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个问题:在大尺度上,宇宙整体是什么形状的? 你可能从来没觉得这是个问题,你在很多视频和图片里都看到过宇宙的样子,就是一个黑黑的大球,从大爆炸的一个小球开始,逐渐变大。我先直接告诉你答案,不对,宇宙不是一个三维球体,请先把这个形状在你的脑子里删除掉。 好,接下来请你认真想一想,它可能是什么形状?我们的地球差不多是个球型,但太阳系不是,它是个扁的圆盘,银河系也是圆盘行,但它有很多的悬臂;不是所有星系都是圆盘行,比如螺旋星系IC 2163形状像一对大眼睛,南三角座ESO 137-001星系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水母,可以说千奇百怪,所以宇宙似乎也可以是任何的形状。 如果你是一个有野心的宇宙学家,你一定不想盲猜,我们也没办法飞到宇宙外面给它拍一张照,所以你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些理论,来帮你把无限多可能的选项,缩减成几个,最好是只有一个选项,对不对? 有一个理论,就可以帮我们把宇宙形状的可能性,从无限多种,减少到3种,并且我们差不多快要找到答案了。不仅如此,它还决定着宇宙的 “生死时速”—— 时间,是否成立。 今天就和你聊这个听起来挺熟悉,但在科学领域却很少听人拆开了仔细讲的概念:对称性。
这一集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准备,还画了6张图,我要给你讲三个量子力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分别是单电子自我干涉实验、延迟选择实验、量子擦除实验,还有它们更加诡异的变种版本。这些实验,可以说是量子世界向人们日常认知发起的最猛烈 “攻击”,每一个都在颠覆物理学家对宇宙运行规则的理解。 我们所熟悉的时间、因果律,一旦踏入量子世界,就会发生各种怪异的扭曲,而物理实验就是要窥探并揭示大自然这些怪异的规则。这些实验层层递进,我花了最多脑细胞理解、也花了最多心思给你讲明白的,是量子擦除实验,它不仅反映了十年后我们做的一件事是怎样影响十年前的实验结果,更体现了物理学家伟大的智慧,生活在因果律之内的人类,居然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实验,把因果倒置的怪异现象呈现出来、还能解释清楚,这真的是太神奇了,节目比较长,我衷心希望你能听到最后,领略和我一样被智商碾压的感叹。 更轻松地听懂这一期最好配套下面的6张图:
你对科学了解越深,就越是会去怀疑一些公认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千真万确的。一开始人们怀疑地心学说,后来开始怀疑时间和空间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再后来甚至怀疑宇宙是不是只有一个。 在我所知道怀疑者中,最激进的人应该是物理学家李·斯莫林了,他怀疑的是,我们观察到的物理定律,它们是被一开始就写好的吗?会不会物理定律也在随着时间变化呢? 对,时间,这个东西是李·斯莫林所有学说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在上一集中讲到,传统的牛顿范式把时间这个因素剔除到了物理学之外,一个公式在时间的正向和反向两个方向都是等价的,时间似乎只是我们的一种体验,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可当我们把对局部宇宙的理解推演到整个宇宙的时候,当我们要去追问宇宙为什么遵从这些定律、为什么取这些常数的时候,牛顿范式就遇到了大问题。于是,时间的真实性又被带回了物理学的舞台,自然规律也应该被视为世界随时间演化的一部分,这里面李·斯莫林就是其中的领军人物。 用两句话总结他的假说:第一,时间是真实的,不是人的主观体验;第二,时间不仅会影响宇宙万物,甚至会影响宇宙万物遵循的法则,也就是物理定律。 我并不建议你去读李·斯莫林的书,因为这种大物理学家写的书真的很难懂,而且读的过程中你必须要用尽力气,不断挑战自己的常识,一旦松懈,就会产生“你这不是在胡扯吗”的感受,然后很快就跟不上他的论述了。 这小节,我尝试给你讲述他的观点,在这还是要先打个预防针,如果你实在觉得他的观点太过激进、难以接受,那就当听一家之言,他只是给这个越来越难以被人类理解的物理学世界,一个暂时没有被推翻的解释。听到最后,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有种感觉,似乎“物理定律在过去的一百多亿年里保持不变”,反倒是人类一个很自大的假设,谁跟你保证了?
时间这个东西,它真实的存在吗?我是说,除了人类的主观感知,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吗?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对应物理上客观存在的事物,比如正义、艺术、幸福,都只是人类的语言,并不代表物理实在。 我们之前曾经讲过一期节目,标题是《时间的消失:物理学在时间内,数学在时间之外》,时间隔得比较久,忘了的话可以去听听,这里面说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时代,时间这个因素被科学给拿掉了,在牛顿的范式里,一个公式在时间的正向和反向两个方向都是等价的,时间似乎只是我们的一种体验,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没错,人类花了几百年时间,用理性的思考,将时间驱逐到了物理学之外。这件事你如果没有听那一集,可能还真的不太好理解。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当科学向着解释整个宇宙的终极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又重新翻找历史的垃圾堆,又不得不把时间重新捧回C位。这是一场漫长又烧脑的过程,我们这一期节目,就先从一场充满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讲起。
如果让我只推荐一本科幻小说,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挽救计划》,一本最具有黄金科幻时代精神气质的现代科幻故事。我在节目中很多次给听友推荐它,作者是安迪·威尔,大名鼎鼎的《火星救援》的作者。 推荐的理由是,它是我读到过最好的硬科幻,里面涉及很多的科学理论和工程知识,每一个细节都不是拍脑袋瞎编的,人类危机、星际探索、外星生物,还有两种生理结构完全不同的文明在接触过程中发生的怪事,而且故事的悬疑感也拉满,可以说是全程高能无尿点。 不过我也知道,听到推荐,大部分人都只会把这本书加入书单,然后再也不会拿出几天时间来好好读它,现在人们缺的不是买书的那点钱,而是读书的时间和耐心。 于是,我录制了这期专栏里有史以来最长的节目,希望能用我的声音,力所能及地详细地把故事讲述给你,关键情节不偷懒,尽量让你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领略故事的全貌。 如果你能读下去,还是推荐你去读原著;如果你想听最详细的版本,或者就是想支持我一下,都很感谢你能把这个故事听我讲完。
这一期我们聊聊宇宙深处一头真正的上古巨兽:类星体。 尝试发布一期付费内容,维持录制的成本和动力,能否接受欢迎理性反馈。
如果我现在和你说,想象一下这样一种高科技布料:柔软有弹性,却又坚固耐用,还能保证终身使用。它能够随着你的成长自动延展,为你在冬天保暖,在夏天带来清爽舒适。如果弄脏了,也不用担心,它拥有自动去污、自我修复的功能。即使撕破或烧坏了,你也不必动针线,几天之内,这种布料就会自愈。 你身上穿着的正是这种布料,它就是你的皮肤。假如你碰巧是一棵沙漠仙人掌,你的皮肤上就会长出白色细毛,以反射阳光,帮你降温;如果你碰巧是一只北极熊,你身上的白毛就会是中空的,能更好帮你隔绝严寒,保持体温; 生命是最伟大的发明家。它是如此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样错综复杂的织锦花样是如何织出来的呢?宇宙似乎不可能把北极熊的皮毛写进它的建设规划里,但另一方面,这些复杂的生命形式又怎么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的呢?这是否意味着北极熊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中头彩的运气再加上大自然建设规划的设计一样? 当然,宇宙的建设规划中已经包含了生命所需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化学元素的组合;分散在银河系各个角落的岩石行星的集合;稳定的主恒星几十亿年如一日地温暖着这些“行星家园”,让它们沐浴在能够催化生命化学反应的阳光中;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因素,都自然地出现在宇宙的初期条件中。我们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可以使用大自然建设规划中的参数来模拟恒星、星系和行星的形成。但是,一谈到生命,物质的世界和生命的世界之间就出现了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们至今还无法推断,生命是否是演化的必然结果。 然而,已经有大量证据,证明宇宙确实把生命写进了建设规划。 我想和你一起探讨这方面的多条证据链。也许无法通过单独一条线索得出结论,但所有线索加在一起能构成初步的证据。
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持续了138亿年的、奇怪、宏大又浪漫的故事,故事的终点,是此刻的你和我。 我们在学校里学过,在任何自然过程中,熵总是增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倾向于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发展。”这是形成于19世纪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流行解释。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熵与无序是同义词,世界似乎将势不可挡地走向无序和混乱。 然而宇宙的故事却正好与此相反。宇宙一直在不可阻挡地变得更加有序。它是从一种最无序的物质状态起步的,一个充满炽热气体的球。这些气体并没有明显的结构,在这十万分之一的范围内,各处的温度都一模一样,比你现在周围空气的温度还要均匀。 然而,就从这种简单、平凡、毫无前途的状态中产生了一个复杂而美妙的宇宙。每一颗恒星和行星,以至每一个星系都源于这种无序。每一朵云、每一滴雨、每一首旋律、每一个想法都源于这种无序。从窗台上瀑布一样倾泻而下的花也同样源于这种无序。 因此,如果一切都趋于更加无序,那么我们究竟是怎么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呢? 对于这个矛盾,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不过这可能会让你意外:熵并不等同于无序。
在前面的节目中,我收到了两位朋友发来的提问,问题非常好,我决定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开始今天的思维探索之旅。 范德彪西提了个问题:如果这个宇宙是大爆炸产生的,那么现有的宇宙空间应该是一个球形,我们的地球极大概率不处于这个球的圆心上。可我们用望向宇宙深处时,看到了130亿年前的影像,这是距宇宙大爆炸不太久后的样子。如果用此方法向前后左右上下各观察一次,获得每个方向上可观察宇宙边界的距离,是不是就能计算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相对空间了? 结合学过的内容,从地球观察宇宙各方向,星系又是似分布均匀,这不证明地球正好在宇宙的中心吗?难道真的这么巧? 不要休息日搞装修提了另外一个问题:请问宇宙的有限如何描述?比如我们说一个弹珠有限是因为它有明显的边界,而宇宙的有限之外是空吗?如果我们跑到宇宙边缘,会看到什么?
今天的我们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科学结论直接喂饱,打开各种视频网站,你会看到很多言之确凿的理论,再配上一些星球和星系的画面,仿佛我们已经站在上帝视角看穿了宇宙的一切。但实际上,你看到的那些画面,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模拟的,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那样的设备,在俯视角看到宇宙的全貌、再把画面传回地球。 和这些内容相反,我更感兴趣的,是发掘这样一个过程:渺小的人类,凭借双脚站在这个像沙粒一般的小星球上,仰望星空,仅凭自己的进化了几十亿年的思维,去逐层探究宇宙留给我们的一个又一个谜题。那些伟大又精妙的思考过程,才是人类闪耀出的智慧之光。 今天,让我们从一个已经知道答案的谜题开始,讲述我们是怎样通过思辨和计算,得出结论的。
上期节目的最后,我跟你讨论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深挖下去很深刻的问题,从量子层面考虑,为什么科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的时候,总是先考察一颗星球上到底有没有水,为什么生命就必须得有水,也就是H2O这种物质。可能你会在直觉上觉得科学家太保守了,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但当我们从微观世界原子和电子之间的关系,一路推演到形成多细胞复杂生命必要的条件,你就知道,还真就得是H2O这种看起来普通、实则非常特殊的物质,才能支持生命。 那期节目聊完这个话题,很多朋友意犹未尽,还想让我聊聊,我们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碳基生命,那硅基生命可能存在吗?我们有可能在这个物理规律的宇宙中,找到硅基生命呢? 我的想法是,盲猜没意义,你说可能有,他说不可能,谁都没法说服谁。那今天,我们还是尝试用同样的推演方法,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层面,一点一点跟着逻辑往前走,看看最终会把我们带到一个什么答案面前。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答案,有没有硅基生命,而是这个推演的过程,是一次愉悦的智力体操。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本杂志上的一条新闻说起。 下面这张图是元素周期表,供你听节目的时候参考:
上一期内容,我们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混沌黑暗的宇宙中,怎么能形成超级有序的恒星?这个过程明明是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那它又是怎样实现的?那期内容是今天这一期很重要的基础,强烈建议你听听。 今天这一期往下的几期,我们要来聊聊,站在纯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热力学第二定律主宰的宇宙里,为什么会出现比恒星更加精密、更加低熵的奇特现象:生命。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