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之前我对 Seed Club 还有疑虑的话,和超哥录完这期播客之后,我已经相当确信,它就是 Web 3 的 YC 。 卓越的孵化器应该是什么样的?也许这个答案是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有一点是它们共享的,那就是参与孵化的公司和导师都有强烈的共同体自觉,互相之间有如家人,一起构成了生命力旺盛的复杂网络。 嘉宾介绍: 王超 aka 超哥:国内玩 DAO 玩的最广最 6 的 OG ,前比特派的联合创始人。 Highlights: Seed Club 总是一个集体,即使在孵化结束之后,大家也会以某种方式回归,作为一个集体去做一些事情。 Seed Club 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学习网络,而不是加速器。这和它的缘起相关,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学习小组。 Jess 说讨论问题时,时常发现学员懂的比导师多。 目标很聚焦的 DAO ,和创业公司没太大区别,只是初期的 ownership 更分散 Web 3 是多面的,但最重要的是社会层。曾经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协议层,code is law,用 code 来限制人,现在这个认知在变化。 DAO 里的 A( Autonomous )可能在很多场景下是很难实现的。 过去我们只看创始团队,现在我们还看社区,都是“人”。 番外: 感谢 0x.knight 及时又精彩的总结,喜欢看文字的朋友可以看这里: https://mirror.xyz/kingknightpawn.eth/hU_UycxIOGD0fc7xme3BIqu9tjE6Bbd-c1xOfzaiJwk
DID(去中心化身份)是一个古老的“雾件”。七八年来,我们一直听到 DID 的故事,谁谁谁也要做 DID 了。但时至今日,我们对 DID 的定义都没有清晰的共识,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 DID 。 这次我们请来了 Unipass 的创始人知县,聊一聊他眼中的 DID 是什么样的,应该用来做什么。这次聊天我学到了很多,理清了一些长期以来一直很模糊的概念。 嘉宾介绍: 知县是 Unipass (https://app.unipass.id/)的创始人,深耕 DID 赛道多年,见解独到。 Highlights: 身份通常是用来向别人证明“你是谁”。 DID 是 Web 2 时代的概念,但是在 Web 3 里被泛化了,什么都能往这个筐子里装。 DID 的本质是你能向别人证明你是你的能力,以及别人没法证明他是你的能力。有且只有你能向别人证明你是你。 DID 的产品形态还在摸索期,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点盲人摸象的意味。 最终还是看用户觉得什么是 DID 。 要想做到 mass adoption ,免费是很管用的。这跟 Web 2 或者 Web 3没有关系,这是人性。 从业务逻辑看,钱包应该主要用来管理资产,收钱转钱,实际我们用的时候,钱包经常被用来做信息签名。其实有点大材小用,高射炮打蚊子。 金融和其他业务的安全等级是非常不同的,最好能分开而不是混在一起。 直接用钱包作为 Web 3 的 DID 是惯性思维,不是第一性思维。 Unipass 的思路就是借船出海,找场景方合作,先 To B 再 To C 。
一个月前和民道老师聊 Luna 崩盘,他就说后续影响很大。过去这一个月市场一直萎靡不振,最近更是风声鹤唳,以 Celsius 和 3AC 为首的不少机构面临严峻考验,不断有新的流言,制造新的恐慌。 这次我们再度请到民道老师,听听他对当下危机和这轮熊市的看法。 嘉宾介绍: 民道老师是国内 Crypto 和 DeFi 的OG,参与过以太坊的ICO,现在是dForce创始人。 Some highlights: 3AC 和 Celsius 明显是 Luna 暴雷后的连锁反应。 3AC 和 Celsius 牵涉范围广泛,而且有些借款是无抵押的。 中心化借贷机构的股权价值并不高,一旦出现几千万的借贷坏账,中小借贷机构是承受不了的,可能会挪用用户的资产去填窟窿。 现在还看不清,到底是流动性危机还是资不抵债的问题。前者好解决,就怕后者。 如果你在牛市拆解了几十亿美元,在高位买了新公链,现在跌了百分之八九十,这就是资不抵债了,最怕的就是这种情况。 即使 3AC 倒下,市场也不会那么恐慌,因为它的交易对手主要是中心化机构,互相之间可以协商解决,有腾挪空间。 312 和 519 的时候都有传言说资管机构爆仓了,但是中心化机构有一个好处,信息不透明,内部协商或者互相拆解,很多时候就能熬过去。 连锁反应的可怕之处,大家突然对彼此没有信任了。市场一恐慌,大家都在找各种理由去恐慌。 Celsius 的问题和影响要比 3AC 更大,因为它有大量的散户用户,号称是 100 万用户。 Celsius 属于 CeFi 机构里特别活跃的参与 DeFi 挖矿,还经常被 Rug Pull 的一家。 Celsius 的亏损是明面上能看到的,加起来能有几亿美金,但是不至于资不抵债,更像是碰到了流动性危机。 CeFi 的危机有很多方法能腾挪解决,很多时候出了问题大家也不知道,后来也就这么解决了。这是 CeFi 比较 tricky 的地方。 DeFi 的所有资产和风险都是实时被市场定价的。危机的扩散非常快,比如 Luna 就是几天结束战斗。DeFi 的透明也给交易员很大的挑战,在这里所有人都在打明牌。 Crypto 的周期太短了,进入主流视野是 13 年开始,到现在也就八九年的时间,严格来讲还没有跨周期的经验。 Crypto 的感恩节可能还没到。 当下的市场要想再往下猛砸一波,需要更大规模的危机,比如 USDT 或者一线交易所出问题,或者外部宏观环境剧变。 当下的危机要想彻底出清,我觉得至少还要几个月。 币圈每两三年都会发生一次比较急促的去杠杆过程,一两个月就解决战斗,这一点和传统金融是有区别的。 如果想抄底,还是要看这个周期的平均成本。
这几天Luna和UST彻底刷屏了,500亿美元的项目十天内几乎归零,这种烟花即使在crypto行业也算稀有了。 我对Luna和UST一直一知半解,看了好几篇文章也没搞明白,就来找民道老师请教,所以有了这一期播客。 民道老师详细的讲清楚了Luna和UST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熊市诞生背景华丽的韩国项目,如何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 顺道我们还聊了:稳定币是怎么稳定的;Luna的崩盘对其他Layer 1和 市场监管的影响。 嘉宾介绍: 民道老师是国内Crypto和Defi的OG,参与过以太坊的ICO,现在是dForce创始人。 Highlights: Terra其实是上个熊市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项目,团队和投资人的背景都很强。机制不新,但UST是唯一一个在币安做定价货币的算稳币。 Luna在上个周期其实并没有入圈,打的是电商的牌,做的是韩元稳定币。后来才开始做UST 美元稳定币。 UST的增发是以Luna为基础加杠杆的过程,现在则是反向的去杠杆过程。去杠杆和加杠杆一样可怕,过去一年怎么涨上去,过去十天就能怎么跌回来。盈亏同源。 只要UST有溢价,就会有人去买Luna烧掉,铸成UST来套利。UST的溢价靠什么来维持呢?anchor的高息揽储。 UST是一种成本非常高的债务,要付20%的利息。 Luna的高市值是靠背后的庞氏机制硬推上去的,背后的流动性一撤就会掉的非常快,不像BTC ETH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和换手,才把市值一步步推上去的。 Luna用了新Layer 1的叙事,同时加上了非常庞氏的机制设计,还有强力做市商和投资人的助攻。 Luna如果早做调整,不一定是今天这个结局。两条路:降利率,增加储备。 这个市场其实挺神经病的,如果你不够庞氏,大家就不买账,市值就会低很多,对项目方来说很难抉择。 Layer 1本身不能太庞氏,会损害中立性。 UST是一个稳定币项目,这一点和其他Defi不一样。本来是一个股票,现在包装成保本理财来卖,而且是上百亿美元的规模。
我对DAO一直抱着浅薄的偏见,觉得现在还不到时候,蹦跶不出什么水花,尤其在国内更甚。加上我极其有限的DAO体验里,很少获得正向反馈,对DAO我就更敬而远之了。 如果你对DAO也是这种看法,这期播客不要错过。 唐晗是SeeDAO的发起人,也是我认识四年的老朋友。前不久,SeeDAO宣布完成了一轮3000万美元估值的融资,开始做DAO的孵化器。作为一个成立不到五个月的DAO,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阶段性成就。于是我约唐晗聊了聊SeeDAO的成长故事。 过去十年,我听过很多初创企业或者组织的故事,SeeDAO的故事绝对是最神奇的几个之一。DAO is a wonderland. Some highlights: 财富密码分享社区不是生产性质的,没有长期生命周期,不算一个事业 做C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实在太重要了,甚至比公司还要重要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对社区的兴趣就大于公司,没有人想把一生花在一个公司里。 有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在公司里吵架,争论业务该怎么做,每天吵两小时。 这么吵架我觉得挺好的。我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坦白说,我的个人能力也不是最突出的。 Web 3的增长和Web 2是很不一样的。Web 2就是用户,Web 3是社区成员。用户只是一个数字,社区成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用户是为Web 2服务的,Web 3是为社区成员服务的,反过来了。 过去一年我们转型了四次,做了四次创业。 我们基本没做过传统的社招,大部分成员是直接来自社区的。 拿到第一笔投资的时候,我比不拿到投资更紧张 早期也会有人问,你们这是在做去中心化的豆瓣么?想了想觉得没毛病,再一想,不对啊,豆瓣本身就不赚钱,更别说去中心化的豆瓣了。 现在想来和Web 2时代的论坛小组是有实质区别的:是否组织生产,有实际的经济活动发生。 在SeeDAO之前,很多人不相信中文圈能有一个DAO来生产,而不是投资或者投机。 DAO更像是一个“数字合作社”。几乎没有人会想在豆瓣小组里开始创业,但是在SeeDAO是可以的。 至少在翻译工会,我知道大部分人不是冲着钱来的,大家是因为一种氛围留在这里。 SeeDAO除了翻译工会还有开发者 元宇宙建筑师 设计师工会 这里有很多connection 是一个丰富的网络。这里有需求,满足需求的供给,早期用户,传播者,是一个多元生态。 Web 2也能记录大家的工作,但是没办法转化成一种利益共同体,比如我们都是某种token的持有者。 技术很重要,但是DAO的核心其实还是人和文化。 PoW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有效的治理通常是由在一线参与工作的人做出来的。 早期是最难的,因为没什么人,对发起人是严峻的考验。 为DAO的新居民提供教育,是必须做的。所以有了Web 3大学。 对DAO的金融化,我们认为一定要做,但是需要非常审慎。 DAO就像一场数字迁徙。过去我们生活在大公司建好的城市里,现在我们在荒地上从零开始建设新的城市。 如果在国内每人一票来vote,可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不要Web 3。
萨尔瓦多,一个陌生的国家,仿佛科幻小说里星系边缘的星球。 去年六月,萨尔瓦多成为了第一个将比特币定位法定货币的国家,这个国家和它年轻的总统在Crypto圈一下子名声大噪。端点星的光芒隐隐闪耀。 我的朋友闫欣前几天去了萨尔瓦多,大受震撼。他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这么做的朋友。我对他在那边的经历非常好奇,于是有了这一期播客。 Some highlights: 想象一个没有支付宝的国家,交水电费都得去线下网点排队,突然有一天可以用比特币的闪电网络支付了,会是什么效果? 我们周围的朋友圈,大家日常讨论的都是NFT DeFi这种比较fancy的新东西,觉得比特币 钱包是上上个周期的事情。但是在萨尔瓦多,真正在推的,只有比特币。 这些人关心的是,一个小国家,是否能靠比特币脱离美元体系的控制? 萨尔瓦多这个地方,是第一个有机会把比特币做深的。 其实大家在玩两个不同的游戏,他们在做的是crypto currency ,和美元竞争;我们在做的tokenized share ,未来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萨尔瓦多是比特币在这个世界上的launchpad,在其他地方没有机会去施展拳脚,在这里可以去做了。 做Crypto项目,一定要平等。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实习生暴打老板的故事了。 更多内容请看这里: 公众号:橙皮书 Twitter:@ksintmelody @chengpishu
三四年前,行业里对扩容的道路选择,分片是主流,分层是小众。随着分片方案一拖再拖,眼看再不扩容要出大问题,分层重新成为主流,各种的团队粉墨登场,拉帮结派。本来Layer 1的战争就还没结束,眼看着Layer 2的战争又要开始了。 当年主张分层的有两个团队我印象很深,一个是Nervos,另一个就是Celer。最近Celer拿出一套全新思路的Layer 2 方案,我和Celer的创始人董沫在zoom上远程聊了一次,专业做Layer 2的人就是不一样,解答了很多我一直搞不明白的问题,比如,到底啥是Layer 2? 我从录音中抽出一段比较好懂的写了下来,介绍一下Layer 2 finance的基本原理,有趣的是居然和拼多多或者社区拼团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完还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听听完整录音,大概一小时,非常适合对Layer 2基本原理一脸懵逼的朋友(比如我)。 第一期做的有些草率,听友们多包涵。。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