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永远不过时的话题,也是永远解不透的谜。一席年会第一场对谈,四位属于不同年代的一席讲者:50后方励、60后田沁鑫、70后丁丁张、80后马頔,每个人对爱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
JAMMALA,西非传统打击乐队,由两个日本年轻人牵头组成,常年在上海中山公园组织鼓聚,引领并推动了非洲手鼓潮流。
“我做的东西很像我的个性,敢爱敢恨,很直接。为什么婚礼要穿黑色跟白色?难道世界没有其他颜色吗?我就想要我的主人公都穿彩色的。”毕业于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独立设计师陈安琪以回收为理念,将身边美好的废弃物融合到时装中。@安琪陈 讲述《咖啡袋长袍和干花裙子的故事》。
纺织品研究专家张西美曾经参与《笑傲江湖》、《倩女幽魂》、《花样年华》、《孔子》等多部电影年代服装的资料收集和设计制作。后在《明报周刊》开设专栏,细说古今中外纺织品、服饰时装背后的故事,带领读者进入织物的万千世界,布头布尾,美不胜收,张西美在一席说「布头布美」。
@四十英尺 被称为大理最具风格的客栈。当年一对夫妇,中年变道而行后的梦想,成为了今天的地址。一席现场,客栈女主人王丹,讲述“协力造屋”的故事,一次发心而为、知行合一的新农村实践。 “如果余生只能做一件事,你是不是可以试一试,把自己从熟悉当中连根拔起来,然后抛到陌生的环境里去,然后试一试,你是不是还可以存活,是不是还能继续生长?”
既然一心创业的骨干员工留也留不住,不如成为他的投资人,芬尼克兹创始人宗毅就这样把员工变成股东,先后裂变创立7家公司。也是采用类似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最早的特斯拉车主之一,他采用众筹的方式打通了第一条特斯拉从北到南之路。一席现场,@芬尼宗毅 谈裂变式创业。 “我们有很多老板,喜欢把他的酒肉朋友,喜欢把外面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投资人变成合伙伙伴,就是不愿意把他的员工变成合作伙伴,这是我非常不理解的,实际上员工跟你朝夕相处,为你拼命,为什么不是他们呢?”
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旅行与探勘近三十年,被誉为台湾当代自然书写领航者。身为一个爱逛菜市场的男人,他“有时站在菜市场中央,无事茫茫四顾,看着熙攘的人群,聆听撒野而放肆的叫卖声。那热烈生活的迸发力量仿佛大河的滚滚奔腾。很高兴加入了某一个早上的盛宴。”一席现场,听@劉克襄 解说「男人的菜市场」,为什么买菜也能拯救地球。 “买菜也是保护地球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各位以后去买菜,只要到超级市场,你就要说对不起,我今天到超级市场,可是你到传统市场,你要说,我今天是要来拯救地球的!”
“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自问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曾经自觉很努力地写过一些字,画过一些漫画,出过一些书,讲过一些课,现在想,是否吃得太多太滥太急太快……”欧阳应霁,一个不甘心也不容易被标签定位的创作人,矢志做个贪心、快活、认真的跨媒体导游。一席现场,@應霽 尝尝生活的味道。
“母亲去世后,我的表姐和我谈到母亲对我的‘无条件的支持’,我就想那是一种大地似的支持,沉默,然而切实。只是我一向把这当成生活的常态了。就像我们每天行走,站立,未必意识到脚下的大地——也许直到有朝一日大地塌陷,我们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一席现场,@止庵 话惜别。
他被誉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在《寻路中国》《江城》《奇石》里,“何伟写出了我熟视无睹的中国和那种亲切的酸楚。那个酸楚就是剧变的实质——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一席现场,在何伟Peter Hessler的“中国故事”里审视熟悉又陌生的乡土。
嫘祖,相传教民育蚕的先祖,来自德国的设计师Nicole Goymann以“嫘祖”来命名她设计的令人惊艳的蚕丝“水晶鞋”,并受邀参加米兰三年展。桑蚕丝是Nicole设计的灵魂,剥茧、煮茧、理絮、抽丝、接丝、烘干,常居杭州的她痴迷于这种中国曾对世界保守千年秘密的面料。一席现场,看传统材料如何破茧新生。
“我觉得这些神明是在流浪,一会儿流浪到工匠手里,一会儿流浪到信徒手里或寺庙中,那同时,人寄托在这些神像上面的价值观可能也一直在流浪,因为你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其实人和神的关系一直在颠倒的状态。” 青年雕塑家 @蒋晟晟晟 在一席述说「为佛造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