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从「动铁御三家」开始,几位飞行员梳理了对主流市场,多单元动铁耳塞的印象,也延展到UM、QDC、弱水科技、NF Audio 这些国产一线品牌,以及铁三角、SONY 这些仍有动铁产品线的大厂。 不过本期主要干货并非这些品牌巡礼,而是几位老「业内」对于多动铁耳塞分频技术、同一频段多发声单元的设计意义、耳塞调音风格、产品营销策略的集中讨论,其中不乏对于消费陷阱与过度设计的批判。鉴于现在这个时代,某些品牌已经将一对耳塞的价格上探到接近一辆轿车,那么在本应追求声音的HiFi 市场,我们如何抵制「消费主义为导向的论述」,是每个深入其中的发烧友都应共同思考的命题。 插曲:Jerry Lee Lewis - I`m On Fire 结尾曲:Mogwai - 2 Rights Make 1 Wrong
Ultimate Ears(UE)、Etymotic Research(音特美)、Westone(威士顿)、Shure(舒尔)。四个品牌,提取个关键信息——没错,这是一期,哦不,一系列动铁专题节目。在诸神黄昏般的单元战争打响之前,动铁耳塞经历了从工具(助听器、专业耳返)到音响的蜕变,逐步获得了在耳塞世界里,与动圈单元分庭抗礼的资格。在这个漫长的量变累积中,除了上述品牌之外,亦有JH Audio、Klipsch 甚至Sony 和Grado 这类厂家参与其中。本期节目,就带你历数那个时代的故事。 哦对了,凃总温馨提示——「动铁」什么的,听不懂啦。在台湾,要叫人家「平衡电枢」哦。 插曲:Oasis - She`s Electric 结尾曲:Pink Floyd - Wot`s ... Uh The Deal
上回书说,动圈技术扯起了耳塞发烧的大旗,本回则回到现代时语态,观察动圈耳塞在多单元动铁、圈铁复合结构的挤压下,如何在设计上突围,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风格与品牌认同。 历数动圈黑科技,一些尝试过的失败产品与一些仍在被消费和剥削的概念,飞行员们发现,动圈技术在耳塞领域,远远不是被弃如敝履的过时技术,而是很多新方向的发端。 插曲:Snapline - Party is Over 结尾曲:Steven Wilson - The Raven that Refused to Sing
之前的节目中,飞行员大致梳理了耳塞界的主流技术方案和发展过程。对于耳塞世界中的细分领域,我们将会以「演义」形式呈现。 第一回,仍然是音响世界目前的正朔——动圈。换能器技术从高档音响到家庭音响、头戴式耳机再到耳塞的不断下放,物理空间限制严格的条件下如何做出特色的声音与达标的素质,动圈塞厂商做出了不少尝试,也有许多成功或有争议的产品诞生。耳塞作为发烧领域兴起,动圈塞是第一波浪潮的主要力量;现在,动圈技术正逐渐廉价化,高端则被动铁、圈铁、静电抢去风头。动圈技术真的已经上探到了物理极限?除了振膜材质和磁体,还有哪些可以尝试新设计的空间? 第一回,且看动圈发展史的「近代」部分,下面有请Future Sonics、Sennheiser、Sony、JVC 登场! 插曲: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ew Age (long version) 结尾曲:惘闻 - 圆周率
5月底举办的第二届北京HIFI耳机展上,NF Audio 所在的48号展位成为讨论中心。以ACG 爱好者群体为精准营销目标的4单元动铁耳塞NF4u Lolita 成为了一道奇特风景。 飞行员中,几位程度不一的ACG 爱好者就此产品与事件进行了探讨。从Lolita 的风格化调音路线,到有些让人看不懂的营销文案,再到ACG 曲风作为一种音乐领域亚文化的特征,以及ACG HiFi 未来可能的方向,进行了一次短暂巡航。 当然,本期又没带孟获玩。 OP: F9 - GALLOWS BELL BGM_1: nano.RIPE - ハナノイロ -Acoustic- BGM_2: 石川智晶 - 不完全燃焼 ED: 福原香織 - 寝.逃.げでリセット!
#089期飞行员中,被Massdrop 和Airist Audio 抄袭过的Hibiki Dac 作者,大神sosolar 来到老司机,聊聊技术,扯扯R-2R 的基础原理,以及与Σ-Δ(SDM)之间的原理差异、优劣与各自的成本控制问题。 结尾曲:8 bit Universe - Viva La Vida (Coldplay Cover)
炎炎夏日,无心工作。打开空调和冰阔落,沉迷世界杯才是正经。小组赛间隙,几位伪球迷飞行员录了本期节目,希望能填补你两场球赛中间那无聊的一个小时,帮你屏蔽央视中插广告的噪音。我是里奥梅西,我已经凉了。 就着Denon 新品D9200 公布,讨论天龙品牌的产品定位;Grado Black Label I&II,歌德「订单生产」 的黑标系列深入研究;从兴戈的大耳机ET1000 与QUAD ERA-1,拷问「平板耳机」的产品理念与商业定位;两起完全不同的「抄袭」风波:Massdrop x Airist 抄袭Hibiki 事件(详情请重听#089),以及ALO 与Stella 的论坛骂战。最后,飞行员们以真假球迷的身份,聊了聊各自的世界杯。 插曲1:Youssou N`Dour; Axelle Red - La Cour Des Grands 插曲2:Mogwai - 7:25 结尾曲:Shakira - Waka Waka (This Time for Africa)
近日,一家名为Airist Audio 的厂商与著名剁手网站Massdrop 合作,推出了一台自己的R-2R 架构DAC。黑色外观,极简设计,与Massdrop 官推的一系列器材组成了亮眼套装。$349.99的售价也秉持了该网站一贯的平价路线。 但不久之后,就有发烧友爆出此款产品的内部设计完全来自于一部中国设计生产的解码器Hibiki(日语「响」的罗马音)。这款解码器产品,是由id 为sosolar 的工程师最初于2015年6月在hifidiy.net 上公布的。Hibiki 解码器在历经两年余的设计、改进与散件零售后,目前依然在优化中,只有少量成品机和电路板套件销售过。 可见,这是一宗典型的技术抄袭。目前,这起事件已经在head-fi.org、superbestaudiofriends.org、head-case.org 等英文发烧友社区中持续发酵,sosolar 也已经和Massdrop 与Airist 去信沟通,但得到的都是「设计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无赖辞令。目前,中文发烧媒体上关于此事件还没有大规模的相关讨论,只是在一些发烧群聊中有所提及。 声波飞行员节目本次由两位技术担当对sosolar 进行了专访,让作者对本次事件做一次深度还原。孰是孰非,各位心中自有论断。 结尾曲:Lacrimosa - Copycat
HiFi 耳塞极简科技树分析节目下期。 结尾,关于这上下两期的节目定位,几位老烧也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然,双持hd25 的孟获表示不屑一顾。 插曲:Lou Reed - The Kids (Live in London 1998) 结尾曲:Susanne Abbuehl - Desireless / Mopti
声波飞行员耳塞系列节目定场诗。由于录音素材时间已超过120分钟,分为两期呈现给各位(实际上是孟获太忙了给自己没剪完找个借口)。 上半部分。耳塞(平头)逐渐从播放器配件的身份中剥离进入发烧领域;入耳式耳机出现并作为新的门类;森海塞尔和舒尔(shure)早期扬名立万的产品;后iPod 时代的播放器新生;AKG k3003 作为新标尺的出现;以及最后,国产品牌yuin、vsonic 的崛起。 编年史节目里,我们一起回看随身发烧的一个个重要分水岭(以主持人小剑的鬼畜大笑作为分割点)。 插曲:戸川純 - 眼球绮谭 结尾曲:Lou Reed & John Cale - A Dream
这是新品迭出的半年,这也是圈内大佬们发布会跑断腿的半年。除了Stax 终于更新了旗舰sr009s 之外,其他国内外品牌也都不闲着。传统音响厂商跨界,新产品上探价格天花板,各类奇景层出不穷。 但总有一些规律让人惴惴不安——国际大厂的新品为什么都有一股广东省代工厂的味道?新品为什么花了全价买了个功能半残还要翘首以盼固件更新包? 我们没有对厂商指指点点的意思,毕竟还是有发烧友愿意买单。但这种热情和执着,肯定没法无限地被不走心的产品透支下去。 插曲:The Cars - Just What I Needed 结尾曲:Arctic Monkeys - The Ultracheese
书接上回。亮骚外表,温暖音色,真空管的复古感,偶次谐波,软削顶……真空管音响的魅力,到底来自哪些方面,让不怕烫手的音箱发烧友趋之若鹜?本期节目,凃总继续提问,以大脑总为首的老司机们也会一一为大家分享真空管的历史、品牌、分类、特性与原理。在半导体技术即将接触物理极限的今天,真空管作为古董设备,是否终有一天会告别历史舞台?音响领域,是否真的是真空管最后的戏台?或许,能在这个时代里赶上真空管最后也是最艺术的余晖,正是我们这批发烧友最幸福的事情。 插曲:Bach - BWV1057 I. Allegro 结尾曲:Antwan Barrett - Auld Lang Syn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