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本期话题成员】
筱狸(新浪微博:@BeulahDong)
Nelly(新浪微博:@林奶粒)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延伸阅读】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威廉·福克纳 译林出版社
《哀妇人》舒芜 安徽教育出版社
《施蛰存心理小说》施蛰存 上海文艺出版社
《现代性》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上海文艺出版社
《伊坦·弗洛美》伊迪斯·华顿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文学科与美国梦》杰弗雷·盖尔特·哈派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无情之战:太平洋战争中的种族与强权》约翰·道尔 中信出版社
【音乐】
urban jzzzhop(ContrastAudio)
The Banquet,Mader
【音乐编辑】Sway
【后期制作】hotair
【制作总监】王若弛
【分发】恒一
主播...

Nelly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勒裔尤
2个月前
广东
0
39:13 义妹

dgkfjheri
1年前
上海
1
25:47 哈哈哈哈哈哈简直醍醐灌顶
勐戈
1年前
北京
1
连国父都是奴隶主,美国独立据说也有反英国立法废奴的因素,当时美国南方…大规模奴隶制下人类的活地狱

一把草
1年前
上海
1
三年前的节目,我怎么才发现呢!感谢你们的讨论!
巴森野菠萝特
1年前
陕西
1
46:42 维护的是情感关系的纯洁性,真的很对。
寒冰炮手
3年前
2
50:06 生命体验不一样,经历少的人容易进入二元对立的对话

阿房房
4年前
2
50:09 说到豆瓣 有一个很高兴的事情 陈奕迅以前和容祖儿拍过一个电影叫神经侠侣 当时间我看的时候还在上初中 看完以后觉得很震动 小人物的生活贴近又不同 但是豆瓣的评分当时可能都不到6(不太记得了) 现在7.1了!
望天的摩艾
4年前
2
56:37你们很厉害!
望天的摩艾
4年前
2
48:49对阅历尚浅而狂热的青年人的推测与理解,不能同意更多
望天的摩艾
4年前
2
32:32对《大秦帝国》的看法,随着社达被明确,越来越被我放到《狼图腾》一类,之前觉得是对立的。

永春佛手
3年前
3
想请问一下快结束的时候,主播的那篇采访在哪里可以看呢?
望天的摩艾
4年前
4
29:00大赞程主播的移情类比

之东南
3年前
5
55:19 觉得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不必有结论不必有共识,思辨的过程就很有意思

幺幺林
4年前
5
51:4051:12 生命经验与阅读的视角是相辅相成的,不然在生命经验不足的时候会容易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理解现象,也容易被一些偏激的观念所摄取。

幺幺林
4年前
6
53:38 人文主义研究所产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知识,只是在无穷无尽的证伪、争论、改进过程中修正自身,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话的过程,人文主义者追求诉说真理,但是没有人有权力去下最后的定论,因为一个圆满的定论不仅会结束对话,使某一个学科终结,而且会终结再阅读、再思考、再深思、再反省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
久期
4年前
7
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就把女性的遭遇和黑人的遭遇进行类比,确实很像。
望天的摩艾
4年前
8
我们需要心胸宽广的左翼
红水母
4年前
11
好像可以写一本同人《扈三娘屠杀梁山宇宙》哈哈

张小满
3年前
13
你们的讨论真的很棒!很有意义的!感谢主播们的分享!❤️
本期笔记:
为什么民族主义会在工业社会形成后更加兴起?
这是因为在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于神圣秩序的追寻。比如三观党在一起党同伐异,其实是在一种在道德共同体里寻找和谐,是对日趋衰弱的神圣权威的依恋激发了基于个人资质的自由新秩序的追寻。也就是说,回到之前的神圣秩序是不太可能的了,所以大家就找到了一个新的替代品,就比如在情感关系上这种基于个人自治的关系里寻求一个发言权和一点点的尊严感。
青少年由于获取的知识量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有严重的不对等,其生活的相度过于狭窄,却又对世界有丰富的好奇心,而且还有一个比较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很能够被一些虚无的要求更浅的概念给摄取住,比如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生命体验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根本原因。
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是开放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当中会有不同的面貌,这是作者本人无法控制也不能控制的。三观党试图用自己单一的阐释方式去一锤定音,想要把这样开放式的讨论关闭。他们会认为自己的阐释是唯一的,其他人的阐释是不对的。但是真正的严肃的文学批评应该是说:我给理解这个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并且我承认我的阐释也不是唯一的,而且所有的人文学科的本质就在于此,它追求的真理与知识不是确定的。
人文主义研究所产生的结果不是确定的知识,而且不确定的知识,只是要求在无穷无尽的证伪、争论、改进过程中修正自身,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话的过程,人文主义者追求诉说真理,但是没有人有权力下最后的定论,因为一个圆满的定论不仅会结束对话,使某一个学科终结,而且会终结再阅读、再思考、再深思、再反省等一系列的人类活动。
那不确定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许多伟大的东西是从无定论的对话里产生的。在对话中个体可以捕捉到一些闪光,给自己启发、产生思维的激荡,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讨论,不是说什么东西是定了就是定了,不能再碰它。
很多艺术史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画家转移到了观众身上。因为他们越来越不认为艺术家们创造这幅画的时候,其意义就已经定型了,其实这幅画的意义很大一部分是由它的观众来创造的,而且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幅画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文学中也是这样,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同时也构成了文本本身的历史,然后我们要承认不同的解读都有其正当性。

黄的绿的灯
4年前
31
真的!请你们一定要相信你们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而且交流真的很有意思的!
其实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艺术当中有些道德模糊的边界到底应该怎么去界定,在当下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一方面很统一,在渣男等概念上有着相当程度的共识,甚至这个概念已经被无限泛化到各个情形之下,同时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批判也是手起刀落。但是在骨子里,今天这个时代的人却相当分裂,很难找到共识,甚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看见的世界就是真实的,这是当下我认为很tricky的一点。
我会偏向于认为对于文学的解读其实是对自我的某种证明的窗口,所以激烈的言辞或者是“盖棺定论”式的语句也是为了更好地佐证自己,这或许也是因为对文艺作品的褒贬本身带有一种“上位”的“尊贵”。同时这种褒贬态度也会影响到对一个人的评价方式,这就引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群体之间的冲突,这在面对现实事件的时候会更明显地展现出来,我想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不是中心,群体间的对话才会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