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八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徐光宪如此笃定。 1951年,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71年起开始承担分离重稀土的任务。徐光宪研究出串级稀土萃取分离方法,使萃取的两种稀土元素含量都超过99%,该方法得到了中国稀土企业的普遍采用。至1990年,中国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量占比达到全世界的九成以上。美国、日本的稀土工厂先后停产,转而选择购买中国提炼的稀土。 面对国内工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让外国公司无偿获取稀土分离方法的现象,徐光宪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将我国每年的稀土产量控制在10万吨以下,维持国际市场价格,维护国家利益,建立稀土资源储备制度。 2005年,以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为名的“霞光奖学金”设立,更多的青年人沐浴在这位科学家的关怀之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时长: 24:24 查看节目

24分钟
27
1年前

古老医学的奇迹——“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七集:古老医学的奇迹——“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指尖轻翻泛黄的书页,一个医学奇迹,在古籍里悄悄酝酿。 1951年夏末,屠呦呦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被第一志愿“药物学系生物医药专业”录取。1969年起,她担任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研发抗疟疾新药。在332次失败的实验后,她从古籍中忽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将提取所用试剂从乙醇改为乙醚。这一次,终于成功。1972年7月,屠呦呦等3人担任青蒿素的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实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1977年,屠呦呦课题组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将奖金所得的400万瑞典克朗,约合265万人民币,全部捐赠于科研,其中捐赠约两百万元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全新的创新基金。2018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药香氤氲,袅袅升腾。屠呦呦萃取古籍中的智慧,焕新了传统中医,创造了古老医学的奇迹。 时长: 23:42 查看节目

22分钟
27
1年前

搞学术还是搞教学——“中国半导体先驱”黄昆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六集:搞学术还是搞教学——“中国半导体先驱”黄昆 科研与教学,学术与数学。对于这个困扰着诸多学者的难题,黄昆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1952年,黄昆毅然从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回国,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老师。有舍有得,黄昆放弃了科研,倾注所有心力在教学上。他每周花六十个小时备课,亲自批改圈点学生作业,设置固定的答疑时间……之后多年,黄昆一直活跃在固体物理教学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 国际物理学术界快要将他遗忘之时,黄昆却以闪亮的姿态重回科研。1979年,黄昆应邀访问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他和助手朱邦芬合作推出了固体物理学中的“黄-朱模型”;后来还在超晶格光学声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发现。黄昆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中国的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对我来说,能够为国家培养起一支科研队伍,比我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果要重要得多!” 时长: 26:42 查看节目

25分钟
30
1年前

消失二十八年的名字——“氢弹之父”于敏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四集:消失二十八年的名字——“氢弹之父”于敏 从1961到1979年,有一个名字,消失了28年。 1951年,从北大工学院转系到理学院的于敏,受彭桓武邀请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轻核理论组的副组长,负责氢弹理论的研究工作。1986年,于敏和邓稼先共同撰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建议加快核武器发展的速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达到实验室模拟水平。我国的核武器技术基本按照建议书的方向进行。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2月27日,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有人说我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这个提法不对,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业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是许许多多的部门、人员大力协作的结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至于我,只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工作。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被人遗忘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人生足矣! 时长: 25:48 查看节目

24分钟
44
1年前

吟赏风烟——“两弹元勋”郭永怀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三集:吟赏风烟——“两弹元勋”郭永怀 蘑菇云升腾在半空,有人欢呼呐喊,可有人没能见到属于他的风烟。 1938年,国难当头,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毕业的郭永怀转到了空气动力学周培源先生门下,以科学报国。建国初期,他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职毅然回国,与钱学森共同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60至1968年,他与家人匆匆作别,全身心投入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直至从基地飞回北京的飞机失事,以身殉国。在郭永怀先生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 郭永怀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三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2018年7月,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星辰永怀,那一份执着一生的无畏与热忱。愿您在宇宙中,吟赏升腾而起的,亲手泼墨的风烟。 时长: 26:18 查看节目

26分钟
14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