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为什么美国Z世代成为了“焦虑的一代”?为什么不只在美国,更多国家和地区在过去十年时间里都经历了相似的青少年心理危机?

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风靡,如何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

当我们在讨论“大学高三化”“人机大学生”时,真的是因为“这届年轻人不行”么?亦或者说,我们真的可以只是把锅全部甩给“电子奶头乐”么?

在今天,如何才能更像一个“活人”?如何才能从现实世界之中获得力量感?

上述问题来自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作者乔纳森·海特,也是《娇惯的心灵》一书的作者。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5:00 问题一:为什么在美国,Z世代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10-2015年期间开始大幅度上升?到底是真的心理疾病,还是一种“跟风”,亦或者是“小题大做”?
18:22 问题二:“玩耍式童年”与“手机式童年”,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自由玩耍”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至关重要?“失去自由玩耍”这个锅,该不该智能手机背?
36:14 问题三:困在虚拟世界之中,真的有那么可怕么?在焦虑、抑郁发生之前,哪些迹象意味着“我”可能已经被困住了?
42:25 问题四:作为“焦虑的一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果说放下手机只是一个形式,那么我们真正要放下应该是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播客和数据】

📌播客

💡数据

美国政府每年都会进行一项调查,让12-17岁的青少年回答一系列关于服用药物及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是否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悲伤、空虚或沮丧”情绪?是否有一段时间“对平时喜欢的大多数事物兴致寥寥感到厌倦”?一共有9个问题是关于抑郁症的症状,如果被访者对其中的5个或更多都回答了“是”,那么就认为被访者在“过去一年中极有可能经历了抑郁发作”。

 按照这样的一个统计指标,作者说——

大约从 2012年起,抑郁症的自我报告率陡然攀升。从绝对变化来看,女孩自我报告抑郁症的比例增幅远大于男孩,在最新的数据中,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将近30%。但如果考虑到两个性别的自我报告抑郁症发生率本来就存在差异,我们考察相对值变化的话,那么两个性别的增幅大致都是150%,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的自我患病率都增加到了1.5倍左右。

心理问题集中于Z世代内爆发,同时也波及到了出生较晚的千禧一代。作者给我们看了另外一张图。这张图是统计了不同年龄段的焦虑比例。

被访者按年龄被分为4组,18-25岁一组,26-34岁一组,35-49岁一组,50岁以上一组,问大家: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高频率”或“持续性”地感到紧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越是年纪轻的年龄组,自2010年以来,自我报告焦虑的比例增幅越大,特别是18-25岁这一组,增幅达到了139%。

第一张图展示了美国近年来急诊收治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青少年数据。所谓的非自杀性自我伤害,比如割伤。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收治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对于10-14岁青春期的女生,增幅到了188%,将近2倍。

第二张图是自杀率。作者在这里展示了美国10-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也就是该年龄组的每10万个孩子中,每年有多少人死于自杀……类似地,在这张关于自杀率的统计图表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美国,10~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中,显著升高。男性增加的绝对值更大,女性增加的相对值更大。

调查显示,在美国,青少年与朋友自由玩耍的时间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开始直线下降。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张图,是1991-2017年美国八年级、十年级、十二年级学生与朋友的相处情况,“几乎每天”都能与朋友一起在校外玩的学生比例在不断降低。

这张图很有意思。事实上,我们看到,在90年代以及21世纪头10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这根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了,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后,这根线下降得尤其厉害。

这里引出了依恋系统理论。作者画了一个很清晰的图,5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循环。 

第一步,故事的起点是自由玩耍,是探索。在探索中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这很正常。

第二步,去寻求保护和安抚,这也是一个生理性的反应。

第三步,安全基地。每当危机来临,防御模式便被激活。孩子会匆忙地返回安全基地或号啕大哭。哭是孩子在向安全基地发出求救信号。

第四步,年长、有智慧的人给予我们安全感,鼓励我们继续去探索。这个也很好理解,父母会安抚你,会告诉你没关系的,不用怕,给你保护,给你安全感。通常,一个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在几秒或几分钟内恢复平静,切换回发现模式,继续他们的学习和发现之旅。这个过程每天可能会发生几十次月可能就是几百次。

于是就有了第五步,走出舒适区,探索新环境。

由此,循环往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能够将安全基地的角色内化,自己就能给自己安全感,无须大人在身旁守候。我们在许多哺乳动物群体中间都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本期节目(反复)出现的音乐

  • 真夜中のドア/Stay With Me - 松原美纪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主播...
付宇FoooYuuu
赛文Seven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