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就去香港行医的完全指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张医生来聊聊香港当医生的那些事儿。 张医生将与我们分享他独特的出国行医初衷,以及他在科研实践中的感悟。我们将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在香港行医,特别院校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否能直接成为医生。 此外,本期节目将深入了解香港行医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及医学教育的独特之处,包括医生规培制度的特点。张医生将分享香港医院的内部运作机制,医生的薪水和待遇,以及行医与大陆行医之间的异同。 如果您对在香港行医有兴趣,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香港医疗领域的信息,不要错过本期节目! 00:00开始 01:42嘉宾介绍 03:21出国的理由 05:43卷科研实在是卷不动 12:26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香港行医 13:39特别院校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不用考试,直接来香港直接当医生只是必须在公立医院多干 15:31香港行医资格考试介绍 20:00具体考试内容 21:52第三部考试是在真实的病人上考核,最难 26:00香港的医学教育非常务实,着重于临床,没有固定教材。 28:10香港的住院医师规培制度 31:06在香港如果做general practitioner的话是不用去规培的 32:07香港各个科室按需训练,不会多招人,没有固定的招生人数 34:04香港的私立医院会比公立医院挣得多一倍 35:09香港的公立医院薪水跟颜值挂钩,不同科室之间差距很小,私立医院才会有更多的差别 39:10香港行和大陆行医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2:45考试之后会分配香港医院也有自己操作的空间 46:13考完执业医师资格之后,就会直接收到香港身份证,可以把家人接过来享受市民待遇 47:34香港的大部分病人说粤语,所以医生粤语一定要好,但是考试大部分都是英文 52:31香港对大陆医生没有明显的歧视 55:56香港医生的工作强度会明显高于大陆 60:50香港适合养家,但是也适合做跳板,可进可退,既可以出国深造,也可以回国以香港人的身份读名校 61:05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什么事情会做得不一样? 67:12嘉宾联系方式和备考资料获取方式

69分钟
3k+
1年前

华人买房禁令的前世今生和反抗策略Ft.熊猫医生

欢迎收听我们的播客!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在美华人面临的土地购买禁令、南方州的华人吸引力,甚至是早年排华法案与近期立法间的相似性。我们有幸邀请到熊猫医生,一位华人的民意代表,他将带我们深入了解这些法案背后的故事。我们还会讨论如何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华人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抗争方式。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法案对华人选择搬迁的影响,以及南方州作为华人新家的可能性。让我们一起探寻答案吧! 00:00 开始 02:06 嘉宾自我介绍以及全美华人土地购买禁令的背景 06:26 为什么大部分通过这项立法的州位于南方? 12:00 熊猫医生被推举为当地华人的民意代表,他可以和政客讲道理 20:29 美国的政客为什么要通过这些禁令法律? 21:27 德州曾经出现过中国公民购买军事基地旁边的土地的情况 23:28 为什么美国历史上曾经通过的排华法案和近期的一些立法具有相似的提示性? 29:44 对议员们来说,通过这些极端的法案有什么好处? 31:06 美国现在的大环境比较宽容,很难重新走上排华法案那么极端的措施 33:57 即使是已经拿到绿卡和公民身份的人也会受到这些法案的影响,所以需要积极抗争 35:53 为什么这些法案将中国和朝鲜、俄罗斯、伊朗并列在一起? 37:26 我们可以选择的斗争方式有哪些? 41:00 节目总结 42:10 这些法案会使很多华人在选择是否搬到南方州时产生顾忌,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南方仍然是适合居住的

47分钟
99+
1年前

手术台上的音乐家:华西毕业的他去了新加坡做手外科

欢迎收听本期的podcast!今天我们将邀请一位非常特别的嘉宾——在新加坡从事手外科医疗工作的王医生。他在国内是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然而,由于国内伤医事件频频发生,他最终选择了来到新加坡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探讨新加坡和国内医学文化上的不同,了解在新加坡行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从王医生的经历中学到的关于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无论您是医学学生、医生或者是普通听众,都将从这个充满启示的故事中受益。 00:00 开始 02:14 嘉宾自我介绍 06:46 在华西建立的交响乐团让出国的前景变得不明确 08:15 国内医院的酒文化让人无法消受 10:25 出国的理由 12:20 当年的哈尔滨王浩医生遇难事件其实预示着一个伤医时代的开始 19:54 新加坡招募中国医生的计划 23:30 往期节目联动:《机会渺茫不代表不可能,去新加坡当唯一的大陆眼科医生!》 26:17 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往往决定了最后的走向 28:39 乐团的经历获得了面试官的青睐,却在本院的领导眼里是不务正业 30:26 新加坡需要自己申请先在不同的科室轮转(MOPEX制度),为期六个月,直到有科室相中才能开始正式规培。总耗时因人而异。 34:47 如何花落手外科 40:20 新加坡手外科的整体情况和训练流程 47:16 美国的足科医生自成体系,跟传统的医学院训练有所不同 50:37 新加坡非常开放,欢迎移民 51:51 规培结束后如何找工作 56:14 新加坡现在还是缺医生 58:32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61分钟
1k+
1年前

不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往自由的医生用慈善改变了对华人的刻板印象

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一位特别的嘉宾——徐医生。他在八十年代末从中国上海来到美国求学,经历了一段非常传奇的人生历程,充满着奋斗、勇气和毅力。 在刚来美国的时候,徐医生果断放弃了PHD学位,成功match进了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成为了一名医生。之后,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深造,成功地开设了自己的整形诊所。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百忙之中读完了MBA学位,提高了自己的管理和商业技能。这些努力和付出最终换来了财务自由,让他得以专注于自己的慈善事业。 除了事业上的成就,徐医生还在国际义医活动中贡献良多。他为那些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医疗服务和帮助,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和信心。他的事迹和精神都令人非常敬佩和钦佩。 徐医生的故事似乎和我们传统的华人医生叙事不同,却又曲径通幽地符合了我们的价值观。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和探索,成为了一个勇敢、坚定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典范。 相信在听完他的分享后,不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会受到新的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期待徐医生的精彩分享吧! Time Stamp 00:00 开头 01:02 嘉宾自我介绍 06:57 对自由的向往决定了要出国 11:19 曾经的中美蜜月期 16:04 为什么选择了Office-based procedure 20:21 革命性的技术,让美容外科的门槛没有那么高 22:27 美国是敢想敢干有企业家精神人的沃土 24:49 执行力强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30:48 为什么不选择给别人打工而是自己创业 34:46 有感于华人社区自扫门前雪的文化,决定去读MBA来改变,却还是败给了文化 40:23 MBA最后改变了人的视野和思考方式,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思路,不一定是直观的经济利益的提升 47:08 选择做Medical volunteers international国际慈善义医的理由 52:54 MakeManSmile.org 专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男性阴囊积液的问题 58:12 回中国做义医的难度反而最高,久久不能成行 63:54 对后来人最大的建议就是follow your heart, 永远选择帮助别人 66:14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69分钟
99+
2年前

从陈家辉医生的英年早逝看笼罩医生过劳死的阴霾如何散去?

从华西陈家辉的英年早逝到清华长庚医院王倬榕医生的过劳猝死,近几年医生过劳死的现象似乎愈演愈烈。到底什么是过劳死?为什么很多医生都是过劳死的高危人群?而我们又能做一些什么?本期将和麻花医生一起聊一聊医生过劳死的前世今生。 00:00 开始 02:01 嘉宾介绍 03:00 华西陈家辉过劳猝死回顾 07:20 归培生尴尬的定位在学员和医生之间 12:14 培训是高强度的工作,有时候并没有选择 12:37 WHO关于过劳死的研究揭示每周工作55个小时以上会很大程度的增加猝死风险 14:52 在日本过劳死的现状:九分之一的医生是过劳死后备军 19:26 过劳死 Karoshi概念的起源 21:25 日本通过立法保护劳动时间,如果过劳将会对企业处以监禁/罚款,但是医生缓执行 26:50 为什么不能多雇一些医生来分担工作量? 28:48 美国曾经规培医生也普遍过劳,但是后来因为一件事情永远的改变了每周工作时长的上限 38:39 美国的每位住院医可以为医院,每年净盈利100,000美元 40:32 日本有专门的网站供住院医参考哪些规培项目惨无人道 45:34 嘉宾B站频道:麻花医生在日本 48:01 在日本规培有时不可避免会超时,为了不找麻烦会偷偷地瞒报加班时间 50:04 在日本过劳死之后谁来赔偿 51:33 在美国过劳死之后谁来赔偿 53:20 日本最近医生出现独立开业高峰,因为想绕过过劳工作时长的限制,多看病人 57:19 如何降低自己过劳死的风险 59:24 医者不能自医,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62:22 猝死的高危因素 65:52 清华长庚医院王倬榕医生过劳死给我们的警示

70分钟
99+
2年前

在日本攀爬神经外科白色巨塔的华人医生

神经外科是医疗系统里的最耀眼的科室之一,在尊重医生的日本更是雄踞白色巨塔的顶端。本期的嘉宾高医生将和我一起聊聊在日本做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00:00 开始 01:45 嘉宾自我介绍 06:00 日本的医学教育制度 08:25 对于外科系统来说,拿到专门医执照之后才可以独立出门诊,而内科就不需要 10:05 日本的特有的医局制,医疗训练集合了很多个医院的优势,并不只局限于一个医院 15:45 日本人看病不会直接去最顶尖的医院,一般需要转诊 16:30 如果没有转诊信直接去大医院会被收取高额的插队费 21:47 日本神经外科一天能看六十多个人,而美国可能只看20,30个人 22:16 日本的患者一般比较温顺,不会顶嘴 23:52 选择神经外科的理由 26:02 日本的神经外科并没有竞争非常激烈,一般选择的人都是有兴趣的 26:53 日本几乎所有科室医生挣钱差距不大,所以没有财务上的动力对某些学科趋之若鹜 28:40 在日本开诊所才挣钱,做手术不挣钱,在大学顶级医院也不挣钱 34:17 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医学生眼中的冷门和热门学科不一样 40:45 国立和私立医学院生源不一样,但是都是学习好的学生有很多大城市的学生,甚至会跑去其他城市的医学院。大部分人家庭经济状况好 44:47 在日本当医生需要强制做科研发文章吗 49:13 日本国立大学医院教授很少看病人做手术,大部分都在玩政治或者发文章,所以天皇做手术都是请私立的医院医生来做 52:39 留在大学医院的优势 56:56 中国人在日本做医生会被歧视吗? 65:55 在日本的华人医生多么 70:44 美国和日本相对的医学优势 75:06 国内医学的相对优势 75:38 意大利神经外科似乎非常粗犷 78:14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什么事情会做得不一样

81分钟
1k+
2年前

过来人手把手教你去美国当医生(每个人都可以!)

树挪死,人挪活。我们人类从古至今就是不停的迁徙的动物。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医学生和医生。也许你对国内的医疗系统等级森严的白色巨塔力不从心,也许你觉得自己真的不想做违心的科研,或者也许你只是厌倦了现在的环境想出来看看。 在我们还是一个医学生的时候,周围就一直有人向我们灌输出国当医生是多么的痴人说梦。殊不知美国的外国人医生其实已经占到了四分之一,大部分患者对外国医生有着和本国医生一样的尊重,外国医生一样可以接受高质量的医学训练,毕业后可以拿到和美国人一样的优厚收入。 本期节目的嘉宾张医生是老朋友了,我们会一起详细的讲一讲针对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赴美行医的策略都有什么。 Time Stamp 02:01 嘉宾自我介绍 04:04 常见医学生来美国的路径 06:16 本科医学在读润美策略(学士学位就已经满足要求) 08:57 医学生应该从何开始准备,有哪些资源? 11:00 医学英语应该从何开始 14:48 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润美策略(可能的科研优势) 16:20 如果文章量大,可以直接在中国大陆境内申请绿卡(eb1/NIW) 19:33 eb1/NIW绿卡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24:07 更多关于申请绿卡的资源或移民律师 27:13 eb1绿卡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 28:46 美国申请绿卡也要“跟党走”,效果事半功倍 31:06 临近毕业的学生策略会有什么不一样 33:15 大部分美国医生分不清什么是elective rotation (只有医学生能去)什么是observaship(只有医学毕业生能去) 34:39 已经参加工作的医生润美策略 37:31 这部分医生可以选择先fellowship,在美国医疗系统积攒经验 39:14 脱离临床多年的人来美国match住院医规培会有劣势 41:48 让人意外的是在美国关系很多时候比分数更重要,但是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关系,只能靠分数 45:05 对已经成家的医生来说,配偶和孩子如何安排? 48:06 需要准备的重要文件 51:00 如果已经在国内提交了绿卡申请等待期间将不能使用非移民签证进入美国,这点需要额外注意 52:20 如果使用J1签证买美国最后即使与美国人婚姻也不能转换身份 53:45 医生或者医学生生通过赴美留学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劣势 55:24 来美国最后需要多少钱 61:39 张医生的求助邮箱

63分钟
2k+
2年前

落井下石!家中生故的她在美国被医院开除,竟在影像科涅槃重生

本期的嘉宾海洋医生现在是一位影像科的住院医,她的经历一波三折,曾经的她在美国顶级医学院毕业match到了藤校普外科规培和博士联合培养的项目,却第一年刚开始时因为家中生故被规培项目强制离职。之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命运的青睐重新又match上了美国的影像科住院医。她经历了哪些挑战?又是通过怎么样的渠道和努力才重新回到起跑线的?如果是你突然被这样对待你会怎么做? 希望今天的这期节目可以给你不一样的思考。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聊一聊美国外科系统和影像科系统规培专陪内容。 00:00 开始 01:40 嘉宾自我介绍 06:58 为什么第一次match选择普外科 08:38 美国外科各科规培的介绍 11:13 integrated的规培项目会省一些时间 12:24 第一次match普外科的经过 14:16 因为Trump的政策导致签证延迟,规培医院直接取消了她的PHD训练资格 16:36 家中出现变故,规培医院落井下石想要将她开除 18:24 联系NRMP事情出现转机,入职不足45天如因故退出规培可以算match withdrawl 不留下黑历史 21:25 在美国工作的合法权益:FMLA 保障可以有机会回去照顾家人 24:54 失业后的签证困境 27:26 感悟:做外科并没有比内科儿科等高贵一等,不要因为钱去决定自己做什么 34:35 为什么第二次match选择影像科(radiology) 36:00 为什么放弃外科 39:01 美国的很多操作(腰穿腹穿 etc)都已经几乎全部外包给介入影像科来做 40:30 美国内科毕业现在已经不必须要做床旁操作 41:42 第二次match影像科的时候没有因为前一年外科的失利而被诘难,反而因此得到了很多机会 45:49 中美文化对于失败者的对待方式完全不同: impaired physician 50:00 影像科(DR vs IR)的规培和专培介绍 56:00 假如回国行医的困境 58:00 如果可以重新来一次,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60分钟
99+
2年前

机会渺茫不代表不可能,去新加坡当唯一的大陆眼科医生!

本期的嘉宾Sandy医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师出中国大陆的第一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直接被招入新加坡进行住院医训练,最后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第一位大陆出身在新加坡训练并工作的眼科医生,现在职业轨迹遍布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 在这期节目里你讲听到新加坡进口大陆医生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也将跟随我们的聊天一起了解一下新加坡的训练和工作制度,Sandy医生会手把手的教你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不去踩坑。 Time Stamp 00:00 开始 02:37 嘉宾介绍 03:24 新加坡只认可大陆的四所医学院(清北交复) 04:48 新加坡眼科医生准入门槛很高 08:24 面试时不要畏难 10:36 曾经大陆其他院校也可以申请临时执照,但是最近几年被废除。 11:52 最近大陆这四所医学院来新加坡也只能和医院签约,而不是卫生部。收入相对低。 14:17 美国也有类似的机会(行医权局现在个别医院内) 16:28 大陆私立眼科有瓶颈 18:09 因为医疗暴力选择出国行医而不是留在上海 23:00 哈医大王浩医生遇害事件 24:01 小杨医生决定出国的导火索也是医疗暴力 24:45 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国家? 26:24 新加坡眼科medical officer 具体做什么的?和进入住院医规培的医生之间有何不同? 28:00 新加坡训练考试特别多,要同时通过美国/英国皇家/新加坡的执业医师考试,因为“怕输” 29:00 只有在有住院医项目的医院做事才会被注意到,才更有机会进入相应的规培 30:13 新加坡眼科规培介绍 32:38 如果每年出科考不及格两次就要留级,三次就只能退出 34:59 新加坡继承了亚洲注重考试的传统,英联邦里独树一帜 37:59 新加坡眼科和大陆眼科训练的区别是前四年都是大眼科训练,最后一年才定眼科专科,出去做专科培训政府给出钱 41:44 新西兰和新加坡眼科最大的区别低年资医生动手机会多,公立私立可以同时执业 45:47 新加坡行医的大陆医生很多 46:45 新加坡本地医生去大医院的多,小医院会有更多外国医生 49:04 年轻的大陆医生更容易融入新加坡的文化 50:51 华语在新加坡年轻人中慢慢流失,大部分老人喜欢讲华语 52:55 大陆医生会在新加坡被歧视吗? 56:25 小杨医生总结的海外行医套路 58:47 什么样的改变可以将来吸引Sandy医生回国发展? 64:55 去新加坡行医签证和绿卡都相对容易,但是对单身女性不友好,因为曾经有很多过来当小三的华人 67:24 新加坡眼科医生收入 70:59 眼科医生lifestyle 73:13 香港眼科医生保护主义强 75:14 如果可以重来什么事情会做的不一样?

82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