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特斯拉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几项关键指标均未达到市场预期,净利润同比下滑70%。有趣的是,尽管财务结果令人失望,但特斯拉的股票在盘后交易中却大幅上涨5%。这再一次凸显了马斯克前瞻性叙事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在供应链战略布局、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远见。本期节目,就跟大家一起深度解读一下马斯克在财报的电话会上都说了什么。 01:04 在电话会的一开场,马斯克就率先谈到了他在美国政府效率部门DOGE的工作。。。 03:00 失去支持的马斯克将何去何从?难道他会坐着自己的星舰去火星,通过他的星链来远程工作? 03:36 特斯拉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辆,以及大规模的有自主能力的特斯拉机器人。 03:49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将会是最有价值的公司,这个价值可能是前五个最有价值公司的总和。 04:25 接着马斯克转到了关税对于特斯拉供应链的影响。 05:51 接下来,马斯克谈到了自动驾驶,计划在2025年的6月,开始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启动无需驾驶员监管的自动驾驶(Unsupervised FSD)。 07:24 在整个的财报的电话会议当中,马斯克前后多次澄清了特斯拉自动驾驶汽车计划所涉及到的两个术语: Cybercab和robotaxi. 09:24 关于无需驾驶员监管的FSD的软件,什么时候能够开放给所有的特斯拉车主,马斯克预计是。。。 09:46 关于擎天柱机器人,马斯克说“到2025年年的年底,将会。。。” 10:43 接下来讲到了特斯拉的能源和能源储能业务,这是这个是一季度表现最好的一个业务。 11:56 后面,CFO上场解读财务数字的时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储能业务如此有价值。” 13:24 CFO解释了一下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14:11 问答环节,分析师的第一个问题是“完全自动驾驶出租车顺利上线,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15:22 分析师问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用户监管的完全自动驾驶,最早什么时候能够给普通用户使用?” 16:05 在被问到“和当前美国已经在路上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Waymo的比较时",马斯克说。。。 16:36 马斯克说了一个让人很憧憬的事情“接下来新款的model Y,在工厂制造好了之后,会自己从工厂直接开到购买者的家门口” - 这种交付太酷了吧? 16:53 有人问到“请介绍一下Unboxed Method的进展“ 20:59 马斯克说“Unboxed method的目标是未来实现5秒钟生产一台车“。 21:19 接下来的问题又是“关税对供应链的影响。” 21:57 马斯克说“最好的锂电池是没有负极的”。 22:39 下一个问题是“Optimus机器人的产量如何?是否受到关税的影响?” 24:05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消费者,仍然在购购买奔驰和宝马?” 25:23 “你认为在中美,中美在AI和无人机方面谁更领先?” 马斯克听到这个问题就笑了。。。
“这事儿让我PTSD了”、“听到那个声音我都要PTSD了”。 听起来像是在开玩笑,但为什么我们会用一个形容战争与灾后创伤的名词,来形容一次普通会议的崩溃、一通上司的责骂,甚至一段普通关系的告别? 01:24 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经历传统意义上的创伤性事件,而是处在一种持续性的心理创伤之中。 02:04 关键不在于事件本身有多严重,而在于这个事件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了多么深远的冲击。 03:10 这里常见的一种形态,就是职场上通过长期的、系统性的操控、压迫和诋毁,人为的制造不确定性与焦虑感,不断的贬低员工的价值。 03:46 在逃离之后,仍然反复的回忆。 04:34 理解PTSD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的看见受伤的人,包括我们自己。 05:38 C-PTSD是一种因长期重复无法逃脱的创伤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06:40 C-PTSD的核心症状,比PTSD更加的深层次。 07:37 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得C-PTSD呢? 08:47 说完了定义,我们再来说一下创伤的来源。 10:35 创伤不一定要有有血有泪,有时候,一句轻描淡写的否定,一个眼神,一段让你反复怀疑自己的关系就足够了。 11:41 创伤不是终点,也可能是重生的契机。 11:59 如果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创伤了怎么办? 12:40 当我们发现家人或朋友经历了创伤之后,我们能做什么?
AI爆火之后,“提示词”这个词就频繁出现,甚至被赋予了“工程”的高度,演化成了所谓的“提示词工程”。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比如“靠卖提示词课程赚了几百万”。 网上不少声音说“不会写提示词,就等于不会用AI”,也有很多声音把提示词写得像魔法咒语一样复杂神秘。什么是提示词?什么是提示词工程、提示词模板?到底这东西有多重要? 01:16 为什么我用不同的问法,AI给我输出的确实就不一样了? 01:57 但更准确的定义是:我们希望AI理解的任务的描述。 02:42 提示词这个翻译非常的不准确,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给AI输入的是“句子”,而不是“词”。 03:01 人类给AI的提示词、对AI输出的结果的影响,跟人类对另外一个人类提需求或者安排工作的时候很类似 04:20 共同的一点是:提出需求或者安排任务的人、没有说清楚;而接受需求或者任务的人、也没有去问。 04:55 人类在没有收到足够清楚的需求的时候,通常不会去主动澄清,AI也不会。 05:44 今天的大模型仍然不是一个具备了理解力的系统,它只是一个基于概率的语言预测器。 07:12 我们下意识的把AI当成人来看了,自动假设AI具备了理解对话意图的能力。 08:19 “提示词工程”确实是一种工程做法,但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彰显业内工程人士的高级,反而凸显了大模型理解能力的虚弱。 09:35 到了GPT4这个级别,"好"的提示词的边际价值迅速的下降。 10:04 虽然提示词只是一个过渡的现象,但它的出现其实也提醒了我们。。。 10:20 绝大多数人不是不会写提示词,而是不会准确描述自己的意图、逻辑和背景。 12:47 AI时代真正稀缺的不是提示词,而是思考力;真正需要的是系统思维,而不是提示词技巧。 14:16 未来提示词的作用应该会越来越小。但人类的表达力、思维力、判断力反而会变得更加的稀缺。
AI为什么会出现幻觉呢?AI的幻觉的后果,真的就只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么简单吗?AI的幻觉和人类的幻觉一样吗?我们应该如何跟这个有幻觉、但能力又超乎想象的AI相处呢? 00:49 我们目前常说的AI的幻觉,其实是在说“大模型的幻觉”。 01:13 当我们说AI出现幻觉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说生成式的大模型的统计猜测失误了。 02:59 本质上,大模型并不理解用户在说什么,在问什么,大模型只是看过无数类似的句子。 03:17 大模型也不理解自己输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04:33 “幻觉”这个带有拟人色彩化的词汇,用在这里,并不够准确。 05:33 AI的幻觉如果不被外部系统反馈,AI自己是无法自我纠正的。 06:25 不是模型“想错了”,而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个概念。 07:00 我们误把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当做了知识模型,或者是推理的引擎。 07:37 如果路上跑的AI猜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10:04 就像语言大模型预测下一个词一样,自动驾驶系统也是在每一帧的画面中做出“这是什么”的判断。 11:12 我们称AI的失误为幻觉,这个说法是不是已经揭示了,其实人类已经在不自觉的把AI拟人化了? 12:44 AI可能说得很好,但他什么都不知道。 15:30 真正的风险不在于AI生成了多少错误的信息,而在于我们人类是否误把它当成了会思考的存在。 15:41 AI的幻觉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对AI产生了幻觉。
上周上演的“关税大战”给世界敲响了警钟。虽然当前形势仍在快速变化,但如果这套新关税体系真的全面落地,那将意味着:中国每年出口到美国的4000多亿美元商品,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失去市场。 “转头出口到欧洲或其他国家不就行了?”,听起来有道理,但现实是——中国企业“出海”早就干了十年以上,如果其他国家真还有这么大的消费需求,我们早就杀进去了,不可能留到今天。 也正因此,“靠内需拉动经济”的声音再次变得响亮。但问题是:靠内需驱动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说到“内需拉动经济”,所有的媒体和专家都说,“中国人消费意愿不强,是因为,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收入高了,保障有了,多产生的消费、就能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了? 02:26 关税存在的原因之一,是自由贸易体系里边的一个保护机制。 03:16 其他国家又接不住这个体量的转移,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为这些产品寻找新的市场。 03:48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哪篇文章、哪份报告真正描绘过一个以内需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在中国这篇土地上到底应该如何落地、生长和成熟。 04:35 把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归结为收入太低,房子太贵、养老不安全、医疗没保障等等,非常的容易。但问题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06:21 每家商场餐厅门口都排队打卡,外卖小哥络绎不绝,看起来生意非常好,但商家的感受并不好。 06:57 一年关闭300万家餐厅,还在营业中的平均利润率只有可怜的0.37%,行业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动能。 08:13 如果说餐饮代表了我们在味觉和体验上的消费局限,那教育支出则揭示了我们在长期投入上的关键错位。 10:17 如果真的要在孩子的教育上再多花钱,“往哪儿花”是真正的问题。 11:39 真正要建立“内需驱动”的经济,不只是让大家多赚钱,还需要让企业相信,做好的产品是值得的。 12:08 问题并不仅仅是收入不够高,或者民众没有安全感,这些当然是现实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 16:48 我们的企业缺乏做精品的意识,只擅长做流量和套利的生意。 17:52 企业对长期主义没有耐心,而这些恰恰构成了中国内需想要崛起而必须要跨越的文化门槛。 18:46 内需不只是一个经济的概念,它更是一种价值共识的体现。
在中国把对美关税再加50%提升到84%之后,美国把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提升至125%,并关闭谈判窗口。与此同时,美国却又对其他“愿意来谈判的国家”把关税大幅降到10%,为期90天。 所以这场“关税”之争,早已升级为全球秩序的重新洗牌。 这是一个普通人也必须理解“地缘政治”的时代。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的时代。
今天是波澜动魄的一天。 在中国对美国反制34%的关税之后,特朗普为中国继续增加50%关税,声称美国时间2025年3月9号午夜12点生效、如果中国不撤回对美的34%的关税,生效后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税率已经达到104%。到北京时间2025年4月9号下午3点前,还没有任何迹象双方会谈判,特朗普自恋的说“他说中国也非常想达成协议,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而自己正在等待来自中方的电话“。 但9号下午3点之后,官媒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长达20页“中美经贸关系白皮书”,及一系列的官方宣言。让形势有有了新的变化。 接下来形势会如何演变?双方是否有可能走到谈判桌?
今天,我们将聚焦美国副总统JD Vance的争议言论——“我们从中国的农民那里借钱,用这些钱购买中国农民制造的东西。”这句话不仅在我们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也让众多美国民众汗颜,很多人说“你会以为他成长中的贫困会让他更有同理心,但结果恰恰相反”。 为什么Vance要使用“Chinese peasants”而不是“Chinese workers”或者“Chinese farmers”呢? Vance本身出生于贫困的工人家庭,他的成长背景让他有机会理解底层人民的困境。可是,令人困惑的是,在他走出贫困并获得更高的教育和社会地位后,他却选择支持一些对底层更为苛刻的政策。这种反常的行为,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另外一个核心点。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几天应该是上了全球所有主要国家的热搜了。虽然主流心理学家认为的特朗普的这种自恋型人格、能够某种程度上解释特朗普在关税这件事上的不合常理的行为,但这不足以来解释全部的真实意图。今天这期播客,就是要一步步推理一下,最可能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00:31 如果哪个国家没有被这次关税影响,那说明这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当中,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02:17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全球除了特朗普本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02:30 有这种人格的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感。 03:46 到目前为止,甚至在美国,也没有谁真的相信,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制造业能够回归美国。 04:28 特朗普在公众面前最常说的一句话之一就是,“我们吃亏了”。 05:08 所以,在特朗普的字典里,他的吃亏感来自于WTO之下的有序的国际贸易。 06:24 “我们遵守规则,是在被管教”。 06:57 他真正的野心不是去从WTO当中退群,而是。。。 07:14 我们来看看他实际做了哪些动作。 08:12 所以他口中的“吃亏了”,不是账面上的贸易逆差,而是“为什么我这么强,还要受约束?”。 08:24 “我要赢,而不是谈公平”。 08:36 关税是特朗普表达立场、施压和谈判的语言。 09:10 这种新的秩序不再靠规则来协调,而是靠。。。 09:32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在做几件事儿了。 13:25 长期来看,特朗普的全球秩序重塑将面临两个可能的后果。 15:21 我们每个个体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未来的方向。 美国再工业化”的互联网讽刺创作: http://t.cn/A6rapZ1T
这周,某品牌的电动车在高速路又发生一起惨剧。生命的逝去让人心痛,而网上的讨论所揭示出来的对智驾的理解,更让人感到不安——很多人对智驾的理解,仍然充满误解和盲目信任。而这些误解,很可能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来自于掌握巨大流量的媒体和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让人们相信智驾已经足够成熟、安全,甚至可以替代人类驾驶。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这个播客的声音或许微不足道,但依然希望能够发挥出影响力、无论大小:自动驾驶不是一款普通的消费电子产品,它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一款手机或电脑出现问题,最多是损失金钱,而自动驾驶系统一旦出错,可能带走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 生命太珍贵了,不该成为任何技术试验的代价。这期节目,我想聊聊那些关于智驾相关的概念的误区,不是为了否定技术,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带着清醒的认知去面对它,珍惜自己,也珍惜每一条在路上的生命。 01:57 首先,智驾这个名词,它是一个营销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它不存在于任何国际或者是国内的行业标准中。 04:13 目前国内的监管没有批准L3以及L3以上的任何级别的自动驾驶。 04:28 似乎所有的汽车厂家都达成了一种默契,基本上不再主动提及这个等级的划分。 05:14 L2级别需要驾驶员全程保持注意力,并随时接管,事故的责任由驾驶员承担。 05:33 第二个严重的误解就是:激光雷达能够识别车辆前方的物体。 08:46 这些问题其实决定了,智驾是很难的实现所谓的平权的。 09:13 第四个大的误解就是: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会自动刹车。 11:36 AEB系统遇到状况不刹车很可怕,AEB系统误判了,无故刹车更可怕。 12:31 第五个天大的误解,就是:车上的自动化的设计,非常的高级。
“刀片电池”、“4680电池”,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但它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年四月,北京要举办一场机器人马拉松——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跑马拉松?是单纯的噱头,还是藏着更深的意义?今天,我们就从电动车到人型机器人,一起聊聊电池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看看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01:07 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的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 04:46 三元锂电池,它的能量密度较高,低温性能也比较好,充电效率也高,主要广泛应用于高续航的电动车,比方说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的高续航版。 05:55 目前的商业化的锂电池当中,电解液主要是液态的,易燃且挥发性强。 07:12 由于液态电解液存在上述缺陷,现在行业正在研发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替代方案,就是固态电池。 08:06 说完了电池的主要技术,再来谈一谈电池的形状。 08:30 目前国产的电池,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等,内部的电芯以方形为主。只有特斯拉的电池内部的电芯是圆柱形的。 08:56 为什么选择了46mm和80mm这两个数字呢? 10:32 方形电池的单体电芯通常采用铝壳;所以,虽然重量更轻,但更容易因外力而变形,一旦刺穿,可能就容易引发短路和热失控。 11:04 圆柱形的电芯,理论上它的上限能量密度的更高。 11:50 如果特斯拉的4680成本逐渐下降,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圆柱形电池的应用。 12:14 说完了特斯拉的4680,再顺便说一下特斯拉的Megapack。 14:08 人形机器人的电池和电动车的电池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16:26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电池的使用时长还非常的短。 16:37 这个瓶颈主要在于。。。 16:57 电动车车的车身重量大部分在2吨半左右,普遍高于大部分汽油车的1吨半。 17:16 机器人内部的空间紧凑,不可能给电池留下巨大的空间,所以人形机器人无法再延续电动车靠增加电池的尺寸和重量来提升续航的这个套路。 17:42 某一次有机会听了主办方的访谈,才知道马拉松的主要的目的是。。。 18:55 未来,电池或许不仅仅是储存能量的容器。
人型机器人,无疑是当今全球最火热的科技赛道——不是之一。它标志着人工智能、甚至通用人工智能,首次真正大规模走向商业化。 人形机器人将直接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日常的方方面面;这种改变的幅度之大,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全球在这个赛道里,走的最快的,就是美国的Figure AI这家公司。在2月底发布了自研的人型机器人大模型Helix之后,昨晚(3月19号)Figure AI向外界介绍了自己建造的全新的人型机器人规模化制造工厂,BotQ,以及这个工厂为了能够大规模生产机器人,都做了哪些流程和工艺上的创新。 02:03 BotQ这个名字就强调了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02:08 FigureAI选择了自建工厂和流程,而不是通过ODM等委托加工的方式,有这么几个原因。 04:43 BotQ的首代生产线,每年可以制造12000台机器人。 05:32 FigureAI的人型机器人将在制造过程当中用于生产其他的人型机器人 05:53 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工程设计的早期阶段。 06:19 产能爬坡的真实的原因无外乎两个。 07:26 装配时间的最大影响因素在于零件的数量及制造工艺。 07:45 尽管CNC加工,对于原型产品的开发和高精度的零部件来说是非常有价值,但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CNC的生产成本和制造时间,存在明显的瓶颈。 08:22 再多说一句CNC工艺,CNC工艺在制造业中多被用于高精度的切割、镶嵌等的制造环节。 10:29 这里我介绍一下“注塑成型”、英文叫做injection molding,压注die casting,“金属注射成型”metal injection molding,和“冲压”Stampping。 12:38 哪些部件需要垂直整合?哪些环节需要自主研发? 15:31 FigureAI还搭建了自己的这个软件基础设施,因为制造业需要庞大的软件基础设施来保证生产流程的顺利进行。 16:53 这里已经两次提到了“一致性”这个概念,一致性,在制造业,是确保。。 19:34 这不仅仅是Figure AI的挑战,也是所有科技公司的机会。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