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关于社会、戏剧、教育

Album
主播:
CaoXi
出版方: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订阅数:
2596
集数:
74
最近更新:
3个月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是一档泛文化类播客。主要谈论关于社会、戏剧、教育的相关和交叉话题,以深度谈话的方式探讨不同文化、语境、自我认知下的现实与虚拟问题。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创作者...
CaoXi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音频...

Ep72 全球化余晖下的留学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将根据并非自己制定的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其后的20年,中国的GDP平均年增长9%,居全球第一。第二年,中国就取消了向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收取“培养费”以及学习审核证明的制度。根据教育部官网的数据,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仅为38,989人,而加入WTO第二年的人数就超过10万,到了2019年则达到了70.35万人。 这一轮与世界恋爱的蜜月期,孕育了许多在各行领域的精英,也为中国打开了除经济腾飞之外的文化的窗口。一部分这些留学生的孩子们,如今也进入到了留学阶段。 和之前的一代人相比,今天这批留学生年龄更小,与世界接轨的更早。但世界也和30年前早已不同,互联和全球化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分离主义正在悄悄的蔓延。和他们的父母不同的还有,今天这批被戏称为“留子”他们中有一些是小学生,大多数都是中学生。在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期,离开家去新的文化生活,是一个蛮有意思的新现象。所以我今天请来了剧团的两位“留子”,趁着她们假期回京的时间,和她们聊了一下近几年的生活。其中琳琳已经在新加坡生活学习了2年,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另一位芊芊去年9月刚刚去了英国的UWC学习。我和她们一起聊了聊中外学习文化的不同、校园里的种族主义、身份认同,以及她们如何面对这些属于“留子”的独特议题。 ——曹曦 Shownotes “中国胃”如何政治正确地在国外学校吃饭? 中国人点外卖是“炫富”? 学校中的身份认同 “种族歧视在我们这个年纪很常见” Micro aggression是什么? 国内的国际学校“国际”么? UWC如何协助年轻人看待巴以冲突? 中外老师的差别是什么? 学校只有两个社交圈,一个是中国人,另一个是其他人 每一个亚洲人都一定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父母 无法接受英国的酒文化 一个女生谈了一整个兄弟团的恋爱 “我是如何被表白的” 学校中的约会、性、纯爱 到了UWC才发现,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大 出国后发现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 抓马教育对于国际留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在哪里 如何看待韧性? 给未来的中国小留学生一些建议 留学后对祖国的想念 本期主播 王羽芊、宣若琳|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 曹曦|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琳琳和芊芊分别参演过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多部作品 延伸信息 UWC 世界联合学院,在全球有18间分校的两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创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现任会长是来自约旦的努尔王后,蒙巴顿伯爵和查理斯王子也曾担任该校的会长。 本期播客的两名学生芊芊和琳琳分别就读于位于威尔士的大西洋书院,和位于新加坡的东南亚联合书院。 △UWC AC一年一度的shave for rights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会以剃头发的形式募捐。今年一共有23名学生提前报名参加,近30名学生临时起意在活动开始前加入。 Micro aggression 微暴力,指在有意或无意状态下,对他人或群体表达的语言或行为上的轻视。这些轻视的状态让部分人群或个体感到冒犯。该词汇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Chester M. Pierce在1970年创造,以表达非非裔群体对非裔群体表达出的长期轻视行为。 ▽ 欢迎移步播客「有树Trees」 收听王羽芊与媒体人、播客「有树」主播树儿的对谈 后期|曹曦 编辑|海星 音乐|肖邦Op9 No.2

81分钟
99+
3个月前

Ep71 请以我的名字呼唤我

在去年刚刚进入冬天的时候,抓马的一群家长凑在一起排了一出戏——16年后,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以家长为主要参与者的剧团,它有个浪漫的名字,叫“逐风”。这名字来自于这出戏《女裁缝与风》。但也因为有了这群多年来一直跟随我们的家长朋友,才有了我们大家一起追逐风的权利。今天我邀请到了逐风剧团的部分成员,以及导演王通还有Coco,一起畅聊了一下这次十分特别的经历。 演出后,剧团还把在创作过程中写作的诗歌汇集成册。这里面有许多隐秘深藏多年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从病床上的呼吸,到80年代的春晚,从小镇大山和城市里童年的记忆,到梦境中杂乱却又映照现实的呓语。这群生活在北京的家长,用她们的思想和身体,认真严肃的玩了一把。我也为自己属于这个社群深感荣幸,她们的诗歌、言语和思考,给了我面对寒冬的勇气。感谢逐风剧团。 ——曹曦 Shownotes • 抓马中心都直呼家长姓名? • 抓马家长有什么不同? • 我来这个剧团就是找自己的 • 剧团排练中的身份认同 • 剧团里唯一的男性演了所有人 • 《女裁缝与风》的创作历程 • 排戏为什么还要“写作业”? • 这是一群对自己诚实的人 • 戏剧如何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 为什么没上过台却不紧张? • 戏剧将记忆里被遗忘和忽略的真相揭示出来 • 呼吸帮演员调节情绪,也建构共鸣的空间 • 抓马的社群和家长保持了特殊的距离 △《女裁缝与风》演出剧照 本期主播 严思南、言锦心、林宇|抓马家长、逐风剧团成员 王通 |导演、戏剧教师 Coco|戏剧教师 曹曦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女裁缝与风》 阿根廷作家与翻译家塞萨.埃拉的小说,他经常以庶民文化为主题,作品具备超现实主义色彩。 《逐风集》 逐风剧团成员将他们在创作《女裁缝与风》这出戏的过程中写作的诗歌汇集成册,这里面有许多隐秘深藏多年的个人和集体记忆。 ▽ 扫码购买诗集《逐风集》(内附作者语音) 后期|曹曦 编辑|海星 音乐丨Open Wings by Liron Meyuhas

93分钟
99+
3个月前

Ep70 Site是一套完整的参照系统,帮助你做所有的决定

最近我在澳门重新制作了Chris写于2018年的《做妈妈》。这出戏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先是在2018年以教育剧场的形式演出,随后在2022年的北京做了剧场版。这次在澳门,我们重新制作了一出广东话的版本。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初演和参与过两次北京《做妈妈》演出的海星一起来讨论这次澳门演出的版本,特别是其中关于「场景」的创作带来的一些收获。我们一起讨论了布景、音效、声音和图像如何创作一系列的而非割裂的剧场的语言,以一种整体的场景出现在观众面前,以及创作过程中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曦 Shownotes • 门是个重要的端口,只有演员去用它才起作用 • 我想要一个不对称但一眼看不出来的布景 • 排练时真正允许时间慢下来 • 做定格是为了提取戏的肌理,图像就是那个肌理 • 一个打开观众想象的画面是怎么来的 • 舞美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从戏的内容出发 • 声音不是音效,需要在排练中去创作 • 为什么这些细节能够起作用? • Site是一套完整的参照系统,它能帮助你在一出戏里做所有决定 • 超市的声音在回应什么样的Site A? • 没有对社会场景的回应,无法激活观众的想象 • 当在一个社群中被看见被听见,你会愿意变得更有建设性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徐海星 | 戏剧教师 延伸信息 SITE 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1934-2024)在2000年出版的《隐藏的情节:关于剧场和国家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Site的概念。Site这个词在英文中一般被用作指代一个地点,一个场所,有很强的地缘的概念。曹曦将它翻译为“场景”。 邦德认为,一出戏剧应该有四个场景: 任何一出上演在剧院或公共空间的戏剧首先都应该存在在一个城市、城邦和一个文化中。坐落在2,500年前雅典的迪奥尼索斯剧场和发生在2024年北京某个教室中的教育剧场,它都首先存在在一个文化和时代中,这是第一个场景; 其次,它还存在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一段时空,由任何一个地点带来的一个语境或者一段叙事,这一段语境和叙事传递着那个不言自明的时代场景; 同时还需要第三个场景,这个场景也就是戏剧和观众之间的一个中介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图像、声音,特别是物件等一系列元素,将之前提到的两个场景背后所包含的意义的层面,以问题的形式最终进入到最后一个场景,即观众的场景。 所有文化和时代的,以及虚拟的故事和语境,以及揭开这些语境背后意义的那些场景,最终都要进入到每一个观众的场景,在他们的想象的世界里,构成一个连贯的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做妈妈》 由英国著名剧作家Chris Cooper编剧、曹曦导演的舞台剧作品。剧作灵感源自《卫报》上刊登的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了6岁的小女孩Romy在母亲去世后,与父亲共同面对悲痛、勇敢迈向新生活的过程。 2018年《做妈妈》|抓马教育中心 这部剧最早于2018年以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的形式巡演至全国多个城市。 教育剧场将剧场艺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布景、道具、服装等剧场符号,一次只与一个班级工作,以保证学生在项目中拥有充分的参与。为了方便巡演至幼儿园教室或学校礼堂,布景往往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在2018年教育剧场版本的《做妈妈》中,漂浮在地毯之上的餐桌居于布景的核心位置,与左右两扇门共同构成了简单而明确的场景。 在2022年,《做妈妈》被抓马教育出品制作成剧场演出的版本在北京77剧场上演,由当时抓马.少年剧场的成员(现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傅珮然及成年演员关皓天出演。这个版本的布景突出了纸箱与房子的意象,在舞台前区和后区创造出两个空间,映射出角色的心理空间。 2022年剧场版《做妈妈》|北京.77剧场 2024年11月23-24日,在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上演的最新版本《做妈妈》,由大老鼠儿童戏剧团与抓马教育联合出品,鄧洛程、欧志恒出演。 澳门大老鼠儿童戏剧团 大老鼠儿童戏剧团是一个根植于澳门本土的非牟利性质艺术团体,宗旨是希望通过举办演出、培训课程、工作坊、读剧会、义演等一切有助于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活动,建立起儿童对于艺术的正确认知,并筹划演出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 《隐形的我》 抓马.少年剧场第17部作品,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Chris Cooper的同名故事,由冯雪编剧、导演,2024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该剧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小依的困境出发,回溯了她的成长旅程。她想象中的朋友即“隐形的我”不断出现和消失,带领她重新看见自己被压抑的感受,并且帮助她理解自我、重塑自我。故事的整个场景围绕一张高桌和两把高椅进行。在孩子们眼中,高椅对于小依而言是枷锁、是牢笼、是一个想逃离但不得不待在原地的场所。这个故事与他们自身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生命的强音:儿童与青少年的剧本创作》 在过去的三十年,Chris Cooper持续地为儿童和青少年写作。每年3-4部剧作的惊人高产和高质量的写作,这位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剧作家从未停止过在戏剧中回应现实,回应儿童与年轻人的需求。时隔三年,Chris将于今年再次开设剧本创作主题的线上年课,分享他为儿童与青少年写作的经验。 △搜索《生命的强音》了解课程介绍 后期|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Solar Flare by Adi Goldstein

74分钟
99+
4个月前

Ep69 伪纪录剧场:一场观众和演员的美好共谋

这期节目请海星一起来聊聊几周前我们一起创作的一出文献剧《记忆的衲线》。这出戏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历史、戏剧和我》——在创作的最初,原本打算要用婴宁父亲生平的文献,和婴宁书写她父亲的回忆录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当然,在9天之后,我们和一群年轻人共同创作的这出戏可能跟所有人想象的都不太一样,包括我们自身。相对于文献剧,它更接近于一个“伪纪录剧场”。 我自己常年对“伪纪录片”这个形式非常感兴趣,它体现出了“什么是真的”的一个主要的命题,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一种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艺术形式。在我们和孩子们探索之后,决定将 “什么是历史”,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作为我们创作的核心,于是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伪纪录剧场”这样一种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作为在见学十周年的活动上呈现出来的演出,这出戏拥有了一种戏剧演出必然的即时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台演出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所有参与和在场的见证者的一种共享的历史。 ——曹曦 Shownotes • 从文献剧到伪纪录剧场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 对我来说排任何戏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 • 我们真正在排的是我们怎么看待文献 • 演出的头10分钟有一种强烈的游戏感 • 强调“作假”还是“求真”? • 一场观众和演员的美好共谋 • “地下党接头”的过程戏剧在帮孩子们学习什么? • 为什么大家觉得演这种戏更难? • 创造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 • 一切需要在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 教育真的是个因人而异的东西 • 纯粹的戏剧创作其实都是在挖掘自己 • 当现实被重新评估,旧的权力结构自然被瓦解了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徐海星 | 戏剧教师 延伸信息 《记忆的衲线》 《记忆的衲线:历史、戏剧和我》是由曹曦导演,由一群12-17岁的年轻人共同创编创并演出的“伪纪录剧场”作品,作为庆祝见学十周年的演出剧目,于2024年8月10日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出戏的呈现形式和创作核心几经调整。最初打算以中国教育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剧作家李婴宁女士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将婴宁父亲李宇超的生平记录、档案和婴宁的回忆录作为文献材料,描绘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化。但在见到这群年轻的演员们并与他们进行了几天的探索之后,创作者意识到我们真正在探究的并非历史文献本身,而是“什么是历史”、”怎样看待文献” 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是什么,并决定用一种“伪纪录剧场”的形式呈现这台演出。 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李宇超 刘叔琴纪实》 由李婴宁女士亲自书写的关于她父母的传记。书中除了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来自婴宁亲历的与父母有关的生动回忆,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书信、照片等文献。该书以及部分历史资料收集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 伪纪录片(mockumentary) “伪纪录片”, 又称“仿纪录片”, 英文名称mockumentary,意为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它的形式看起来和纪录片一样,以一种记录式的镜头语言捕捉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在伪纪录片的艺术样式里,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一种艺术形式。 《办公室》 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是一部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同名剧集为蓝本所改编的美国情景喜剧。剧集的主要场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一间虚构的纸业分公司(Dunder Mifflin),采取单机拍摄伪纪录片的形式记述该公司职员的日常办公室生活。 《巨人的拥抱》 Adam Bethlenfalvy与Chris Cooper共同演出的由后者写作的经典教育剧场作品《巨人的拥抱》(InSite Drama版本)。2024年8月10日作为见学十周年庆祝的特邀剧目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是一出复调的教育剧场作品,讲述了一个巨人吞噬村庄的童话,被两名捡垃圾的工人自身的故事所环绕。不同于许多教育剧场项目明确的有一个从现实进入虚拟的框定过程,这部作品在演出的一开始,演员即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出现在观众/参与者面前,并将他们在虚拟中的麻烦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揭示出来,席卷观众参与其中。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Ok Otter by Racetrack

74分钟
99+
7个月前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