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字发布在公众号“北京读天下”,《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在公众号微店有优惠。每周新书听友群微信号:yinmingshu002。 在生活空间之前,电视里没有小人物的形象,从业人员也不理解小人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生活空间改变了电视纪实类报道的对象,城市贫民,农民工,残疾人,绝症患者。生活空间还改变了作品的类型,将拍摄对象从被拍摄状态变成生活状态。这种变化的实现依靠的就是十几名编导,所以李伦曾经说,陈虻的作品实际上是编导。编导带来生产力,成就2000多期的生活空间节目。 当其他人将生活空间遇到困难归结为定位不准时,陈虻注意到,制作水平低也是问题,因为它的人员构成是对电视有兴趣却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员。陈虻很擅长根据节目组自身的需要总结一些速成经验,比如有名的陈氏三段论。开拍前决定关注什么方面,拍摄中发现价值,剪接时表达主题,观众收看时产生结论。据李伦介绍,陈氏三段论的产生源自陈虻和编导鄢曼的一次争论。 还有一次陈虻在四川讲课,课后一位编导请他审片。陈虻简单了解一下背景之后,对他说,我对你并不熟悉,但我有一个判断,你这个片子里面没有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他说台里的领导都在,大家可以做一个见证。后来片子放完之后,果然没有一个特写镜头。
音频文字发布在公众号“北京读天下”,《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在公众号微店有优惠。每周新书听友群微信号:yinmingshu002。 电视界流传着陈虻审片的传说。徐泓撰写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一书中,有很多陈虻审片评述片断。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片断复原审片现场。书比较厚,如果想看浓缩版的审片语录,到知网下载他发表过的论文也是一个办法。1994~2002年,陈虻一共发表过五篇论文,每篇三页,这些论文大概是为了满足职称评定要求而撰写的,知网可以免费下载。看过《陈虻我们听你讲》之后,再来看陈虻的论文,会发现这些论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唯一的区别是这些论文专注于“生活空间”栏目,他的基本思想在2002年已经形成,之后的讲课基本是对这些主张的不同表述。 还有一个资料来源是电视节目编导欧大明在公众号山丘故事上提供的陈虻审片现场实录。欧大明保存的这些审片实录估计徐泓没有看到,未来也许有人可以对这些审片实录进行整理。欧大明说,他们这批编导很幸运,相当于有四年跟随陈虻的学习经历。后来他们这个团队解散了,但凭借在此期间学到的本领,每人都能够独立闯荡。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审片从获益,陈虻采用了公开讲课的方式,难以做到个性化的指导。曾任生活空间栏目编导的导演李玉回忆说, 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
音频文字发布在公众号“北京读天下”,《价值创造与商业模式》在公众号微店有优惠。每周新书听友群微信号:yinmingshu002。 我们说陈虻是中国的Bill Siemering,首先是指时间上陈虻的工作晚一些,Siemering最重要的工作是在70年代完成的,陈虻是在90年代。其次是指两人在行业中推动观念变革的主题很相近。Siemering主张打破商业电台追求声音完美的技术路线,运用声音技术表达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和关注,电话采访时的电流声、现场各种背景音都可以进入电台节目。陈虻的主张是让电视纪实节目摆脱解说词,摆脱虚假拍摄,以平等态度对待拍摄对象,运用影像的力量表达普通人生活。 Siemering影响了美国公共广播行业,他的作品树立了行业标准。陈虻影响了中国电视产业纪实类节目的制作观念,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会借鉴生活空间的制作方法。从产出来看,生活空间是日播节目,一共推出了2000多期节目,它的规模和传播在电视和纪录片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