曲:《继续 给十五岁的自己》

52分钟
1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