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的讯息和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死亡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一种暴烈的事件,它在带给我们剧烈情感冲击的同时,可能也会让我们忽略:对大多数人来说,走向死亡往往是一个痛苦而缓慢的过程。而对逝者的家人和朋友来说,处理亲友逝去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剥离与心理上的“缺位”,则更为漫长、煎熬,并且需要耐心和技巧。
近年来,医疗技术系统也在逐渐面向死亡开放。它们不再仅仅只关注治愈的可能性,同时也将患者在生命末期的生命质量、疼痛控制,甚至家属的感受与意义系统构建,都纳入到治疗方案中来,这就是“安宁疗护”。但是,“安宁疗护”的普及与推广,在当前也面临着观念和制度上的重重考验。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两位安宁疗护领域的专家,他们将与我们分享有关死亡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死亡的思考。
——本期嘉宾——
路桂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安宁疗护团队负责人
刘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4:17 什么是“安宁疗护”?
5:38 安宁疗护就是消极治疗吗?
7:10 接受安宁疗护的末期患者不足0.3%(2019年数据)
10:36 帮助患者重新构建意义系统,也是安宁疗护的一部分
16:13 不少患者希望在安宁疗护中寻求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解
21:52 安宁疗护在西方的兴起和一般模式
27:19 安宁疗护在传统医疗考核体系下面临极大压力
28:07 安宁疗护需要配套的死亡教育
29:00 安宁疗护的社会属性
35:33 医学伦理并非一成不变,需要在讨论中不断进步
——本期节目提到的关键人物、作品与概念——
-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重点为涉及公共健康领域的社会和政策议题,包括儿童养育、自杀行为、艾滋病、安宁疗护等
-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承担保障英国全民公费医疗保健的责任
- Cicely Saunders (1918—2005):西西里·桑德斯,英国女护士,于1967年开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临终护理医院。医院结合了科研、教学和临床护理,把缓解痛苦和心灵照顾作为首要任务。桑德斯曾提出“整体性疼痛”的概念:治疗疼痛不能止于生理层面,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社会以及精神层面的因素。英国王室为表彰桑德斯的贡献,授予她女爵士爵位
- 陆杰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北大开设有“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等课程
- 陆晓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等公选课,后来她将此课的教学实录写成《影像中的生死课》一书
- 王云岭: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生死教育专家。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感谢收听信睿电台,更多内容欢迎扫码关注“信睿FM”
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