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钢琴家安天旭:尊重原谱的演奏,一样能传达出不同的人性

音乐史上,许多钢琴名家都是在国际著名赛事上一战成名。本期“丹调”的嘉宾,也是一位因比赛的优秀表现而获得关注的钢琴家。他16岁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是2019年柴可夫斯基国际乐器比赛中,唯一闯进决赛的中国钢琴家,且在经历主办方失误导致的事故后,依然获得了钢琴组“自信与勇气”特别奖。如果你也是古典音乐迷,或许你早已看到过他的表情包。他就是青年钢琴家安天旭。 当年的柴赛决赛上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安天旭是如何靠肌肉反应随机应变的?从琴童到逐渐脱颖而出,他在柯蒂斯音乐学院、以及在普莱特涅夫的大师课上面对同样强大的同学与老师,又有过怎样的体验?作为一位获得流量而又接住流量的演奏家,他如何看待自己的演奏风格和过人之处?本期节目中,请听安天旭与我们激情分享。 时间轴: 01:33 柴赛现场的小插曲是怎么回事 02:47 小插曲对比赛发挥有哪些影响 06:48 安天旭从小学琴的经历 08:58 学琴整体是苦的,能坚持下来就算喜欢了 09:41 从小听大师演奏非常重要 11:21 谈普莱特涅夫的大师课:老苏联教育风格 13:26 大师课需要在宏观艺术上给人启发 14:33 有些不够好的大师课是因为没有体系 15:35 早年认为自己的风格是激情派,现在越来越理性 18:40 对比大师的录音,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人性表达 21:35 安天旭怎么看待历史上的钢琴大师 23:02 技术和情感表达如何取舍? 25:18 弹钢琴让人标榜孤独,可能让我变i了 29:11 演奏会的体力消耗特别大,因为要拽着听众走 30:29 如果不弹琴,我可能会去研究历史

32分钟
99+
6个月前

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我的使命是让吉他回归古典乐大家庭

吉他是世界上普及率和知名度最高的乐器。但除了众所周知的摇滚、民谣、爵士和流行音乐之外,吉他其实也是一种古典乐器,这种在形式上略为特殊的吉他,就是古典吉他。 本期来丹调做客的,是中国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她是中央音乐学院首届古典吉他本科专业唯一的学生,也是第一位毕业生,后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取得最高荣誉“院长奖”和学院院士荣誉。2017年,在《吉他手》杂志评选的“50位最佳女性吉他家”中,杨雪霏是其中仅有的三位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和杨雪霏一起聊聊以下话题:古典吉他这种乐器和我们熟知的那些吉他有哪些不同?杨雪霏为什么没有学习钢琴或者小提琴这种相对“大众”的乐器,而选择了古典吉他?她又是如何正式成为了一名小众乐器的演奏家的? 另外,我们在节目中提到和使用的配乐,也来自于杨雪霏已发行的一些唱片中的选段。如果您对古典吉他感兴趣,欢迎去各大音乐平台查找收听下面的专辑: 杨雪霏 & 约翰内斯 · 莫泽 Songs of Joy and Sorrow 杨雪霏 吉他挚爱 黄蒙拉和杨雪霏 Milonga Del Angel 杨雪霏 Rodrigo: Concierto de Aranjuez shownote: 01:23 到底什么是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的区别是什么? 04:46 鲁特琴是吉他的祖先吗? 06:19 吉他一直在进步和变化,不同音乐需要不同类型的吉他 11:10 古典吉他手的演奏风格有哪些不同 11:59 杨雪霏小时候接触到吉他的机缘 14:35 什么时候开始想走上职业演奏家之路? 16:31 发现古典吉他是小众乐器后,才真正爱上它 17:08 学古典吉他有最佳年龄吗?可以从尤克里里开始学吗? 18:46 杨雪霏是怎么正式成为职业演奏家的 19:54 现在的演奏家成名、立足要比过去更难 23:33 古典吉他演奏家需要比较强的改编能力 26:07 独奏比合奏更重要吗?先提高吉他的影响力更重要 27:40 弹吉他的女性越来越多了,影响到了整个吉他产业 32:45 如果音乐表达更有韵味,技术上的衰退是可以掩饰的

36分钟
99+
6个月前

本周轻谈|盲人电影讲述者,用声音帮视障者“看电影”

电影是一种光与影和故事相结合的表达,而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又该如何体验电影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邀请了两位从事电影讲述工作的志愿者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与他们从事电影解说员的缘由。欢迎本期丹调轻谈的嘉宾——红丹丹电影讲述志愿者组织的陈晶与汤韫琛。 对于红丹丹电影讲述志愿者这个组织来说,它是如何诞生的,而对于电影讲述这一行业来说,相比传统的解说与主播而言,又有哪些不同的部分?而对于每一位讲述者来说,是不是也会因为自己的喜好与表达偏向而对于电影有一些偏向性或者倾向呢?最后,对于视障的人群来说,能通过她们有机会接触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当然也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也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人关注和加入这一关爱视障人士的群体中。 shownote 01:39 为视障人士讲电影:志愿者的经历与意义 11:59 为视障人士讲电影的要求、准备工作及相关工作人员 17:50 电影讲述志愿者工作:培训、线上线下难点、影片选择及家人态度 30:11 做电影讲述者志愿者的感动与成就感 34:16 公益电影讲述活动中的志愿者现状与加入方式 41:01 做志愿者带来心态变化与成长 43:59 电影解说员分享经历,节目呼吁关注视障人群并欢迎志愿者加入

45分钟
99+
6个月前

房东的猫:i人能在音乐中发现,你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

在近年的各种短视频平台和综艺节目中,你一定听过她们治愈的声音,尤其是《所念皆星河》与《云烟成雨》。她们在大学校园相识,因为互联网音乐的兴起意外走红,逐渐成长为中国民谣圈中独具魅力的存在。今天来到[丹调]节目的就是声音最具治愈力的人气民谣组合——房东的猫。 本期节目,我们和房东的猫一起聊了聊她们从相识到现在的感受和变化。她们怎样看待“治愈”的标签和治愈这回事?人气最高的一首歌居然是从废弃曲库里重新发现的?作为两个i人,上综艺节目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和趣事? 如果你对我们的节目、嘉宾和声音艺术议题感兴趣,欢迎添加我们的小助手微信账号:dandiaoboke,加入我们新成立的[丹调播客听友群]。 01:07 小黑和佩岭是怎么意外认识的 03:16 “房东的猫”怎样走上职业音乐人之路 06:07 佩岭的创作反思和心得:治愈是个好事 09:25 回看自己的早期作品:超级感动 11:28 “房东的猫”怎么看待自己成名这件事 13:47 如何看待流量对创作的影响:不喜欢本末倒置,担心音乐变成附属品 17:03 两个i人上音综:找小板凳坐在化妆间角落里 18:17 第一次得知导演能听到麦,不敢说话 22:45 和陈靖霏翻唱《New Boy》:非常开心 24:46 未来可能的创作方向:用念白表达更深厚的情感 25:37 今天怎么成为原创音乐人:还是看运气 27:29 办体育场演唱会:一开始压力很大,后来觉得是超级Live House 29:37 小时候不希望喜欢的歌手被人发现,长大后更想收获共鸣

33分钟
2k+
7个月前

本周轻谈|不想当声优的配音演员,出路在哪里?

广告、电视、电影、动漫、广播剧……不知不觉中,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被配音演员的声音包围了。不久前田中敦子的去世让“声优”这个行当再次引发关注,那么“声优”在国内的对应职业又是怎样一种存在呢? 本期丹调播客,我们请到了中国配音演员行业里的顶级选手——韩莹棣和格子。作为行业中坚,他们配音过大量国民级广告和综艺节目,同时经营着国内顶级的科幻广播剧制作团队。中国配音演员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其职业成长路径是怎样的?哪种声音最值钱?做广播剧和给影视配音又有哪些区别?从“为爱发电”到职业选手需要哪些素质?我们将在这期节目中同大家聊聊这些话题。 对了,本期节目也是丹调改版后的第一期。我们会在对乐坛大咖的访谈之外额外增加新内容,以实现频次上的提升,新的内容中会包含所有同声音行业相关的从业者和所有同声音有关的有趣议题。如果你对我们的节目、嘉宾和声音艺术议题感兴趣,你还可以加入我们新成立的听友群[丹调播客听友群],添加我们的小助手微信账号:dandiaoboke,加入听友群! 总之,敬请收听。 01:00配音演员谈入行经历与行业发展 05:29关于配音喜好及性格类型 07:26配音行业收入、发展路径及声优养成 13:03关于配音风格变化及素养 15:28配音员讲述声音角色扮演与家人的故事及对配音的看法 19:17关于配音角色、挑战及声音气质与品牌选择 24:24关于配音工作中接客户和广告相关情况 25:51配音行业细分及不同配音工作的特点与价值 30:59关于广播剧配音录制与大 IP 作品制作 36:09关于配音入行条件及自我认识 37:21关于配音行业给新人的建议

39分钟
99+
7个月前

李佳薇:一个理科做题家的音乐行业漫游记

如果你在各种平台看过“难度最高的流行歌曲”一类的视频,那么《煎熬》大概率会是其中之一。不少成名的歌手都翻唱或挑战过这首曲目,而做客本期[丹调]的就是这首歌的原唱者——李佳薇。 如同她的这首成名作一样,大部分人对于她的直观印象就是非凡的高音表现力。不过在歌手职业之外,李佳薇更是一个兴趣和经历都令人眼花缭乱的斜杠青年。她为了参加选秀直接考上台大化学系,自称是追求稳定的理科生。因为要买房,她顺道考了房地产经纪人证书,艺人生涯不顺利时还做过一段房产经纪人,以此化解职业焦虑。 本期节目中,李佳薇会和我们分享她对音乐职业的看法,聊聊自己入行时曾遭遇的职场心理焦虑,以及,作为理科生、做题家和打工人,如何看待和平衡艺人生涯与日常生活。 01:30 今天成为音乐人的门槛没有过去那么高了 02:15 网络、手机改变了听众的聆听习惯,削减了很多体验音乐的内涵 04:02 原来做专辑,需要思考要表达的内容。今天不需要动脑,像钓鱼 05:47 今天想当歌手需要哪些能力 08:09 上班靠时间和劳动力赚钱,是可控的、理性的。做音乐完全不是 09:11 音乐行业的“玄学”打破了理科生的稳定人生观 10:49 当艺人需要乐观:收入不稳定会给人巨大的心理压力 13:20 为了被大众认知,抱着音响做街头歌手,逐渐自我怀疑 17:03 内心有个做题家:为买房子考了个房产经纪人证 18:04 做房产经纪人是一段珍贵的经历,艺人需要找到普通人的生活 19:52 在网上给人分享买房知识让我有满足感,对新鲜事物都很有兴趣 22:00 贴近生活和大众是吸取艺术养分的一种方式,才能唱出大家的心声 24:54 原创者怎么看待翻唱:拜托多唱 25:39 讨厌别人说我只会飙高音 27:28 稳定性来源于用技巧调整生理状态 28:29 未来创作方向:技巧可能没那么厉害,但给人传递积极的能量 32:56 给想入行的年轻人的建议:音乐很重要,生活也很重要,不要抛开生活去做音乐

36分钟
1k+
7个月前

资深评委巫启贤评点音综幕后与乐坛现状

《歌手2024》告一段落,但由其引发的讨论,诸如国内歌手与欧美歌手的实力对比、国内音综的真假虚实,并没有因此终结。本期“丹调”我们请到了知名音乐人巫启贤,1980年代入行的他,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与音乐综艺的发展历程。 歌手与音乐人的本职之外,他更为人熟知的荧幕形象是在多档音乐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有直言不讳的“毒舌”名声,也曾因“装傻”陷入争议。资深评委巫启贤如何看待本季《歌手》暴露出的问题?在他看来,国内音综最大的症结在哪?当音综评委需要哪些素质?如何看待音综的脚本?作为资深音乐人,如何看待和面对大数据对音乐行业的冲击?本期“丹调”,请听巫启贤畅快输出。 本期嘉宾: 巫启贤,歌手、音乐人、主持人、资深综艺评委 Shownote: 01:55 十几年来,音综的修音毁掉了国内歌手唱歌的信心 04:10 音综被“怕走音”的舆论绑架,把很多美好的表演都弄假、弄坏了 05:31 早年出唱片没有修音这回事,国外歌手能碾压因为他们天天唱现场 07:28 唱歌这门艺术,偶尔有一些情绪、小瑕疵是没问题的 08:34 06年当“超女”评委,真刀真枪 09:20 当好音综评委需要哪些素质 11:45 廉价的赞美有时候会造成误解,评委要说真心话 14:00 蒙面唱将是个秀,必须按导演安排把人留下 15:06 副导演拍大腿,只能装傻认不出李克勤 16:26 有些综艺是表演性质,对评委的要求就是演技好 17:45 挨了骂,心里有苦衷,当作吞咖啡,不听也不看 20:15 80、90年代老歌经久不衰,因为那时候真有个性 21:35 大数据提供了很多跟随模仿的方向,把最好的原创精神阉割掉了 22:12 现在的年轻人音乐为什么出不来?因为没有了独立的个性 23:21 做再好的作品,没有流量就没有回馈,连被人说烂的机会都没有 24:21 混乱的时候适合练功,增强实力,等待时机 25:31 和音乐人共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机,做不同的事情

27分钟
6k+
8个月前

中国流行音乐往事录 feat.成方圆

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就是已经在内地流行音乐圈经历了40年、拿下中国内地流行音乐无数第一次的初代“文艺女青年”——成方圆老师。 40年前作为一名歌手和现在的歌手都有哪些区别?她为什么当年一直自称是一位歌手,那时候歌手还并不是一个很常见的词,也许明星、歌星这样的词是更多人的向往,但她什么要以歌手自称呢? 80年代的中国有版权意识吗?曾经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其实都是国外和港台流行音乐的翻唱,曾经的那些翻唱都支付版权费用了吗? 作为曾经国内第一位客串主持人的歌手,她曾经是著名央视综艺节目“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在哪个年代的综艺节目,和现在相比有着巨大的不同,而现在再回看那时的综艺又是怎样一种体验? 而成方圆老师现在也还在举办自己的演出,在小剧场举办的“光影成歌”结合了她另一个重要的爱好摄影,让喜欢她的朋友们可以在一个空间里感受她用眼睛和声音两种方式展示的个人世界。 00:01:23 80年代初接触到流行音乐,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00:05:11 第一个弹唱“流氓乐器”吉他的歌手 00:09:33 听到邓丽君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 00:12:03 当年的唱片行业根本没有版权意识 00:14:05 没人敢有经纪人,我们都是“职工” 00:14:56 第一个客串主持国内第一档综艺节目的歌手 00:16:11 “土”和“潮”其实不能脱离时代来看 00:17:14 第一次录专辑,和歌迷成为了笔友 00:20:15 不敢称自己是明星、歌星,定义自己为歌手 00:22:44 不论是审美还是音乐,都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年代 00:24:31 崔健和周杰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00:30:28 第一只在中国办演唱会的乐队合作歌手,现场氛围超越时代 00:38:32 摄影和旅行也不可或缺,欢迎来“光影成歌”听我娓娓道来

44分钟
99+
8个月前

乐评人生存指南 feat.梁源

今天的新节目我们就请到了一位音乐综艺中名场面并不少的知名乐评人——梁源。身为乐评人的他也是一个音乐App的主理人,在他的工作室里有几万张黑胶唱片收藏,他也说自己的唱片聆听量达到了两万张以上,同时他在B站也一直都在做音乐和综艺相关的点评和科普内容。 今天的节目中,我们就来走近乐评人这个人群,聊聊在音乐综艺节目中,究竟在现场聆听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而作为乐评人这个人群来说,他们需要有哪些必备技能或者什么能力才是成为乐评人最重要的部分? 面对台上表演嘉宾的演出,什么样的点评才是得体并且有意义的,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播出版节目是现场内容的精选吗,还是在现场实际会有更加精彩和激烈的争论?而作为乐评人,又如何平衡自己的主观喜好和客观的评价现场的表演呢? 经常被大众说是毒舌的乐评人,会故意的为了留下镜头而恶评吗,似乎永远都不满足的乐评人面对现场的表演有没有被真正的打动过,让梁源印象深刻的现场演出都是哪些歌曲呢? 最后,关于乐评人这个人群,他们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去现场作为乐评人有收入吗?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让我们了解乐评人、理解乐评人,试试能不能成为乐评人。 00:01:33 乐评人在节目里需要装傻吗? 00:03:08 专业的点评不是无意义的夸艺人 00:04:26 乐评人眼中的评委和大乐迷是怎样的定位 00:05:09 想做个知名乐评人什么能力最重要 00:07:42 乐评人真的都听音乐吗? 00:08:44 每个乐评人都有自己的侧重 00:10:34 对评论者重要是标准,而不是喜好 00:12:05 我还挺贵的,我要的是说实话的钱 00:12:51 有时现场更激烈,节目不敢播 00:15:09 节目里印象深刻的演出与艺人 00:20:46 乐评人是“装傻表演艺术工作者”

21分钟
2k+
9个月前

高考虽然不加分了,音乐依然是人生的加分项 feat.孔祥东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先生,在2024年初,电视剧《繁花》人气火爆,而孔祥东也在该剧中出演了一位上海的钢琴老师。对于参与拍摄《繁花》和王家卫导演的合作,孔老师也分享了一些趣事,比如王家卫导演真的没有剧本吗?自己又是何时参与拍摄的等待播出的时候又有那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另外曾经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的孔老师对于当今钢琴教育退潮的看法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在年青时就在国际大赛屡次获奖,考入音乐领域的最高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在求学期间又遇到了那些天赋惊人的同学,获奖无数强如孔祥东也会被降维打击吗? 最后,孔祥东先生曾经长达8年的时间与抑郁症斗争,最后也依靠音乐疗愈了自己走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即兴创作之路,即兴创作与音乐给与他的疗愈之间又有怎样微妙和巧合的关系?在本期节目最后您也会听到孔老师为我们的节目所做的四键成曲曲目。 00:01:58 繁花从拍摄到上映孔老师的起起伏伏 00:06:05 我成长的年代,钢琴家是不存在的 00:09:05 学钢琴觉得枯燥的话,用“库乐队”拯救一下 00:15:21顶级音乐学院柯蒂斯里的“天赋怪”们 00:18:20心理医生应该成为艺术院校的标配 00:19:12 演奏家这碗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命可以吃到的 00:19:35 女钢琴家其实比男钢琴家更“不是人” 00:20:30意大利黑手党往事 00:23:26 比赛型钢琴家神经系统要坚强,但比赛不是给大龄青年准备的 00:24:27小鲜肉与大叔不同的美 00:26:38抑郁的时候玩过“几十万”个app 00:27:09“音乐算命”的神奇疗效 00:31:32抑郁症会复发吗?我不知道

33分钟
99+
9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