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ke和and都还没结婚,在厌倦了已婚者掌控了所有关于婚姻的话语后,决定让这个世界听听未婚者的声音。 00:08 为什么没有聊结婚这个已经在list很久的话题 01:00 关于结婚,cake爸爸唯一的问题是“他是个正经人吗” 02:10 结婚是“锁死”一个人的终极手段吗 04:17 and妈妈传递东亚震撼:“要么结婚,不结婚就不要谈恋爱” 06:41 与其问一对感情很好的情侣为什么还不结婚,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需要婚姻 08:00 父母催婚很大程度上是在投射自己的焦虑,社会对父母的评价只有在子女成家立业后才能完美闭环 09:00 习惯沉默的and面对催婚不再沉默,每一次谈话都是一次交锋,一味沉默只会被对方理解为软弱,如果自己已经坚定选择,就坦率表达 13:07 and被质疑“你就是怕女生拖你后腿呗”,本质是默认男强女弱,而女性需要一段婚姻来维系自己的稳定价值感 19:40 “你只能说我是少数,不能说我不正常”——不结婚是非主流路径,但主流路径上的诸位也没有judge我是否正常的资格。当年被催婚,承受压力的受害者,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更加凶残的加害者。 20:24 我能独立完成社会功能,甚至完成的很好,那我还需要接受社会的规训,去结婚生子吗? 21:48 papi酱的理想模式——结婚是个人的事情,父母不需要也不应该参与进来,永远把自己排在第一位 25:14 父母催生小孩本质是为了自己人生的圆满,但如果做一件事发心不正,那这件事必然会走向不可避免的恶化 29:56 sloss脱口秀,父亲告诉sloss“人生这张拼图,最中心的永远是是伴侣和爱情"。那如果没有爱情就意味着自己的缺失吗?人生不是拼图,这个比喻包含有一种结构性的谬误 32:39 父母自己觉得婚姻很美好,但是子女却不想结婚,某种程度上,是子女对于父母的亲密关系的质疑和否定 33:10 重要的是自己做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以及盈亏自负 34:03 两个人之间存在100%对等付出吗,基于这个理念出发到头来只会发现每一次付出都伴随着无法消弭的被牺牲感 36:00 假装理性把相亲抽象成一个交易行为,但又想要在里面寻找爱情 37:51 即使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什么都愿意——留学时非常不情愿地把公寓里唯一一张桌子让给男友写作业 41:16 如果家庭里充斥着随处可见的争吵,cake觉得这比独居更可怕 42:06 结婚意味着一个人拥有了新的身份,但要做的不是接受身份对你的建构,而是亲自去定义和建构 43:10 如果婚姻关系成了事实上的共依存,陪伴无法证明感情诚挚,只能暴露自我的缺失 46:53 and师姐说“结婚刚开始是爱情,久了会变成亲情”,and拒绝这一表达 48:45 聊子供向动漫,and推荐探险活宝,然而对方丝毫没有考虑小孩的想法,表达中只有自己的偏好 50:17 在进入婚姻,并生育小孩后,她说“自己现在只能看看咪蒙短剧了”。and理解做妈妈的不易,但and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求 53:36 家庭是一种意识形态,每一个选择不结婚的人,都会面临自我的审判,然而意识形态是客观,是“我之外”,而那份即使面临审判我也要坚持抗争的心情才是“自我” 54:30 恰恰是因为,我们是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们才会对自我感动乃至交易式的浪漫行为嗤之以鼻 56:50 结婚并不需要冲动——他们说的婚姻是什么?你想要的婚姻到底是什么?到最后,我为什么需要婚姻?
“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 ——在《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引用了柯勒律治的话。 cake喜欢伍尔夫,and也是。 00:08 女性电影《时时刻刻》简介:小说《达洛维夫人》,影响着三个女人的命运,她们分别是作者Virginia,家庭主妇Laura和编辑Clarissa。她们身处不同的时空,却面临相似的困境,而精神不自由,生活支离破碎,死亡如影随形…… 00:39 Virginia——《达洛维夫人》的作者,在远离伦敦的郊区构思自己的小说。精神疾病之于她不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枷锁。她渴望作为一个正常人生活却被正常人排除在外。她游离在现实和虚构的间隙,却始终直面命运 02:40 Laura——《达洛维夫人》的读者,家庭主妇,拥有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她无时无刻不在怀疑人生的意义。她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朋友的依靠,她属于所有人,却惟独不属于自己。看似美好的中产生活,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囚笼 05:26 Clarissa——和达洛维夫人同名,报社编辑,和同性恋人同居,并有一个女儿。然而她的生活重心却一直都在罹患艾滋病的前男友身上,想要举办派对,让所有人高兴,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她的一厢情愿,所有一切早就已经在支离破碎的边缘 09:28 理性和疯狂是人之可能性的两端。如果一个人可以在理性和疯狂之间自由地滑移,那么ta就是正常的。 11:03 被审判为疯癫就失去所有为人的权力 18:15 Virginia直面疯狂和毁灭恰恰是生命意志的彰显。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22:33 常识中的女性是属于丈夫的妻子,是属于孩子的母亲,唯独不属于她自己 23:44 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并不是每个女性的共同归宿,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选择 26:12 女性的自我价值自我认同不应该建立在母亲或妻子的身份之上 28:42 Laura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也舍弃了自己母亲和妻子的身份,她知道她有罪,但是她没得选,如果不这样,她的自我意识只能驱使她走向死亡 30:17 家庭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女性在接受意识形态唤问的时候,真的准备好了吗? 33:34 女人在一天之中度过了自己的人生——Clarissa的生命在和前男友共度的那个夏天之后就停止了 35:45 女性的永恒困境——她以为自己主动背负起了命运,实际上她一开始就被决定了 36:29 三位女性演员在不同的细节中关于女性困境融入了自我的表达 40:38 女人的双重性:歇斯底里的女人和“母亲”。朱迪·福斯特说过“女性的魅力在于疯狂,而男性的魅力在于脆弱”。而歇斯底里和母亲形象的共存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本质来说,这个困境的名字叫——“你要么选择做一个女人,要么选择做一个母亲” 42:17 男性视角下的女性——他们迷恋“歇斯底里的女人”,但是他们需要“母亲” 45:44 尽管身为男性,and有长期作为权力关系中下位者的经历,因此可以理解女性的困境,甚至唤起了自己的创伤性体验 48:34 疯癫不是一种区分正常和不正常的方式,女性永远可以做自己的选择 49:41 女生给男友买四张《芭比》电影票?在女性问题上,and认为斗争的对象不应该是男性的个体,甚至不应该是男性本身,是意识形态 50:26 任何一种镇压性机器都无法每时每刻监控着你,真正每时每刻对你产生影响的是意识形态。而女性获得自由需要解构这种意识形态。 55:33 女性的解放之路注定坎坷,直面自己的人生会异常痛苦 57:37 解读电影名《时时刻刻》(the hours),不是在呼告什么,不是在传播某种意识形态话语,是告诉所有人,女性的真实困境是什么 60:18 希望每一位被意识形态唤问的女性,都能解构一切,从时时刻刻的困境中走出,获得自由
选择“学习”这个话题,cake和and其实颇为犹豫。两个人其实都觉得,学习最好的状态恰恰是忘记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学习的话语。很多时候,洋洋自得自己又懂得一条学习的秘诀,到头来只是多了一丝杂念。 因此,这一期,我们谈到不是学习的方法,而是个体学习的感受。坚信这一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错的。 00:06 生活中的学习:cake学壁球的体会,正确的挥拍远比打到球重要 05:50 工作中的学习:入职后,专业不匹配,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08:24 从交付到研究,and职业转身的体会 11:24 工作本身就是学习最自然的方式,如果只是为了达到中位数的水平,完全无需焦虑,交给时间即可 13:56 如果为了看到更多的风景,跨领域的学习,跳出工作本身去看待工作可能更为关键 14:47 上大学之前的学习:像硬盘读取,强调快速调用,而非构建自己的体系 16:28 and从习惯照搬书中的理论来解释生活,转变为去努力发现理论失效的瞬间 19:53 上大学后,and最大的迷茫是,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切我既不喜欢,又看上去毫无用处。于是陷入停滞 23:07 “无用”的学习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你 26:10 cake坚持每天看书2小时——“渣男”多开+“荤素”搭配 28:42 我们为什么想要学习?因为学习是持续构成自我的过程 30:00 知识积累带来的是方法论的完善,而观念的冲击却会带来一个人底层逻辑的版本刷新 33:36 and学滑板的体会:最好的学习发生在作死却不死的最边缘 36:10 希望我们的学习是自上而下的重构自我,一起终有回报
【发生在这期播客之前……】 and:人只有一种命运。 cake:那选择的意义是什么呢? and:Amor fati. 理解并深爱自己的命运。 cake:所以疯狂星期四你也选麦门吗? 00:06 cake最近一次选择恐惧是为好朋友挑生日礼物 01:11 选择恐惧困难的两种场景:因为不容有失VS因为选择本身 03:17 cake点外卖30分钟+选下饭剧30分钟,而真正吃饭只要10分钟 05:30 选择就像是摄魂怪,“你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06:07 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芜杂,当代人的选择开始异化成吞噬时间的怪兽 09:22 cake一次性买3件同款外套——在选择中,我们时常忘记时间也是成本 10:44 网购比价适可而止,你的注意力远比三五块钱珍贵的多 13:39 被动选择or主动选择——被动选择未必真的“被动”,主动选择也未必真的“主动” 17:40 虚构的选择,本质是寄希望于用选择的过程而非选择的结果去缓解内在焦虑。时刻警醒自己:眼下的选择必须吗? 21:06 选择本质上是选择放弃什么而不是拿起什么,是不回头往前走 22:18 and理解的选择是一瞬间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决意,一次孤注一掷 26:25 我们把重大的人生选择交给别人,这是因为,如果事情弄砸了,看上去也不是我们的错 31:20 人就像一颗骰子,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 34:10 每个人都只有一种命运,从这个角度理解,选择的过程不是抗拒命运,而是理解命运 37:40 and在被询问如何选择时,回答会加上非常多的限定,因为自觉自己无法为他人的人生负责,也不愿意牵扯他人的因果 45:00 cake理解人生的选择有时候就像是旅游,只管出发,充分感受就好了 48:09 关于选择,最重要的是祛魅选择本身,把自己投掷到人生之中
这期播客的主题是cake选的,and听到后,抓了抓脑袋,假装为难地讪笑道,可我从不容貌焦虑啊。作为都市丽人的cake听了立马拳头都硬了。明明是虾头男,凭什么他那么自信从不容貌焦虑啊…… 00:30 不同性别视角下的容貌焦虑——cake在意容貌,and则“不以为意”,扬言“不以外貌取胜” 03:47 cake费尽心思准备了pre,却只被“夸”好看 06:29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评价序列中容貌的排序相差甚远 08:04 为什么事业成功但容貌欠佳的女性会被视为是不得已的努力;而男性却可以把irregular face作为勋章衬托自己的成功? 10:45 and回想高中里班花是怎么选出来的——女生追求性别红利本质是一种被男性定义的游戏 15:41 不玩性别游戏,平等的对待不同性别 17:14 越是简单封闭的生态系统,女性价值取向越单一,越容易成为容貌焦虑的重灾区 18:30 关于化妆的技术性讨论——弥补瑕疵还是放大个人特点 21:57 cake在选择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后,就不再会刻意地追赶潮流 24:47 人穿衣服还是衣服穿人——衣装是工具,是个人气场的放大器 28:07 不刻意的穿搭往往会和个人气质非常协调 29:44 亲密关系里还需要容貌焦虑吗?不修边幅是信任还是懈怠? 35:10 亲密关系的发展可以是多领域的,关系的纽带未必只是情感 37:13 “ta不就是脸长得好吗”——看似贬低容貌的价值,实则在深层结构中却是深深的匮乏感 41:07 不否定容貌这一客观存在,同时也坚信在这之外还有很多的维度可以探索
and经常和cake感慨,要是自己是X教授就好了,这样能省多少揣摩人心的破事儿。 cake听完表示赞同,然后从背后掏出了万磁王的头盔。 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亲密关系,猜测人心似乎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一如hide-and-seek,在这座心与心的迷宫里,有时候你要找,有时候你要藏。但最致命的不同是,这场游戏可能会有两个输家。 00:21 cake最早的揣摩人心的经历开始于亲子关系 06:48 and的人心揣摩术在“揣摸出题者的意图”这点上狠狠尝到了甜头 09:09 领导神神秘秘的喊and去会议室,and一路上疯狂脑补 10:45 可预测性是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刚需 11:30 亲密关系中,猜测似乎是种原罪 15:10 猜测——证明的二元结构,可以强化关系中的确认感而非信任感 16:56 真实的自我表达是一剂解药,然而这一点在我们的最初的教育中就是缺位的 17:56 心理创伤如果未被正确解析是永远不会消化的,只会异化成为甚至本人都难以理解的症状,随时可能被应激反应唤起 19:40 我们为什么喜欢揣摩人心? 23:30 关系建立初期时,猜测对方是一种趣味,为什么在建立关系后却成为了一种消耗? 24:45 人的状态是流动的,认为对方的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预测本身就是一种傲慢 27:40 cake认为如果不想等待,可以主动表达 28:34 and认为比起共情,自己更需要理解 30:56 揣摩人心是为了理解他人,而非验证自己的正确 32:32 and说自己有时候就像《老友记》中菲比的心理医生男友,饱受白眼 33:27 揣摩人心进一步就是精神分析,不仅是对对方下一步行动的预测,也是对于背后结构性原因的追索 35:26 如果你猜的比对方自己理解的还要准确,这个时候做什么都像是错的 39:18 只有你身处意识形态之外,才有可能认识到自己身处意识形态之中——阿尔都塞《论再生产》 43:18 揣摩人心的方法论总结
cake和and都曾经历过渐行渐远。从最初的惺惺相惜,到之后的倾盖如故,但是,最后总会逐渐走向凋零。拥有时总想更加热烈,狂热的爱着对方,甚至想要彻底占有彼此,成为唯一。然而,当我们满心期许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终点却已经到了眼前。 00:04 我们也知道很多朋友注定走散,但还是会感到遗憾 03:39 常年手机静音的cake愿意为日本留学的朋友常开提示音 04:09 and同意留学时经常会有一种和世界失联的空洞感,cake朋友的独占欲也情有可原 05:52 时隔多年,意外收到朋友的微博私信,但再见面却找不回曾经的感觉 09:48 不是朋友变了,是我们往前走了——虽然曾经共享过同一个时空,但在对方缺席的多年里,我已经不再是当时的我了 13:17 and谈斯蒂芬金的《尸体》——主角戈登和三个同伴结伴寻找一具尸体,却不曾想这已是分岔路口前最后的风景 17:00 中年戈登得知柯西意外去世,停车在雨夜无声抽泣,感到自己的一部分永远的失去了 19:39 在卷出天际的高中阶段,and的人际关系无比糟糕 22:43 在处于事实上的霸凌状态中,有人却认同and,说“我觉得你身上有游侠气” 24:00 我不需要刻意维持关系,甚至可以完全不联系,但只要想到你,心里就有暖意 27:05 你身上的一部分永远的融入到我的自我之中 29:50 对朋友也会有占有欲吗 30:23 同事直言对cake有占有欲;朋友A发现and同时和共友B聊天后表现就开始异常了起来 34:06 对朋友有占有欲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何平衡确实考验技巧 34:54 正因为只是搭子,没有过多的期待与要求,关系反而容易变得融洽起来 35:59 and的乒乓球搭子,完全没有共同话题但打球玩得很开心 36:40 cake追星认识了一个微博网友,长期保持着线上联系 37:48 网友清空微博后还会在网易云平台上给cake留言 39:20 “你觉得我们有一天会见面吗” 42:15 如果搭子可以是朋友,那么朋友为什么不能是搭子呢?——忘记关系排序,忘记关系升级,甚至,忘记朋友这个概念本身,享受“具体”而非“抽象”的友情 46:30 关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它始终是流动的 48:17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流动的关系,有缘一定会重聚
对于cake和and而言,送礼是条光荣的荆棘路,《麦琪的礼物》是荆棘之路的终点。最初是惊喜的尖叫,随之而来的是痛彻心扉的嚎啕,最后的最后,是两颗灵魂更加靠近,彼此依偎。 一份礼物,是由自我的碎片,彼此的理解,共同的期许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融合而成。 00:12 cake每逢下半年就发愁,节日+生日,一年的送礼KPI都集中在那几个月了 01:29 and今年收到两份截然不同的礼物 03:35 纯技术向讨论,如何给领导送礼。cake和and懂是都懂,但送是不可能送的 06:01 我们都给谁送礼:亲近的人or工作交集的人 07:13 真正的亲密关系中,送礼不会是一件特别需要当一回事的事 08:42 万能礼物——香水、乐高 09:35 and送礼原则:希望礼物能让ta喜欢;希望礼物中有我的一部分特质;希望礼物可以陪伴着ta 10:38 挂上中国结的圣诞树 13:07 Q版小像,送礼双方的共同记忆 15:05 回礼指南:回礼略低于对方礼物价值,回礼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19:16 亲密关系中,送礼不应该是一种试探,心意不需要通过送礼来证明 21:29 cake拒收的礼物——你只是在自我感动,顾影自怜 23:33 如何理解直接开口要礼物这件事情 26:46 送礼一定要选择在特定的日子吗? 28:53 不定期送礼是因为我心里时刻在记挂着你 30:00 对于cake来说,万能礼物之外,再送一份才完整 31:54 “我送你一种可能性”——每年夏天会送朋友一件一直想穿但又不太敢穿的裙子 34:13 送出sony晶雅音管后,and躲被子里哭了三个月 37:23 and按头安利——送朋友兼具花果香和泥煤味的威士忌 39:14 并不一定是因为生日才送礼物,是想把我喜欢的感受分享给你,并希望你也喜欢 40:41 cake和and例行的攀比拉踩环节 42:25 送礼是本应该是很美好的事情,是“我想要”,而不是“我应该” 46:02 cake送花一定要DIY 49:32 送礼是送出一部分的自己,希望你的礼物永远不会落灰
cake喜欢夸人“有品”,而and就喜欢被夸“有品”。所以,经常聊着聊着,两个人就突然开始趾高气扬地装了起来。但是,究竟什么是品位?为什么被人夸赞品位会让我们如此上头?品位究竟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取向还是一种外部话语呢? 00:04 小宇宙年度总结提醒我们做播客一个月了 01:16 微信读书差评!!!cake和and都决定捂死年度总结,绝不外发 02:03 网易云音乐好评!!!cake和and年度关键词都是——改变。 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已经产生了决定性的断裂,因此回望过去就是在回望另外一个分支路径上的自我。 02:48 and吐槽cake年度关键词应该是——品位 03:28 友尽了,cake竟然列了吐槽and品位的清单 04:02 and被质疑“连锁餐厅有什么好喜欢的” 06:43 and问cake喜欢什么酒,cake沉默半晌,故作镇定回答“tequila” 08:38 cake做梦都想再被问一遍喜欢什么酒,然后完美答复一雪前耻 08:59 为什么装逼要说细节?本质是为了自证自己并非装逼。 10:10 关于龙舌兰vs威士忌的个人感受 12:00 慢慢会觉得鸡尾酒无聊,形式大于内容,开始尝试纯饮 13:06 咖啡店cake先买单了,and感觉自己好像在逃单一样 13:44 and坦言,开始时和cake相处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和随之而来的被冒犯感。联想到了《回归故里》中工人家庭出身的作者和中产家庭长大的朋友的故事 15:29 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有意无意根本不重要,他们存在本身对于下位者就是一种挑衅和冒犯。下位者共享着上位者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却只能承认自己低人一等。结构性的矛盾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17:07 cake提议去看音乐剧,and紧张思索了一晚上,第二天开口第一句就是想把钱转给对方 20:09 上下位本身就是一种是外部规训 22:09 处于上位的人之所以没有被冒犯感是因为在这个位置他们更少面临审判,而下位者的面临的审判是无时无刻的 22:59 消费不再把性价比摆在第一位,享受物品本身而非外界在物品之上建构的价值体系 25:51 从《回归故里》作者的变化想到《美丽新世界》中下层阶级对鲜花书本厌恶的设定 28:22 真正困住我们的,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枷锁 29:27 大城市和小城市吃喝玩乐体验感差距不是最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大城市具有更高的文化包容度 33:45 and吐槽洋洋得意地从包里掏出《乌合之众》的cake 35:44 装逼如果只是给自己贴上本不属于自己的标签,那么它就失去了所有的正面意义 38:40 and看完一本书后,会思考作者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变成这样的。and聊到看《龙族》时就会觉得好像看到了作者江南一样 39:27 and在看轻小说《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种草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 41:13 思考品位和由品位带来的羞耻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机制 45:31 cake说奢侈品没办法带来真正的愉悦感,and耸肩遗憾表示没有类似体验 46:15 and说自己今晚最爱卡尔里拉15,老板说自己曾经也很喜欢,and又问为什么后来不爱了,老板轻轻一笑,说“因为好喝的酒实在太多了”,and沉默 48:17 感受到挑衅这件事情本身昭示着下位者在事实上服从着上位者的标准甚至是上位者制定的标准 48:43 从《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聊到审美的过程应该祛魅他人的标准,将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52:40 欧本14年、拉弗格10年、阿贝10年这三款威士忌的私人感受 55:00 贵的一定是好的,这个观念的本质是把自己摆在低位。理解这一点之后cake就不再买奢侈品包了 57:38 工作后很明显感受到自己感知力变弱、衡量事物的标准变得很单一,想更多的感知自己,而不是在失去可能性的单一轨道上一路狂奔 01:00:35 喜欢圣地巡礼式的旅游,讨厌特种兵式旅游,讨厌打卡式旅游,讨厌旅游只为发朋友圈 01:02:30 砸碎自己亲手戴上的枷锁,感知自我,感知真实的世界,不被动趋同。世界是自我的扩大化。 01:03:50 我们终将获得自由
cake常年保持着自我克制的饮食习惯,and则不然,羡慕之余也会暗戳戳地不以为然:这不就是服美役嘛,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虽然暴饮暴食,但我不服美役真实做自己啊。然而,在对谈中,and发现cake并非服美役,而自己的暴饮暴食也并不是真实做自己…… 00:05 上海的天冷的像是巫婆奶头(致敬塞林格冲击性比喻) 00:30 食堂越来越淡的免费姜茶VS越喝越暖的收费胡辣汤 02:20 冬日联想——牛羊排、寿喜烧、酱油拉面 04:50 胡椒不仅绝配冬天,和醋也很搭(and:就算偏题也要多说一嘴) 06:45 cake吃下接近整盒16片山姆瑞士卷 08:47 and常年的暴饮暴食经验 10:10 外卖送来反而不想吃了——进食的欲望在未进食之前就已完结 10:53 阅读福柯《性经验史》,认识到快感和欲望的分野,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暴饮暴食是欲望和快感的扭结 12:30 如何区分饿(快感)和馋(欲望) 16:21 饿的这一生理性信号对于我们区分欲望和快感至关重要 18:00 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吃相惨不忍睹,却近乎道地和欲望保持了距离 19:35 对自己的身体立法,承认饥饿(快感)的正当性并与之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同时警惕伪装成饥饿的欲望 22:18 福柯对快感和欲望的评价是中性的 23:25 饥饿带来的食欲很可能是正常的,而克制饮食可能反而是来自外界的规训,是不正常的 27:41 cake自己定义的健康和与之对应的健康减肥法(and摇头) 30:40 意识到快感和欲望的区别那一瞬间,暴饮暴食的心理被彻底解构——减肥可能需要的只是解构? 35:07 《养身篇》中古希腊人对于健康的规则包含各种个人化的细节,且强调个人实践因素——我们到底是健康的主人还是健康的奴隶? 37:20 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行使权力,《养身篇》本质是一种权力实践,是古希腊公民最初的政治实践。 41:29 老年人如何面对健康的两种不同倾向以及背后可能的心理结构 45:10 自我审查并非审查自我,是主谓而非动宾,放在最前面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请无论如何不要自我厌恶 46:33 祝你有个好胃口,吃得开心
cake和and关于咖啡的最初记忆大体都是小匙拨弄泡沫光圈的优雅。然而,时过境迁,咖啡连锁店早已开遍街头巷陌,触手可及。等待区不同型号的纸杯排成颇为壮观的阵列,环绕咖啡的“灵氛”却逐渐消失在风中。 如果说工业化的连锁店彻底祛魅了咖啡,那么精品咖啡店会是一剂解药吗?咖啡师手中涓滴细流一点点浸润粉末颗粒的时候,真的也在滋养干涸的灵魂吗? 那么,当我们喝咖啡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喝什么? 00:33 第一次喝咖啡是为了春晚提神(and)和臭美(cake) 02:41 星冰乐——只能说爱过,打工后只虐恋美式 06:05 作为优雅wake up的手冲咖啡 08:17精品咖啡店闻香像考试——厌倦了对着小纸片冥思苦想,搜索枯肠 09:30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我就是喜欢瑰夏(叉腰) 12:06 关于手冲咖啡的一点点体会 14:57 卑微打工人去咖啡店都要找工位 16:03 特调,就这? 19:56 咖啡店老板也社恐 20:48 小夜咖啡——日式咖啡店 23:29 两只完全不一样的猫——小五和旺仔 26:25 十周年,是幸福的感觉。这不是一家我随时可以去的店,但我却可以随时回到这里 30:57 只花200+的我们竟然成了大客户?! 32:48 味觉是完全私人化的体验,推荐打咩 34:41 最喜欢的小夜咖啡竟然不是今年年度咖啡店(大概率是今年和明年的)
cake和and都喜欢李安的电影,喜欢他电影中描绘的那些幽微难言的关系。但是,这期不谈李安,我们聊聊那个让李安情难自抑,小鸟投怀的导演伯格曼的作品——《秋日奏鸣曲》。 这是一个冰冷彻骨的亲子关系的故事,但它又远远不止于此。让我们悬置道德判断,抽丝剥茧,探索这一悲剧背后的关于人性的迷思吧。 00:11 夺走李安“童贞”的伯格曼 02:55 《秋日奏鸣曲》的主要内容:时隔七年再见面的母女将如何面对心理创伤 04:29 叛逆和顺从并非二元对立 07:44 母亲的焦虑所在 11:28 表演者的德性——表演者对于表演对象的清醒 17:38 母女对于肖邦痛苦的不同演绎 22:24 痛苦的主人还是痛苦的奴隶 23:38 这不是《月亮和六便士》,祛魅艺术家身份 28:00 阁楼伊娃长篇独白——神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但是人类却创造了并不存在的极限来束缚自己 31:44 深夜对谈,女儿彻底失控 34:40 “我总是渴望回家,但当我回到家,发现我渴望的是其他的东西” 37:10 “我对一切与爱有关的东西都很无知”——人只能表达出自己拥有过的感情 42:31 女儿的第二封信——走了这么远却迈不出最后一步 47:00 悲剧的必然性 49:12 凡人成神的第一步是认清极限,第二步是摒弃极限 52:35 悬置意义与价值,直接感受电影本身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