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在“评论区”,发现更多向好的可能

【本期介绍】 理想⼤学或许最终也还是⼀个虚构的存在,但其所反映的当下、所引发的共鸣、所期待的变化,却是真切的。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版编辑部看来,那些积极参与讨论的⼈们并不仅仅是在玩笑或抱怨,⽽是发挥了创造⼒,⽤⼀种建设性的⽅法在表达、在探索“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可能”。⼤家关注在这种“对话”⾥是否会碰撞出更多⽕花;也期待⾃身的⾏动者经验是否可以给更多⼈触动与启发。我们也在过程中共同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的主张、抓住⾏动的机会,使每⼀种可能都被看⻅,不断对话,也不断调整,不断创造,也不断想象。 【本期⽬录】 01:20 当我们⽆法触及核⼼,我们能做什么 02:30 核⼼在于建设性,⽽不是⽐谁更⾼明 03:15 ⽣活中的建设性叙事 04:10 ⼈们寻找路径的过程 05:30 我忘了年轻⼈多成熟 08:44 我们相信改变是从这⾥开始的 注:因活动现场⼯地环绕,本期专题⾳质受到⼀定影响,敬请谅解。 参与本期共创的内容创作者: @边缘⼈⼩曹 @葛宇路 @镜⼦还是镜⼦ @潘潘潘美好 @丧⼼病狂周公⼦ @亭⼦在野 @午夜骑⼿⽑冬 (按拼⾳⾸字⺟顺排序) 活动发起:乐⻅⼯作室 学术⽀持:《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版 话题⽀持:⼩红书社区 创意企划及内容承制:葛⼩姐 特别鸣谢: 曲德顺 烟台市芝罘历史⽂化研究会秘书⻓ ⼭东⼯商学院 烟台⼆中

21分钟
99+
1年前

007:途径理想⼈⽣的路上,理解⼤于正解

【本期介绍】 ⽆论是关于理想⼤学的讨论,还是寻求更好⼈⽣的参照,线上社区都成为了现实参与的⼀部分,我们分处各地,却经由我们所共同关切的话题,看⻅、理解、回应彼此。 正如收到《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版编辑部邀请⼀同去当地展开对话的社区内容创作者们,在被问及何为理想⼤学的伊始,总是难免压⼒什么才是理想的答案。但当对话逐渐铺展,当⼈⽣的岔⼝延伸出越来越多⾯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我们似乎也由此听⻅了更真实⽽⼜丰沛的声⾳ 【本期⽬录】 00:20 亭⼦:在去野之前,⾼考三次 03:50 我不倡导⾃由,我只想找到⾃⼰ 06:00 ⽑冬:曾想象⼤学是此间的少年 10:00 遇挫之前,我们都觉得⾃⼰厉害 11:30 去⼤城市,地域本质是平台 12:30 曹柠:在应试⼤省的教室搞家庭影院 14:20 学会在认知的时间差⾥看到希望 17:15 镜⼦:我没有找到答案 18:00 有参与社会的意愿,并且我努⼒了 19:00 在⽇常⽣活中找到意义 20:00 葛⼩姐:理想⼤学的本质是机会 注:因活动现场⼯地环绕,本期专题⾳质受到⼀定影响,敬请谅解。 参与本期共创的内容创作者: @边缘⼈⼩曹 @葛宇路 @镜⼦还是镜⼦ @潘潘潘美好 @丧⼼病狂周公⼦ @亭⼦在野 @午夜骑⼿⽑冬 (按拼⾳⾸字⺟顺排序) 活动发起:乐⻅⼯作室 学术⽀持:《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版 话题⽀持:⼩红书社区 创意企划及内容承制:葛⼩姐 特别鸣谢: 曲德顺 烟台市芝罘历史⽂化研究会秘书⻓ ⼭东⼯商学院 烟台⼆中

21分钟
99+
1年前

006:今⽇的我们,如何勾勒理想⼤学的模样

【本期介绍】 开学不久,这段时间的⽣活和你的期待的⼀样吗?⼜或者离开校园已久的你,还记得⾃⼰曾期待过怎样的校园⽣活吗?在我们所处的语境⾥,“学校”这个词,既远且近,它既承载着某种对未来的想象,也塑形着我们的当下。此前在线上社区,围绕着地域与⼤学的讨论曾⼀度⼗分热烈。⼭东、⼭⻄、河南、河北,在四个竞逐激烈的⾼考⼤省之间如果真有⼀所理想⼤学,它会是什么样的?它所承载的期待⼜是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沿着线上社区中的讨论,邀请了⼀些关注相关议题的社区内容创作者,⼀同前往当地,找到⼀群对于刚刚经历过⾼考,⼜或者正身处本地⾼校的年轻⼈⼀起聊聊。这⼀期先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 【本期⽬录】 01:30 过得⽐较滋润,因为我有⼿机 03:30 志愿填报:找个越⽼越吃⾹的 06:00 ⾼考移⺠:倒是好客,但没⼈ 08:45 违反校规怎么办 10:00 ⾼考的四条路线 12:00 毕业后预期薪⾦ 13:30 在⼤学⾥学习如何创业 18:00 本地创业的发展天花板 20:00 我很不满意⾃⼰的专业 23:00 我给⼤半个学院盖实习证明 24:00 本地认知就是赚多少都考研 24:30 好⽼师让你向往学历和课堂 25:00 从南到北,能有五年时间差 26:00 努⼒冲破旧认知,去⼤城市 注:因活动现场⼯地环绕,本期专题⾳质受到⼀定影响,敬请谅解。 参与本期共创的内容创作者: @边缘⼈⼩曹 @葛宇路 @镜⼦还是镜⼦ @潘潘潘美好 @丧⼼病狂周公⼦ @亭⼦在野 @午夜骑⼿⽑冬 (按拼⾳⾸字⺟顺排序) 活动发起:乐⻅⼯作室 学术⽀持:《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版 话题⽀持:⼩红书社区 创意企划及内容承制:葛⼩姐 特别鸣谢: 曲德顺 烟台市芝罘历史⽂化研究会秘书⻓ ⼭东⼯商学院 烟台⼆中

27分钟
99+
1年前

005:我们不断奔波,在流动中建立认同

【本期介绍】 在小红书社区里,#我的体力活初体验 引发了近3000万关注和讨论,我们也由此走近了春招季下更多年轻人的关切:什么样的工作是更体面的?回老家还是留在大城市打拼?求发展还是求安稳?而当我们把目光,从个体、到当下,再推远至更宏观的时间轴上:自80年代以来,青年群体的发展流动趋势经历过哪些不同时期?而从“乡—城”到“城—城”,从选择拼搏一线到争取宜居生活,从谋求一份生计到寻求自我认同,代际轮替之中年轻人有哪些新的真实诉求?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杨菊华教授,和我们一起来聊。 【本期目录】 02:00 我们仍处在一个“流动中国” 05:00 80年代以来青年群体的人口大流动 08:00 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也离乡” 11:00 从哪儿来:流动频率和性别变化 14:00 往哪里去:社会认同和归宿感 17:00 把人当作人来看,而不当作经济推动力来看 19:50 三种表述下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期待 24:00 地域流动和社会流动是关联在一起的 27:00 人的“天花板”并不仅仅取决于人 29:30 未来一段时期的青年群体流动趋势 【共创名单】 话题发起:小红书社区 议题顾问:《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专题主播:葛小姐 制作协力:乐见工作室 话题运营:八朔

34分钟
1k+
2年前

003:小红书社区里,年轻人的体力活初体验小报

【本期介绍】 不干了,我去开棋牌室了!做保洁、炸薯条、码货架、送外卖……前一阵纷纷去体验“体力活”的年轻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他们顺利逃开精神内耗了吗?他们重新平衡了生活与工作吗?他们欣喜于崭新的体验吗?他们后悔过仓促地离开吗?他们如何设想自己的未来?我们邀请了小红书社区里的八个年轻人来讲述他们自己的体力活初体验。他们或仍乐在其中,或已抽身自省,又或者已奔向下一个热气涌动的赛道。他们发布的笔记经历不同、观点不一,但都曾引发广泛的讨论,是小红书社区里#我的体力活初体验 这一近3000万关注度的话题下,不同视角的剖面、不同境况的声音。 生活并非只是向上和向下的选择,工作也实非丈量生活的唯一标准。人的可能性或隐藏在每段波动的曲线里。“我的体力活初体验”如何,不妨先听他们自己来说。 特别鸣谢故事分享者:小红书社区用户@Hi、@超红旺仔绿(治愈版、@Kansyun、@只是路过、@洛洛很Lucky、@理想不茫、@小赢家的李腿长、@脑壳有个包 【本期目录】 00:45 小红书社区里的年轻人体力活初体验 03:10 离开大厂后,我开了一家棋牌室 08:00 不小心“红”了,我又有些焦虑了 10:30 开一家小餐馆,会明白生活有“价格” 13:50 快乐是专程去东莞工厂外摘了包枇杷 17:30 我可能再找不到我以前写过的东西了 19:00 到景德镇之后,老师告诉我“见好就收” 25:00 自由职业者要学会自己控制时间 27:00 去厨师学校,我想要一场沉浸式学习 31:00 为什么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事情 34:00 向下的选择,是不是好的选择 38:00 有人揶揄我,”少爷出来体验生活了“ 42:00 起薪低没关系,只要能看到未来的增长 45:45 比起咖啡师,更像按键师和清洁员 49:45 工作不是衡量生活的唯一维度 52:00 对父母“向上管理”,讲清楚规划和目标 55:30 大部分体力活其实要脑力来支撑 01:00:30 我出来工作三年,赶巧疫情三年 01:07:00 我不追求工作的每分每秒都要有意义,有一刹那的光就好了 【共创名单】 话题发起:小红书社区 议题顾问:《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专题主播:葛小姐 制作协力:乐见工作室 话题运营:八朔

73分钟
28k+
2年前

002:连线世界,各个地区的人们正在如何面对老去

【本期介绍】 在小红书社区里,#把镜头对准爷爷奶奶 这个话题引发了近2000万关注讨论,1500多人分享了他们与祖辈间的故事。在这些真实经历背后,也呈现着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收入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的普通人对于“老去后的生活”的讨论。什么才是更高质量的养老?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哪些共性选择?融龄社会能否带来新的可能性?第二期,我们邀请了《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学术编辑李镇邦先生,一起来聊。 【本期目录】 00:00 当我在小红书上把镜头对准爷爷奶奶 03:00 隔代养育的孩子会有哪些共性吗 05:00 留守儿童背后是城市熔炉与流动 06:00 美国低收入家庭的“洗衣间社交” 09:30 老人故土难离,很大程度来自安全感 14:00 日本原子型社会“孤独死”案例 15:00 监控是代际交流尝试的一个过程 21:00 欧洲机构养老,是社区养老变体 23:00 中国香港地区的养老,真问题在房子 25:00 养老选择,往往是多方权衡后去妥协 28:00 当下老人已经加速进入数字环境 31:00 新加坡经验,想要去老龄化很难 35:00 对于“老”的文化概念改变需要时间 40:00 融龄社会下,有哪些值得推行的努力 【共创名单】 话题发起:小红书社区 议题顾问:《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专题主播:葛小姐 制作协力:乐见工作室、子立 话题运营:旦宝 传播协力:守一

47分钟
3k+
2年前

001:小红书上,那些用监控看望爷爷奶奶的年轻人

【本期介绍】 这一档新生的共创播客节目。我们从小红书社区里正在发生的话题与现象出发,共同探讨其背后的议题与趋势。 在当下的小红书,人们不仅在分享吃喝玩乐,也在记录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相信,个体叙事亦有被关注的价值,线上社区的群像亦是我们当下共同的镜像。我们将邀请小红书创作者、来自业界学界的各领域参与者,从更多元的视角出发一起讨论,面向我们共同期待的生活发出共益倡议。 第一个专题,我们选择#把镜头对准爷爷奶奶。在小红书社区里,这个话题引发了近2000万关注讨论,1500多人分享了他们与祖辈间的真实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与祖辈分隔两地,年轻人在城市打拼,老人在家乡养老,最初因安全而装的家庭监控,在日复一日的点开中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监控为何会成为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回望家乡、回望祖辈的一种媒介?线下的情感在移植到线上的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失落?数字适老化是伪命题还是真需求?第一期,我们邀请了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乐平基金会共益合伙人孙萍女士,一起来聊。 【本期目录】 02:00 小红书上那些通过监控望向家乡的年轻人 04:00 空间媒介演变里的看与被看,安全与隐私 07:30 单向观察,是年轻人寻找自洽的一种路径 11:30 海量数字记忆,与失序数字载体 13:45 真个人化叙事,与社交媒体展演 15:00 我们的生活正在经历一种数据化转变 19:00 技术适老化的第一步,是如何让老人得到信息 23:00 代际情感维系的转变,从线下到线上存在落差 27:00 小红书社区里的笔记:我们如何感知真的需求 31:30 适老化配置,应当有老人自己的意愿 38:00 社区的共鸣,我们尝试共同寻找答案 【共创名单】 话题发起:小红书社区 议题顾问:《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专题主播:葛小姐 制作协力:乐见工作室、子立 话题运营:旦宝 传播协力:守一

42分钟
14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