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过去十年,美国大学生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一方面,他们很乖。


在美国9到12年级的中学生里面,更少饮酒,更少吸烟,约会的比例更低了,有性经验的比例更低了,这些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标志性的反叛行为,在Z世代中间的发生比例,都明显低于更年长的千禧一代,更是远远低于以反叛文化著称的婴儿潮一代。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乖张。


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内,由于“取消文化”引发的暴力冲突事件层出不穷,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美国大学里的年轻人们似乎正在越来越多地选择用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 一方面,他们很宽容。


最典型的指标就是对于LGBTQ群体的接受度,无论是对于同性婚姻的支持度,还是对于LGBTQ群体在大学任教,Z世代的接受程度都是所有代际中间最高的。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不宽容。


他们脆弱敏感,极容易感觉到被冒犯。无论发表观点的人,是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只要观点本身让我感觉到不舒服,那么这就是对于“我”的威胁。在2017年的一项调查中,58%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要融入大学这个社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是,不能接触到那些冒犯到我的观念”。

本周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娇惯的心灵》试图告诉我们,一种我们称之为“安全主义”的社会思潮如何影响了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的道德判断和思想观念——



  • 这股思潮从何而来?两党政治极化、社交媒体兴起、中产家庭教养模式变迁、大学的公司化与科层化,在这股思潮形成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关于“安全”的概念何以无限外延,从人身安全扩展到心理安全,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安全”?

  • 为什么说试图将年轻人与“风险”相隔绝的社会安排,最终导致美国的Z世代成为了更加脆弱、敏感且二元对立的一代人?

  • 上述代际价值观念的变迁最终如何导致了“政治猎巫”“互联网猎巫”的泛滥?



【时间轴】


05:04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危机四伏、越来越不安全?为什么美国年轻人变得愈发脆弱敏感?


29:16 第二个问题:哪些时代变迁塑造了当下美国年轻人的观念?社交媒体的普及、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自由玩耍的消失,如何制造了更孤独、也更焦虑的一代人?


57:30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大学校园管理的官僚主义几乎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官僚主义又是如何在大学校园内加剧了以“安全至上”为名的、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72:29 第四个问题:当“安全”无限扩展到心理甚至是思想观念层面,当人们开始试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风险与威胁的证据时,会发生什么?为什么说“互联网猎巫”已经成为了一种当代的新宗教?


【本期节目提到的资料】



这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化越来越难 | 罗方丹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林小英


寒门子弟上大学: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The Privileged Poor: 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 Anthony Abraham Jack


乌合之众 | 古斯塔夫·勒庞


狂热分子 | 埃里克·霍弗


Generation Me: Why Today's Young Americans Are More Confident, Assertive, Entitled--and More Miserable Than Ever Before | Jean M. Twenge


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and What That Means for the Rest of Us | Jean M. Twenge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简·雅各布斯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 涂尔干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60
中美两国的孩子既身处于非常不同的困境之中,也有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一间小小小小的屋子
1年前 北京
54
1:07:45 听起来,社会中存在着某种集体性的不安感,投射或施压到了年轻一代
HD845776l
1年前 澳大利亚
41
很多时候对不安全的渲染只是为了转移大家对结构性问题的注意力。当大家都感到恐惧时就不会在意其他了。
Kelly逸狼居
1年前 广东
29
1:28:49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纠结却健康的面庞。 我不希望你们在意识形态上平稳如故,也不希望你们在情感上安然无恙,我想要你们变得强韧,我不会为你们披巾斩棘、铺平道路,披挂上阵去学习面对逆境吧,当你们面对锤炼时,我从不准备为你们承担全部的负重,这就是训练场的全部意义所在,这就是全部训练本事。
懒觉郎
1年前 福建
25
1:12:07 其实国内也一样的,很多老师,也是碍于风险,出于稳妥都是照着PPT念,生怕被人逮到……
拉普拉斯汪汪
1年前 上海
18
对于从小被打磨在国内升学的孩子,完全称不上乖张了,有主见并愿意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都是很少见的,甚至在网上这样做都是有风险的并且从小到大被打压的
svthypen
1年前 吉林
13
56:03 太真实了……我今年25了去考研复试我父母强行全程陪同
虾糕
1年前 重庆
9
很喜欢这一期。想到了听过的一次讲座,一个英国的建筑师探讨怎么去看待危险,儿童公园设计需不需要适当的“危险,把握的度在哪里。具体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可是讨论的角度给我蛮多启发的~
猫三思
1年前 上海
8
10:54 大学家长群这种听着就很压抑
展a展
1年前 上海
8
1:12:05 哈哈哈哈
ShaynaSi
1年前 新加坡
7
1:27:36 “愿每个人都有一张纠结却健康的面庞”,好棒!
夢似飞花自在輕
1年前 未知
7
20:31 经典“民族感情”哈哈哈哈哈
Hseng
1年前 上海
7
1:21:21 刚刚说这个我就想到胖猫事件。。。。那些人完全是靠站队、靠给人打上标签来上升到两性议题来引战的。
林_FAOt
1年前 上海
5
1:12:36 老师在讲,学生在拿着手机举报。这一堂课和和气气没有任何冲突,举报系统社交媒体滔天。我们孱弱不敢当下当面对峙,我们又愤怒摇人举起大旗。冲突越隐性,冲突越激烈,往往从个人的冲突演变为标签化群体间的冲突。
东北拳王刘大炮
1年前 辽宁
5
59:39我就经历过,大一和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聊天之后,经常被辅导员叫去讲话,班导师,班长和心理委员也都经常来询问我的状态
近视眼犀牛
1年前 浙江
4
59:45 现在国内很多大学就是这样!所以我真的不建议去大学的心理咨询室。
伊然Eran
1年前 湖南
3
1:10:14 形式主义: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在欺骗所有人
Vii
1年前 广东
3
要不是亲眼看到,我真不相信:大学毕业生来公司面试的时候,还带着家人。(当时很惊讶!)
布螺丝
1年前 湖北
2
《解释鸿沟》里周濂教授也有提到
山高月小_lFe5
1年前 福建
1
1:19:25 不是,教授这种身份难道不应该有起码的认知吗?他说的就很明显不对啊,教授的观点应该有起码的论点支撑吧?😅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