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北大up主】系列节目第一期【北大好声音】! 你知道吗 北大有这样一位同学 他从高中开始写歌 而写歌的起点竟是写诗 他累计发行了数十首歌曲 而某首歌曲的灵感其实源自和父母凌晨1点的吵架 他是词曲混音全能型选手 他说音乐是自己的情感表达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原创音乐人、北大2023级工学院本科生李湘伦,一起聊聊他和音乐的故事。 【本期主播】顾舒文 吴昊钰 【本期嘉宾】李湘伦 【后期剪辑】严镜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开场音乐by李湘伦 风和日记by李湘伦 星辰代我想你by李湘伦 破晓by李湘伦 甜情歌by李湘伦 半永久骑士道by李湘伦 心动无归期by李湘伦 厄洛斯by李湘伦 时长: 29:00 查看节目
1922年8月,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将带大家重回百年前,回到北大师生奏响第一乐章的音乐传习所。 节目主播:崔绍禹、严镜 使用音乐: 空山鸟语 by 刘天华 歌舞引 by 刘天华 中国人 by 中国交响乐团 黄河大合唱 保卫黄河 by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 问 by 廖昌永 时长: 15:20 查看节目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潜心力作。这是一本关于建筑、故人与往事的回忆录,重现北京大学燕东园22栋小楼的百年变迁。 在这本书中,徐泓教授探寻那些不应该被时光遗忘的学人往事,描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燕东园,去探寻书香门第的世外桃源。 【本期主播】顾舒文 【节目后期】窦逸兰 【音乐】《乡间》 时长: 10:57 查看节目
追星是一场盛大的爱恋, 在每段万中选一的情节里,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了怎样的吸引力? 为爱发电的勇气与满怀心意的应援企划, 后援会圈子有着哪些不可言说的秘密规则? 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私生与合理应援的判断线究竟如何界定? 不知不觉间拥有的附加经验, 是情绪价值?心灵成长?还是实务技能? 小孩子才做选择,追星人当然要一手掌握! 谁说追星会玩物丧志?在追寻光的过程中找到理想中的自己,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今天,就跟随北大之声的步伐,一起来听听同学们名为"追星"的,那些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 【本期主播】樊韵婕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_WORLD——SEVENTEEN うさぎの日常——ぺんぎん BGM Little idea ——Bensound Puzzle ——Roa LMLY——王嘉尔 Twinkle funny——샛별 Chicken Nuggets——브금대통령 彳亍——易烊千玺 Eyes For You——贺峻霖 Kiss the Sky ——Aakash Gandhi 用尽我的一切奔向你——周笔畅 时长: 23:12 查看节目
《燕东园左邻右舍》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泓的潜心力作。这是一本关于建筑、故人与往事的回忆录,重现北京大学燕东园22栋小楼的百年变迁。 在这本书中,徐泓教授探寻那些不应该被时光遗忘的学人往事,描摹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大燕东园,去探寻书香门第的世外桃源。 【本期主播】顾予涵 【节目后期】窦逸兰 【音乐】《乡间》 时长: 12:54 查看节目
“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是一生只种一颗“糖”的故事。 1957年,刚回国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从事骨髓灰质炎研究工作。他扎根昆明西山,带头建立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不仅自己以身试药,为了证明疫苗对学龄前儿童也安全,还瞒着妻子给儿子小东试用。疫苗对运输要求高,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孩子接种困难,顾方舟就在疫苗里加入保护活性的物质,外面裹一层糖衣片,再用广口暖瓶运输。1964年起,顾方舟领导研制的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开始在全国推广,上千万颗糖丸装车运往全国各地,挽救了成千上万中国儿童的生命。 截止到2000年7月,国家确认自1994年发现的最后一例患者后,再未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发的脊髓灰质炎病例。中国本土的脊灰病毒已经被彻底消灭。方舟渡人,使命一生,都凝成一颗小小糖丸。一生只种一颗“糖”,这是最动听的诺言。 时长: 29:38 查看节目
1956年,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第一代和第二代计算机先后问世。1969年10月,150计算机研制工作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北京大学作为新的研制单位加入了工程。150机的样机在1973年正式问世,并随后投入到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实战之中。这是我国独立自主开发研制的第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的大型计算机,整个计算机系统规模庞大,一共使用了小规模集成电路58000多块,厚膜电路7700多块,存储器磁芯800万颗。 在这台机器的开发过程中,北京大学、石油部和四机部等部委通力合作,完成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实践。150计算机研制成功后,一共生产了4台,分别用于石油、地质、气象领域,成绩斐然。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的长河中,150计算机留下的是一页勇于为新、勇于为先的华章。 时长: 21:19 查看节目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八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徐光宪如此笃定。 1951年,徐光宪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71年起开始承担分离重稀土的任务。徐光宪研究出串级稀土萃取分离方法,使萃取的两种稀土元素含量都超过99%,该方法得到了中国稀土企业的普遍采用。至1990年,中国的单一高纯度稀土产量占比达到全世界的九成以上。美国、日本的稀土工厂先后停产,转而选择购买中国提炼的稀土。 面对国内工厂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让外国公司无偿获取稀土分离方法的现象,徐光宪给国务院写信,建议将我国每年的稀土产量控制在10万吨以下,维持国际市场价格,维护国家利益,建立稀土资源储备制度。 2005年,以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为名的“霞光奖学金”设立,更多的青年人沐浴在这位科学家的关怀之下。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时长: 24:24 查看节目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七集:古老医学的奇迹——“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指尖轻翻泛黄的书页,一个医学奇迹,在古籍里悄悄酝酿。 1951年夏末,屠呦呦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被第一志愿“药物学系生物医药专业”录取。1969年起,她担任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研发抗疟疾新药。在332次失败的实验后,她从古籍中忽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将提取所用试剂从乙醇改为乙醚。这一次,终于成功。1972年7月,屠呦呦等3人担任青蒿素的首批人体试验的志愿者,实验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1977年,屠呦呦课题组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将奖金所得的400万瑞典克朗,约合265万人民币,全部捐赠于科研,其中捐赠约两百万元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全新的创新基金。2018年,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药香氤氲,袅袅升腾。屠呦呦萃取古籍中的智慧,焕新了传统中医,创造了古老医学的奇迹。 时长: 23:42 查看节目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六集:搞学术还是搞教学——“中国半导体先驱”黄昆 科研与教学,学术与数学。对于这个困扰着诸多学者的难题,黄昆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1952年,黄昆毅然从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回国,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老师。有舍有得,黄昆放弃了科研,倾注所有心力在教学上。他每周花六十个小时备课,亲自批改圈点学生作业,设置固定的答疑时间……之后多年,黄昆一直活跃在固体物理教学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 国际物理学术界快要将他遗忘之时,黄昆却以闪亮的姿态重回科研。1979年,黄昆应邀访问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他和助手朱邦芬合作推出了固体物理学中的“黄-朱模型”;后来还在超晶格光学声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发现。黄昆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中国的建设,迫切需要大批的、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对我来说,能够为国家培养起一支科研队伍,比我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果要重要得多!” 时长: 26:42 查看节目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四集:消失二十八年的名字——“氢弹之父”于敏 从1961到1979年,有一个名字,消失了28年。 1951年,从北大工学院转系到理学院的于敏,受彭桓武邀请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轻核理论组的副组长,负责氢弹理论的研究工作。1986年,于敏和邓稼先共同撰写《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建议加快核武器发展的速度,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使中国的核武器达到实验室模拟水平。我国的核武器技术基本按照建议书的方向进行。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4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2月27日,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有人说我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这个提法不对,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业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是许许多多的部门、人员大力协作的结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至于我,只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工作。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被人遗忘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人生足矣! 时长: 25:48 查看节目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资深导演郝卫群,邀请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等,与北京大学广播台的六位同学一起参与录制,推出十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北大力量》,讲述十个北大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 本期节目为系列广播剧第三集:吟赏风烟——“两弹元勋”郭永怀 蘑菇云升腾在半空,有人欢呼呐喊,可有人没能见到属于他的风烟。 1938年,国难当头,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毕业的郭永怀转到了空气动力学周培源先生门下,以科学报国。建国初期,他放弃康奈尔大学的教职毅然回国,与钱学森共同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60至1968年,他与家人匆匆作别,全身心投入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直至从基地飞回北京的飞机失事,以身殉国。在郭永怀先生牺牲22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 郭永怀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三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2018年7月,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星辰永怀,那一份执着一生的无畏与热忱。愿您在宇宙中,吟赏升腾而起的,亲手泼墨的风烟。 时长: 26:18 查看节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