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温和而坚定地,热爱并且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从偏见到仇恨》(The Science of Hate),作者是英国的犯罪学教授马修·威廉斯。


作为一名关注仇恨犯罪超过20年的研究者,本书的作者引用了来自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社会政策等等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终告诉我们说——


我们无法找到一颗神奇的银色子弹(Silver Bullet)去解释甚至消除仇恨:无论是大脑的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 还是童年时候的成长环境与原生家庭,无论是贫困、失业、酗酒、疾病所导致的个人困境,还是社交媒体的过滤气泡和信息茧房所导致的观点极化,都不能单一地解释偏见和仇恨,更不能指望通过某种算法模型去预测甚至干预下一次仇恨犯罪行为。


在我看来,理解偏见与仇恨,并不意味着,要把某一个极端个案的行为上升到某一个群体,也不意味着,我们试图为某些极端行为寻找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相反,只有在理解了偏见和仇恨发生机制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我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位置,我们才有可能回答,我们究竟应该何以自处,又如何与他人相处。


【片尾BGM】


大地的孩子-罗大佑


【时间轴】


06:11 第一个问题:那些仇恨犯罪的人是否都是一些生物学意义上的“怪人”?他们的大脑皮层是否与“一般人”不同?我们是否有可能通过脑神经科学解释仇恨?


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医学扫描新技术的发展,科学界的共识十分明确:在生命之初,没有人的大脑中被预先装载了偏见或仇恨。我们的大脑似乎倾向于区分“我们”和“他们”,但“我们”和“他们”是谁,是后天习得的,而且并非一成不变的。

大脑图像虽然告诉我们仇恨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却无法向我们说明扫描仪之外的情况——它无法告诉我们哪些个体、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可能施加影响,让我们建立那些区分“我们”和“他们”的范畴。

19:19 第二个问题:“偏见”到底从哪里来?如果说偏见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对于成年人而言,偏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一旦区分内外群体后,即使群体间的差异微乎其微,或者说毫无意义,和外群体(“他们”)相比,我们依然会给到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我们”)更大的奖励。

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心理机制——倾向于把人进行分类,并会自动偏向于更像自己的人——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这就可能会成为产生偏见和仇恨的前兆。

39:46 第三个问题:互联网、社交媒体与推荐算法如何影响了从偏见到仇恨的“引爆”过程?为什么说每一次争议事件都会在舆论场留下它的“痕迹”?


我们对威胁的感知总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科学表明,环境越恶劣我们感受到的威胁就越多、越极端。一项针对12个欧洲国家的研究发现,经济衰退且拥有大量少数族裔移民的国家,其种族偏见程度远远高于经济发展强劲的国家。

长期的经济衰退、敌对的政治环境、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大规模流行病的传播,是少数几个可以过度激活人类威胁检测机制的宏观事件。当这种过度激活发生在某个地方,且那里存在某个明显具备威胁性的外群体时,就会在群体间催生带有偏见的敌对状态。

通常在触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互联网用户的仇恨情绪会达到巅峰,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热度会慢慢过去,发布仇恨帖子的行为会随之减少。然而,在接下来几周到几个月内,我们可以观察到,仇恨言论产生和传播的平均次数仍然高于触发事件发生之前。这可能意味着,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中,网络仇恨言论的基准线已经发生了改变。

58:42 第四个问题:面对网络戾气,除了保持沉默还能做些什么?如果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发声还有意义么?在全球化的落日余晖之中,谈论多元与包容还有意义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已经进行过500多项研究,这些研究在一系列身份不同的群体中验证了群体间的接触理论,研究对象来自38个国家,超过25万人。他们得到了同一个结论,即在适当的条件下,积极接触可以减少偏见和仇恨。

偏见态度最容易发生改变的是儿童和大学生。超过50年的研究表明,娱乐环境中的接触对减少偏见的影响最大,接下来依次是工作、教育和居住环境中的接触。

当我们知道了,在12-15岁的青少年中间,有一半都在网上看到过仇恨言论时,便知道互联网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算法从我们发布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中不断学习,再生成我们在互联网上所接触到的内容,由此创造了一个有毒的网络环境,使仇恨言论成为常态。

【本期节目提到的数据图表】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让爱随风娟子
9个月前 云南
32
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片尾曲大地的孩子(广广的蓝天映在绿水,美丽的大地的孩子宠爱你的是谁,,白云用四季来转换东南与西北,人们用温情与冷漠相逐与相随)
LunaLoveless
9个月前 英国
14
1:07:07 然而去看更大世界接触不同文化,对于太多人们来说,已经是太难太奢侈的事了…(看热搜一众星二代富二代晒国外照片有感
HD857282w
9个月前 英国
12
避免仇恨犯罪建议:1️⃣识别虚假警报,2️⃣质疑偏见,3️⃣不回避和不同人的直接接触 4️⃣换位思考 5️⃣不要让分裂的事件打败我们 6️⃣戳破过滤气泡 7️⃣成为仇恨世界的第一反应人
Daine-苏白
9个月前 江苏
8
1:13:35 温和地说,不生气不吵架,但要坚定的说!(这个态度很棒,附议➕1)(罗大佑的歌声温和地表达着,结尾曲蛮好!)
Juuuuuuudy
9个月前 江苏
7
这期付老师声音有点疲惫啊
capybara2049
9个月前 美国
6
1:07:45 生活中去接触不同的具体的人,确实是心理学上能一定程度降低偏见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我感觉优秀的文字/媒介也能促进人去理解另外的群体。这集播客如是。我也私心分享一篇最近读到非常感人的文章,名为 “生活在黄与黑之间”。作者是新加坡华人,丈夫是黑人,而这篇文章则是以一个妻子的身份来描述那种对无端遭遇警察暴力和极端种族仇恨的切身恐惧。这一切仅因她所爱之人是个黑人。文章写的很好,也是帮助我弥补了许多认知盲点,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
吉士雨堡
9个月前 陕西
3
🛋️
Alala昵称不符合规定
9个月前 美国
3
1:06:32 “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Emm你说
9个月前 江苏
3
在网上恨♂恨到不行,但是生活中又有普通♂性朋友
不是那个燕窝
9个月前 广东
2
温和的坚持表达!是我没错了!
IvyYan
9个月前 澳大利亚
2
温和派要么说出来没人理,要么莫名地被正反双方当成另一方追着打。哈哈哈哈。我发声然后沉默,但最近被一些勇于表达的人鼓舞,敬佩所有不沉默的人。
Alala昵称不符合规定
9个月前 美国
2
1:12:52 他也能被骂?他的观点输出好婉转的…
-月从今夜白
9个月前 四川
2
想到新国辩里黄执中一个蛮妙的比喻“我们的输出,表达,创作,声音,都是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漂流瓶。也许这些漂流瓶在此时此刻此地没有被妥帖安放,但总有一天能被准确地领会”
安迪_耶提斯
9个月前 甘肃
1
02:40 这里应该是银弹,西方传说中银弹可以消灭吸血鬼,引申为完美的解决方案
HD504985u
9个月前 广东
1
其实这些实验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具体的案例,欧美为了维护自己在当地的殖民统治,人为制造当地族群矛盾,维护自身统治。英国在克什米尔故意制造矛盾,美国故意在台湾留下矛盾,在朝鲜半岛划分南北,还有之前南北越。
chengbr
9个月前 天津
1
07:52 杏仁核,杏仁,核,杏仁啊🤣
Yashin
8个月前 广东
1
特朗普再度当选之后听到2016年仇恨犯罪上升的part真是心情复杂
哎呦喂呀嘿
8个月前 北京
1
44:56 特朗普再次当选了……
Juno_7hcW
4个月前 浙江
0
1:05:06 好熟悉 黑暗森林
洛圣都出租车司机
9个月前 北京
0
请先生赴死案不平反,中国女人不值得结婚。偏见存在就是合理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