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热闹的北京,我能安排好自己的快乐文艺生活,但为什么丢掉了对新鲜与刺激的渴望?

本期嘉宾“小乙”是一个化名,她曾参加过我的节目,108期的“人就像雪糕,外壳的漂亮碎花只有被你亲身裹上才构成人生的意义”。那期节目跟本期主题不同,是讲她的感情故事,而本期是讲她离开北京几个月之后,对生活、前途、人际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把两期节目都听完,就可以更能理解小乙的心路历程,一定非常有趣。 因为这是一次老友的远程闲聊,我就在谈话中随意打开录音,开头缺少了“唉,喜形于色、色香味俱全”,但结尾会补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从对落户北京的盲目乐观开始进入话题,小乙则讲述了选择到济南,未来又将去杭州的种种前因后果。我猜她有一点孤独。她说,作为一个落户天津的河南人,却对北京有特殊的感情,这份情怀在济南找不到。所以,这让她在济南的生活有一种“漂”的感觉。 小乙对居住的城市有自己选择的理由,即将面临的种种变化会带来不安定感。这并不至于让她在日常生活里遭遇实际的不适,但在内心深处,她无法消除某些焦虑。 我惊讶于她每年做规划的习惯,似乎这是过去的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做安排,本来这应该是另一伴该为她做的事。被安排是一种幸福,主动去体验世界也是一种幸福。我突然发现,人的选择并不总是利益最大化,在更深的地方,懒惰这更底层的逻辑。 我有一个克服懒惰、避免厌倦的办法,虽然有点暴力,但推荐你试试:让自己变得更挑剔,成为聚会里那个挑事的人。当你在集体活动里肆意放纵,可能就会感受到新的乐趣。 最后,祝愿我们都不要成为被抛弃、被留下的人,也不要忘掉那些在生命里遇到过的他者。

75分钟
44
3年前

简里里、武志红、李松蔚、KY,你们的伪心理学科普,被我和李厚辰骂惨了!

本期节目标题:假借“照顾好自己”的虚伪心理学而改善生活,你将只会贯彻呆滞与放纵 上面是我自己给这期节目起的符合我心的标题,但它只会出现在节目简介中。 从这期开始,我将尝试标题党。即在正式节目的标题里采用蹭名人、蹭热搜的方式吸引听友。我也不请你见谅了,哈哈哈,你谅不谅解,我都得这么干,要不然没人来听节目啊!!!! 这期是喜形于色与本味话馆的联动串台节目,嘉宾是馆长。馆长的语言风格一如既往,但我们聊的话题与他在本味话馆里聊的可是大不一样。 我此前给他分享了李厚辰的“翻转电台special”Vol.48这一期,给我们的聊天定下的主题是:照顾自己与放纵自己。李厚辰那期节目几乎想要摧毁心理学整个学科的根基,而我和馆长并不意在讨论如此宏大的主题。我们的话题一如既往保持喜形于色的风格——关注内心真我。 我们从“馆长的享受”开启,我很意外他有一段创业经历,就临时起意决定深挖一下,当然这就可以充分体现我的临场反应与控场能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馆长享受带领团队的过程,尽管一路有坎坷、甚至也许不值得,但他常用“都一样”这样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一切困扰。而我抚平自己的方式则是强行给不好的事找寻好结果的可能。 我们俩都算是保守、克制的人。我保守原则,放纵言行。馆长则多在外在有所克制,内心里是个有容乃大的人。在使用交友APP的时候,馆长对他的聊天能力做刻意练习;而我强迫自己学习的场景多是在新媒体阅读长文章。 话题还涉及到脱口秀中笑里藏刀的歧视、职场里亲昵称谓的内卷等。馆长分享了家里老人玩某害人不浅APP的故事。最最最重要的,我分享了一个打着“照顾自己”旗号而陷入消费主义陷阱的故事,以此把话题回归主题:照顾与放纵。 当代媒体告诉你,每个人都值得被照顾,而你更要懂得照顾自己。我坦白,我讨厌这种说辞。会让自己过得幸福、开心的人不需要别人告诉如何做,而不会成长、甘愿随波逐流的人,也并没有从这种情绪化的所谓心理学中得到任何可以实际应用于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方法。归根结底,我赞同李厚辰所说——不算恰当地转述:人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单单构建内心世界就够的,要在跟外界的互动里找到症结,我们生活在社会里,必须勇于直面真实的社会困境。

100分钟
4k+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