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芮兰馨,写作者,正在围绕成昆铁路调研与拍摄。 成昆铁路修建于三线建设背景下的60年代,穿越了被苏联专家称为铁路禁区的险峻地形,连接起凉山彝族聚居区、西昌卫星城和攀枝花煤矿。 芮兰馨成长于一个铁路大院。2019年,为了留下外公当年的铁路记忆,成昆铁路开始进入她的调研视野。 她去各地寻访了40多位成昆铁路工人,又顺着铁轨去他们记忆中的凉山和沿线的工人墓园。常年流动使他们与家人疏离,成为口音、饮食习惯皆与当地不同的异乡人。 这种漂浮的孤独感对铁路子弟来说非常熟悉,芮兰馨意识到铁路不只是凝固在过去的遗迹,它包含着工人具体的劳动与记忆,也持续地形塑了三代人的状态,在一些细微之处延续至今。 👇 广东韶关说四川话的铁路大院 👇 正对着铁路的普雄铁路职工陵园和烈士纪念碑 👇 沙木拉达隧道全长6.3公里,穿越了大凉山分水岭,是成昆老线最长的隧道 👇 沙木拉达墓碑 👇“为什么没有成昆呢?” 完整音视频图文演讲:芮兰馨 成昆往事 目前芮兰馨还在寻找成昆铁路修建的老工人和相关见证者,也在梳理50年代以来中国铁路机制及转型研究,有相关的分享、交流或是有研究交集和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她:[email protected] 【时间轴】 02:17 寻访成昆铁路工人是因为我的外公 04:46 冷战语境下,一条连接成都和昆明的西南要道 08:10 最怕进洞子——打隧道 12:12 这些工人的记忆在我这里汇聚又相互影响 15:20 沿着成昆线北段寻墓 19:10 武斗最激烈的时候,半个馒头救了外公的命 23:50 过去的辉煌变成了废墟,但还在沉默地向我们说话 27:55 被迫流动中永远的异乡人 29:22 他们最终居住在自己修建的最后一条铁路旁 【更多一席】 杨潇:时间的谜语 侯丽:一个城市的诞生 讲者的作品:一席商店
周末好!欢迎收听本期演讲&演出👏 张浅潜,民谣音乐人。 1997年,张浅潜签约香港的音乐厂牌“红星生产社”,同厂牌的音乐人有许巍、郑均等摇滚歌手。《倒淌河》就收录在红星制作的摇滚专辑《红星六号》里。 在中国摇滚乐的黄金时期,张浅潜选择离开公司,闯入地下摇滚乐,过着吉普赛人般的漂泊生活。 “我觉得做艺术家的道义是要为弱者发声,要能做出流传下来的歌,有了这两点你就能一直坚持,你就会觉得曾经的苦难都不算什么。” 视频版👉张浅潜:游吟者 【时间轴】 00:10 《倒淌河》一席现场版 05:00 艺校老师来招生,爸爸拉起了小提琴 07:50 南下广州,做起了广告模特 09:50 到北京,签约红星生产社 12:03 《游吟者》一席现场版 17:40 就是在那种颠簸中,感受艺术对我的召唤 21:30 做艺术家的道义是为弱者发声,要做出流传下来的歌 21:48 《旅者》一席现场版 张浅潜签名版唱片👉 《灵魂出窍》《星月之河》《心火》三种 张浅潜油画👉油画五种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易小荷,作家。 2023年初, 易小荷出了本新书《盐镇》。在川西南的小镇仙市,易小荷发现“随便一个人打开话匣,就会掉出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在仙市,易小荷看见了十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普通女性,倾听她们的诉说,记录下她们在婚姻和贫困中的妥协与挣扎,也书写出她们在命运捉弄面前的顽强与不屈。 完整演讲图文👉 有的雪在苦苦挣扎 限量签名版《盐镇》👉《盐镇》签名版 【时间轴】 01:18 我们四川人在葬礼 03:40 1986年,一个老头从天而降又无声消失 08:20 34岁那年,妈妈第一次见到亲生父亲 09:53 一个重庆少爷的前半生 15:53 采访了那么多人,却再也没有机会向他发问 17:36 重庆的小卖部跟酒泉的传达室融合在了一起 24:10 她几乎送走了所有跟自己关系最亲的人 27:40 有的雪花已经融化,有的还在苦苦挣扎 【更多一席】 芮兰馨 :成昆往事 魏明毅 :受苦的倒影
今天凌晨,公司多位同事被地震晃醒,朋友圈哗然。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北京、山东、天津、河北均有震感。 地震预警、地震逃生、地震避险等话题被再度热议。除了这些,你一定也要好奇如何让建筑抵抗地震、自己家的房子到底能抗多大地震。 这篇演讲录制于去年,主讲人曲哲,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抗震工程研究15年。 从探究汶川震后“跪着的城镇”的成因,到东渡日本,研究如何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再到关注隔震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曲哲见证和参与了汶川地震以来建筑抗震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如今,我国的隔震建筑在总数上已经超过日本,但是在芦山地震和泸定地震中,隔震建筑还未能完全经受住强烈地震的检验,更大的挑战来自理论和技术之外。 完整演讲图文版👉防震于未然 【时间轴】 01:30 什么样的房子是抗震建筑 03:50 每一次地震都超乎人类想象 05:40 汶川地震中“跪着”的房子 08:43 抗震:在高楼里加一组随着地震摇摆的墙 14:06 抗震:把房子和地震隔开 * 14:50 方法1:在建筑底部加一个隔震层 * 16:02 方法2: 加消能件,控制隔震层位移 18:57 数量上,我们是世界第一隔震大国 20:18 芦山地震是中国隔震建筑第一次经受强地震考验 22:58 房子没倒,但“内伤”严重,也不能正常使用 25:46 泸定地震:隔震也不是万能的 30:23 人也是建筑抗震的不确定性之一 【更多一席】 王暾:听见这样的警报,记得地震是真的 陈宁生:泥石流科学预测与减灾 赵杨:不准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由一席前同事lofssn点播。 这是何志森的第二次一席演讲。 和四年前相比,何志森有了许多名气,也添了很多无奈。工作坊做不成,改行做策展人;菜市场没了,曾经的朋友也都离散。 这里有他的几个新作品:在深圳华侨城改造34根墩子,最后被拆的拆,埋的埋;帮快递小哥出谋划策,给他一个超级明星的待遇;和凉茶摊主唱k,最后还办了个「大型」演唱会。 这算展览吗,这算艺术吗?也许答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何志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教师,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 完整音视频图文演讲👉何志森:城市策展 【时间轴】 02:10 一个过气网红不得不改行 07:45 改造深圳34根墩子 14:12 把快递小哥的明星照送遍全城 21:30 桥头一枝花激情献唱 25:57 领导讲完话就是刘付英的演唱会 28:50 这算展览吗,这算艺术吗? 34:05 我晾的不是衣服,是一件叫《汗》的作品 40:20 我在广州也干过非常牛x的事儿 【更多一席】 何志森第一次演讲:城市跟踪者 欢迎光临👏 一席小店 限量讲者签名作品上架。
在老挝有一群万能的华人中介,专门服务形形色色刚到老挝的中国人。他能给你订酒店订机票;还能带你考察各种项目、帮你出谋划策,甚至帮你搞定工商税务。 2016-2018年,陈婉婧在万象进行了14个月的田野调查,认识了很多做中介生意的中国人。 这些小人物是中国资本快速进入老挝的隐形引擎,他们的参与也深度塑造了中国资本在老挝所呈现的形态。 陈婉婧,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轴】 03:13 中老铁路把老挝变成了一个有商机的地方 07:45 在老挝华人中介里当助理 09:44 为什么他们喜欢推荐人在老挝买地 13:40 “老挝就像中国社会的下水道,汇聚了我这样的废物” 17:15 在老挝的风口中起落 19:13 万象华人中介如何赚钱 23:30 中国人骗不骗中国人? 30:30 让一群毫无安全感的人去思考道德几乎是不可能的 【推荐阅读】 宋念申:在边境理解中国 宁卉:在边界,在孤岛 欢迎来到【一席小店】
欢迎收听本期【万象】,带你一朝穿越回长安。 1924年,鲁迅到西安采风,感叹“连天空都不是唐朝的样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朝的天空到底是什么样子,恐怕很难有人说清楚,不过借助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我们大致能看一看唐长安的城市格局与帝王宫阙;再加上诗文章句和传世壁画,遥想大唐气度,开元盛世自然令人神往。 记住这一刻吧,这是唐长安喜剧的制高点,一座帝都最美丽的时刻。 本集是王南「建筑八讲」系列的第1课,完整版请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足利喜六拍摄的西安旧影,天际线处即大小雁塔👇 很多人知道长安了不起,不太有人知道它曾是人类古代最大的城市👇 莫高窟晚唐壁画中带五个门道的城门 唐三彩乐师佣 唐开元年间平康坊布局示意图 唐三彩住宅院落明器 奈良法隆寺梦殿 唐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效果图 【时间轴】 01:08 鲁迅去西安,长安不见使人愁 02:48 很多人知道长安了不起,不太有人知道它曾是古代最大的城市 06:30 大车扬飞尘,李白也路怒 08:53 建墙还是开店,在唐代也是一个问题 10:16 李白的夜生活:长安市上酒家眠 12:36 郭子仪豪宅,家人三千,互不相识 18:50 最有名的正堂在著名歌手李龟年家 23:00 长安人的夜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6:56 唐朝是朴素的,搞得太艳反而不对 30:19 市民广场的最后欢声 33:54 这是唐长安喜剧的制高点,最美丽的时刻 38:45 武氏纪念碑,一切坚固的都消失了 41:35 至少在建筑规模上,再也没有重现过唐朝的辉煌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王南绘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送给躺不平也卷不动的你。 插播🪧 本周六(7.22)一席北京场正在售票: 急救、家暴律师、毛腿鱼鸮、桂林公园、张浅潜、女工戏剧、荒野寺庙、码头工人,8位讲者准备在即,现场还有木兰花开、桂林公园小型展览,详情👉白天摸鱼,夜里亢奋 一席北京7.22 成功、失败、理想、意义……这些看似宏大的词语数千年来一直扣动着文学的神经。 要追求理想,一定要背离现实生活吗?对普通人而言,理想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反复自问“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却始终得不到答案? 经过数年的开掘,也经历过摇摆和怀疑,杜素娟终于发现:理想恰恰代表了人格中的“英雄气”——我不是被动地过一生,我要主动创造我自己的世界。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 完整演讲音视频图文:理想是人生的弹簧 【时间轴】 03:10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听完以后挺扎心 06:56 躺不平也卷不动,人生好像卡住了 08:10 每一代年轻人都喊过痛,因为真的痛 13:00 你是否也在过一种消极、冷漠的“伪生活”? 16:30 你的理想是不是被架到了攀比的金字塔尖? 19:59 真正的理想是旺盛而贴切的自我想象 25:19 我想要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产品 28:23 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搏斗,在沉舟的碎裂声中也毫不沮丧 【提到的作品】 * 1《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 新裤子乐队发行于2013年的单曲。 * 2《失乐园》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创作于17世纪的史诗作品。 * 3《秋夜》 鲁迅写于1924年,收入《野草》。开篇即广为人知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4《局外人》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存在主义文学作品。 * 5《尤利西斯》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 6《变形记》 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代表作。 * 7《浮士德》 歌德创作的诗体悲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探求真理的一生。 * 8《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的经典作品,“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9《老人与海》 海明威硬汉文学作品,“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延伸阅读】 张秋子:活着图个啥? 黄晓丹:随时间而来的真理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送给每一个爱刷淘宝、爱吃烧烤的你。 在拍完三季《人生一串》、团队人均增重20斤之后,陈英杰把镜头从“烧烤”转向了“出货”。 他和团队跨越3000公里,采访了200多位卖家,最后将18位分散在全国各地、个性豪爽的卖家呈现在了纪录片《这货哪来的》里。 这些卖家大多是极其平凡的人,卖的也大多是商品里的无名之辈。手机壳尾货、情趣内衣、不锈钢雕塑、卡车床垫、假发……陈英杰和团队想要展开折叠在小小商品背后的大千世界,也记录笼罩在时代之风下生意人们的买卖人生。 陈英杰,纪录片导演。 “他们在一个有目标有希望的人生中,天然产生了很强的抗击打性。方方面面的挫折都打不败他,就像一粒石子,又像野草,固然微小,但很坚韧,绝不多愁善感、自艾自怜、无病呻吟。” 完整演讲图文音视频:陈英杰:这货哪来的 【一些美图】 拍的商品🐔 强哥造景 情趣内衣都是“裤头儿”👙 老三打出了一头惊艳业内的不锈钢鹿🦌 毛哥整理的各种型号大卡车卧铺图谱 【时间轴】 01:18 今儿不聊烧烤,聊聊这货哪来的 05:10 社会学博士皂哥的客服田野 10:00 剪鼻毛,四十岁以上男人的刚需 13:13 逛义乌商贸城像在读大字典 17:45 貂儿、烤鸡架,东北人的乡愁不能缺席 21:57 大红门强哥,一介草民 24:54 这是免费可以看的吗、这是我能看的吗? 28:30 我们想要摸爬滚打过更粗粝、更带劲的感觉 30:20 曲阳皮格马利翁老三的骄傲与无奈 34:25 富源毛哥把卡车卧铺垫送进服务区 39:50 他们让我追问我是谁,该如何生活? 观看指路:b站 推荐阅读:陈英杰:我们掉到了烧烤的海洋里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送给每一个周末不加班的你。 很多人看到黄海欣的作品会忍俊不禁,因为总会对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产生共鸣:逛博物馆时一路摄影的游客、穿着时尚排队打卡的网红、聚餐时埋头玩手机的家人……这些生活中别扭又尴尬的场景通过她的作品重现在人们眼前。 现实生活远比她画作中的场景更荒唐,“我只是把它们从生活中‘选’出来”。 黄海欣,艺术家。“比起千篇一律的美好模版,我对贴近人性的集体失落经验更有兴趣。” 完整音视频图文👉黄海欣:画画的日常 【美图速看】 👇逃生之后 👇 一个人如何组装大件宜家(我的那些荒唐经验 👇纽约上东城老太太 👇大都会美术馆 (原作尺寸:1m*2m) 👇《现在过去式》,一本只有人脸的书 👇 阳台众生相 👇排队去爬山,边爬边打卡 👇 《我到了北极》,也要拍拍拍 👇《小确幸之河》 👇最近在健身,挖到富矿了! 【时间轴】 02:08给「逃生指南」加一片海,跟原版一样荒谬 06:50一个人如何组装大件家具(我的那些荒唐经验 09:15为什么「大家」心甘情愿扮演「大家」 11:25别人去大都会看展,我去看人 17:00艺术展逛得太累,我把巴塞尔画成了大迷宫 20:15没有一件展品的艺术展 23:50创作是我过日子的一部分 25:00疫情时期阳台众生相 27:00穿一样的衣服、举一样的手机、爬一样的山(排着队 32:20远看很欢乐,近看各有各的不幸 推荐阅读:胡尹萍:在生活里做一些事情 闫家成:下班后出去走走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送给每个关心生死大事的你。 2021年9月,唐沈琦开始对上海的丧葬“圈子”进行田野调查,包括民营殡仪公司、医院太平间、国营殡仪馆、“殡葬一条龙”、香烛店等机构和场所。 人去世后,遗体会在这个复杂的圈子中流动,遗体的照料者、形态及意义也会不断改变。 为了抢占“客源”,殡仪公司承包了医院太平间,在简陋又冰冷的空间向家属针对性地推销服务;在殡仪馆中,遗体经历的是更标准化的追悼流程。 城市中的丧葬过程正在“麦当劳化”,一切以迅速恢复日常秩序为导向,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时间节奏。殡葬成为了一门生意,但在生意之外,也许我们还应该思考,什么样的丧葬过程、方式可以更好地抚慰心灵,生死两相安。 唐沈琦,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生。 完整演讲音视频图文:唐沈琦:遗体之旅 【时间轴】 03:10 在大城市里,人死后会经历怎样的制度性程序? 05:35 应聘殡仪公司时给他们看了我的论文 08:40 生意好不好,全靠提前蹲守死亡场所 10:27 铁打的死亡场所,流水的殡仪公司 14:40 冷冻柜里是一格格的遗体,旁边是切下来的医务废料 19:50 在殡仪馆,遗体也被精密地管理着、控制着 22:30 为什么殡仪馆的一切都是快节奏的? 25:20 运尸车一关,等待家属的就是骨灰了 27:00 冰葬、海葬、草坪葬,何处是终点? 【延伸阅读】 王梆:被资本收割的晚年 吴心越:薄暮时分 宁晓红:医疗更完整的样子
欢迎收听本期演讲👏 换个角度帮你清空购物车🛒 插播广告🪧 6.24一席昆明场正在售票,来和我们一起过端午吧👉一席昆明 小提示🎙️ 这条微信的留言区秒变科普墙,欢迎大家在小宇宙提问,会请老师回答。 铅超标的口红、增塑剂超标的小黄鸭、硼元素超标的水晶泥……在电商平台上,许多有毒产品的销量超过了十万。而这些产品的使用者却往往是儿童,最脆弱的人群之一。 作为消费者,我们怎么了解手中产品是否会带来健康危害?如何避免使用有毒的产品?致力于消除有害化学品的公益组织无毒先锋,在过去几年中探索出了答案。 然而,相比于面向消费者的科普,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有毒产品进入市场。无毒先锋参照强制性国家标准或禁限政策,对一些常见化学品采样检测调查,找出有毒化学品;再从电商平台入手,督促企业将其“下架”。 有毒化学品经过上下游的诸多环节流动到消费者手中,“去毒”也无法在一个孤立的环节完成。因此,编织起“去毒”的网络,也需要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每一个消费者的行动。 毛达,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理事长、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 【音视频图文完整演讲】购物车避毒指南 【时间轴】 03:47 危!你的洞洞鞋可能让孩子性早熟! 07:50 我手上这双凉鞋超标400倍! 09:40 ⚠️ 购物小票也有毒 13:30 为什么毒塑料无处不在? 15:28 警惕!点奶茶送的鸭子可能有毒 20:00 平台企业更有意愿和能力去推动解决问题 22:48 购物车避毒指南(必读! * 3号塑料PVC:吃小龙虾的一次性手套 * 6号塑料PS:发泡餐盒,现在常见咖啡盖 * 1号塑料PET:塑料瓶 * 2、4号塑料PE:食品、日化包装袋 * 5号塑料PP:塑料饭盒 * ❗️忌高温高热,不宜盛装高脂肪或酒精 25:45 关注无毒先锋+,日常化学风险早知道 28:00 新的危险品我也没听说过 欢迎评论区提问,毛达老师会认真回答,很认真那种✍️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