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白话杂 | 非典型广东佬播客
致力于原创粤语内容的广东人

Album
主播:
搞笑大叔洛宾
出版方:
搞笑大叔洛宾
订阅数:
3,518
集数:
43
最近更新:
3周前
播客简介...
粤语《庆余年》有声书播讲者,致力于原创粤语内容的广东人,栋笃笑演员,国语专辑《说的全是梗》播客;《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译者,喜马拉雅音频课程《24招幽默沟通课》作者。
粤语白话杂 | 非典型广东佬播客的创作者...
粤语白话杂 | 非典型广东佬播客的节目...

讲栋笃笑,你红得过黄子华咩?|粤语播客

本期播客源于《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记者钟欣对栋笃笑演员洛宾的一次采访,采访内容刊登于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507091101604.html,文字版本篇幅有限,所以本期播客把采访的内容完整放出来,供大家了解。 《广东粤语栋笃笑生态调查:稚嫩生长,坚持是唯一的答案》 南方都市报 • 南都娱乐 2025-07-10 “你们知道粤语有多难推广?我手上有两个多小时粤语段子,但来这个破节目,一分钟都用不了,没有人听得懂。”《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首期上线,来自广东的江梓浩自嘲粤语文化离开广东便水土不服的窘境,辛酸又好笑的“无差别扫射”,成就他参赛七季以来留在荧幕上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同一天晚上,江梓浩线下粤语栋笃笑专场在广州开演,将近两小时的纯粤语段子“量大管饱”。个人专场开到第27场,现场仍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回到家乡用母语讲段子的江梓浩,收放自如,神采飞扬。 弥足珍贵的“同声同气”,难以突破的文化隔阂,江梓浩的个人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粤语栋笃笑的发展现状——从本地文化生长出的内容足够真实动人,说着同样语言的人对笑点心领神会的默契亦足够美妙;但若将目光投向行业,粤语栋笃笑在广东仍处在稚嫩生长、推广艰难的萌芽阶段。 自黄子华于1990年引入起源于欧美的“Stand-up Comedy”表演方式,并将其翻译为“栋笃笑”以来,广东人对这种单口喜剧的表演方式并不陌生,甚至可说是内地最先认知和喜爱这种表演方式的群体。然而30多年过去,如今广东的粤语栋笃笑为何仍未成气候?如何才能做大做强?南都娱乐对话多个厂牌和演员,尝试为粤语栋笃笑“问诊把脉”。 现状 受访者们较为一致的共识是,2023年末至2024年是广东粤语栋笃笑发展的分水岭。 2023年9月,首个粤语栋笃笑厂牌街坊喜剧在广州创立,每周固定举办粤语开放麦和商业演出。2024年,鸡翅、阿谦、加钱、啊水、紫薇等一批栋笃笑演员陆续举办个人专场乃至广东省内巡演。栋笃笑市场生态渐现雏形。 在此之前,内地做粤语栋笃笑的只有2015年诞生于广州的香蕉脱口秀俱乐部。此后虽然也有如纯粹幽默社、野生喜剧等厂牌举办栋笃笑演出,但不管在哪个阶段,广东的脱口秀厂牌都以普通话为主,栋笃笑只是附属或点缀。演员方面,广东虽有短视频达人郭嘉峰曾举办栋笃笑大型巡演,但民间绝大多数的栋笃笑演员,尤其是新人,尚未有常规的锻炼舞台和明晰的成长路径。 街坊喜剧的两名创始人肥曾和阿谦此前都曾有运营脱口秀厂牌的“失败”经验,这次两人联手,他们瞄准了粤语栋笃笑的细分领域。“做普通话脱口秀,我们不比别人有钱、有名气,但做粤语栋笃笑,我们有这份心,也有内容质量高的表演人员。”阿谦自己就有着6年栋笃笑的演出经验,目前常驻自家厂牌举办的各类演出。 从每周一次的开放麦,到每个月2至4场商演、每季度500至700人大场地演出,再到主办不同栋笃笑演员的个人专场,目前街坊喜剧规律地举办不同规模的演出,整体运营实现收支平衡,“赚不到大钱,但也没有亏本。” 比街坊喜剧晚一些开业的开花BLOOM,虽然并非专注粤语栋笃笑的厂牌,但其开放麦能够每周固定有粤语的内容。“有阵子办过纯粤语的开放麦,但受限于演员和观众数量,现在改为了普通话加粤语。”开花BLOOM主理人小块告诉南都娱乐,作为北方人,他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要做粤语的演出,直到有一次厂牌邀请江梓浩参加普通话脱口秀拼盘,他穿插了一小段粤语,小块尽管听不懂,但“立刻就感觉到现场的氛围不一样了”。 此后,厂牌逐渐增加粤语演出,近期主办了多场栋笃笑专场和拼盘。不过他透露,栋笃笑的票房成绩呈现两极分化,上过节目的江梓浩专场卖得最好,其次是在小红书有粉丝基础的鸡翅,其余的票房则不如预期。 扎根于佛山顺德和中山的掂过碌蔗,则是目前极少数在二线城市定期举办栋笃笑演出的厂牌。用主理人大猫的话来说,他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先在二线城市建立“根据地”,以小规模运营积累经验,最终的目标是要将厂牌开到广州。跟多数厂牌租下剧场的做法不同,掂过碌蔗与电影院合作,租下放映厅办演出,以最大化控制成本。 目前,厂牌运营进入第四年,在当地逐渐做出了粤语特色和名声,粤语场次已能跟普通话各占“半壁江山”,票房甚至反超了普通话演出。“还是要基于本地文化做垂直内容,甚至要更精准地做那个城市、那个区域的观众会有共鸣的内容。”大猫说,时常会有老人家来看他们的栋笃笑,同样乐在其中,足见厂牌对本地人群的深耕程度。 那次在普通话拼盘中“夹带私货”演粤语栋笃笑,江梓浩因观众的热烈反应受到极大鼓舞。他大学一毕业就去上海工作,在外讲了七八年普通话脱口秀。去年,当再次在节目里“一轮游”,他感受到自己用普通话创作进入了瓶颈。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他注意到广州有栋笃笑演员陆续开起了个人专场,在没有上节目“刷脸”的情况下票仍卖得不错。同时,江梓浩接受了不少来自身边朋友的鼓励和劝说,他的栋笃笑创作也有所成果,多重因素的叠加和驱使下,他决定回广东做粤语专场。 今年,江梓浩将上节目之外的精力全部投入线下栋笃笑专场,不到半年的时间已开了30多场。接下来,他即将把专场开进近600人的剧院,向下一个里程碑迈进。“憋着一口气”的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赛道,又或者说,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圈。“我现在能用粤语讲栋笃笑实在太开心了。” 在回来广东之前,江梓浩注意到专场做得不错的栋笃笑演员便是鸡翅。跟江梓浩一样,鸡翅过往主要用普通话讲脱口秀,栋笃笑只“断断续续地讲一些”,“没有常规演出,你就不会想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在做这件事情”。直到去年,通过短视频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后,鸡翅跨出了做栋笃笑专场的第一步,他最终完成了25场巡演,紧接着今年又上新了第二个栋笃笑专场。 今年也是鸡翅第一次登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加上江梓浩、穷小疯、虎牙,这档节目首次有四个广东人集结。他对上节目抱着朴素的愿望,“希望借助普通话脱口秀的平台,宣传我们自己家乡的文化,也扭转观众对广东喜剧人的印象。” 挑战 供给和消费端均尚未蓬勃, 黄子华既是标杆也是“阴影” 良好的栋笃笑市场生态,离不开厂牌、演员、观众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对比普通话脱口秀的发展,从上海回到广东的江梓浩有着最直观的体会:“栋笃笑整个生态目前比上海脱口秀大约落后3至5年。”上海有20家左右的脱口秀厂牌,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演员,观众受高质量的演出内容吸引,养成付费观演的习惯,继而支撑厂牌的持续运作,构成健康良性的循环。 然而就栋笃笑而言,目前在粤语大本营的广东,供给端和消费端都尚未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 演员少是受访者们共同提及的挑战之一。目前,常规进行栋笃笑日常创作及演出的演员,全广东仅有约10至15个,他们也并非全职从事栋笃笑,要么本身有其他主业,要么同时也需做着普通话演出“帮补生计”。 “粤语的市场就是没有普通话的大,我栋笃笑做得再多,放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来看,最多也就占三四成。”鸡翅说。肥曾也指出,栋笃笑的市场本身就有限,“相比起创作普通话专场可以巡演至全国,栋笃笑专场多数也只能在大湾区巡演,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阿谦则提到,“普通话脱口秀能看见上升通道,大家自然会优先选择做普通话的内容。”2017年,网络综艺《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现象级火爆出圈,带动全国线下脱口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脱口秀素人演员“飞升”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栋笃笑演员数量少,对厂牌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场次和受众的拓展能力有限,从而影响盈利能力。大猫表示,厂牌盈利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多的场次和票房支撑,“来来去去都是那十几个人,可能一年之内讲的都是同样的段子,很难积累回头客。”街坊喜剧同样苦于演员的匮乏,“厂牌的演出频率之所以不算高,就是因为不够演员。如果做栋笃笑的人多了,我们会有更多可能性。” 而在消费端,本地观众对栋笃笑的观演需求仍有待挖掘。在小块看来,相比起讲粤语的人口基数,观众数量仍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很多人不知道现在有人在讲栋笃笑,怎么样让广东讲粤语的朋友知道有人在搞这个东西,这个是比较难的地方。”他感受到推广是一大难点,“除了上节目宣传,好像没有什么更多的渠道。” 即使知道有人在演栋笃笑,本地观众的观演习惯和消费意识仍有待培育。受访者们都不约而同指出,广东人更多以美食为乐趣,喜欢“讲饮讲食”。付费看一场演出,尤其是看一场没有明星的演出,不是老广普遍的生活方式。 洛宾是国内首批讲脱口秀的演员之一,早在2015年便以其所在的逗伴脱口秀俱乐部之名,在深圳组织了一场粤语栋笃笑商演。那场演出汇集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的演员,最后只卖出80张票,是俱乐部全年唯一一场亏钱的演出。 作为广东栋笃笑发展的参与者、观察者,洛宾多年来也在思考,为什么栋笃笑这门艺术始终没有在这片土地繁荣起来?他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广东向来有着丰富的惠民演出内容,在没有明星带动的情况下,广东人付费观演的意愿相对没有这么强烈。 提及栋笃笑的明星,黄子华是不可绕过的名字。30多年前,他以一己之力为栋笃笑打下样本,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在广东人的认知中,栋笃笑就是黄子华。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认知也成为新人冒头的阻力。 洛宾认为,方言类的脱口秀往往都具备浓厚的本地文化特点,在这一点上,栋笃笑和其他方言脱口秀并无太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栋笃笑有一个黄子华这样标杆式的人物。”在江梓浩看来,“黄子华不是成就了栋笃笑,而是成为了栋笃笑本身。”阿谦则指出,一般而言,国内外从事“Stand-up Comedy”的演员一开始都是从地下俱乐部起步的素人,但是黄子华一步到位成为栋笃笑的巨星,其后还有多位知名艺人也跨界讲栋笃笑,让很多广东人误以为栋笃笑就是明星的专利。“当他们看到素人讲栋笃笑,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 粤语区的观众“吃过太好的”,每个栋笃笑后辈都不可避免被拿来跟黄子华比较。黄子华既是后辈仰望的标杆,而标杆投射下的阴影,也将一直横亘于他们的进阶之路。 展望 栋笃笑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候, 坚持做是唯一的答案 面对上述的种种挑战,从业者们正在为栋笃笑做着哪些努力? 作为演员,江梓浩认为能做的就是持续做好自己的演出。“我做得好,可能会带动到其他会讲粤语的演员加入,多点人一起做、一起演、一起把盘子做大,做到广东人都知道有帮人讲栋笃笑很厉害,有兴趣来看不同演员的栋笃笑演出,这样就是最好的生态。” 鸡翅也认为,演员应该真诚做好自己的演出,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走捷径。“你的东西要真的有观察、有用心,这个是最吸引人的。好东西迟早都会有人看见。” 面对演员数量少的问题,新血的补充尤为重要。受访的厂牌主理人都提到了举办常态性粤语开放麦的重要性,供新人练习和打磨段子。 街坊喜剧固定在每周三举办粤语开放麦,除了过年过节,创立至今从未间断。每场开放麦有9个报名名额,基本都能满员,有时甚至需要拼手速,先报先得。多数人若第一次讲完效果不好,便会打退堂鼓,但大浪淘沙后,目前能坚持经常来讲开放麦的已有十多人。 此外,街坊喜剧还不定期开设培训班,教授理论基础和创作技巧。“新人有时会很迷惘,不知道可以找谁问。我们开培训班也不是为了要教他们什么,起码可以让他们有个方向,少走些弯路。” 掂过碌蔗所在的二线城市,演员数量问题更为突出。大猫不仅帮新人改稿,还自办免费的培训班,鼓励更多人前来参与和尝试。“栋笃笑其实是教不了的,只有靠实践,通过开放麦一次次冷场、修改、冷场、修改的过程,才能上得了台。”经过四年的运营,掂过碌蔗已培养出4名具有商演能力的栋笃笑演员,主理人大猫笑称连同自己在内,他们是从厂牌走出的“顺德F5”。 至于栋笃笑的未来,受访者们保持着谨慎的乐观。 “Stand-up Comedy这项艺术一定是小众的,它的普及程度永远不能媲美演唱会、音乐会这样真正大众的现场演出,而栋笃笑又是这项小众艺术当中的一个细小分支。”洛宾认为,现在已是栋笃笑有史以来受到最多人重视的时候,能数出十个有自己栋笃笑专场的演员已经非常厉害。即使在黄子华最辉煌的年代,也没能带动栋笃笑生态的形成,香港至今从未有过一家粤语栋笃笑的厂牌。 鸡翅和肥曾也持类似的观点,市场就这么大,观众增量始终有限。未来栋笃笑演员将越来越个人IP化,也许能出现一些明星演员,带动这个行业向前走。 “要么你就希望出现一个这样的人,要么你就自己努力成为这个人。”阿谦显得更为乐观,他相信,做得越久,累积的粉丝越多,从事栋笃笑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还可以为栋笃笑做些什么呢?肥曾给出的答案掷地有声,“坚持做,不是看你做得有多厉害,而是看你做得有多久。”或保守或乐观,厂牌和演员在各自的层面为栋笃笑努力着,不问前路,坚持是唯一的答案。 参考资料:洛宾《挣扎中的粤语脱口秀》,出自《中国脱口秀演义》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实习生 黄晓佳 编辑:彭思敏

53分钟
99+
3周前

睇完广东佬江梓浩专场,觉得栋笃笑又有希望了|粤语播客

洛宾最近去看了《江梓浩栋笃笑》,觉得很喜欢,跟同样看了这场栋笃笑的阿辉录了一期播客,来聊聊粤语栋笃笑目前的现状。 以下摘自洛宾《中国脱口秀演义》里关于粤语栋笃笑的章节: 作者:洛宾 提到粤语stand-up comedy,就要把“脱口秀”转换成更符合英文原意的“栋笃笑”了,把stand-up comedy翻译成“栋笃笑”这么一个信达雅的名字的人,正是“香港栋笃笑始祖”黄子华。 人人都承认黄子华是栋笃笑第一人,但黄氏之后的第二人是谁,却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比黄子华更早在节目主持中说栋笃笑的许冠文——但他在2005年才举办栋笃笑专场演出,比黄子华晚了15年;也有人说是创办了“形体栋笃笑”的詹瑞文;也有人说是多次举办过栋笃笑专场的林海峰,以及玩票性质的电台DJ森美,歌手陆永,演员卓韵芝、阮兆祥,以及好几个不太知名的香港艺人……遗憾的是,香港这个最早诞生了华语stand-up comedy的地方,并没有孕育出真正的standy-up comedy文化——香港一直没有常规的栋笃笑商演,也没有遍地开花的开放麦和俱乐部。然而,华语脱口秀专场的演出记录仍然保留在这个城市——2018年7月,黄子华宣布退役的《金盆�口》栋笃笑,一个月之内在能容纳1.2万人的红磡体育馆连演了26场,场场爆满,这也许是一个世界纪录。 我在2001年因为看了黄子华的DVD而知道了粤语栋笃笑的存在,但身为广东人,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上舞台去表演这门艺术。我第一次用粤语表演脱口秀是2012年,当时我代表深圳外卖脱口秀俱乐部去香港参加Take Out Comedy举办的中文脱口秀比赛,那场比赛,除了我们深圳过去的这两名选手,其他人都用粤语表演,我也准备好了用普通话表演。但到了现场,我发现观众全都是香港人,加上自己抽签抽中第一个出场,对结果根本不抱希望,上台前的一刻,我决定把自己的段子转换成粤语,进行人生第一次的栋笃笑表演,算是过了一把嘴瘾。 那次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我因此而结识了几位在香港做栋笃笑演出的演员,包括在香港出生长大的印裔演员Vivek,香港本地的演员Tim和Martina,兼职表演的警察Fab等人。这些人早期在香港Take Out Comedy俱乐部进行栋笃笑表演,后来独立出去,成立了以Vivek为主理人的俱乐部,虽然演员和观众规模至今没怎么扩大,但他们一直在当地坚持举办线下的栋笃笑演出。 当我用普通话表演脱口秀的次数越来越多,我逐渐明白了粤语段子和普通话段子之间的区别,后来去广州和东莞的俱乐部演出,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段子转换成了粤语来表演,毕竟粤语是我的“母语”,表演状态更自然,效果也更好。 去东莞表演的时候我认识了梁晓智。这是一位在东莞当地小有名气的人,他有一家自己的文化公司,从事动漫和设计工作,对香港文化和日本动漫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在当地担任主持工作时经常以栋笃笑的形式来进行,因为参加一个叫“栋笃之王”的比赛而获得了“东莞栋笃笑第一人”的称号。 晓智比我大几个月,我们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大陆讲粤语的人很多都受香港娱乐文化的熏陶长大,晓智是我身边“港味”最浓的一个,他的港味主要体现在对粤语的热爱,对香港影视的熟稔,甚至对香港影视圈的绿叶演员都如数家珍。2021年,晓智受我撺掇,在喜马拉雅开了一档名为《晓智说香江》的专辑,专门介绍香港的流行、娱乐、民俗文化掌故秘闻,为了吸引更多受众,他不得不用普通话来演绎,内容非常新颖有趣,可惜只更新了24集就无疾而终了。 梁晓智被称为“东莞栋笃笑第一人”,不仅因为他是第一个在东莞讲栋笃笑的人,还因为他早早就开始在东莞组织栋笃笑演出,时不时邀请香港和广深的演员过去表演。大陆能用粤语进行栋笃笑表演的人并不多,到目前也只有二三十人。在2015年之前,大陆几乎没人举办过正式售票的栋笃笑商演,梁晓智在东莞举办过的几次,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出资,免费向公众送票的演出。2015年8月,我用逗伴脱口秀的名义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小剧场举办了一场正式的粤语栋笃笑商演,当时打出的宣传口号是“深圳有史以来第二场粤语栋笃笑”——第一场,那当然是黄子华2015年3月在深圳湾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商演了。那场演出的演员除了我自己,还有来自香港的Vivek和Fab(两人都曾获得香港栋笃笑比赛的冠军),来自广州的李智星和穷小疯,由来自东莞的梁晓智担任主持人,海报上非常嚣张地写着“搜集穗港莞深最强粤语栋笃笑演员,深圳开埠以来首次”! 那场演出最后只卖出了80张票,成为了逗伴脱口秀全年唯一一次亏钱的演出。但这场演出依然让两位来自香港的演员感到惊叹,因为连上赠票在内过百的观众,以及能容纳350人的正规剧院,这是他们在香港演出不曾见过的“盛况”。这场演出结束后,我加入了笑果文化,准备到上海发展。出发之前,我约梁晓智在深圳见面,用一种“托孤”的心态,跟他说了我对粤语栋笃笑的发展计划,希望他能在广东好好发展栋笃笑。我的计划是这样的: 全广东有二十多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普遍不错,每个市里面至少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剧场,通常都承包给了当地的演出公司,这些公司每月需要给剧场采购足够数量的演出,以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栋笃笑演出,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演出剧目,每场只需要5个演员,基本不需要准备道具和舞美,广东观众都听得懂粤语,而且因为黄子华和香港电视的关系,大多数人对栋笃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演出效果将会很有保障。如果成立一个粤语栋笃笑团体,去跟这些演出公司谈妥剧目采购,广深的栋笃笑演员只要在周末开着一辆车,三四个小时之内就能到达这些城市,演完两场之后,甚至当天就能返程。几十个县市走一圈,一年的演出数量就差不多够了,栋笃笑演员在这种类似美国职业脱口秀演员的巡演方式锻炼下,水平和收入都能获得很好的提升。这个计划,在全国都没有几家俱乐部的2015年,可谓非常超前。 梁晓智听完这个计划大受鼓舞,当即决定回去好好推广栋笃笑演出,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2017年底,我在上海成立木更文化,他也跟随我来到上海,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2018年7月,木更喜剧和喜剧联盒国一起,在上海为Vivek举办了一场粤语个人专场,非常难得地卖出了超过50张票,我、梁晓智和小猪这几位在上海打拼的广东人,也作为热场演员参与了这场演出。 一直以来,大陆能够撑起正牌栋笃笑大旗的只有广州的香蕉脱口秀俱乐部,这家俱乐部的前身是2013年成立的广州脱口秀俱乐部,后来经历一番变故,创始人Alex退出,俱乐部也在2015年更名为香蕉脱口秀,三位主力栋笃笑演员穷小疯、阿水和加马先后加入了笑果文化,俱乐部也逐渐变为笑果的附属演出机构。2019年,加马离开笑果,创立了纯粹幽默社,香蕉脱口秀俱乐部的名号也从此退出江湖。虽然现在纯粹幽默社也会定期举办粤语栋笃笑的演出,但不管在哪个阶段,广州的喜剧团体都没法以栋笃笑演出为主,他们举办得最多的依然是普通话的脱口秀。 这种情况,直到2022年才有所改观。知名粤语短视频节目《粤知一二》的主持人郭嘉峰在广州发起了首届“趁早讲笑”栋笃笑大赛,经过从海选到决赛的层层角逐,最终,来自广东肇庆的阿谦获得冠军,DJ梁广宇和鸡翅分别获得第二三名。获得冠军的阿谦随后与郭嘉峰合作,在广州以“一二剧场”的厂牌名定期做纯粤语的栋笃笑演出和开放麦,但活动的频率仍然跟普通话脱口秀不可同日而语。在开始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之后,“一二剧场”也陷入了停顿。 不管是在广东还是香港,粤语脱口秀的状况就如本章标题所说,一直处于一种“挣扎”的状态。就算是在黄子华最鼎盛的时期,香港也没有诞生纯粤语的栋笃笑俱乐部,更遑论规律的开放麦与商演。黄子华的凭空出世完全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就连他第一场栋笃笑专场《娱乐圈血肉史》,也是因为自己的演员生涯发展不顺,想以一场吐槽自己娱乐圈经历的专场作为对演艺生涯的告别,最后歪打正着地开启了自己的栋笃笑生涯,成为一代巨匠宗师。在黄子华成名之后,几乎每一个尝试栋笃笑的演员,只要讲出了一点点效果,都曾被观众盛赞为“像黄子华”,对于这些演员来说,这种称赞既是幸运,也是不幸——但凡艺术创作者都知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近7千万,全球粤语人口约1.2亿,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粤语栋笃笑至今不成气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横向对比,可以看看英国、法国和德国,每一国人口仅在七八千万之间,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人口更是仅有三四千万,这些国家都有非常成熟的脱口秀演员和观众,演出市场非常发达。粤语地区人群跟这些国家一样,使用一种共通的语言,经济也处于相对均衡发展的状态,为什么面对人类共有的喜剧娱乐需求,粤语栋笃笑就是做不起来呢?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希望有识之士能多参与进来,早日找到答案,让栋笃笑早日雄起!

35分钟
1k+
3个月前

《中国脱口秀演义》係洛宾写嘅脱口秀“史记”|粤语播客

2024年12月出版的《中国脱口秀演义》讲的是脱口秀演员洛宾在中国脱口秀圈里亲身经历的故事。 【Hi,我叫冯立文,朋友们都习惯叫我的英文名Robin,但在社交媒体或者节目字幕上,如果只用英文或中英文夹杂的名字都会遇到很多麻烦,所以后来我给自己起了一个不那么容易撞名的艺名,洛宾,并把主要社交媒体上的名字都统一改成了“搞笑大叔洛宾”。 我从2014年开始在豆瓣阅读上开了一个专栏,取名《中国脱口秀演义》,断断续续地记录我在这个圈子里经历的事情,一直到2023年才算勉强连载完。如果你看过那个专栏,你会发现,这本书里有些故事在那里面出现过,但在这里会写的更客观生动全面。如果你喜欢那个专栏,相信你这本书你也会看得愉快。 我在这个行业十年做过的主要事情,按时间顺序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概括完,本书的所有故事,都分布在这条时间线里: 2011年,通过豆瓣网认识深圳“外卖脱口秀”俱乐部,并成为会员; 2012年,开始讲脱口秀,五个月后第一次登上商演的舞台; 2013年,与几位演员一起在深圳创办“逗伴脱口秀”俱乐部; 2014年,与程璐和梁海源共同翻译《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2015年,和逗伴脱口秀的伙伴一起签约笑果文化,成为笑果的第一批艺人兼编剧; 2016年,逗伴脱口秀10位骨干成员全部迁往上海,7位在笑果,3位在恒顿; 2017年,从笑果辞职,在上海创办木更文化; 2019年,回到深圳,专注音频播客与编剧工作; 2020年,在深圳重新组织脱口秀演出和开放麦,直到现在; 2022年,出版书籍《说的全是梗:你也可以讲脱口秀》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脱口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9年全国第一家俱乐部“外卖脱口秀”在深圳成立——那时候全国一个月也没有一场商演,到2022年全国有了超过200家俱乐部,每月过千场商演,光是笑果一家,每个月就能卖4万张门票!这种故事,世界范围内也许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 在从事脱口秀十年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收获了不少现在“未通过验证”的朋友,其中很多有深度接触的人,我在书里都单独成章地写了我们一起经历的故事,比如和我一起从逗伴脱口秀走出来的几位伙伴;比如几位在中国脱口秀的发展历史中肯定无法绕开的业界名人。还有一些很好的朋友,虽然我和他们的故事无法独立成章,但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很多相关的章节里。当然,也有一些虽然有深度接触,但和他们发生的都是些不愉快的故事,那就实在提不起兴趣动笔了。其实,我在这个行业里更多的是一些互相敬重,但相互间的故事略显平淡的朋友,很遗憾无法一一收录到本书中,我希望能把我们之间的故事,写到我的下一本书里。 如果你想大致了解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想了解一些现在耳熟能详的脱口秀明星们在成名前的经历,那就开始阅读吧。我把这十几年的历程分成了四个阶段,每阶段从“人物”、“行业”、“节目”和“俱乐部”四个维度讲述中国脱口秀的演义。你可以把这当作一本故事书,脱口秀演员就是story teller——而我,恰巧是一名会讲故事的脱口秀演员。 祝大家阅读(吃瓜)愉快!】

58分钟
99+
7个月前
喜欢听粤语白话杂 | 非典型广东佬播客的人也喜欢的播客...
粤语白话杂 | 非典型广东佬播客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