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摘要

本期嘉宾是李浩源,喜欢看综艺的朋友应该都熟悉他,2019年第一季《令人心动的offer》中,李浩源有着极好的表现。这期播客是我们一次晚饭后饮茶闲聊的记录,两个人倚在沙发上惬意地漫谈……

#嘉宾

李浩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大唐才子风华录》作者,杂文作者

#主播

王春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索引

01:27 如果活在古代,李浩源想做朝廷大臣
04:30 “网红”即使一直在做学术,可能还是被看作“网红”
07:52 相较于拯救乱世,能让盛世在某种秩序下运转更是大功一件
09:50 李浩源的新书预计今年出版:用大白话让大众理解和应用法律
15:41 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在过冬
16:45 某个时间点后,李浩源有意慢慢淡出互联网
18:45 进入互联网这个围城,不一定是件好事
20:52 如果倒回两年前,李浩源还会去《令人心动的offer》吗
25:04 生活中,何运晨能和网友开心地合影,而王春彧不能
26:59 在三十岁前努力地“补短”,突然发现“长处”已经被削弱
30:35 做回归可能不是定量研究的终点而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38:25 建议专业型硕士不一定非要用学位论文毕业
41:36 来自普通家庭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读博和做学术
43:12 我们的焦虑有时候是虚荣的支配

#参考文献

[1] Yuhua Wang. Forthcoming.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Elite Kinship Networks 
and State Building in Imperial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王裕华:《血浓于水:精英亲缘网络与宋代的国家建设》
[2] 李浩源.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

#音乐来源

[1] Kevin MacLeod - Study and Relax

[2] 张国荣 -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


主播...
巨有文化
王春彧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希望夜班不起床
3年前
3
私心希望能不能不要早晚有一天退出公众视野,就想一直能听你娓娓道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对建筑的理解和介绍,唉。
偷雕塑会被判几年
3年前
3
24:25 这倒是有体会到,自从开抖音,然后有一点点小粉丝以后,反而会更加不想去发自己的东西,然后会更加的觉得自己说的话自己要负责,就没有纯粹的分享欲了。前面那个围城的比喻,我觉得还是蛮真实的(
偷雕塑会被判几年
3年前
3
就是实话实说,我并不觉得王老师会更偏向于网红的这个定义。我觉得我可能说的话也影响不到王老师你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就是不要把粉丝这件事情看的太重了嘛,然后就是你自己想做什么,你就去做,你喜欢的人会一直喜欢你,然后不喜欢的人就让他走好了,我觉得没有留的必要在。然后其实王哥对于我更多是一种引导,人生导师(?)的感觉。之前那个50天发现建筑,对吧?这种其实我觉得已经是一种学者的标识,不只是网红。你要真的说是像的话,我觉得像罗翔的那种感觉一点,都是一个对我们有引导的,对我们有帮助的。网红也不是什么贬义词啊,对吧,也是对我们有用的才会有热度。是很不希望王哥到时候可能离开微博这样子。虽然你决定了那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流泪
许辋川
3年前
4
双厨狂喜。 其实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专业,到不了喜欢,更上升不到热爱的程度。听完王老师和浩源的对话,能感受到两人在学术上抱有一种专注与纯粹的态度。算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了。对于浩源提到的关于法律和戏曲的分析很感兴趣,也对王老师这个“空间”系列很是喜欢。 对于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感觉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当然还是希望王老师和浩源可以快乐地发自内心地在微博上发表一些看法与态度。 最后对于王老师提到的“鲜活的生命感”一词很是喜欢,祝二位学者可以一直拥有这种鲜活的生命感,温柔而坚定。 (个人观点,狗头保命) PS.王老师和浩源的声音都很好听。 PS.也想请问王老师对于交叉学科的看法和未来发展持什么态度。
HD4206o
3年前
4
听着这期讲到关于本科论文写作的部分十分感慨。本科有幸遇到很好的老师,她正是像两位所说的,在大一期间开始引导我们去阅读文献,去写文献综述,鼓励我们去探索专业或非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并且在课堂上对我们交上去的学术“垃圾”一篇一篇仔细点评,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写好一篇文章而不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一共上了两年课,第一年期末其他无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期末除了考试就是三千五千字论文,只有她的课程是让我们模仿着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献综述。据我了解其他同学本科期间都较少接触这样的学术写作课程。非常尊敬也感谢这位老师,只是也自己没能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而感到遗憾。
Awaygogo
3年前
4
05:43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大众只能够看到你展示出来的一面,作为学者的一面是隐在屏幕后面的,大家无从知晓,只有你表达出来了,大家才能够获知这个信息。如果你不表达,那自然想起来,还是原来那些既有印象。(不过我是因为播客里面讲到了建筑相关的内容,才关注到你的,所以以上回答可能是错误的)非常期待之后主播聊聊其他建筑相关的话题!!
知着
3年前
4
19:06 同时关注了浩源和王哥两位。不管是从法学的角度关注公共议题,还是养老、适老建筑的管中窥豹,抑或是研究生/学者身份与网红身份(中性)之间的谨慎平衡之道,都有受到你们正面的影响。所以如果你俩决定淡出公众视野,我还是会有点忧伤和遗憾的~但是确实每个人在共域之外也有自己的生活、也能自我实现,所以可以理解。就让博主和follower(我)好好生活在同一时空下,也就OK了
Geongeon
3年前
4
06:08 很巧的是今天刚刚在B站看了罗翔老师的关于网红时代的视频,你们果然也是聊了这个事情,哈哈哈
卦艮下于都
2年前
5
昨天听完了火师傅那期之后火速下载app开始补档,先听的这篇觉得画风确实相差悬殊,也十足感受到了王老师最后说的弱干扰及嘉宾本身的气场氛围。且后小半期关于表达欲的聊天也和火师傅这种常规意义上的互联网杠精(非贬义个人很喜欢火师傅实名带嘴上互联网)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人感觉微博的文字表达,更容易让人对于博主观点的阐述形成一个既定的刻板且静止不变的印象,相对而言播客这种形式本身就能筛选出愿意去聆听和分析其中观点形成思维的听众,也能比之文字更生动的展现更多体量的内容。再另,虽然王老师说每个人是无可替代这句很荒谬,只能是从我个人而言,之前也没有怎么听下去其他播客,但是王老师的这个可以说是对话节目确实很吸引到我,如果什么时候决定不更之类的完全尊重和祝福,但同时也希望可以持更下去(〃ノωノ)因为真心很有趣——(此处鞠躬感谢)
huzq
3年前
6
“小有名气,德不配位的青年学者……” 哈哈哈
疏桐LUCIA
3年前
7
关于课程作业形式的讨论太让我产生共鸣了!前段时间在写期末论文,很强烈的感觉就是痛苦,本科生要怎么才能写出“有新意”的论文呢?每次都只会感到无知和无力感,没有充足的积累,根本没有输出的底气。但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去“输入”和“积累”的时间。而这种无意义的论文通常是在消磨我们对学术探索的兴趣。(但也不得不承认,内卷至此,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本科发论文的比比皆是sigh) 回想起来,我觉得最让我有收获的作业形式是读书笔记和读书报告。不论电子版还是纸质版,满满当当的笔记真的会给人充实感,这不仅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之后与新知识产生联结的关键。 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觉得读书报告应该排在文献综述之前。毕竟浩如烟海的论文,实在是良莠不齐。倒不如先通过经典书籍构建对学科的基本理解。
motionless
3年前
8
传播学里有一个比较新的分支 媒介地理学,里面讨论不少媒介与空间相关的事儿,像想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室内hang out的街区和历史、政治、文化的街、市的关系,感觉是和建筑学相关的;还有本雅明对拱廊这种结构对人的关系和资本主义的思考。推荐给王老师~
Geongeon
3年前
9
44:32 “快速成名的人不一定能驾驭迅速获得的名利”
WHFS630
3年前
11
双厨狂喜
含维生素B6
3年前
18
其实我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王老师似乎很想撇清?或者可以说努力区分(可能没有,只是感觉)自己和网红,不管前一期提到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印象是《最强大脑》,还是这一期提到大众对你的印象多是网红。其实我并没有感觉你是网红啊,或者可能我们对网红定义不一样。我认识你是在《名侦探学院》,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定义,我觉得应该嘉宾。第二季娱乐性辩论让我看到你所展示出来的清晰逻辑和思维缜密。后来关注你也是因为微博上发布的内容,觉得是值得思考借鉴的。Emmm可能表达不太准确,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火起来的途径看的不那么磊落,毕竟只是一种了解渠道而已。(最后保命:可能王老师根本没有这种想法,一切都是我个人感受,随便说说而已。)
偷雕塑会被判几年
3年前
19
26:49 因为小何比较外向吧?感觉他不会是对于这种东西特别上心的人,他其实可能比较乐观,然后包括他乐意去交朋友,然后这跟人的性格都会有关系的,他就是非常外向的,就是能看出来,浩源和王老师都是有一点点内向,把东西往里面收的感觉。何运晨不是的,他像把所有东西都往外扑,很有分享欲的样子(?
luiluilui了
3年前
22
07:00 “网红”和“网络名人”我觉得还是有点区别的...至少很大一部分人把“网红”当成一个贬义词去用(我觉得王哥和浩源更像后者)
losantos
3年前
30
那种想告别公众的心境,是不是因为失望。 表达欲旺盛的时候,发点小作文,内心剖白或者奔走呼号的东西,感觉没有多少人耐心细看,但发个轻松娱乐搞笑或者自拍就会得到很多的回应。 不想被很多人看到,但是又会期待被同频的人看到,因此想要封闭,但又舍不得封闭。想等一等,但又说不清楚要等什么。 想要的,同频的,现实难得相遇。 真相遇了却又忍不住要去看世俗标签。 若其标签无所装点,就很难有深入交往的耐心,然后发现自己的矛盾:很想脱俗但又不能免俗。于是更难受了。
一只兔子_
3年前
42
双厨狂喜,浩源和王老师都是我非常佩服的沉得住的人。 以前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王老师想要回避公众视野,在围城外看不懂围城内的心态,听了这期播客,从王老师和浩源的共鸣中稍微懂了一些。感觉既是因为王老师严谨负责的性格,要求对言论充分的负责,强烈的意识到公众人物言行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也是因为王老师的职业,做学术需要的专注远远超出了其他职业,生活过于“丰富多彩”会影响这种专注度,所以大概王老师在生活中也不想被打扰。(突然想起自己参与各种活动和社工被导师警告qaq) 大学四年生产的课(学)程(术)论(垃)文(圾)可能有一车,从大一上开始某导论课每节课一千字论文,到大四上已经不想挣扎了。尤其是某top2学校引入查重系统,助教有查重权限,一次不过直接挂科,卷王们又在身边虎视眈眈,感觉自己生产课程论文的过程逐渐变得程式化,但是是应试的程式化,和学术锻炼背道而驰。 破五唯感觉学校近两年一直在推,有实验室已经是实习+部分科研这种模式,我们专业硕士不发论文也能毕业了,部分同学向着应用的方向发展也挺好的。 因为得到了一些奖学金,感觉自己也是虚荣支配的,明明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能评上只是一种幸运,但是客观上它确实使我变得更结果导向,更积极地去参与各种表达,希望自己能越来越配得上荣誉。明知道荣誉只属于过去,不该背上这样的包袱,却还是克制不了的虚荣。
刘如是Alx
3年前
63
其实王老师之前断更包括学术分享就能看出来了王老师更希望大众关注他的学术研究领域 我是学院认识的王老师 但我可能也不算粉丝吧 但也会尊重专业研究尊重王老师的学术工作 我就很喜欢看看《50天发现建筑》系列 在《空间》上线后听一听从我未曾学习接触的领域来重新思考 可能在我眼里 学长 offer中各位 因为各种或专业或出圈的方式火起来了 但我觉得也不算是大众认为的网红 像评论中说的网络名人更多一些 或许你们的粉丝(观众/听众)的因为不同的原因喜欢你们 但我们会因为被你的闪光点吸引而来关注你的领域 从而也能学到新的思维和思考方式 这也算是得到了一种专业向大众科普?(罗翔老师也是这种感觉吧)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