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听完这期之后你竟然还是想读博,那就请勇往直前吧! 也许你即将本科/硕士毕业,不确定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找工作。 也许你已经工作了几年,想趁着年轻再回到校园充个电,探索新的职业可能,或者踏入新的国家和环境。 也许你明确想去高校任教,但仍在衡量博士是出国读更好还是在国内读更好。 也许你已经在国外读了本硕,正在(回国vs不回国)+(读博vs找工作)的几种交叉选项之间反复横跳。 不论你属于以上哪个阶段,那些你想了解的残忍真相,我们已经给你准备好了。 虽然但是,我们都没有后悔。 (本节目方向以北美人文学科为主) 00:46 如果身边有朋友想出国读博,你会不会给TA泼冷水? 01:30 一句话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读博 03:31 一颗坚定的心 04:00 我们各自出国读博的原因,反思当年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11:10 如果打算毕业后回到国内高校找工作 14:55 读硕士和读博士的差别 17:12 读博在学业方面究竟有多难 23:20 心理方面的挑战 26:06 时间成本 30:59 经济成本 35:18 出国留学是投资还是体验型消费 37:56 出国读硕士 39:06 你确定你真的想当大学老师? 47:10 如果不进高校,读博有用吗? 50:55 异国恋、家人分离、子女养育
我曾经以为出国留学的同学英语都很好,但是有一天Gillian跟我说她从小英语都很差,怎么都学不好。我觉得很好奇,因为现在的她从事的是对英语能力要求最高的人文领域,用英语发表文章、作报告、给美国学生授课,还在全美顶尖的美术馆做全职工作。 所以我好奇的是,她所谓的以前 英语很差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在她努力学英语的这十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让她一路坚持下来的。于是,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了她从中学开始,到考托福、申请交换,以及留学初期的经历。 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从学渣到学霸的逆袭的故事,然而听完了她的讲述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学渣或者学霸,但它却用最平凡的方式打破了我们关于留学、关于英语学习、甚至关于所谓“成功”的种种迷思。如果你也正在努力提升英语水平,或者如果你英语已经很好,但是想知道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心、如何克服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如何保持自律和动力,那你一定得听听Gillian的故事。 01:28 从对世界的好奇到决定出国留学 03:18 从中学到大学“英语怎么都学不好” 05:50 出国交换一年,英语能变好吗? 07:58 加州大学交换时期:想尽办法练英语 10:46 交换一年结束,英语到底提高了多少? 15:40 托福首战79,二刷78 17:38 托福第五刷,100! 18:07 GRE 19:24 “托福虐我千百遍,我待托福如初恋”:如何在挫败面前不放弃 22:39 备考过程 24:51 英语考试成绩不够好,对留学申请到底影响多大? 28:26 在国外上课会听不懂吗?会影响成绩吗? 33:19 人文学科研究生课程的阅读任务有多难? 35:19 英语不够好,当助教会受影响吗?怎么用英语给美国学生上课? 37:40 在美国工作学习十年,现在英语是什么水平? 39:53 面对自己想做好但又不擅长的事情,要不要放弃? 43:19 面对挫折,如何保持动力和韧性? 49:33 Work smarter, not harder?重新思考“效率” 56:14 对仍在英语学习道路上艰苦斗争的同学,Gillian想说……
提到社团,我们通常觉得是本科生的专属。但事实上,某些专门面向硕博研究生的社团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可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本期,Zeyuan分享她在美国读博期间创立和管理社团的经历。对比美国高校社团与中国高校社团之间的异同,她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经费,甚至声称在美国不利用社团资源的研究生相当于直接亏钱! 而研究生如果担任社团负责人,不但能够提升简历的“service”一栏,还有可能在学术人脉、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仅如此,如果用对方法,负责人只需要花最少的时间精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研究生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和多样性。 更重要的是,节目的最后谈到,玩社团竟然可以有效克服读博阶段更深层的心理难关,帮助自己战胜心魔,早日毕业。 00:47 Zeyuan博士期间在学校创办的社团:中国研究写作小组 02:02 研究生的社团vs本科生的社团vs不同类型的学生组织 06:11 想要成立社团的最初原因竟然是为了办学术会议 10:54 为什么想到成立一个“写作小组” 13:40 办社团最少需要多少人?Leadership team的组成要求是什么,多久一次换届? 16:08 担任社团负责人(officer)在简历提升及其他方面有什么好处? 20:13 作为研究生,担任社团负责人的投入/回报比如何?会不会很花时间? 21:39 在美国大学注册成立社团是怎样一个流程?需要办哪些手续? 24:34 美国大学的社团经费从哪里来?每年能拿到多少经费? 30:31 除了开会以外,社团经费还可以用来办什么样的活动? 31:42 日常活动的设计思路:如何让负责人花最少的精力,办社员最乐意参与的活动 34:04 如何实现研究生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通过负责人做更少的工作) 43:03 除了集体写作之外,其他日常活动的例子 45:49 对于研究生来说,参与社团除了利用活动之外,还有哪些潜在的好处? 47:44 一. 群体的重要性 50:25 二. 价值感:抵御博士生阶段长期的价值感缺失和自我怀疑 54:57 三. 掌控感:读博意味着在长期处于权力的最底层
在以single author为主流的人文领域,对于刚开始读博的学术萌新来说,无论是争取到一个在大会上报告的机会,还是从零开始建立学术人脉和知名度,都不是容易的事。甚至在像Gillian这样的社恐患者眼里,仅仅是想到要面对人群,都会感到恐惧值飙升。这周,我们沿着上期的话题,继续分享跟国外学术会议相关的实战经验。从申请筹备到演讲攻略,从着装建议到谈话技巧——那些导师没教过的tips,说不定这期节目里都找得到。 00:59 Zeyuan第一次参加领域年会的经历 03:38 研究生阶段最好从什么时候开始参加会议? 07:43 为什么说研究生阶段过早参加大型会议反而不好? 10:18 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会议值不值得参加? 13:58 有哪些不同类型的会议可以投?申请流程是怎样的? 17:51 去哪里了解各种会议的招募信息(CFP)? 19:40 以单篇paper形式申请还是以panel形式申请?分别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23:00 为什么说大型会议投单篇paper更容易被拒?如何提高申请通过率? 27:05 如何准备会议报告(presentation)?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报告风格? 38:50 去会场应该怎么穿,有什么着装要求? 44:37 会议的社交目的有哪些,作为研究生怎样与初次见面的教授进行有效社交? 47:20 了解大型会议中几种不同的社交场合 48:25 Q&A环节的社交技巧 49:49 充分利用报告开始前的等待期 51:43 Coffee break (茶歇)期间的社交技巧和注意事项 56:26 酒会(含晚宴)的破冰方法和推荐话题 61:09 社恐怎么破?
Poster、presentation、panel、discussant、conference、forum、symposium、workshop、roundtable、keynote speech…这些术语具体指的是什么? 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在区域、规模、领域、对象、日程等方面有怎样的区别? 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除了提升简历之外,还能得到哪些切实的收获? 从研究生到独立学者,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到欧洲,从线下到线上,两位主创回顾多年来参加过的大大小小各种学术会议,跟大家分享有关开会的哪些事儿。 下期我们将重点解析会议的实战经验,聊聊如何从社恐小白变身会议达人。 00:50 听说Gillian最近在美国阳了? 02:02 领域内的重要年会:CAA和AAS 04:07 Zeyuan:为什么我不再参加学术会议了 04:52 人文领域学术会议的一般形式和流程 11:36 在会议上作报告,需要先有文章发表吗? 13:00 我报告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被听众剽窃吗? 15:00 线上会议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与线下会议有哪些不同? 19:05 去会议上作报告,到底要花多少钱? 21:01 作为研究生去开会,有哪些省钱(甚至完全不花钱)的渠道? 24:03 网络会议和线下会议的优缺点总结 30:50 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开会,到底有什么意义? 44:48 开会对于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的帮助是什么? 46:40 下期预告
01:20 申请流程和几个时间点 02:13 收到第一份offer的心情 04:22 学校排名vs专业排名 08:27 选择导师如何避坑 16:05 选择理想导师的几个衡量维度 17:47 选择同一研究领域的导师有哪些优势 19:48与导师的研究领域有差异,怎么办? 25:20 导师的学生数量与可支配时间 28:30 千万别忽视经济因素 29:42 如何判断学校给的工资是否够用 33:08 注意文科博士项目的奖学金年限——论文没写完,钱先用完了,怎么办? 41:34 Fellowship vs TA vs RA 50:10 如何应对面试 59:08 做决定的时间和waitlist 1:01:54 如何礼貌地拒绝你不需要的offer 提到的网站: livingwage.mit.edu ,可以了解到各个大学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消费水平。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