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硬核丨陈嘉映教授带你入门海德格尔巨著《存在与时间》

【完整讲座】 本期为节选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搜索“维特根斯坦美学下”即可收听完整版并观看音频逐字稿,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独家收录且均附文字稿! 【讲座信息】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真理观》《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等。)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革命性的著作,在海德格尔看来,两千多年来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问题,而去追求一种共相的、不变的、本质的的东西。这部作品是他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方向的开始。 如何理解存在?西方哲学史中对“超越”的追求怎么造成了哲学语言上的困难?萨特和海德格尔都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家,为何海德格尔反对萨特? 作为《存在与时间》中文译介者的陈嘉映老师,将会带大家从《存在与时间》对传统认识论的颠覆入手,谈海德格尔的本真生存,最后抵达《存在与时间》遗留下的一些问题。 适合人群 对海德格尔感兴趣的读者 有一定哲学史基础的读者 【时间轴】 00:00《存在与时间》导入及其重要性 12:20《存在与时间》的革命性 14:50 A.存在之领会和“是”之领会 23:26 B.从此在出发理解存在 27:01 C.此在的特点:和存在的双重关系 34:42 从认识论讲《存在与时间》 35:42 A.传统认识论 42:07B.海德格尔的认识路线 【责编】 小赵

52分钟
2k+
1周前

陈嘉映:“自私的基因”是一个严重误导的title !

【完整讲座】 本期为节选,点击收听完整版!「嘉映哲学」小程序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独家收录且均附文字稿! 【讲座信息】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走出唯一真理观》《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等。) 本讲为伦理学系列讲座第二场节选。主要讨论科学能否充分解释人的道德行为?以《自私的基因》为例讨论了伦理学社会生物学研究的一些质疑和回应。 本期金句:我们接触进化论、演化论的图像,是高度误导的,这真是只是对小学生可能稍微(有点误导),但是可惜小学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读这方面的书。我们可能就是把这个观念接受下来了。 进化是没方向的,为什么最后会进化出人来?人怎么看上去好像都是要高级一点。它是这样子的:演化可能是从简单到复杂,也可能是从复杂到简单,演化是完全紊乱的,环境会要求什么,它就会怎么做。可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时间轴的延伸,从复杂向简单的变异是被限定了的,你再变得简单,你不能变得比原初的生命更简单了,但它变得复杂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从简单到复杂,它并不是一条线性地变过来的,它只不过在这种紊乱的变化中,随着时间轴的拉长,可能性就自然越来越高了。这是概率问题,它是概率增加了这种复杂度。 这点对演化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达尔文的角度来讲,他是不希望把演化学说认作是一个有目的的运动——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是不谈目的的。 【时间轴】 00:00前言 00:37澄清关于进化论的误解 10:17自私的基因与社会生物学概述 23:50自私的基因有何漏洞? 34:35人文学的研究思路 【责编】 小赵

51分钟
1k+
1周前

陈嘉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

【完整讲座】 本期为节选,点击打开收听完整版并附独家音频文字稿!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独家收录且均附文字稿! 【讲座信息】 本讲陈嘉映老师谈到了知行合一的常见理解和常见误解,并对比了苏格拉底的“无人有心为恶,缺德即是不知”的观点,最后针对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反驳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理论能否指导实践的问题。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金句:人生的道理,我们听说了,也知道了,但可能没有什么体会——这一点人们常常说到。生离死别这话,小学生当作一个新成语学来,朗朗念得起劲,直到他长大,恋人离他而去,直到他的父亲离世,他才深有感悟深有体会地知道。先前的知和后来的知,不在一个知是对的一个知是错的,而在知的深度不同。我背下交规,知道酒后驾车不对,但我还是酒后驾车。我酒后驾车被警察拦住大罚一次,我知道得就深了一层,我酒后驾车碰伤了一个孩子,我一个亲近朋友酒后驾车轧死了人,我这才“真正知道”酒后驾车不好了,从此再不酒后驾车。知道为恶仍为之,那说明我们只停留在“见闻之知”上,而没有切身体会。 正如海德格尔、莱尔这一路思想家反复强调,怎样游泳、怎样骑车、怎样钉钉子,这些都是知。“操劳有它自己的知。”一般实践活动中的知至少隐喻地联系于体操、游泳这类身体活动的知,至少隐喻地与血肉相连,深知与真知“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我知道这钱不该收可忍不住收下了,那是因为知还未深入灵魂。 人怎么会知道却不做?伊川的话已经道出其中枢机——“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理论可以指导制作,却没有理论指导实践这回事。物理学类型理论可以应用于制作,甚至可以蓝图在先,然后依蓝图施工制作——必须有量子理论在先,才可能造出原子弹或原子反应堆来。伦理学—政治学却并无类似的应用。伦理学—政治学谈不上应用,因为这里所涉的是实践而非制作。制作的目的落到制作的技术手段之外——“为什么”制作与对象本身无关,完全是我们的事情;而实践活动——无论是情爱还是政治运动——所牵涉的则是人与社会,因此,如上一章再三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始终与它所涉及的对象交织在一起,无法完全独立于实践活动本身加以界定。实践活动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所发现的真理或法则的应用,更不是按照工程蓝图去实施。 不仅学习静修、画画、游泳、行医主要靠跟随师父实践,就连说理这样比较抽象的活动也要靠典范的熏陶才渐渐学到。各行各业的门道密切地交织在惯习之中,需要从演练中体会。虽然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不需要诉诸某种传统来为自己进行辩护,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却是一种实践,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仍然作用重大。研究科学发展的学者告诉我们,澳大利亚什么条件都有,但很多很多年,科学研究始终落后。听说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中国的情况更糟。难怪,科学要发展,必须从科学传统深厚的地方引进人才来指导后起之秀。从一个细处说,研究科学造假的贾德森发现,“出身名门”的研究者几乎不可能造假。科学界造假案例增多,部分地即由于“随着科学事业的增长,研究者的血统在逐渐地淡化,导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也在削弱”。如舍勒所言,“榜样原则处处都作为在伦常世界中的所有变化的原发手段。”一个行当中的佼佼者为我们提供了榜样,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有血有肉,富有细节。每一种理想都有多种多样的示范者,每一个实践者在自己的生活实况中发现自己的榜样,从自己的处境、能力、需求来选择示范。这样的理想不同于硬行树立起来的模范,那样的模范固然也可能激起少年人的崇敬之情,但不可避免引 向空洞与矫情。 舍勒更深的洞见在于,他主要不是在谈论仿效而是出于对人格(位格)、对存在的爱的追随:“善的人格……仅仅依据它的可被直观和可被爱的存在与如在(如此之在)才具有那种榜样价值。” 实际上,你如果没见过慷慨大度的人事,你很难懂得慷慨大度 是什么意思,这人有这人的大派,那人有那人的大派。听到用到这些语词,不能不依赖听者用者的经验。关于民主制度政治自由的理论讨论,若不基于对民主政体政治自由的了解,民主、自由 就是些空洞的语词而已。 反过来,我们要求孩子或学徒这样做那样做,并不教给他们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而就是教给他们怎样做。老师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是自己去做,去把事情做漂亮,最好的学习是演练。老师观察学生的演练,加以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为学生的缺点和疑点各个不同。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理由,但理由是瞎编的,吃蔬菜长大个,骗人长长鼻子,很多事情的道理即使说出来,孩子太小听不懂。孩子依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去做,通常不是因为他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他可能害怕不这样做会受到斥责和惩罚,他可能为了让家长高兴。实践活动不是从“懂道理”开始的。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时间轴】 1:12王阳明与苏格拉底 7:38孔孟,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知行观 12:19知与知识的区别 11:11理论指导实践吗? 23:13酒驾是不知喝酒的坏处吗? 31:55典范指导实践 【责编】 小赵

42分钟
3k+
4周前

陈嘉映丨如果达不到共识,为什么还要讲理?

【付费讲座】 本次讲座完整版为付费讲座,收益将全部用于「嘉映哲学」平台的日常运营。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收录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座并附独家文字稿~ 【讲座信息】 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之一,“说理”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项。小到家庭矛盾,大到两国谈判,人通过说理发挥着和解、协商、调停等等的作用。 为了避免生活中的诸多分歧,我们倡导凡事靠说理达成共识。然而,说理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吗?通过说理达成共识,这事是可欲的吗?“说理只是幌子,背后其实是权力”,针对这一看法我们该如何理解? 本讲辨析了“说理”与“共识”两个概念,意在带领读者思考“说理”与“共识”在人类生活中的丰富层次。期待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发扬说理的文化。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 讲座主题:说理与共识 讲座地点:川美小剧场 讲座时间:2020年10月26日 【时间轴】 04:53不同情境的说理 10:00不同深度的共识 20:21科学领域vs社会政治领域的说理 25:24两类认知 38:39说理镶嵌在具体环境中 46:18达到共识真的可欲吗? 54:26达不到共识不见得就会放弃说理 59:03进攻性的说理vs辩护性的说理 01:05:20 话语权力与解构性话语的问题 01:11:04说理的目的 01:23:21Q&A 【责任编辑】 小赵

121分钟
99+
1个月前

陈嘉映丨一旦你停止了行动,自我也就消失了,命运也跟着消失了

【完整讲座】 本期为节选,点击打开完整版“自我认知与道德运气”收听完整版并附独家音频文字稿!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座独家收录! 【讲座信息】 本讲陈嘉映回应威廉斯《道德运气》一文中的一些关键论述,赞同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启发进一步思考。 本期金句奉上:所谓选择是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你永远不可能在你成为这样的人之前知道你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你能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你需要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你有没有画家禀赋这回事,你要评估的是你的信心。 信心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头顾盼自雄产生出来的,(不是)从他的那个抽象、空洞的自我,可以靠着使劲咬咬牙就产生出一个意志或者产生出决心的。我们这个决心永远是一个行动者的决心,是一个实践者的决心。这个实践者,这个行动者他没有办法区分出这世界中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 行动者永远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这不是一个经验描述,这是一个概念分析。我们现在所最关心的一个不确定,是你不做就不知道。有没有领导力这件事情,需要去做才能(知道),能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这件事情你要去做。这还没完,在你做的过程中,你对卓越的画家或者卓越的绘画的看法是一定会改变的,如果没改变的话,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 如果你最后成为的画家就是小时候认为的卓越画家的样子,你就不是一个卓越的画家。就此而言决心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这件事情,不可能只是一个判断,因为你都不知道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是什么意思。你只有最后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你才知道成为一个卓越的画家是什么意思。整个的过程是在你的一生的努力中会不断得到翻新的认识,如果比较机械地说的话,你在起步的时候不可能只在做评估,只在做判断,一开始就在做决断。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 【时间轴】 00:37计划与人生计划 03:24操作与实践 08:57对象评估vs内在评估 14:35行动重塑想法 21: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责编】 小赵

30分钟
3k+
1个月前

陈嘉映丨如何克服死亡恐惧?谈谈努斯鲍姆《欲望治疗》

【完整讲座】 本期为节选,点击即可收听完整版,并附独家音频文字稿。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座与文字稿独家收录! 【讲座信息】 内容简介 哲学能够治疗灵魂的病症吗?这个问题贯穿在古典哲学的思考中,也延续到了现代。当伊壁鸠鲁提出“死亡无关论证”时,他试图用理性的方法来化解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死亡与生者无关,因为当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复存在。然而,这一逻辑看似严密,却未能真正触及死亡恐惧的复杂情感。为何他的论证最终走向了近似宗教的生活方式?这是否反映了哲学治疗功能的内在限度? 哲学的治疗作用究竟在何处?它是否能够通过理性论证构建一种新的生命态度,从而超越恐惧本身?本讲中,陈老师以伊壁鸠鲁的观点为引子,结合努斯鲍姆对希腊化哲学的研究,梳理了死亡恐惧的经典论证及其哲学困境,提出死亡不仅是人生的终点,更是生命意义的内在组成部分。正因人类生命的有限性,爱、勇气与牺牲才具有深刻的价值,而哲学的治疗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有限生命的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与丰富的生命力。 适合人群 对哲学实践意义、死亡与恐惧问题,以及哲学如何影响生活态度感兴趣的听众 主讲人: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地点:首都师范大学 与谈人 朱清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周 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院教授 谢惠媛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朱慧玲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袁 程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叶磊蕾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时间轴】 00:00前言 02:41哲学的“治疗”之用 07:37哲学在希腊化时期与古典盛期的区别 17:32灵魂治疗与身体治疗 27:17案例:死亡恐惧治疗 30:27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证 37:57盛宴论证,对称性论证,人口论证 48:43伊壁鸠鲁死亡论证的问题所在 56:03死亡论证背后的时间观念 【责编】 小赵

61分钟
2k+
1个月前

共学精选丨一起读了9个月《哲学研究》,一群哲学搭子畅聊“维特根斯坦和我”

【完整共学】 本期为节选,观看完整版及ai逐字稿柯点击打开维特根斯坦和我:《哲学研究》共学回顾,嘉映哲学更有多场共学活动举办,欢迎参与,一起以书会友。点击打开「嘉映哲学」小程序,更有数百场陈嘉映老师讲座与文字稿独家收录! 【共学介绍】 自2024年04月20日开始,《哲学研究》第一部分精读共学小组的同学们已经一起精读了九个多月。2025年春节在即,我们准备对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一次回顾和反思,并发散的聊一聊我们心中的维特根斯坦。 本次活动我们会聊到以下话题: 1.你是什么时候、如何接触到维的?被维吸引的原因你是如何总结的? 2.主要读了维的哪些书?是否是分成了各个阶段?不同阶段读下来你有哪些具体的收获? 3.常常有人说读维和现实生活没多少关系,如此艰苦的阅读又缺乏现实联系常常让人丧气,虽然拿起他的书人又活过来了,你怎么看待这种想法? 4.维阅读在你的整体阅读计划里是一个什么地位?或者你计划还会读维的哪些书,以及准备读到哪种程度? 5.给刚刚接触维特根斯坦的初学者至少1个学习建议吧,或者谈谈你的教训也行。 主持人:觉非 地点:嘉映哲学线上共学 时间:2025年1月26日 发言人: 觉非 船新 亿铭(「嘉映哲学」资深读者) tianhao(理科博士生在读) 易移(分析哲学爱好者) 【时间轴】 00:00片头金句 00:27被维特斯坦吸引的原因?读维特根斯坦的收获? 03:00觉非发言 6:30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差异 16:57船新发言 23:15维特根斯坦阅读收获和趣味 31:47亿铭发言 39:52Tianhao发言 49:20易移发言 【责编】 小赵

70分钟
99+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