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下榻艺术节的策划人程一楠,以及XYZ的设计师邵年。在2021年年末,我们合作出版了一本装帧精巧的口袋文献集「下文Vol.1」。这本书记录下了在短短的三天展期中,二十余位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业者和数十家艺术机构们为公众奉上的八场艺术坊、九场艺术讲座、三场放映会及两场剧场演出。 再进一步地讲,出版这本书最原始的动机,即我们深知在非艺术中心的城市中做艺术节所需要面临的困境与艰辛,因此,当下榻艺术节以一个不迎合市场,从自我出发的标准和态度出现时,我想这也是每一个身处于艺术行业同仁们的使命——去共同搭建一个可以供爱好艺术的人们发出声音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把这短短几天里所发生的活动记录了下来,并整理成了一本文献集。正如它握在手中的体量,犹如一块小小的砖,我们希望它得以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地方艺术实践的地基之上。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孤独图书馆的主编及摄影师朱墨和假杂志的出版人言由。以他们作为创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多重视角,从影像的语言出发,讨论了当下创作者对于摄影主体性的困惑,和目前影像主流审美趋势的困境与壁垒。 与此同时,七年前,当假杂志刚刚开始做出版的时候,我们就与朱墨合作出版了摄影书《空日》。除了这本摄影书所承载的这段真切的生命之外,再次翻看《空日》依旧能感觉得到初期在北京催生和维持当时的独立出版时所付出的理想与心血。
夏季最热门事件abC艺术书展即将启动!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abC艺术书展和DREAMER FTY 夢廠的创办人周玥,与她聊了聊书展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一开始在网络社群上相识,到线下慢慢地生根和长出新的枝芽。abC艺术书展的出现,带给了那些站在边缘的艺术出版从业者和爱好者们一个结识与交流的平台,一个具象的身份认同的互联。 同时,在与周玥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书展的读者们,受到艺术家和出版机构的启发,借由书展的机会,也开始自发地进入到创作中。我们正见证着这个共同体不断地壮大,变得越来越可见。
本期假杂志电台邀请到了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的杂志「Homeland 家园」的副主编许灵怡。“家园”杂志从2005年创刊到如今已经走过17年了,我们的城市、生活、流行媒介在这17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园」十几年来的坚持,也不禁让我们深思,一本杂志对于一个城市的关注如何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工作?如何能够真正地和本地产生连接?在福建的土壤下,「Homeland 家园」除了记录本地多元的传统文化之外,随着时间的延展,面对新生的一代,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和尝试?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方志小说的发起人芬雷,与他聊了聊作为一个策划者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关于地方与创作之间的观照和感悟。面对地方的经验,方志小说的有效性在哪里?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项目,方志小说能够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和愿景又是什么? 本期嘉宾:芬雷,方志小说联合发起人,出版与艺术策划人。联合策划“写一切:重识社会文本与艺术实践”、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写作诸历史: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等。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流浪巴黎的艺术家、出版人石真和目前定居郑州艺术家孙彦初两位老友,他们曾在2019年合作出版了一本艺术书「不够漫长」(Even us,Even me」。在新年的伊始,回忆起假杂志与这两位朋友相遇,源于我们都热爱着艺术书。在年复一年,制作了一本又一本艺术书的过程中,不论是创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像是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行走的旅人,永远寻觅着新的大陆。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摄影师林舒和鼹书出版的合伙人意达,最近他们一起合作了新书《对照记》。林舒再度用“画摄影”的方式尝试讨论现实、摄影与绘画三者之间本质的联系。与之间抽象的表现方式不同,这次林舒用更为细致漫长的临摹,在绘画的经验中寻找可能。
艺术出版的浪潮正在袭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出版物向读者们传送着多元的声音,也不断地探索着摄影与纸本的边界。 今年12月初,星空间推出三人展“可能的往事”,展出编号223(林志鹏)、彭杨军、孙彦初三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借此契机,假杂志电台邀请到了彭杨军和编号223。他们除了摄影师的身份之外,也在这十几年的实践中一直保持与杂志和出版若即若离的关系。从摄影聊到杂志再聊到出版,期盼在这个小而宽广的世界中,能够与更多的朋友相遇。
1968年,由摄影师中平卓马、高梨丰,摄影评论家多木浩二与岡田隆彦在东京创办了《Provoke(挑衅)》,在60年代全共斗的背景下,他们在创刊号卷首语中写道:“如今,语言已经丧失了物质的基础,丧失了真实,成为宇宙中的漂浮物。摄影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捕捉语言已经无法捕捉的现实的断片。我们必须为语言,为思想积极地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料。”他们借由摄影与社会对话,向大众宣示批判的意志。这场影像革命至今仍深深的影响着日本摄影的发展。 这股文化浪潮不单发生在摄影中,更是席卷了同时期的戏剧、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中。在一个珍视群体身份、生活稳定性和传统,不愿当众表达个人情感的国家中,这种反叛亦是显得尤为振聋发聩。本期假杂志电台mixtape精选了当时极具代表性的先锋音乐,让我们回归的那个时代,聆听当时的乐手和音乐人们是如何以音乐作为它们工具和武器,去表达,去宣言。 时间轴 明田川荘之, 三上寛「孝と北魚沼の旅情」 00:06:12 - 00:10:30 鈴木勲 「Blow Up」 00:10:30 - 00:15:40 武田和命「Gentle November」 00:15:40 - 00:18:05 生活向上委員会大管弦楽団「Shackin’ To Me」 00:18:05 - 00:22:06 Syoko 「からっぽの日旺日」 00:22:06 - 00:27:36 富樫雅彦 高柳昌行「Green Sleeves」 00:27:36 - 00:30:43 Aunt Sally「醒めた火事場で」 00:30:43 - 00:37:46 鈴木宏昌「シルクロード」
各位朋友大家好,这期假杂志电台由我发起了一个名为“传说闯入都市;鬼神接管电台”的小项目,有人喜欢“听”故事吗?反正我自己总是难以拒绝带有奇异色彩的故事。 我一直觉得口述是一种非常迷人的输出信息的方式,尤其是那些真假参半、骇人听闻的故事不经意脱口而出的时候。去年冬天,我在三亚的一场艺术活动上,第一次尝试用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曾写过的与艺术系统有关的故事,当时看来,文本转化成口述过程并不算成功,这一次,我邀请了四位艺术家朋友一起来讲故事,正如这标题所昭示的那样,本期电台的内容多是与灵异、鬼怪、神秘有关的故事抑或是都市传说。 本次参与电台的四位嘉宾里,他们以往或近期的实践几乎都与上述关键词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比如艺术家组合山河跳!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泛神秘主义倾向并以其作为实践的底色;张晓在近一两年来拍摄着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异能人士”;许哲瑜也曾在诸如《副本人》《穿颅透写》等作品中娓娓道来着许多社会异闻和故事奇观;姚瑞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都有持续在做与宫庙、佛像等华人民间宗教系统有关的项目。本期电台将由我和四位嘉宾分别来分享一些各自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异闻故事,建议大家午夜收听。 ——王欢 【召集】:王欢 【制作】:静宜 【片头音乐】P.Murk 【本期时间点】 00:02:10山河跳!:二七灵异 00:12:12张晓 :一个皇上 00:25:22许哲瑜:舅妈故事 00:32:07王欢:请神仪式 00:45:04姚瑞中:禽兽不如 三年前的朋友圈,图为两张27号签和大巴车票 照片提供:山河跳! 27号楼火情现场,照片提供:山河跳! 皇上,2019,摄影:张晓 位于台湾八里乡的南岳圣侯宫,照片提供:王欢 赵孟頫的乩身起乩时写下的字,照片提供:王欢 一张印有“南嶽聖侯”字样的符咒,照片提供:王欢 台湾美术双年展海报,照片提供:姚瑞中
这期话题起始于最近由假杂志出版计划的新书《空城计》。我们跟随陈荣辉的镜头,在东北冰封的田野上感知这座城市的命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昔日的东北大工业区的繁荣故事已尘埃落定。随着大量工厂的破产并随之荒废,东北有超过180个城市正在萎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逃离故土。我们不禁重新思考那些被遗留下来的空间,在枯索的过程中,它承担着历史,记忆和对于身份的追认。在无数的“待拆”和“待建”中,许多居住空间被废弃和建造。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如何去审视群体化的”迁徙“? 在台湾,艺术家姚瑞中与他的学生们组成了“失落社会档案室“(简称LSD),针对台湾当地政府花费巨资建设,然而最后烂尾或是闲置的公共设施展开调查,并著书《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调查》进行揭露。除了提供大众反思外,在长达几年的探查中,这些手持相机的年轻一代,他们通过镜头之眼,开始渐渐学会了与社会对话。 【主持】:言由 【制作】:静宜 【选用音乐】:J・A・シーザー-東京巡礼歌 【片头音乐制作】P.Murk 本期时间轴 00:01:24:即将到来的台湾艺术双年展“禽兽不如” 00:05:00:“废墟空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物理性的空间也好,心理性的空间也好,它都可以反映出我们目前的一些身心状态” 00:17:23:台湾废弃“蚊子馆”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00:29:40:“当我们去观看或者去思考收缩城市的时候,其实对于当下是有所反思的。” 00:49:14:互联时代下社区感的消失,人们更愿意蜷缩在私人空间中 00:53:24:“在商业逻辑下的摄影,它们自觉地就回避掉了那些有争议的题材” 00:57:03:“你要呈现真实吗?可是真实,你真的承担得起吗?”
流行歌曲既短暂又持久,它们有其短暂的流行时期,同时又作为一代人身份和记忆的永久象征而存在。当我们追溯到柬埔寨音乐文化的土壤,它包容了西方流行音乐的种种类型,并将其与传统的高棉文化和歌唱风格相结合。这里有口风琴乐队和女子团体,有歌唱家和流行女歌手,有紧身衣和一片瓦造型,有放克和迷幻。但所有这一切——唱片店和迪斯科舞厅、那些青春的活力和对浪漫的憧憬,在历史中都被证明是脆弱的,在战争和政治风暴的狂热力量的席卷下,当炸弹和杀戮场就在眼前时,它们的失落似乎成为了必然。 本期mixtape由几张编辑部精选的柬埔寨摇滚黄金时期的经典专辑组成,同时在本周六我们将于假杂志图书馆一楼展厅放映由John Pirozzi导演的纪录片《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影片时长105分钟,映后我们将与读者分享更多关于柬埔寨当代音乐发展的轨迹如何与它的国家命运相互交织。 歌单时间轴 「0:00-3.25」Dengue Fever-Don't Speak 「3.25-6:20」Cambodian Rocks Volume 3-A Diamond Ring 「6:20-9:20」Sinn Sisamouth-Under The Sound Of The Rain 「9:20-12:46」Sinn Sisamouth-Always Hope 「12:48-16:15」Dengue Fever - Oceans of Venus 「16:17-19:20」Dengue Fever - Woman in the Shoes 「19:20-22:59」Dengue Fever - Integratron 「23:00-26:00」Sinn Sisamouth-Waiting to Dance with You 本期编辑:静宜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