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这两季以来的陪伴,今天推送龙年最后一期,跟大家唠唠心里话,聊聊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公司批评的消亡更多针对的是专业批评的消亡,而不是泛财经评论。所谓专业批评是从管理理论到现实之间的巡视,是一种人文关怀,甚至也可以是不那么“脚踏实地”的知识分子气。 05:42 中国管理界知识分子的角色缺失与反思 10:45 知识分子的功能与商学院学者的角色探讨 16:05 学术界的冷漠与道德底线的丧失 21:25 商学院的角色和影响批判 25:59 批判实证研究方法与管理学教育的局限性 29:59 知识付费和媒体生态的现状与反思 34:01 商业评论的变迁与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41:09 应对泡沫经济下的精神危机 观点: 1,商学院的学者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假设。他们偏向研究如何优化企业运营,而较少质疑现有的经济体系中的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商学院的学者和企业界的关系会抑制他们对企业行为的批评;对学者的评价体系是在学术内部,也就是同行评议,而不是在公共领域。 2,商学院教授既不是专业知识分子,也不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是商人。学术逐渐成为了向权力和成功企业家拍马屁的工具。商学院的本质是营销机构,是一个MCN。 3,商学院的学者是服务商,他们扮演的始终都是乙方的角色,乙方的存在价值是满足甲方的。他们的立场是乙方,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已经把自己精神阉割了。知识分子是要通过批判能力和影响力去牵制资本的,但作为商学院这么一支重要的力量,基本没有了战斗力,那么资本扩张起来就是无所顾忌。 4,2008年前后的商业评论的黄金时代已过。我惊诧于现在的编辑的能力低下和专业精神的涣散。 5,知识付费四大天王不是恶的根源,而是恶之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出现问题了了,才会有知识付费这种乱象出现。 希望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批评和愤怒!
我们真的在“创新”吗? 我们何时进入到了“大停滞”的局面? 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在人类历史上推动创新的金融泡沫? 霍巴特(Byme Hobart)和胡贝尔(Tobias Huber)在《Boom:Bubbles and the End of Stagnation》一书中提出:诚然,大多数人认为泡沫是具有破坏性和不稳定的力量。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1720年的南海泡沫,再到1929年10月的股市大崩盘、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以及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投机泡沫和市场崩盘都深深地印刻在人类的集体记忆中。然而,并非所有的泡沫都是财富和价值毁灭的事件。某些金融泡沫通过产生过度热情和投资的积极反馈循环,调动了为创新前沿的颠覆性技术提供资金所需的资本,并加速了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的是,此类泡沫使投资与纯粹基于理性、向后看的经济回报预期脱钩,相应地降低了风险厌恶情绪。这便是我们摆脱大停滞的途径所在。 在泡沫的创新哲学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身影、看到阿甘本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来自尼采的力量。 05:32 什么是可以改天换名式的创新 09:47 商品拜物教、鲍德里亚和拟真 13:0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造就了全新的美元拟真体系,导致了金融虚无主义。 16:57 “超美利坚”Hyperamerica,一个动态的赛博式的存在。它既是现实的也是虚拟的,既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19:47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何为停滞? 30:32 金融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40:07 熊彼特的悖论,没有地狱的基督教 46:26 过度官僚主义和蓝血十杰 51:25 大众文化的失败:乔布斯向左,马斯克向右 55:24 我们已经失去了崇高的荣誉感,我们进入到了尼采的“末人时代” 。它作为一种自满、风险厌恶和舒适的化身,默认对自我保护的这种追求超越了任何精任任何精神欲望,反而是对这种卓越的成就的渴望消失了,就是人们不再渴望卓越了。 62:19 体验经济是末人经济,乔布斯是制造了末人经济的人,他才是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罪人。 73:45 泡沫的分类:投机性泡沫和过滤性泡沫,均值回归泡沫和拐点泡沫。这种泡沫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89:19 泡沫的本质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知向现实靠拢,现实向认知靠拢 97:20 尼采式的创新哲学 知识点 1、鲍德里亚和拟真系统 2、泰勒·考恩的《大停滞》:到20世纪中后期,这些“低垂的果实”基本被摘尽。基础教育的普及已经接近极限,土地开发的潜力也大幅减少,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经济回报逐渐递减。 3、工业资本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是如何实现的? 4、没有增长的创新:熊彼特的悖论 5、蓝血十杰:狂热的理性 6、尼采的“末人时代” 7、尼采的“酒神精神” 参考书目 1、繁荣:泡沫和停滞的终结 2、美国 3、蓝血十杰 4、无限与还原
让我们先从近期的商业现象谈起: *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与张一鸣的舆论风波:钟睒睒公开对张一鸣及直播带货企业家的批评,揭示了古典资本家与新兴技术封建领地中资本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 美国总统大选与特朗普:特朗普的上台可能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与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预言相呼应,揭示了民主的滥用和年轻国家的冲动。 技术封建主义的浮现 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我们发现它们背后共同的主题词——“技术封建主义”。钟睒睒的言论反映了古典资本家对技术封建领地中的附庸资本家的藐视。他自称“有根的人”,意指他掌控的产业链,而相对的,带货企业家则被视为“无根的人”,他们依附于短视频平台,如同封建时代的佃农。 传统与新兴的冲突 * 传统企业家精神的挑战:传统企业家如钟睒睒,面对张一鸣这样的新型封建领主或科技资本家时,显得束手无策。这是因为张一鸣控制的是社会互动的权利,这是传统资本难以触及的领域。 * 算法价值观的质疑:张一鸣的名言“算法没有价值观”受到质疑。算法的设定和偏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政治与技术的交织 * 特朗普、彼得蒂尔和马斯克:这三位人物代表了科技资本前所未有的政治前台影响力,他们的联合可能将技术封建主义从假说推向理论,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斯克的推特收购:马斯克收购推特被视为技术封建主义逻辑的体现,他试图通过推特进入云端资本家统治阶层。 技术封建主义的定义与影响 * 政治经济学概念:技术封建主义描述了数字产权、平台垄断和集中化等现象,使得资本家类似于封建领主,成为食利者。 * 平台与市场的区分:平台经济被视为技术封建主义的基础现象,平台并非传统市场,而是类似于封建领地的存在。 反思与前瞻 技术封建主义提供了一个解释现实世界的框架,它挑战我们对企业家精神、市场自由和技术创新的传统认知。它是一种悲观的视角,伴随着技术对人类命运的深远影响。理解技术封建主义,或许能帮助我们打破看似真理的叙事套路,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今世界巨变的一条路径。 文献与人物介绍: 这就是彼得蒂尔和万斯的精神导师curtis yarvin,激进右翼,传说中“暗黑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现在应该也算是整个硅谷的精神导师,反对民主,呼吁美国实行君主制,向新加坡和迪拜学习经验。“创始人模式”其实就是硅谷对君主模式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技术封建主义的一种形外在表现。 1995年,里查德巴布鲁克和安迪卡梅伦在那篇著名的《加州意识形态》中做出了总结,加州意识形态是一种由控制论、自由市场经济学和反文化自由主义混合而成的意识形态。 我们只有理解了加州意识形态,才能理解乔布斯、扎克伯格、马斯克、彼得蒂尔,甚至是张一鸣。 范迪克在这篇访谈中提到了中美两国的平台差异,可谓是一针见血。 瓦鲁法克斯,前希腊财政部部长,重要的左翼思想家。 瓦鲁法克斯绘制的科技封建主义下的价值流程图 瓦鲁法克斯绘制的封建主关系图
所有大公司都存在一个悖论:在传统的科层制里,人们以为领导力无处不在,实际上,领导力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 人们对于创始人模式的四大认知谬误: 1,创始人模式是微观管理 2,创始人模式只适用于创业阶段 3,创始人模式适用于所有领导者 4,创始人模式代表着先进性 创始人模式是什么?它就是最古典的组织模式,追求高度确定的战略和以个人为中心的集体权威。它的快速决策和行动依赖于组织内的传播管理以及稳定的共享意识(shared consciousness),类似于社会学上的集体意志。 创始人模式的本质是危机模式。当外部环境的危机以长期形式存在的时候,创始人模式会从危机模式转变成常态模式。 创始人模式的首要问题是找到组织的固有能力。“创始人”这个词具有表征意义,它不一定就是指创始人本人,而是在极大程度上代表某个人可以从能力菜单中一眼识别出哪个才是正在被掩埋的固有能力,然后突破约束条件,将其挖掘出来,这个任务是职业经理人不太可能完成的。 最适合创始人模式的组织结构是功能性结构。更在意长远利益的领导者会偏向于采用功能性结构,以让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获得更多发挥的空间,实现不被当下经营数据影响的持续技术创新。 对“创始人模式”的思考可以结合我的文章《正在消失的大公司》,技术密集型公司取代管理密集型公司,有选择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取代完全处垂直一体化公司,这其中隐含的条件就是企业一定会选择最有利于技术驱动和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组织模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个人的魅力和智慧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创始人模式”的时代背景。
简单聊两句。
当我们在谈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谈论是我们自身的处境,谈论的是自由与责任,谈论是对财富的创造,谈论是辽阔的人生。 本期节目会以非主流学术的态度介绍企业家精神的起源和演化,其中涉及到五位(坎蒂隆、亚当斯密、萨伊、熊彼特和乔治吉尔德)在我看来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思想家,此外还包括萨特和马克思两位思想巨擎。 课程结构: 1,没有企业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2,企业家精神的理论脉络(能指) 3,企业家精神即自由的精神 (所指) 03:06 如果把企业家精神作为能指的话,那么所指就是我们作为人,通过不断追求各种可能性而让自己成为人,being is constructed by becoming(存在由生成构成)。becoming作为生成,就是指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进行创造,都在随时面向全新的自己。而是谁在催促我们去创造?是死亡。人的一生中,只有死亡这件事是唯一具有确定性的事件,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 08:02《阿特阿斯耸耸肩》的特殊性在于《阿特拉斯耸耸肩》它是一部以企业家为主要线索的反乌托邦作品。当具有创新精神精神的企业家从社会上消失之后,社会就会面临崩。 10:40 小说中的总统令 : 1,所有人不得更换工作,不得被解雇 2,所有企业不得停产,不得进行资产交易 3,所有的发明专利都要无偿上交给国家 4,不得有任何发明 5,所有的企业都要提供和往年一样数量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多,也不能少 6,所有公民的收入都要和往年一样,不能多也不能少 7,所有股权都被冻结 13:41 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材中,没有企业家。熊彼特有一句名言,“丹麦王子在人们讨论哈姆雷特的时候被删掉了”。主流学术界不承认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 15:02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16:33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17:58 坎蒂隆,企业家精神的源头 20:33 强盗、乞丐也是企业家 26:25 斯密悖论:“看不见的手”和劳动分工之间的悖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成本递减和回报递增,因为对于早期进入市场者,他可以把利润投放到研发和分销,不断让专业化程度提升,进而带动生产率,再进而带来低价和规模,挤压同行。分工带来的是不完全竞争也就是垄断。“看不见的手”通过神秘的调节机制,让价格回归到自然状态,带来的是完全竞争的局面。这一对悖论可以说是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发展理论 33:19 萨伊是第一个清晰了企业家身份的人,并且赋予了企业家至高无上的地位。萨伊诠释了我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念,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念。 27:25坎蒂隆认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土地,斯密认为是资本,而萨伊认为是企业家,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造财富,这样一来萨伊就把企业家的地位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以及他对于企业家属性和职能的认定,几乎成为的标准,就是无论后来的熊彼特还是德鲁克一直没有超越他。 40:07 什么是“供给创造需求”?以苹果为例,当乔布斯把苹果手机拿出拿在手上向世人展示的时候,他已经创造了自己的需求,或者说是苹果公司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这个需求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应用生态,我们今天看到的各式各样的APP,是不是因为苹果手机的出现才出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案例。 41:57 萨伊定律和凯恩斯主义的区别: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是完美政府,或者用林毅夫的话来说叫有为政府,他们认为政府是掌握完美信息的人,他们可以做出最理性的最能满足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而亚当斯密以及萨伊这些坚信自由市场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秉持的是有限理性原则,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企业家会在不断试错和探索中不断去适配市场。 43:15 两道课后思考题: 1,中国目前呈现出消费无力的状态,真的是生产过剩了吗? 2,如如何用萨伊定律来理解德鲁克的企业的目的是创造用户这个观点。 44:19 熊彼特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转向,大企业和官僚体制会替代企业家个人,个性化的企业家会慢慢消失。 52:26 供给学派登场,针对凯恩斯主义下的美国开出了药方,降低税率。拉弗曲线 61:13 我为什么会选择坎蒂隆、亚当斯密、萨伊、熊彼特和吉尔德这五个人? 63:29 萨特如何回答电车难题 你是自由的,自己做选择,也就是说要创造出路,他说这个世界不会恩赐丝毫的指示,也没有哪一种传统权威能解除自由加在你身上的重担,你可以尽其所能小心翼翼衡量各种道德和现实因素,但最终都要放手一搏才去行动。 68:45 假如马斯克失败了,或者我们作为企业家失败了会怎样?不会怎样,我们作为决策主体去承担全部的责任就可以。但问题在于仅就这一点而言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尤其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某种教育,阻止了我们去尝试种种原则之外的事情,它阻止了我们的思考,也阻止了我们的行动,自然也就会让我们意识不到什么叫承担责任。 一旦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归咎于他者和环境,最典型的就是官僚系统,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我们为什么痛恨官僚,因为这个系统里的人有一个思维惯性出了问题,找组织,他们不需要一个人人梦想入编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巨婴的社会,而不是企业家的社会用户来承担,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一个人人梦想入编的社会怎么可能会有企业家精神,这是一个巨婴的社会,而不是企业家的社会。 71:44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把自由作为实践。 74:30 我们拥有成为自己的权利。
在未来,或许除了资本之外,我们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像当下千千万万的外卖骑手的命运一样,“这些宿命般的超人力量左右着他的生活,掌控着他的生计,而他自己却无从插手、无从改变,根本就是不可能理解。”这股宿命般的超人力量,就是算法。 虽然从被算法宰制的角度看,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外卖骑手这个群体比我们大多数人承受的更多,也无助得更多。他们并不知道是谁在剥削自己,也并不知道离开了这个平台还可以去干什么。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的时空看似自由却又十分逼仄。 外卖骑手的命运远不比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工人,他们无声无息地漂浮在这个社会的边缘。 在这一期内容中,我会借助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三个视角来考察外卖骑手的命运,分别是资源保存视角、劳动过程视角和功能社会视角。 01:33 回答网友问题:阿里巴巴为什么会出现政治经济学叙事的转向? 通常来说,我们解释组织现象的时候会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技术系统,这个系统以效率为主要议题。另一个是制度系统,这个系统以合法性为主要议题。追求合法性的时候,往往会和效率追求相悖。那么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出现内部运作和外部话术两套体系花不上等号的现象,说白了企业要应付制度,但又不能不顾自身的发展。 阿里在转向政治经济学叙事之后,就不再提“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了,因为这句话本身是政治不正确的。 05:55 2007年《南方周末》VS 2020年《人物》“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09:09 “反抗算法”就是员工为了应对算法控制,对自己造成的潜在或已发生的负面影响,发起的不合作性的行为。 反抗算法是可以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心理状态的,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减少离职倾向,可以踏实工作,可以提升工作业绩。很像是传播学中文化研究里的大众文化理论,就是菲斯克研究李维斯501牛仔裤那样,它只是大众或者说无产阶级心理层面的反抗,通过反抗来进一步合理化自己的存在状况,传播学上叫受众视角。 12:45 “反抗算法”的三种方式:申诉差评,利用规则获利、欺骗系统 。 19:40 科层制的“仁慈”效果。当趋于仁慈的时候,反抗算法的效果就没有那么显著。人构成的科层管理体系可以调节算法管理体系。这就是反讽的地方,但我们在进行组织变革的时候,对科层制进行拼命诅咒。但当谈到科层制对算法的调节作用时,又大谈其仁慈。算法才是神一样的存在。 25:00 “科学管理”是控制的核心,由此确立起来的劳动过程三原则:劳动过程和技能的分开,思想和执行的分开,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控制对劳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这是永恒的原则。 30:04 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上,控制又是如何运行的呢?这也是陈龙那篇论文的重点。“在骑手的劳动过程中,负责指导骑手工作的是平台系统,负责对骑手的工作进行评估的是消费者,而最终对骑手进行奖惩的工作再由平台系统完成。“这句话就说明控制三要素“指导工人工作、评估工人表现和对工人实施奖惩”已经被重新分配了。 33:30 “如果我们将外卖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看作一张网,那么平台系统就是其网络秩序的核心,商家、消费者、骑手、站点、平台公司等则是网络秩序的节点,外卖骑手正是通过配送行为串联起核心与节点,从而形成这张秩序网络。”——陈龙 38:13 功能社会是德鲁克的的乌托邦,但依然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用以衡量我们社会当下的状态以及潜在走势。 40:07 美团是一个有两个部分构成的怪兽,一半是知识经济的存在,一半是被资本以算法牢牢控制的传统劳工经济。更加不幸的在外卖骑手的命运还不如劳传统劳工,他们和平台之间不形成直接雇佣,他们并不形成直接的雇佣关系,他们就像一堆临时堆放的零件被托管给某一个城市的第三方机构,他们并不享受德鲁克称之为管理带来的红利。 辅助思考: 1,在三种模式之外,还有一种模式没有被我纳入其中,那就是权力模式。我在节目里提了一嘴,规训社会——控制社会——算法社会。其中控制社会是概念枢纽。 对控制社会的理解,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散性和隐性的权力机制:控制社会的权力机制更为分散和隐蔽,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机构或权威,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个体进行操控。这种权力机制不再以监狱、学校或工厂为中心,而是从公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信息、娱乐和消费等方式影响和规训个体。 二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操控:控制社会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通过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等手段对个体进行精细化的操控。这种个体化的操控不再是对大众的普遍规训,而是针对个体的特定需求和偏好进行定制化的干预。 三是消费文化和自我控制:控制社会通过消费文化和自我控制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操控。个体被鼓励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但同时又受到消费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导致个体陷入对物质和虚荣的追求中,从而接受社会的规训和操控。 四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控制社会的出现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等技术手段,个体的行为、偏好和社交关系得到了普遍和持续的监视和记录,从而实现对个体的控制和操控。 2,算法要服务于平台,对于平台社会,荷兰的平台社会理论缔造者范迪克曾经在接受国内传播学学刊《国际新闻界》采访时,有过一段精彩论述,摘录如下: “就我看来,现在世界上主要有两个平台生态系统,一个是美国系统,还有一个是中国系统。美国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被五家大型科技公司——Alphabet-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Microsoft垄断(该系统简写为GAFAM),这些公司现在已经渗透到美国之外大多数国家经济和公民生活的核心;中国则运行着一个由国家控制、企业运营的平台生态系统,围绕其三大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即BAT)展开。我认为无论是在中国系统还是美国系统里,中心化力量都太强大了,无论是国家还是商业、市场的力量,都非常强大,它们能够实现中心化并从连接的数据流中受益。我认为当前环境所缺少并需要的是更多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以及来自像你我这样普通用户的力量。用户实际上能够发挥去中心化的功能,并给这些中心化力量注入透明性。我们很难讲这些数据流是如何连接的,它们如何被用于盈利、被用于我们不知道的任务,它们是如何连接的、如何运作的。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去中心化的努力,以使生态系统更加开放和透明。” 3,德鲁克的乌托邦其实就是他心中的美好社会,这个社会里的人是自由地组织在一起,并且这些组织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通过组织和社会发生关系。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功能来源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的双向奔赴。 个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他所属社会的结构,社会秩序典范放大反映了这个特定社会持有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信念。关于人的本质的信念,决定了社会的意志;关于终极成就的信念则属于追求实现这一意志的形式。 4,德鲁克:在任何既定的社会中,社会与个人之间功能关系的类型和形式,取决于该社会关于“人的本性”和“人的实现”的基本信念。人的本性可能被视为自由的或不自由的,平等的或不平等的,善良的或邪恶的,完美的、可完美的或不完美的。人的实现可以体现在今生或来世、东方宗教宣扬的个人灵魂不朽或最终魂飞魄散、战争或和平、取得经济成就或使家族人丁兴旺。关于“人的本性”的信念决定了社会的目的,关于“人的实现”的信念决定了目的能够实现的范围。 5,埃德蒙伯克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如同一个生物有机,有机体的演化一定是整体的多维度发展。据此,德鲁克认为社会就必须成为一个功能性社会。它必须给个人赋予社会身份和功能,而且其权力必须被承认具有合法性。 功能社会就是有机社会,organic sociaty,有机的,组织的,都是这个词根,德鲁克提出组织的概念应该也是从有机这里推导出来的。有机社会最早是斯宾塞、马克思这代人提出来的。斯宾塞把进化论应用到解释人类社会的形成。那么当时的一个思想史背景是,改良自由主义,也称作小写的liberalism和放任自由主义,也称作大写的liberalism之间在争夺话语权。德鲁克的第一本著作叫做《经济人的末日:极权主义的起源》,这里的”经济人“就是自由主义哲学的概念,意思是计算自身利益得失,,并做出相应理性行动的人。 编辑:marco
为什么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因为强者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完成自身能力的演化,从而适应环境。所谓一切条件都可以为自己所用。 iphone和自由意志有什么关系?因为它是乔布斯对未来的感知,是冲动和实现。它所展示的生态内涵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体现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本期播客试图通过把战略置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视角之下重新考察,找到企业长时段内完成多次演化的线索。所谓伟大无法被计划,同样,进化不会被预先设置目标和彼岸。它是在一代又一代企业领导者对内外部生态环境的洞察,以及对自我挑战下实现的。 我们可以认为经典的战略理念强调的是“存在”,而生命之流中的战略理念更加强调“演化”。“演化”是一条没有目的地的不断喷涌的巨流,所有的伟大与渺小都是短暂的瞬间,只有创造是永恒的。 谨以本期内容,向创造进化论之父亨利·柏格森致敬!向战略管理大师罗伯特·伯格曼致敬! 09:02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创新的条件都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人的主动行动之中慢慢具备的。也就是说持续行动改变着竞争的条件和市场环境。 16:23 长时段评价更趋近于价值本身,就像我们说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能随着吴泳铭对阿里的变革深入,就能慢慢发现张勇的价值到底在何处,而张勇这代人其实体现的是马云的价值。 18:51 结构性环境和战略环境(图1):结构性环境是指组织内支持现有的战略的行动,也就是要适应当下环境,满足用户需求,这是生存于当下的需要,也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战略环境是一个确定过程,就是把自下而上的自主战略活动整合到先前的结构性环境中,这里体现的是时代性特征,而这个整合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状态处于有序和混沌之间,学术上叫做“选择性演化的自然高潮”。 22:00 进化论意义上的两种演化逻辑,系统渐变论和间断均衡论。这两种理论的源头都在生物学,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系统渐变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整体渐变的过程,以现代生物学家古尔德为代表的间断均衡论认为物种的进化是在一个长时间的停滞之后突然发生的,它往往在边缘族群里发生,进而通过入侵的方式完成新旧转换,体现出来的是长期的稳定和短暂的剧变交替的过程。 29:55 持续转型成功到底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还是CEO的优秀的战略领导力? 31:14 公司发展史的三个研究要点:连续性、偶然性和内外部环境变化。 34:19 战略钻石模型(图2) 图2 38:10 公司的成长取决于一个公司无法再产品和市场环境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 47:51 每一次成长就是一次创造,它是由企业的内在动力发起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而不是选择。而且它是一种自我实现,也就是说iphone是乔布斯的精神,是乔布斯的自我实现。其实到了这个境界就是不再区分用户和自我,也没有内外之分,而是成为了一股生命之流;iphone是一个人人可用的创造性工具,它可以让你摆列空间的顺序。它的哲学意义远远大于商业意义。 注释: 1, 2,普利高津于1979年在北京演讲 3,《战略就是命运》 2002年,通过对英特尔公司长达十二年的研究,罗伯特伯格曼出版了《战略就是命运》一书。本书可以看做是《七次转型》的前身,因为在这本书中伯格曼已经提出了动态环境下领导力的适应性问题。《七次转型》中的大部分概念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可能是因为写作过于细节,也有人认为本书是战术性有余,战略性不足。伯格曼在《七次转型》中提出战略领导力可能就是要弥补这个遗憾吧。 4,《人的境况》 本书基于阿伦特1956年4月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的内容。阿伦特希望通过个人的角度来看作为个体的人该如何生活才能避免极权主义的发生。即抛开宏大的历史、社会的问题,从人在世界上活动的分析开始,来去看人的生存可能。而这本书可能是阿伦特所有的著作中,理论体系最为明显的一本,也是她在政治领域加入哲学思考的一次探索。 制图:Ivy 编辑:marco
(利维坦) 在动荡的1960年代里,文化、商业、社会情绪都凝聚在了一处,并像一座座火山相继喷涌本期试图从文化、哲学、大公司的变迁和管理的历史几个角度进行窥探。最后以德鲁克的思想困境作为落脚点,指出当代绩效社会的必然性。 脉络或许会有些庞杂,但相信我,别放弃,争取听完。 08:32 插电的吉他和不插电的吉他是两种意识形态。 13:16 集权的效率更高,还是分权的效率更高? 20:31 “有效性”不等于“效率”。追求效率的人是把事情做对,追求有效性的人是做对的事情,区别就在于你到底是为别人的成果在做事,还是为了自己的成果而做事。 25:28 如果说康德是哲学界的哥白尼的话,那么德鲁克就是管理界的康德。 29:19 年轻的德里达登上了历史舞台,本质不再存在,一切等级秩序皆可被打破。 34:30 中层崛起和效率悖论。 39:11 德鲁克论战马斯洛。 46:35 金字塔组织结构的由来:埃及法老和埃及金字塔。 53:41 官僚制对于当代社会的必然性,法理的权威、对效率的精确追求、规模的无限膨胀。 58:37 战略和利润这两个概念正是得益于现代管理的兴起。 64:31 谁来砸碎这台绩效机器!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