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 * 个人感受与技术狂飙 * 技术逻辑与心灵追求的矛盾和张力 * 技术发展为人的心灵所投下的阴影 * 寻找与技术逻辑形成对冲的东西 * 尼尔·波兹曼摆脱技术控制的十个原则 参考资料>> 尼尔·波兹曼. 技术垄断: 文化向技术投降. 中信出版社, 2019年 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 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阐述现代技术的本质(Gestell座架)及其对存在的影响 。英文版收录于 Basic Writings(HarperCollins, 1977),中译本见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 Ivan Illich, Tools for Conviviality – 伊万·伊里奇《共生的工具》。批判工业技术垄断,主张以“小规模、在地化、赋权个人”的工具代替大型系统 。 庄子《庄子集释·天地篇》,见郭庆藩集释本。 柏拉图《斐德罗篇》 – 柏拉图著。该对话录提出了关于文字技术影响记忆与智慧的神话性讨论 。可在Stanford Encyclopedia等找到英文释义,中文版参见杨绛译本(商务印书馆)。 Karl Marx, “机械和大工业”(《资本论》第1卷第15章) – 马克思对机器生产的分析,指出工人沦为机器附属品,劳动异化加深 。可参考中央编译局版《资本论》中译本。 Ivan Illich, Tools for Conviviality – 伊万·伊里奇《共生的工具》。批判工业技术垄断,主张以“小规模、在地化、赋权个人”的工具代替大型系统 。 Neil Postman,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 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分析技术如何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信仰 。 Bernard Stiegler, Technics and Time, Volume 1: The Fault of Epimetheus – 伯纳德·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埃皮米修斯之过》。论述技术作为人类记忆和时间性的构成因素 。可阅读Dan Ross的英译本(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相关概念综述: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 . Sherry Turkle, Alone Together – 雪莉·特克尔《孤独共处》。探讨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与孤独现象,提出“我们在一起,却愈加孤独”的命题 。对理解社交技术的心理影响很有帮助。 本期片尾配乐|《Nights In Bloom》,Cubicolor
内容提示 *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Annie Ernaux) ,是在她82岁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的授奖词是,“她以勇气和临床诊断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疏离和集体限制” * 本期讲述的她的作品《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她在母亲去世后的自传性叙事作品,真实又残酷的写作,不写就无法活下去的写作。 母亲节特辑①《暗处的女儿》*5月1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②《明亮的夜晚》*5月6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③《一个女人的故事》*5月11日更新 本期片尾配乐|《The Human Heart》,Sophie Zelmani
内容提示 * 崔恩荣(Choi Eunyoung)是韩国文坛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女性作家,《明亮的夜晚》也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通过曾祖母、外祖母、母亲到智妍四代女性的命运串联起整个家族史,描绘了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 母亲节特辑①《暗处的女儿》*5月1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②《明亮的夜晚》*5月6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③《一个女人的故事》*5月11日更新 本期片尾配乐|《By Your Side》,Sophie Zelmani
内容提示 * 本期内容是母亲节特别策划:「书写母亲的文学之旅」,我选取了三本我在不同时期阅读的文本,但它们都同样给我带来过女性书写的共情与感动。 母亲节特辑①《暗处的女儿》*5月1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②《明亮的夜晚》*5月6日更新 母亲节特辑③《一个女人的故事》*5月11日更新 * 对于女性,成为母亲后,依然想较大程度保有自我的话,她面临的自我攻击甚至比任何他人控诉都更可怕,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母亲这个“血淋淋”的角色如何剖开痛苦的血肉,与此同时深爱女儿。 本期片尾配乐|《Shiki》,Taeko Onuki
内容提示 * 影视发展漫谈 第一阶段:籍籍无名的龙套期 ,孤独的根基(2003-2009) 第二阶段:在流行中摸索的时期,下决心成为演员(2010-2013) 第三阶段:成为“刘亚仁”的时期 ,闪耀忠武路(2014-至今) 涉及主要作品:《如果没有明天》《玉林成长记》《成均馆绯闻》《时尚王》《张贞玉,为爱而生》《少年菀得》《哲强》《密会》《老手》《思悼》《燃烧》《无声》等 《梼杌亚仁走向五方》《我独自生活》 * 刘亚仁的文化参与 * 他对写作的理解 * 关于他的一些争议与回应 文本整理 【点击链接】刘亚仁公开言论、文字的部分汇总 【点击链接】刘亚仁的国际粉丝社区(更新暂停,需要科学上网) 本期片尾配乐|《Naeem》,Bon Iver
*收听预警:首次尝试AI剪辑,流畅度和停顿有些小问题。 内容概括>> 如果你以伟大为目标,则无法计划,切近的小事情,设定目标还是有效的。原因在于目标会限制你的搜索空间,而伟大的达成,往往「垫脚石」在目标所限定的空间之外。 放弃目标是很难的:“终身环境”都在以目标为导向教育人,讲了教育测评、工作的绩效、国家的目标、科研经费等等的目标,简言之就是目标已经作为一种确定的规则渗透到一个人成长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要摆脱这种目标路径是非常难的。 难点1:成为规则之外的“异类”、“低效者”“无所事事的、不思进取的”人。不改变成功学的价值判断、不改变现有道德的倾向之前,凡事目标先行很难改变; 难点2: 你内心的恐惧,当别人或你自己不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时,你的内心可能无所适从,类似,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为者最大的责任,最无目的的行为方式,意味着对结果的无限接受,承认掌控力的有限,是会激发人内心最深的恐惧的; 难点3:规训的后遗症。当你所有的观念、机制都如前文所说的为你灌输:目标-行动-结果这种路径的时候,人确实已经成了目标的努力,一旦失去目标,会陷入行动能力的丧失,结果不是不在现有空间寻找「垫脚石」,而是不知道要找「垫脚石」这件事。 如何不被目标锁住,而已非目标的视角,开展行动呢,讲了一些方向: 保持对新奇的探索,但这里有一个很容易的误导是,所有人都所好奇心,好像一个人应该可能的吸收各类信息,所谓的现代人的fomo,但实际,这种好奇更是一种对趣味性的追求,而应该理解为内在的兴奋和波动,内在层面的执着,可以他人看来完全是枯燥重复的事情,但真正的好奇是在这里发现波澜壮阔,这跟现代提倡的很不同。 利用直觉。梳理说的比较模糊,实际直觉就是非理性的东西,目标是基于理性主义的信仰,认为人的理性能够设定出合理的目标,并通过理性决策达成目标,这本身确实就是值得怀疑,理性主义从启蒙运动以来广受推崇,但实际并不能成为一个不可怀疑的真理。人的理性能力能设计出合理的目标,理性能力又能最合理的达成这些目标,这也是人类妄自尊大面目之一。 摒弃共识和以现有判断排序。包容的态度有助于摆脱目标控制。以冲突的视角考虑目标,目标本身可能就是冲突的,无论一个组织,一个个人,在不同面向中不可能只有目标,目标之间不可能达成完全的和谐,目标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 本期片尾配乐|《Hope in Hell》,Otzeki
热点事件>> 官媒、体育机构相继发文批判“饭圈文化”侵害体育精神 新国辩辩论议题惹争议,回应体育粉丝 运动员解散粉丝群 运动员发声热搜:倡议拒绝偏离体育本质的狂热 本期片尾配乐|《Cancel All》,Otzeki
*收听提示:本期内容不够精简,话筒杂音预警 主要内容 大病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 平台如何做审核 筹款业务员和发起人 慈善捐款的意义和现状 本期配乐|《Shine》by Rosi Golan
新老朋友们,好久不见!流逝的时间里,大家都有好好生活吗?过去一年,于我,是生命力量修复的时间,小有心得,小有成效,本期就是“鸡汤”扩散时间,大概聊了这些: 理解我们长久的脆弱 真正开始拥抱成年人的力量 直面意义危机 寻找一个永不“失败”的事情 控制思维惯性 所谓人生叙事 85%的生命力之所在 本期片尾配乐|《 Lift Me Up》,Rihanna
「Talk with 」是和一些朋友们的对谈系列,第二期嘉宾是刚认识的新朋友徐国杰。本期非常随意、闲散的聊了聊我们在听什么播客,以及一些收听体验。 收听提示 本期有i星人认识新朋友的拘谨,还有录音场地不佳导致的音效问题,但是依然是一次开心的聊天,可当作背景音收听。 本期片尾配乐|《Feeling good》,Billkin x David Foster (live at Royal Paragon Hall)
韩江(韩语:한강,1970年11月27日—)是韩国女作家。小說《素食者》(The Vegetarian)英文翻译获得2016年国际布克奖。 《少年来了》|《素食者》|《白》 如果读金爱烂时,带有某种阶级共鸣的属性,那韩江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她探寻和呈现的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意识状态的迷踪,现实只是投下了具体的客观,它如何在人的主观世界里发生影响、搅动变化,生长纠缠,这也许是她要写下的。《素食者》用一个故事的三个面向,把两位女性的内心打开,拉扯出现实伤害在精神领域的全部烙印,非常震撼。对我而言,变成一棵树真切的成为过我如果有来生的一种祈愿,所以读到英惠的时候,那种对沉默和成长,融入泥土、伸进天空成为“自然”的某种执念,我深信不已。 审核需求有消音,抱歉!影响收听体验(。 ́︿ ̀。)
内容提示 本期节目是一次自我疗愈的尝试,也希望能够或多或少疗愈正在或曾经感到痛苦、刚好在听节目的人,这种疗愈的努力并不是减少或者摆脱痛苦,而是达成自我的平衡和接纳。 本期配乐|《Quiet Inside》by Andy Tubman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