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秋·不知晚

秋之始,万物更替 是硕果的初现 也可以是播种育苗的时候 在这交织的季节里 捧着那颗滚烫的心迎上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今天是2022年8月7日,立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蝉在热烈的夏里奏起交响乐,最终章的乐符给季节悄悄披上一层浅金色,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新秋净,丰年香,一年里最温柔的季节款款而来,她明净爽朗而又静谧,闪烁着饱满的希望。 丰子恺说人生三十即是秋,他的秋是悲寂寥的,戴树良的画纸绘了欢声笑语,他的秋是烟火气的。岁月不知晚,人间已立秋,燕园的秋里有着一份埋头攻坚、静候丰收的沉着和智慧。 在北大的历史上,立秋时节发生了许多大事件。 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面请北大讲师鲁迅设计北京大学校徽。同年的8月7日,鲁迅完成北京大学校徽图案的设计工作,寄交蔡元培后即被北京大学采用。师生们对于北大的校徽有丰富的解读,而校徽的诞生,是北大精神的一次凝结。 葛利普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他在北大和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20余年,培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地层古生物学者。1982年8月13日,北京大学为葛利普教授举办迁葬仪式,葛利普墓迁入燕园,至今我们仍能在北大西校门的苍松翠柏之中找到葛教授的白色大理石墓碑。 2020年8月11日,北京大学医学部1955级校友钟南山先生获“共和国勋章”。在2020年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钟南山先生说:“我已经为祖国健康服务60年;我要再为祖国再服务若干年”,这是钟南山先生对国家和人民最质朴的担当,一份无畏于岁月的赤诚。 秋声无觅处,皆在月明中。掷地有声的行动,从未言晚的作风,是严谨求实的北大人最好的诠释。一塔湖图存心间,济世报国几度秋,在这秋意初现时,我们不妨慢下来,把奉献写进岁月,赋予岁月以生命。 主播 | 梁宇健 资料来源 | 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网,“yych北大燕遗”公众号 节目音乐 | Europa Universalis IV - Main Theme - Andreas Waldetoft Summer Fantasy - 傅许 Welcome to Constantinople - Andreas Waldetoft 秋虫 - 赵震 秋露 - YoungWaai-杨怀 主题图片来源 | 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时长: 11:35 查看节目

10分钟
43
2年前

二十四节气|大暑:逐光行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同时也是蜕变的时节——高温与降雨虽然湿热难熬,却有利于作物汲取营养;酷暑与汗水虽然令人难耐,但也预示着成长与进步。 每年大暑,也是北大人成长突破,书写青春理想的时刻。 1921年7月23日,正值大暑时节,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的58名党员其中之一。那时的他,正在为革命的理想四处奔走着。从北大学生联合会到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呼声高昂入耳,笔阵纵横九州,不变的,是北大人弘毅果敢、诚挚真切的内心。在此后的峥嵘岁月中,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这既是北大的骄傲,亦是北大的荣光。 2021年7月23日,大暑时节,自然资源部发文公布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批准由北大深研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主建“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这一坐落于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的校区,浸润着北大改革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沿着大胆探索的高等教育办学新路,续写了“常为新”的新篇章。镜湖畔、五四塔下,南国燕园的春夏秋冬、悠长岁月,焕发出了丰富的色彩。 今年的7月23日,同是大暑时节,校园内外,也满是同学们前行的身影。 在“力行计划”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中,学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北大爱心社的爱心万里行活动中,一群年轻人为爱集结,回到中小学校园,将知识与祝福带到远方,把欢笑与泪水留在心里,不断遇见年轻的生命,也逐步拥抱过去的自己;在车协与山鹰社的暑期活动中,青春的激情与浪漫凝结成了前行的动力,一群背着行囊的人,一场数十公里的穿越,在最好的年纪,在最好的时代。 在这个夏天,一群人离开了燕园,跃入时代的大潮,成为了一朵奔涌的浪花;同时,又有一群人即将走入这片土地。各个省市的快递中,一封封录取通知书正在飞向千家万户,上面写满的,是对曾经辛苦和付出的馈赠……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这是凉爽前最后的挑战,也是平静前最难以忘怀的热烈。逐光而行,不负骄阳,在这个夏天,愿大家都可以走进山川大海,体味人间百态,用时间回答成长,成长回答梦想。 综合来源:北京大学 北大团委 爱心驿站 【节目主播】常一诺 【节目主题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北京大学深研院官网、北大团委微信公众号 时长: 07:43 查看节目

6分钟
31
2年前

二十四节气|夏至

北大校史上,夏至前后往往是毕业的季节。6月18号上午,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五四体育场举行,由于疫情未能返校的部分毕业生和亲友通过观看视频直播的方式线上参加典礼。从1907年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次毕业典礼,到1946年西南联大在抗战胜利后举办的最后一次结业仪式;从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完整培养的首批学生在沙滩红楼完成学业,投奔祖国建设浪潮,到2022年5759名2022届毕业生、117名2020届研究生毕业生走出燕园,千万北大人不惧风雨、不忘初心,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对于高考生们而言,夏至也是一个收获的时节。许多地区的高考成绩都将在未来一周左右公布,高校招生工作也将陆续展开。6月17号,北京大学发布了2022年招生简章暨报考指南,向广大考生介绍了北大的基本概况和今年招生工作的有关情况,大家也可以通过北京大学招生网gotopku.cn了解更多关于北大招生工作的信息。如果你是强基计划的入围考生,或许高考之后还没到能放松的时刻。北京大学将在6月28号至7月4号对强基计划的入围考生进行考核测试,包括学科基础素质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和体育测试三个方面,对于破格入围考生,北大将根据其学科特长单独进行考核。 抬眸四顾乾坤阔,一塔湖图总故乡。在节目的最后,让我们祝愿2022届毕业生前程似锦,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节目主播】 刘俊琦 【主题图片】 北京大学新闻网 【节目音乐】 Inspirational Background by AudioCoffee Motivational Day by AudioCoffee Melody of Nature (Main) by ZakharValaha Anthem of Victory by ZakharValaha Inspiring Motivational Mood by Alex_MakeMusic 【资料来源】 北大新青年、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时长: 11:37 查看节目

10分钟
34
2年前

二十四节气|芒种

节目主播:韩东旭 节目简介: 2022年6月7日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芒种,意为:有芒植物的麦子该收割了,而谷黍类作物到了播种的时候。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宋朝的范成大写诗道:“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便是描绘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也因此,芒种成为我国南北农忙季节的高潮。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有“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的俗语,而江西则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在这个时间点,收获和播种都可以获得好的结果。一收一种,细细一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人生哲理。而历史上的这个时间节点,也发生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件。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维新变法失败后,其他改革措施基本被废止,唯有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同年12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 1994年6月7日,被称为“当代毕昇”的王选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74年,国家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已病休多年的王选听闻后,即刻投身其中,并于1975年开始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经过日夜不休的奋战,王选带领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排除了许多故障,顶住了外国技术的冲击,先后研制出了八代激光照排系统产品,在全国掀起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用上了激光照排系统,外国厂商纷纷退出中国市场,国产系统站在了创新的前沿。 同时,2022年6月6日是2022届高考生高考的第一天,祝愿各位考生在这个充满寓意的日子里,收获满意的成绩,种下不负青春的承诺。 节目题图: 《芒种》(来源:百度图片) 节目配乐: 贝多芬——第14号钢琴奏鸣曲 Candy_Wind——青空 July (줄라이)——My Soul 李勤舍——穿越时空的思念 时长: 07:48 查看节目

6分钟
24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