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和一个天文学家聊天,他告诉我“烦恼即菩提”|清华大课间025

书接上回,今天继续放送蔡峥老师和他造价14亿的MUST望远镜的故事。最近很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把手弄脏”,说的是钻到社会里、钻到具体而微里,真真切切去做事。当一个象牙塔里的天文学家决定要造一个大望远镜的时候,我们很难去想象,他是如何“把手弄脏”的?我们听了好多天文学家的故事,但似乎从来都不曾真的了解一个天文学家的内心世界。人心和宇宙,哪个更复杂?听完这期,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4 要做就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l 04:53 “烦恼即菩提” l 10:43 宇宙和人心,哪个更复杂? l 14:56 如何用天文学定义“轮回”? l 19:13 天天研究宇宙的人,是不是觉得人间特别小儿科? l 22:56 天文学家的一天 l 25:47 在世界上最好的观星点,你可以用肉眼看到红色的小行星带 l 28:22 对天文学感兴趣的人能干大事儿,比如马化腾 l 31:34 喜欢天文学,可以读点什么书? l 34:16 天文学家怎么看科幻文学? l 36:47 宇宙里肯定有比人类牛的物种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学生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38分钟
6k+
11个月前

87 当一个清华老师要花14亿造个望远镜|清华大课间024

今天的嘉宾是清华大学天文学系的蔡峥老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早期星系宇宙学。所谓早期星系宇宙学,就是通过观测和计算,去描画宇宙生态系统的演进路径,我们大概可以理解成对宇宙进行考古。除了做考古宇宙这样一件浪漫无比的事情,他还在干一件很接地气的事情,那就是筹款。他的目标是14个亿。听上去很疯狂对不对?更疯狂的是,他筹款14亿,是为了造一个望远镜。 嘉宾 蔡峥 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天文学家。2019年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现任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天文技术中心副主任,2019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曾于2016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哈勃学者称号,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清华青年教师的最高学术荣誉)、良师益友奖。他在宇宙早期星系形成方面取得了系列有影响力的进展,以一作/通讯作发表于 Science、Nature Astronomy等国际知名杂志,入选清华大学最受师生关注的十大亮点成果。正在领导建设国际第五阶段光谱巡天: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ltiplexed Survey Telescope, MUST),也主演了励志纪实纪录电影《大学》。 小标题 l 00:59 学物理让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的底牌” l 03:27 博士毕业,入选了NASA的“哈勃学者计划” l 05:15 天文学家如何理解“平行宇宙”? l 09:15 对宇宙做考古,浪漫,又不那么浪漫 l 14:07 加入清华天文系,to be or not to be? l 16:18 望远镜观测的数据,难道不是开放给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吗? l 18:09 MUST望远镜有多厉害? l 20:59 外星人来打我们的时候,怎么才能让他们肃然起敬? l 22:57 目前中国的大望远镜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 l 26:56 直到某天,一个中国老板支持了我一个亿 l 29:15 我是如何说服清华校长的? l 32:18 星星眨眼和“视宁度” l 34:35 “念力”真的是有力的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的同学们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39分钟
2k+
1年前

86 贾宝玉坐潜水艇,曲阜藏着乌托邦:跳出后殖民视角的晚清科幻|清华大课间023

本科在北师大学环境工程的贾立元老师,如何走上了科幻研究的道路?当一个写小说的人开始写论文,他会经历什么样的自我改造?教中国脑子最好使的一群大学生写科幻小说,如何帮他们打开脑洞?大哥你搞科幻,科幻它有啥用哇?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跟贾老师聊了一小时。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1:05 上班好困,好想回学校读书 l 05:50 跨专业考研中文系,我的答卷可谓“搞笑诙谐” l 08:42 当兴趣变成了专业,我没理由不努力了 l 11:46硕士研究科幻文学,对象是刘慈欣和韩松 l 19:21 一个人为了不上班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l 24:08晚清科幻小说为什么值得研究? l 38:29 从《新石头记》里一处谬误说起 l 43:42 跳脱出后殖民理论再看晚清科幻小说 l 49:08 写小说VS写论文,哪个难? l 52:06 科幻写作怎么教? l 56:53 清华课堂上的科幻书单 l 60:30 人类为什么需要科幻? 本期提到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贾立元 《人面桃花》格非 《新石头记》吴趼人 《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美】刘宇昆 《巴比伦塔》【美】特德·姜 《银河系漫游指南》【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64分钟
2k+
1年前

85 推开科幻的门,我是坐在马桶上拯救世界的人|清华大课间022

二十多年前,内蒙古赤峰一个煤矿上长大的小孩,为一本科幻杂志着了迷;二十多年后,这个小孩成了一名科幻作家,还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一门关于科幻写作的课程。有作家梦的孩子不少,科幻迷也有很多,为什么他可以把科幻作为一生的志业,读科幻、写科幻、研究科幻,甚至是教科幻?欢迎来到贾立元的异想世界。 贾立元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科幻作家,笔名“飞氘”。著有短篇小说集《中国科幻大片》《去死的漫漫旅途》等,作品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文字,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学术专著《“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编《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等书。 小标题 l 00:46 如果一个i人小朋友生活在二十年前的内蒙矿区 l 08:05 《科幻世界》为我打开了科幻世界 l 12:28 在《科幻世界》上第一次读到刘慈欣的作品 l 16:41 马桶是宇宙穿梭机的驾驶凳,上厕所是在拯救世界 l 18:43 “我现在要当一会儿作家了,你们都出去一下” l 22:33 高中时读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大受刺激 l 27:47 写青春疼痛文学无人理会,写科幻小说一投即中 l 33:35 写出《去死的漫漫旅途》的漫漫旅途 l 42:26 科幻作家们的聚会长啥样? l 48:12 如果一个作家22岁写出代表作,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本期提到 《地火》刘慈欣 《流浪地球》刘慈欣 《去死的漫漫旅途》飞氘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地跟我们聊聊天。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52分钟
2k+
1年前

84 敌蜜、怨偶、有毒老板、扫兴父母:原来我们有“时差”|清华大课间021

本期节目继续放送我们对蒙克老师的访谈。我们和蒙老师以他的两个很有趣的研究为中心展开了讨论,一个是关于生育政策和父职母职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量化历史的研究。这两个研究共同阐释了他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借此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悲欢为什么并不相通。剧透到此为止,祝大家收听愉快。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2:05 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了? l 07:55 不生孩子都怪“现代化”? l 10:27 两性关系影响生育率 l 12:48 什么叫“pleasure of parenthood” ? l 15:55公共政策要匹配上“人的现代化”程度 l 18:52 好的公民,可以在12345投诉热线里把话说清楚 l 20:27 养育没有那么容易,每个小孩有ta的脾气 l 21:37 公共政策只负责减少育儿负担,不负责增加育儿乐趣 l 25:12 公共管理学者怎么研究起了历史? l 28:28 “孔子的解放日志” l 30:58 轴心时代,其实是人的主体性绽放的时代 l 31:46 斯巴达VS雅典,宋襄公VS郑庄公 l 35:04 关系的撕裂来自于不同主体的“时差” l 36:19 “断亲”是一种调整代际“时差”的方式 本期提到 [1] 张林虓,蒙克.父母育儿中的性别不平等:解释路径及其对中国研究的启示[J].学术交流,2023,(10):150-169. [2] 蒙克.“就业—生育”关系转变和双薪型家庭政策的兴起——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二孩”时代家庭政策[J].社会学研究,2017,32(05):218- 241+246.DOI:10.19934/j.cnki.shxyj.2017.05.010. [3] 蒙克.国内规范争论与国际规范演变——对“春秋无义战”的跨层次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01):25-52+151-152.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这档播客将每周四在喜马拉雅、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苹果播客Podcast等各大音频平台更新,欢迎关注。

39分钟
5k+
1年前

83 “撞大运式”考上北大之后,我知道自己不会一直幸运下去|清华大课间020

你没看错,标题里是“北大”。高考报名季刚刚落幕,我们和老朋友蒙克老师细聊了一下,在“撞大运式”考入北大之后,他是如何一点一点找到自我的锚点,走上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道路的。不管家里有没有考生,不管上没上北大,我们都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点启发。 本期嘉宾:蒙克 牛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出版China’s Pension Reform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in China (Routledge)。在《社会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20年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25名青年科学家,获首都劳动奖章。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高校教学基本功大赛社科组冠军(一等奖第一名),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多次为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网(理论频道)、China Daily、World Economic Forum等媒体撰文。 小标题 l 03:10 全中国有如此多努力的人,为什么就你考上了北大? l 07:15 如果没有遇见高数B,我将会是在哪里? l 10:13 一种很典型的报志愿思路:我的人生不能吃亏 l 18:34 第一次感受到学术之美,是读了《利维坦》的序言 l 24:19 在牛津,我学会不把自己当工具 l 28:22 博士论文研究中国的养老保险改革 l 31:53 牛津“扫地僧”教会了我量化方法 l 37:18 学术研究应该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 本期提到 《利维坦》[英]霍布斯 Meng, K. (2014).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kill formation, and pension policy: the political-economic logic of China’s pension system [PhD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UK.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41分钟
3k+
1年前

82 厕所:一种关于“释放”的设计学 |清华博论003

导语 中国人常用一个俗语来代指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琐碎的日常事务,那就是“吃喝拉撒”。虽然都是人的基础生理活动,但在受关注的程度上,“吃喝”估计是“拉撒”的百倍不止。而清华美院的梁骥同学就是一个研究“拉撒”的博士。作为工业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他不仅要想办法为厕所的使用者带来不黑不臭不脏不滑的体验,而且要考虑排泄物的循环利用问题,另外他还要将这些新式厕所想办法“推销”出去。通过他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我们能窥见为什么“上厕所”被称为是“最重要的小事”。 本期嘉宾 梁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包容性设计,长期从事厕所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1:32 一个设计师如何“掉入厕所坑” 04:21 比尔·盖茨为什么拿着粪便演讲 07:30 “标准”厕所,修起来不容易 10:21 停留在上世纪的胡同厕所要怎么“走向现代” 13:18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一个问题:尿盆怎么办 16:32 将公厕当户厕的第二个问题:老年人需要特殊保护 18:10 用公厕来展现北京风貌 20:08 胡同大爷为什么阻拦公厕改造? 23:54 在农村改厕所,我们依旧不用水冲 34:21 推广农村厕所改革,要害在“孙子” 42:45 美国参众两院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女厕所 44:36 要想女厕不排队,女厕面积得要男厕的2倍多 52:07 厕所革命,要从娃娃抓起 54:19 在乡村小学,厕所会阻碍孩子成长 58:32 现在的东西不如过去耐用?可能是设计理念变了 01:01:18 设计师是要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 东城区轿子胡同1号(改造前左、中,改造后右) 东城区厕所标识展示 免水冲蹲坐一体便器及系统设计 校园生态厕所系统设计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66分钟
5k+
1年前

81 科技不只是生产力,也是这个世界给爱玩之人的犒赏|清华大课间019

导语 这期播客的起因是我在课间走在校园里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展览的海报,展览的名字叫做“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的主办方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带着好奇,我走进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观看了这个展览,很受启发,也想由此展开和科学史系的老师一起录一期播客,看看这些研究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人到底在怎样思考问题。 嘉宾 胡翌霖(左二)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学术顾问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象学的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技术史 王景(左一) “海外奇器——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展览策展人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学术部馆员 主要研究兴趣为博物馆学与社会工作 重点关注性别、残障、老龄化、包容性社会发展等人权与人类学议题 小标题 03:01 晚清士人眼中的西方科技世界长啥样? 07:28 从当年知识分子的日记读起 10:12 互联网普及了,还要博物馆干什么? 13:20 科学博物馆里的展品可以3D打印吗? 17:52 很多东西流行起来不是因为实用,而是因为“奇观“ 24:22 去掉功利色彩看技术发展:要感谢那些那些真正会玩的人 29:38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创造力 36:29 学者的底色和学科的底色,到底是谁影响了谁? 41:56技术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 50:52 搞技术哲学的学者,是不是挑股票的眼光都特别好? 57:10 历史上既没有充分条件,也没有必要条件,只有重要条件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60分钟
4k+
1年前

80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清华大课间018

导语 去年年底,清华办了首届哲学-戏剧节,在45天的时间里,为大家带来了近20场风格迥异、形式多样的精彩演出和公共活动,其中就包括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的话剧《浮士德》的展演。 今年3月,图米纳斯导演与世长辞,而话剧《浮士德》成为了导演首次与中国团队合作、亲自创作排练并完成舞台演出的唯一作品。这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的两位发起人,和《浮士德》制作人,一起聊一聊哲学和戏剧的那些事儿! 嘉宾 雷婷(下图左二)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编剧、制作人 话剧《浮士德》出品人、制作人 夏莹(下图左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肖薇(下图左一)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清华首届哲学-戏剧节发起人 小标题 03:18 “哲学-戏剧节”到底是个啥节? 09:11 《浮士德》落地清华始末: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发生 18:23 如果你试图五分钟读完《浮士德》,那只会浪费你生命里的五分钟 22:19 浮士德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晶体 24:18 当代人再读浮士德:理性终将毁于理性本身 27:57 图米纳斯:一个世界级大导的成长之路 31:30 跟一个有哲学家气质的导演合作是什么体验? 39:15 戏剧之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美? 47:23《浮士德》这么晦涩,出品人为什么要“花钱找罪受”? 49:46 哲学诞生于对话,对话就是最初的戏剧 54:21 让学生理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戏剧老师比哲学老师更在行? 60:23 未来的哲学家就是导演,这是德勒兹说的 62:25 一出好戏,可以让哲学家幸福到喝醉 67:57 图米纳斯导演在排练厅朗读的《浮士德》片段 《浮士德》选段中文翻译 我真想看到他们—— 自由的人们,在自由的土地上相会 这样,我才会对那个瞬间说 停下吧,你有多美! 在时光的流逝中 我的痕迹才不会消退 这是崇高而又奇妙的瞬间 值得我永远品味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69分钟
4k+
1年前

79 超哥:做《文化有限》是对我阅读能力的一次复健|清华大课间017

导语 4月23号是世界读书日,4月28号是清华校庆,本期节目邀请了两位毕业20年左右的校友来聊聊关于读书的事儿。一个影视人类学学者+大学老师+纪录片导演,会拥有多么庞杂的阅读喜好?一个顶流文化播客主播竟然也有过一段“阅读间断”的时光?如果有后悔药可以吃,毕业20年的他们希望改变什么事情呢?今天这期播客是校友回家,也是主播串台,同时也是一期斜杠青年的聚首,我们一起聊聊关于读书、关于大学的那些事儿吧! 嘉宾 梁君健 清华大学2001级校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传播、视觉文化、影视人类学、媒介与社会等,执导《一张宣纸》《喜马拉雅天梯》《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多部纪录片 张超 清华大学2004级校友 播客《文化有限》主播 小标题 00:24 清华毕业20年后,我在开小卖部 07:05 大学时候射出的子弹,现在正中了我的眉心 09:42 “系统性阅读”不适合我们这样的人 11:30 人类学学者+纪录片导演的书架上有什么? 15:11 从河北定窑到消费主义的全球史 17:25 做一档读书播客,是为了倒逼自己多读书 20:00 阅读能力也是需要进行复健的 24:28 教书和录读书播客,会让读书丧失乐趣吗? 28:13 读书就像吃辣椒,没那么功利,也没那么多意义 30:17 社交媒体在渲染读书焦虑 33:42 阅读让我对“不确定性”建立了耐受力 40:11 阅读时的小灵感,让它飘着就很好 41:11 如果有一颗后悔药,但它是大学限定款 49:34 做喜欢的事情,代价是什么?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李珈琳 剪辑:杨钧杰 关于“清华大课间”系列 本系列是一个加长版的「师生课间聊天局」,主播张琳会去发掘和采访清华的宝藏老师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学术志趣、成长经历和社会关怀,在这里,老师们不会像课堂和讲座上那样硬核输出,而是轻松随和地和我们聊聊天,力求展现清华新锐学者的所思所想。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60分钟
5k+
1年前

78 古代怎么对齐时间?和历史学者聊聊东亚各国的时空观|清华博论002

导语 当喧闹的闹钟将我从被窝中拖出来时,我常常充满怨恨地思考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谁发明了“早八”。显然,我不是唯一一个人,一些历史学研究者甚至把这样的问题推进到了更深的层次:到底是谁发明了“时间”。具体来说,那就是本应该连续的、均匀流动的时间,是怎么样被人打上一个个标签予以分割,并赋予其不同意义的。本期的清华博论请到的徐仕佳博士的研究就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她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以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琉球王国作为切口,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东亚地区时间流动的地图。 本期嘉宾 徐仕佳,2017-2021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长期从事琉球王国史相关研究。 本期主播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小标题 00:48 除了新垣结衣以外,琉球为什么是“重要的” 03:00 琉球?流求?流虬? 07:41 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时空观”?“时空观”为什么值得研究? 10:54 历史学家都用什么史料来认识“时间”? 14:29 朱元璋颁赐的明朝日历,琉球人民不爱用? 17:09 明朝日历如何渐渐被琉球接受?有利于搞钱! 19:17 在接受中国时间之前琉球怎么看“日子” 26:00 通过派人来中国进修,琉球掌握了先进的造历技术(但偶尔也会出错) 31:03 琉球对中国历法的“本土化”改造 36:22 “麦稻四祭”:琉球也要牢牢把控本国的时间发布权 38:14 东亚的“时间共同体”是如何形成的? 44:34 花四五年研究琉球王国的时空观,值得吗? 46:17 在被钟表划分刻度之前,古人的时间并不是均质流淌的 49:25 历史学研究也要做田野吗? 53:55 历史研究并不孤单,因为你会认识很多“纸上”的朋友 本期责编 刘宣伯 张琳

55分钟
24k+
1年前

77 苏联科幻电影:被遗忘的想象|清华博论001

导语 当提到苏联电影时,大多数普通的90后脑中的第一反应大多都与“二战”有关,不论是浪漫的《雁南飞》或是悲壮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即使是电影研究者,一般也只关注20年代苏联对电影的实验性改革,或是关注几个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电影人,例如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或梁赞诺夫。但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刘宣伯却关注到了“苏联科幻电影”这一似乎已经被大众遗忘的领域。苏联到底产出了怎样的科幻电影?它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博士生,刘宣伯为什么会关注如此冷门领域?这对他的求学生涯带来了什么?在第一期“清华博论”节目中,我们先让节目主持人聊聊他和他的博士生涯。 小标题 00:07 “清华博论”是一档怎么样的节目 01:20 本硕博主要研究方向不同,是种什么体验 06:34 “反复横跳”的背后是不变的兴趣 07:59 为什么选择苏联科幻电影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10:56 苏联科幻电影中迷人的“宗教性” 13:59 苏联科幻中的独特美学传统 18:08 试图把自己作为一个苏联人来看苏联科幻电影 21:42 “圣愚”或许是一种俄罗斯民族性的表现 29:20 电影史作为博士论文是愉悦的疲惫 38:43 选苏联科幻电影作为论题,那找工作怎么办? 41:10 无法笃定:一种叙事的历史哲学 45:32 预告!“清华博论”之后将有什么精彩内容 本期嘉宾 刘宣伯,2020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在努力毕业),主要研究兴趣为影像传播、平台研究、青年亚文化。 幕后制作 责编:张琳 剪辑:刘宣伯 关于“人文清华”播客 本播客由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出品,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琴主理,遍邀清华大学的学术大家、资深教授和新锐学者,讲述他们的经典学说、独特思考、重大发现,以及他们基于学术积累的社会观察。清华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共同参与,致力于建设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构建看待世界的多维视角。

52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