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心理咨询师”刚刚被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一个正式的职业类别。二十年后,这个在当年听来还有些陌生的头衔已为普通人熟知,私人执业的咨询/治疗机构随处可见,面向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各种心理培训也发展成为一门蒸蒸日上的产业。这场自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城市迅速蔓延的“心理热”(psycho boom),已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现象。
所谓 “心理热”,并不是指心理学在知识界的强势地位,而是指近20年来心理治疗产业在中国城市的蓬勃发展,心理知识、话语与实践向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围绕它们建立起的对于痛苦规范化的表达及应对方式。本期节目,我们有幸邀请到人类学者安孟竹,她将与我们分享中国心理治疗文化的兴起过程,以及对于心理治疗的医学人类学观察。
——本期嘉宾——
安孟竹 人类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毕业生
——本期节目您将听到——
5:16 何谓“心理热”?
8:47 “陪聊”、热线与知心姐姐:心理治疗的“前职业化”时代
12:00 心理治疗的职业化、商品化与日常化
15:53 “速成”的咨询师与鱼龙混杂的行业江湖
20:22 “中产化”的心理治疗与被遗忘的弱势群体
26:10 “心理治疗”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
30:38 对痛苦的表达和应对是一个古典问题
40:14 “心理治疗”的保守性与进步性
46:55 书影音推荐环节
——本期节目提到关键人物、作品、概念——
Anxious China: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Li Zhang,2020,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he emergence of psycho boom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Hsuan-Ying Huang,2014,in H. Chiang (ed.), Psychiatry and Chinese History,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Publishers, Ltd.
中德班:始办于1987年的“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这一系列的讲习班较为系统地引入了有关心理治疗各流派的知识
心声mind:由关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的青年公益组织“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运营的公众号
刺鸟栖息地:致力于精神健康公共教育的公众号
凯博文(Arthur Kleinman):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的人类学讲席教授,国际医学人类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代表人物
——推荐书影音——
Shock Therapy:Psychology, Precarity, and Well-Being in Postsocialist Russia, Tomas Matza, 2018
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 2016
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 2008
美国恐怖故事:精神病院(American Horror Story:Asylum), 2012
医院风云:出埃及记 (Riget Exodus), 2022
——关于信睿电台——
这是一档由《信睿周报》团队出品的学者谈话类播客节目。在这里,我们力图打破职业、学科界限,将更多思想资源接入知识图谱,为每个“偶然”进入我们视域的话题、事件或文化产品,提供结构化的思考与历史的景深。
——制作团队——
策划/制作:周发发
后期:树野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