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从做题家到996,内卷化真的存在么?

又是一期与失业焦虑有些关联的话题,我们聊一个原本很生僻,近期却广为提及的一个社会学名词——内卷化。 又是我写推送,节目里没谈到的关于“内卷”这个概念的起源和定义,在这里谈一谈。 内卷化一词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其中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一概念最早是用来研究爪哇的水稻农业。在殖民地时代和后殖民地时代的爪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原地不动,未曾发展,只是不断地重复简单再生产。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想想节目中谈到的那些网民们普遍讨论的例子,如石匠、餐厅经营者、做题家和工贼,在我个人眼里,要么是对概念的扭曲,扭曲到劣币驱逐良币或者类似马太效应,要么更像是抱怨。我认同在一些领域内卷化现象的存在,也可以理解这种抱怨背后的失望与无力感。然而,抱怨无济于事,正如节目开头黄主播引用的博文所说,“内卷解释一切。只要认为找到了一个解释,就舒坦了。卷卷卷,一卷解千愁”。 其实定义里边已经指明了问题的解法,去打破形式的确定性。不再一味地看存量,不再别人的饭碗里你死我活,而是用创新、开拓、细分和独特性去看待竞争。 诚然,基础科学技术发展的进度,的确在侵蚀着人们的希望和耐心,竞争方式的变革也的确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但我有信心的是,人类总是这么存活下来了。节目的配图我特意选了一张爪哇岛的风景,那儿不仅仅有,水稻农业。如今的爪哇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丰富,茶叶、咖啡、烟草、橡胶、金鸡纳、甘蔗、木棉和椰子大量出口,每年吸引着全球上千万的游客。 又或者,质子已经到了?

77分钟
99+
4年前

199.如何看待疫情加持的职场35岁诅咒

这是一期下午录制的节目,至少对我个人来说,状态显然没有晚上好,那就借着写推送梳理一下观点。 话题算是上一期的延续,我们在认清自身纯粹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本质之后,分享和讨论所谓的失业焦虑。这是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词,特别是全球增长乏力叠加疫情影响的今天。 我们所处的TMT行业,近几年也一直流传着诅咒一般的“35岁现象”。节目里顾、黄二位主播更进一步的把话题具体到行业里的产品负责人——这个本来就很宽泛的岗位上。宽泛是说缺乏标准定义、受老板认知影响巨大,以及难以衡量。当我们用这个宽泛看回各个行业时,也很容易发现,类似这种处在“中间环节”的角色绝不仅是PM一种。也许,普遍的社会分工细化,是这类角色在年景不好时焦虑和弱势的原罪。 年景确实不好。 我梳理几处节目中谈到的观点,很个人:1.减少负债,最好零负债;2.调整视角,重新思考增长和竞争,过去大盘连续很长时间的增长让很多人在这方面的思考非常匮乏,竞争一直存在也一直很惨烈,它只是偶尔的休息一下;3.战果这个东西,就像节目里谈到的它很难归因,而且战果也不是竞争力,能打才是;4.“能打”是广义的,不管什么类型的项目,让自己把能打的地方表现出来。 这段内容可能挺鸡汤的,也挺马后炮,但我保证我是真诚的,权且看看吧,谁知道年景什么时候好起来。

74分钟
99
5年前

196.形式的奴隶:我们无法抵抗统一店招

录完这期节目,我去了解了一下“形式主义”的定义。从学术角度,是指认为形式决定内容,而非内容决定形式,进而衍生出脱离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 但这不是我们在节目里聊的。 节目里聊到的情景,更像是本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却在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的作用下,变成了只注重形式而完全不顾了内容。那些种种原因,它们的莫名其妙之处让我费解并且痛苦,这也是引发我提出这个话题的情绪。1个多小时的聊天证明,这个问题是普遍的,也是可怕的。普遍到无数和管理、组织、执行等等相关大词的研究都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可怕到似乎始终没能解决。 就在即将陷入对于人类大规模高效协作的绝望时,我发现了一篇人民日报的文章,题为《从根子上破除形式主义顽症》,其中对于形式主义的描述是这样的: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其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 建议芥末章鱼的听众们,反复阅读,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嗯。

65分钟
45
5年前

194.老师什么情况下可以放心大胆地推肖战?

教师,是一种职业,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他本可以是一个平凡的职业。 但是,教师,因为教书育人,被人们定义为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责任。 这个职业几乎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于教师有非常多的不同的要求,至少都在心里有一种默认的秩序,一旦教师不符合人们心中的标准,就会被批评甚至是去教委投诉。 这种秩序直观表现可能是不能纹身、不能吸烟、不能穿奇装异服,复杂一点的可能是遇到危险不能先于学生逃跑、面对学生要公平不能有任何的歧视、要爱国要政治立场坚定。 但教师也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们有着正常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有着自我的个性与欲望,也有着自己的缺点和价值观。 那么应当如何合理的去评价一个教师的行为,是否有这样的一个标准? 教育部门有相关的管理规定,但这些规定只能覆盖非常少部分的教师行为,更多的像“弘扬真善美”“举止文明”“严于律己”等规范这种笼统要求并不能直接作为具体行为的评价依据。 无疑的是,现在人们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会比其他职业高出很多很多。 教师与明星、网红、运动员等公众人物都同样的对很多人产生着影响,但是为什么人们只对教师有这样多的要求。 这一期,三位主播试图找到其中的原因和一个评价方式 大家来听听吧

73分钟
81
5年前

193.毕业十年回校演讲,什么是你最想讲的内容

某个大家庭日我们从公园出来直接各回各家了,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有些失望。之所以没一起出去吃晚饭,是因为我接受了学校的邀请,晚上要给大一的同学们做一场分享。于是借着这期节目我们一起聊聊,如果面对这样一个邀请,你想讲点儿什么。 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场景。我们曾经和他们一样在这所学校读书,又经历了社会十年的摧残和滋养,看起来应该有不少可以分享的内容。事实上,也确实有很多可以讲的故事和可以分享的经验。但是,真的去做这样的准备时,特别是真的站在听众的立场上去想这个事情时,又很难确信什么是值得他们听的。 顾主播想介绍各种各样的选项,黄主播想讲自己真实的故事,而我选择了去分享一些我认为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概念在大一可以如何使用。展开这个讨论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对于“影响他人”这一行为的保守,感受到这种保守背后对于可能性的渴望和怀念。忘了从哪本书上看到过一个观点,描述年轻人和中年人。它提出,年轻人冲动、不喜欢接受约束和管理,而社会资源却更多的掌握在因成长而保守、审慎的中年人手里,正是这样一种对立关系,帮人类社会去有效地管理了创新,让年轻人的躁动和创造力获得约束,又永远会有一些约束不住。

72分钟
48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