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旅行的愉悦、虚荣与幻象?! 主持: 黄四,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Nik,主持人、摄影师、旅行撰稿人。 剪辑:周言书 本期笔记: 实至名归地成为了好友黄四乌云的“东八区时差互助会”的首位嘉宾。 相较于调整时差,我更习惯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习与时差共存。其实这些年游走世界学会的一点人生哲学,也是与其花大力气消除负面不完美等等,不如学习与之共存。 旅行是我们这撮人永恒的话题;话题从你去了哪我去了哪,到我再也不想去哪,再到去了哪干嘛……旅行教会了我们如何直面自己的欲望、虚荣、困惑、自满、好奇等等。 在这段哪儿都不能去的时间,能在自己常聚的城市把行囊收起来,与好友分享在旅行与宅家的之间周旋的心路历程实在快哉。 或许,改变人生的旅程的确存在;但它绝对不一定只存在于远方。人们在这些年开始探讨维度,打破生活的维度的方式或许非常简单;在家挑战改变作息,你就能改变周遭的环境,体验未旅行便可宅家调整时差的快感。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黄四都有幸试住了大量在“远方”的家(酒店)。回头听了我们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探讨,也让我清晰的梳理出自我价值与认知世界角度的成长,毕竟没有学术意义上完美的酒店,你的某个偏好被满分满足时的愉悦就能抵消其他疏漏。反之,同样。毕竟,旅行居住都具有非常私人化的视角。 做了这么多年主持人,微醺上节目一直是我想做而没胆做的一件事,感谢“东八区时差互助会”让我以嘉宾的身份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心得就是下次上节目,无论是做主持还是嘉宾都绝对不喝了。 ——NIK 终于邀请了本栏目的第一位嘉宾, 我和乌云的好朋友 Nik。 是的,忙着筹备书店(Jetlag Books)开业的乌云请假一期。 录制播客的那天,Nik刚从国外回来,还在时差中。这些年和Nik的会面也都是在旅途中。最早认识他是在SPG(Yeah……那时还是SPG)的各种活动上,他是主持人。去年我转行成为酒店品牌人,Nik就成了我邀请的媒体朋友。 所以,这次我们就聊了聊旅行。 从早期哪里都想去看看的状态,到现在也许更愿意重复去一些目的地的年纪。从过去只想打卡,到现在更愿意有一个旅行者之外的角色去看看世界(运动、游学、工作),旅行在我们的生活里转换着不同的角色。 我们也聊到旅行也许被过度神化了,我们抛出了这几个问题: 1、当旅行变成一种社交资本,变成朋友圈的集赞工具,变成打卡、种草的方式,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旅行? 2、当全球化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旅行? 3、豪华酒店,国际化品牌是否又是新的一种文化殖民?而作为行业从业者,行业的报道者和媒体人,工作经历又如何影响到我们私下的旅行? 4、当我们进入一个目的地,我们真的能像当地人一样吗?还是说我们永远只是个他者。旅行就像一个美丽的滤镜,旅行者的特权也许就是享受目的地最美的一面。 P.S.: 作为酒店控,加之微醺,本期过于坦诚,大概会被某品牌“拉黑”。 ——黄四
主持: 黄四 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乌云 杂志编辑,这次的身份是独立书店创始人 最近跟朋友聊到,我们的生活和小时候是完全脱节的,有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女生,竟然是回国工作后才开始玩儿 switch 以前也从没有所谓的有趣的爱好,不玩论坛,豆瓣,也不怎么看网剧啥的~其实我也是……之前很长时间过得都挺功利的~大学为了出国读书准备,那些无所事事的喜悦和纯粹娱乐的爱好是没有的……有时候很羡慕那些读过很多书,或者专注于一件没什么世俗利益事情的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废柴的愉悦吧……好像到了30才懂得,废柴的愉悦很重要。这一期,我想和乌云聊的是那些我们曾经不去做,但现在会做的事情。 摘要: 1. 去迪士尼 2. 还是要有周末的无所事事,请放过自己 3. 我想开个咖啡馆……尤其是疫情期间……觉得卖一杯咖啡是一杯咖啡的钱 4. 以前觉得送花很傻 现在觉得俗气的礼物,挺好…… ——黄四
主持: 黄四 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乌云 杂志编辑,这次的身份是独立书店创始人 剪辑:️️ 本期笔记: 我最不愿意聊的话题。但我们还是要去面对的问题:年龄。——乌云 �Apple Podcasts:搜索“东八区时差互助会”即可找到节目
主持: 黄四 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乌云 杂志编辑,这次的身份是独立书店创始人 剪辑:Andy Zhang 本期笔记: 作为一个以“关爱、互助”为宗旨的播客,我们当然希望这档节目能给出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这档节目也是陪伴和分享。 想必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过去的一周,都陆续投入工作。 朋友圈里看到的内容从最早的疫情的信息,到后续延展的社会话题,已经慢慢转变为工作更新、Con-call的电脑屏幕、居家烹饪和收纳技巧分享。 成年人的世界似乎就是如此,要积极、冷静、理性,要充满斗志。我们习惯在困境中一直给自己加油,看到正向的那一面。我们利用这段时间看了以前没空翻阅的书、我们利用这段时间陪伴了家人、我们们利用这段时间修复了我们“生病的生活”——不再吃外卖,学会了打扫。 我们要削弱,甚至否认我们的负面情绪。 但事实上,就像乌云在播客里所说,过30遍一样的24小时,难道不也是一种重复? 这便是这期节目中我和乌云所站的两个立场。 录制前,我发给乌云的提纲是: 1 介绍一下现在的工作状态和内容? 2 有没有遇到跟常规环境下相比,不一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没有催生出一些需要用不同逻辑去思考的问题,或者新的产品? 3 除了内容外,其实工作的状态/心境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想聊聊,其实这个时刻反而激发了一些新的想法? 事实上,从讨论数不清的Con-call开始,我们都意识到,这其实是多么糟糕的工作场景,沟通效率变低、沟通时间拉长。还要面对这个特殊时期,团队人员的心态变化。 此外,身为书店和酒店的创业人,实体经济的重创是无可回避的问题。所谓的线上内容创新不过是实体空间不可承载下的救命稻草。当乌云问我,那些线上的行业分享有用吗?我的回答是不知道,只能说大家能做的是相对坦诚的把过往的经验梳理和分享。 但我们要做的是线下,我们既不是电商,也不是知识付费平台。而真正的解决方案也只能来自线下经营的不断实践。 ——黄四 喜马拉雅收听地址: Apple Podcasts:搜索“东八区时差互助会”即可找到节目
主持: 黄四 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乌云 杂志编辑,这次的身份是独立书店创始人 剪辑:Andy Zhang 简介: 这个播客诞生于没有当面录音的 2020 年春天,也没有办法进行线下协作。我和几个朋友此前都聊过要做一个类似的“组织”(互助会),我们有共同的爱(旅行)、类似的职业(媒体或媒介),共同的困扰(心理问题)……但没有想到合适的组织形式。我们曾经决定:要不要趁大家都有空的时候,一起去旅行?眼下疫情如此,旅行怕是遥遥无期。我和黄四决定先录制播客,然后再想下一步。 这期的主题是和“斜杠青年”相关的。借助互联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很多人都开始认识、接触甚至获得了这个身份,斜杠青年,字面上的意思是,身兼数职或是同时有很多身份的人。面对当下的经济情况,多一份工作、再忙一点,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们想聊的是,什么动机让我们成为了这样的人?作为斜杠青年,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时间,能力,还是别的?(我们聊着聊着,我说出了我的答案。) 本期我们的话题主要集中在: 1、斜杠青年是什么? 2、处理多项工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3、成为斜杠青年的动机和困境? 4、累积财富是不是必要的? 5、一些旅行的往事。 也想问问你:你有没有 side work ?你为什么会去做它? ——乌云
主持: 黄四 品牌咨询和策划,曾任旅游杂志编辑 乌云 杂志编辑,这次的身份是独立书店创始人 剪辑:柯霖 如果2020年的开端只是个普通的春节,那我们应该都开工了。 春节前夕,我特意去“视察”了乌云的新项目——位于三里屯的书店,而我也正和2020年即将合作的伙伴谈着开年后的计划。 没有人会想到,一周后,我们将迎来一个如此漫长的春节假期。 这个开年想必对大部分人都是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变化摔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从得知疫情,到了解,到接受,并着手于规划假期和陪伴家人, 再到作为创业者,我们面对的工作压力与责任, 我们将在这一期分享以下几件事: 1. 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担心,有没有什么对策? 2. 这段时间对自己的生活的认知? 3. 悠长假期看了什么书和剧进行心灵Massage? 4. 作为内容创业者,云办公其实也是常态,作为斜杠身份人群,完成好每个角色的任务,可以抵抗焦虑。 5. 疫情过去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也希望你们能告诉我们,这个假期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黄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