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最近,“985相亲局”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发现,有一群名校毕业生正在以学历背景为大前提筛选结婚对象。在不合时宜的播客上,复旦大学沈奕斐老师和陌上花开的创始人月亮也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我对亲密关系的话题一直很有兴趣,评论区几乎是清一色批评月亮,认为她有优越感。也有人注意到沈老师和月亮之间谈论的是不同层面的东西,比如沈老师谈的是爱情,月亮谈的是婚姻。 大家的一个预设是,你都读到985了,你还不能有爱情,还在搞条件匹配?多无聊啊。不过可能问题恰恰出在985,在今天,985毕业真的能代表是精英吗?还是说仅仅是高级打工人呢? 这期节目我们再次请到了月亮,还有一位飞(bang)行(mang)主(jia)播(bin)——香港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吴庆功。这不是一次洗白,也不是一场辩论,我们想探讨的是,当我们在批判985相亲局时,究竟是在批判什么? 【主播】 王芊霓,媒体人(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 吴庆功(飞行主播),青年教师,主要研究经济学理论 【嘉宾】 乐乐,陌上花开联合创始人 月亮,陌上花开联合创始人 【“术语”】 挂牌:指适龄单身男女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向三十万数粉丝展示自己,发出征友请求的行为。 应征:指适龄单身男女向挂牌嘉宾提出交友请求的行为。此行为无学历条件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向自己心仪的对象发起应征请求。 【本期看点】 吴庆功: 你们没明说有房有车年薪100万的要求,但你们的文本已经把别的相亲平台更赤裸裸写出来的东西点到为止了。 家庭是很重要的社会经济单元,你讲浪漫,也没办法抛开现实不顾。因为在中国婚姻有两个面向,你总是可以从一个面向(浪漫)去攻击另一个面向(功利)的。 英语里面有一个词,叫privilege。当我们在这种阶层的时候,我们天然带着这种privilege。如果没有一种自觉,我们也会感觉自己就只是普通人,毕竟还有人更有特权,比如王思聪等等。 你现在没户口,但是你回到还不错的二线城市就能有户口。但对三和大神来说,他不在大城市混,就得回老家种田了,会觉得你们以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在讲婚姻。 王芊霓: 高学历以前是标示着阶级的信号,但是现在毕业于985,不再能够代表你就是精英了。 我有一位豆瓣的朋友,她也是北大毕业的,她说:为什么大家都要针对985的毕业生,难道我们要为了促进阶层流动性去择偶吗? 她觉得问题恰恰出在物质上,她实际上也是高级打工人,不掌握社会财富,更谈不上制定社会规则,跟年薪一二十万的人一样,在户口房子学区的问题下苦苦挣扎。不是不懂爱情,而是物质让她非常忧心,在忧心的前提下,她也在过谨小慎微的生活。 沈老师非常幸福,她想分享给我们获得幸福的原因,但是我会觉得她幸福的原因也是结构性的。换言之,她是否也是有特权的人?她的很多幸福的条件是我不具备的,这是我对沈老师的一个疑问。 吴老师讲“何不食肉糜”讲得挺好的,哪些人能够从月亮的发言中听出优越感,或者是哪些人通过这个平台的一些设置,感觉到被冒犯了,这中间没有对错,而是因为人的位置不同。 乐乐: 爱情很大程度上会和你们有没有共同语言,有没有相似的三观或者是消费观,各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一个东西。 我们更愿意把学历看作是一个信号,而不是说学历本身它代表的东西好。 我们也是时代的产物。 月亮: 一个男生说他年薪500万,希望在我们平台找一个特别美的,但是他不扶贫……你可能100万足够高了,500万真的能给你加5倍的分吗?真的没有。 我周围很多学习好的女学霸在和异性交往的时候,很缺乏经验,不解风情。有一次我的自行车座被人偷了,这时旁边有个小哥哥说要不然我带你去,我说不用...... 从女权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男性挂牌,女性应征。 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去秀优越感。当我在说那些话的时候,学历本身确实给我带来了privilege。所以我们也在反思,怎么能做好平台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本期音乐】 片头曲:dreams and confusion-QCQ official 片尾曲:freedom of expression-dragon ash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文案整理:吴怡 直来直去是一档泛文化类的访谈播客,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把学术的思考拉回地面。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小宇宙App等等泛用型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直来直去》,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收听。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主播的话】 2020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它本来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发明。现在则意味着“恶性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人们可以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识别出内卷,可以说是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 我们请到了人类学家项飙来谈内卷,今天的内卷和它在被发明之初的含义有什么区别?我们又如何描述当代生活中的内卷?项飙非常擅长使用比喻和日常观察来深化和细化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他把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 他更是站在人类学视野下竞争的大框架内理解“内卷”,指出内卷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例外现象,它的背后是高度一体化的缺乏退出机制的竞争。项飙最后分享了一些如何缓解内卷焦虑的思维方式,人类学家是如何通过“想细”和“想开”来面对日常生活的困顿和焦躁的? 【主播】 王芊霓 (微信公众号“芊霓的咖啡馆”),媒体人 葛诗凡,苏州大学传媒专业研究生,现居云南大理 【嘉宾】 项飙,人类学家 【本期音乐】 般若心经-日本僧侣音乐人药师寺宽邦 【logo设计】小苏 【后期制作】王一凡 *本次播客的文字稿件已在澎湃新闻首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