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大窑拟被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收购85%股权的消息热传。大窑方对此回应“不予置评”。受宏观因素影响,近期本土多个饮料公司已经启动IPO规划,一些不错的饮料项目正在被投资机构重新关注。 不知不觉间,大窑已经成为国产汽水(市场份额)第一品牌,凭借大力的流量推广以及深耕餐饮渠道,大窑的转型可谓成功。但和本土其他饮料公司一样,大窑也在面临挑战:面对可口和百事可乐合计超过80%的份额优势,突围不易。 那么,大窑的转型做对了什么?若被收购,能带来什么资源加持?目前的“扩品类”与“全渠道”策略,又能否有新突破? 【时间轴】 01:19 大窑销售额,近乎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 03:04 2025年的“全品类”转型,与2022年的营销、渠道转型 06:58 碳酸饮料本身的增长性,正在遇到周期性变化
哈根达斯曾经的高端光环逐渐黯淡。1996年,哈根达斯以单球售价高达25元的高端价格进入中国,随后二十年间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但2018年之后,情况开始转变。到去年底,哈根达斯中国市场的门店客流量呈现两位数下降。 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冰淇淋这一品类因其被吐槽 “添加剂比命都长”,正在接受消费者对健康的重新审视,高端冰淇淋行业最近两年更是整体表现不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哈根达斯自身的产品和价格定位问题也逐渐凸显。 那么,它采取了哪些自救措施,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找回优势? 【时间轴】 00:31 哈根达斯的下滑,始于2018年 02:38 消费者对哈根达斯的认知发生了变化 05:05 从Gelato到中低端市场,本土竞争倒逼哈根达斯变革
如无意外,小米的首款AI眼镜将在下周正式发布。从现有信息来看,这将是一款从功能、形态上全面对标RayBan Meta的AI眼镜,使用“光学镜架+电致变色玻璃”的方案。实际上,小米此前就有过众筹的“米家眼镜相机”产品,但使用体验不佳。 那么,这款没有显示屏的新品,主打什么功能?过去一年的AI眼镜赛道,为何互联网大厂、AR眼镜厂商、创业公司纷纷入局?不需要“与手机厂商做流量分成”的小米,又能在AI眼镜市场搅起多大波澜? 【时间轴】 01:41 为什么小米会做一款对标RayBan-Meta的产品? 05:04 缺乏生态的AI眼镜行业,将趋于整合? 07:33 还未充分竞争的眼镜赛道,仍布满机遇
自今年“3·15”晚会曝光卫生用品生产乱象后,先是网友集体到雷军许愿池喊话小米做卫生巾,接着从流量明星到零售巨头再到头部直播间都相继入局,卫生巾相关话题获得了超量关注与曝光。 女性贴身、高频使用的卫生巾,按说市场体量大、高频刚需大、制造门槛低、生产成本低,品牌守好底线就能守住用户基本盘,可近年来,ABC、宝洁、自由点、俏妃、七度空间、高洁丝皆因各种问题“翻过车”。 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偌大的市场为何就做不好一片卫生巾? 【时间轴】 02:33 做卫生巾简单,做好卫生巾难 06:00 千亿市场,盘踞着一批“老钱”企业 09:44 从线下商超到线上电商,逃不过渠道成本
2025年盛夏来临之际,巴奴毛肚火锅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叩响资本市场大门。从财务数据来看,巴奴在过去几年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23、2024年利润均过亿元;巴奴计划未来三年大规模扩张门店,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冲击港股IPO既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火锅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上市之路上,巴奴自身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在“产品主义”与高端的标签下,又可能有哪些风险与挑战?在规模扩张与品质控制之间,创始人杜中兵该如何找到平衡? 【时间轴】 00:14 巴奴赶上餐饮企业赴港IPO的第二波浪潮 03:10 “产品主义”定位:供应链与全自营,能成为护城河吗? 07:36 增速放缓背后,火锅赛道消费需求正在多元化
半年前,机器人还是车企提升估值的特效药。在特斯拉发布机器人视频后,十多家车企都蹭上机器人概念,而且也有足够多的理由:硬件复用性、软件层迁移、资源共享……这是一座尚待挖掘的金矿,也是比汽车更具增长空间的好生意。 但如今看来,“整个行业都在放卫星”。包括特斯拉在内,让机器人进工厂的计划目前都只是PPT。大部分机器人在汽车工厂都只是“实习”,他们离跟上工人的操作效率还差得远。那么,机器人实际参与生产,到底还有哪些难点?技术的拐点,何时才能到来? 【时间轴】 02:44 “如果汽车已经定型80%,那机器人的标准化还不到20%” 05:48 “即使是特斯拉,也没有足够的数据去训练机器人模型” 07:14 想进一步取代工人的机器人,连搬箱子都做不好
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牟女士,曾经做过翻译,之后进入武汉一所国际学校任教。2024年,当国内越来越多的人都竞相追求一份稳定工作时,她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放弃稳定且体面的教师工作,奔赴非洲创业。 在坦桑尼亚,她从服装行业开始,历经初期的成功、开展直播业务和拓展品类的失败,而今三度在卢旺达创业,进入了财税、软件和人力资源的新领域。一路走来,都有哪些辛苦与趣闻? 【时间轴】 01:14 服装行业“试炼” 05:33 床品玩具“折戟” 08:36 雇工合伙人“暗礁” 10:04 卢旺达转型
当泡泡玛特在港股上演“十倍神话”,不少曾经重仓贵州茅台的“茅粉”基金经理,相继“转战”泡泡玛特,其中就包括汇添富的胡昕炜。过去几年,茅台跌跌不休,消费基金业绩大幅回撤。胡昕炜的代表产品汇添富消费行业混合,截至2025年6月,净值从最高点的9.977元回撤超50%,近三年严重跑输同类平均水平。 另一边,他管理的汇添富消费升级今年的收益却达到20%左右。两边的巨大业绩差异,引发了不公平对待投资者的质疑。此外,投资者也担心他此时换仓泡泡玛特,是否会重蹈高位站岗茅台的覆辙。如今公募基金恰逢改革之际,胡昕炜和汇添富能否走出低谷? 【时间轴】 00:11 曾经的“茅粉”基金经理,相继“转战”泡泡玛特 03:40 胡昕炜是能力不行,还是风格不适应当下? 07:43 明星基金经理集体失手,与汇添富的其他挑战
中国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美国梦”正在集体破碎。虽然自5月12日日内瓦声明后,美对华关税已降为30%,但关税政策不稳定带来的下滑已给各大平台带来阴影。再加上美国对小额包裹关税政策的调整,仍在扼住中国跨境电商的喉咙。各大国内跨境电商平台开始纷纷寻求其他增长机会,欧洲和南美市场成了他们的加码重地。 那么,各家平台都为区域转换做了哪些准备、投入了哪些资源?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板是什么?欧洲与新兴的拉美市场,又存在着怎样的潜在风险? 【时间轴】 01:42 各大平台加码美国外区域,背后动因仍有较大差异 05:40 Shein和Temu,如何押宝欧洲? 08:17 被寄予厚望的拉美市场,能否成为新的增长点?
近期,生猪养殖板块迎来大涨。这背后的推手无疑是频繁出台的政策利好。5月29日,发改委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稳产能、稳猪价,并出台了五大措施。6月9日,华储网发布关于6月11日中央储备冻猪肉轮换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计划收储数量为1万吨。 那么,政策为何要在此时“出手”?这是否会推动这场漫长的猪周期迎来反转?市场上的生猪供需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猪肉价格会有反弹的可能性吗? 【时间轴】 01:01 CPI被拖累,才是“稳猪价”政策的主因 04:20 生猪供给量还在增加,猪价长期不乐观 06:51 猪价短期可能反弹,“养猪大户”们表现如何?
5月15日,吉利汽车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营收725亿、同比增长25%;净利润22.8亿(剔除35.9亿其他收益)、同比增长134%;季度交付70.4万辆、同比增长47.6%。 业绩如此靓丽,市盈率却不到10倍。标普还将吉利汽车评级从“稳定”调整为“负面”,给出的理由无非是债务压力、转型挑战、供应链生态、市场竞争等国内外车企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汽车行业内,没人会轻视吉利。许多人认为,它有可能挑战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龙头地位。 【时间轴】 00:53 销量重新抬升,前5个月约为比亚迪的85% 02:03 新能源奋起直追,渗透率逼近50% 04:29 不理想的极氪、“黑马”银河与资本变阵
中国汽车行业中的火药味,悄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汽车重庆论坛”再次召开,众多汽车行业的大佬再次在这个平台上产生了口头上的激烈交锋,尤其是比亚迪和吉利的“突然过招”。之前预计将在2026~2027年到来的“最残酷竞争阶段”正在加速到来。 究竟近期各家车企冲突的根源是什么?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如何解决这一次的行业危机?在激烈竞争下去的同时,是否存在一些平缓过渡的共存之道? 【时间轴】 01:19 全面价格战的“导火索”,其实去年就已埋下 03:21 补贴和降价的刺激作用正在快速边际递减 06:51 兼并重组将会是内卷的必然结果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