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音乐鬼才”的头衔,范宗沛更喜欢大家称呼他“胖子”。很难从他的外表去想像他的音乐是这样的深沉耽美。令人咋舌的编曲功夫,从古典音乐、新世纪音乐、世界音乐、爵士乐到流行音乐,总能随心游走,把玩音符于创意之间。 他给一天的每段时光配上了不同的美妙的音乐,“在你的生命中,音乐就像自来水一样,你会觉得水流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停水三天,就会非常不舒服。”结尾,他用大提琴深情演绎了《秋意浓》,“我尽量用大提琴来唱出我的感觉”。
锦鸡裙、百鸟衣、打籽绣……第一次见到这些流淌着灵性与古风的“没落的贵族”,余英终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让民族手工自由生长。她创办了@晟世锦绣 、建起绣娘培训基地,踏访数十万公里,探索着民艺摆脱粗劣、凋敝的方式。听一听@流泪的深蓝 对民艺和商业的理解。 “这些村庄很美,但是空空荡荡。漂亮的木屋,很老的老人坐在家门口,或是在田间劳作。民间手艺的发展,是来自于对生活的重建和回归,只有当人留在了家里,留在村庄里,才有可能谈文化,才有可能谈到我们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余英讲述「一根绣花针守住的青山绿水」。
他应该是中国在弦论领域最有发言权的科学家。这个理论认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一些“弦”。这听上很有音乐的感觉。事实上,@李淼在微博 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还喜欢里尔克,喜欢自己写诗,有一段时间几乎是一天一首。最近,他又迷上了科幻。 中科院@李淼在微博 从深奥的宇宙到诗人情怀,“因为科学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膨胀的领域。它在慢慢慢慢覆盖一些未知领域。”理论物理学家的深入浅出,做好准备,听下来还是要耗费脑力的。
平如和美棠牵手相伴六十年,美棠去世之后,平如有半年多的时间无以排遣,睡前醒后,都是难过,后来决定一笔笔画下他俩的故事。四年时间,十八本画册,这是一位耄耋丈夫对妻子的记忆,也记录下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最美、最好的精神世界。一席现场,93岁的@饶平如 老先生讲述《平如美棠》的爱情。
当年他带着@齐秦 拜会王洛宾,受感染而决定一生执着于音乐。他发起了“新民歌运动”,小娟演绎他的《红雪莲》被广为传播,他的《阿里木江你在哪里》成为救助新疆流浪儿童公益活动的主题。“只要行走在新疆的土地上,每一条都是回乡之路。”@洪启 真诚讲述。 “这就是我们新疆向内地输送的甚至比石油和天然气还要宝贵的一种精神的给养,民歌。小偷和切糕的这种现象不应该成为裂痕,只是因为我们互相彼此了解得太少。请允许我把你的故乡,也当做我的故乡。”中国当代民谣的重要代表,新疆歌手@洪启 讲述他的故乡,歌声中的美丽新疆。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在《非常了得》中担任嘉宾的@微反应-姜振宇 将神秘的“微反应”带进了大众视线。“不仅是教授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还要教授在与人交流中,“读懂”对方的神态和肢体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在正确的时间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席现场,别对我说谎。
在央视《人物》工作5年后,@李曼华导演 辞职开始独立拍摄。2011年10月,她制作完成了中国首部反映高速老龄化养老现状,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纪录片《我们正在老去》。如何对待老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喧闹的母亲节里,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在家守候。 “我忽然想到我的父母,多少个日日夜夜,也像辛爷爷这么孤单,天底下还有多少父母。那一刻,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要拍这个纪录片,我听到了我心底的声音。从被动的《我们正在老去》到主动的《我们快乐老去》,不要因为年老而停止欢乐,我们会因为停止欢乐而变老。”
在落日的余辉中,@迷笛 舞台上刚刚亮起灯火,乐队在尽兴地演出,底下的观众有的随着节奏晃动双臂,有的人干脆坐在地上静听,铺着带来的毯子,旁边放着啤酒和烟。远处卖打口和自制T恤的小朋克们正忙。他从中看到了自由、美好和人最本质的面貌,迷笛创始人@张帆校长 讲述他所经历和所改变的。 “在迷笛上,人与人彼此呵护、温暖,人为人带来信任和尊重。由无数跳跃的水滴,组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它是一个节日。”
凋敝的村庄,陌生的故乡,无法走进的城市。有些中国在北京,更多的中国在梁庄。“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中国在梁庄》作者@学者梁鸿 一席讲述。 “当他被按在地上的那一瞬间,他所有作为一个青年的尊严,一个爱美的、希望受到尊敬和认同的,他都没有了。她为什么没有机会来叙述自己,那个悲伤还在她心里翻滚、压抑,她从来不敢提起,那一刹那,我觉得历史的重压都在身上,我们看不见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上班时,海弟是身穿白大褂的食品检验员,傍晚或清晨,他喜欢穿过中山大学、触摸那些茂盛馥郁的南国植物。看木头、摸木头、嗅木头,跟着老师学会辨识几百种木头的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选择“安静地手作,就像与木头交谈一样”。一席上海,听听@Heidi_海弟 说木头。 “倘若我对仙女有影响力,我会请求她赐予世上每个小孩的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不会毁灭,以作为一帖永远有效的解毒剂,来对抗日后生活的倦怠与幻灭。”
《人生需要揭穿》作者,稍微青年:稍微写点文字,稍微听点音乐,稍微看点电影,稍微懂点人生……
“这些年我在营造一个私人照相馆,用照片谈一些有关记忆的问题。正因为现实生活里太多的颠沛流离,所以总是力求那些小照片儿一定要比现实稍微美好一些。这是一个美工师最浪漫的职责所在,为了比不完美的生活仅仅好那么一丁点儿,值得用最绚烂的形式,穷尽所有的力气。”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