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163分钟
播放:
16.08万
发布:
4个月前
简介...
🚘本期导航
又到了Newsletter栏目,关于好奇心和有趣洞察的月底分享,也是关于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时事新闻节目。
本期我们想关注两场地震。一场是具象的地震,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一场是抽象的地震,4月2日开始,特朗普宣布美国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征税,开启一场关税大地震。
这两件事让世界的“不确定性”有了形状。我们想聊一聊缅甸地震,那里有普通人面对不可预测的天灾时的具体处境,也想聊一聊关税,这里有国家和个体应对历史进程的方式。第一则新闻中,我们采访了刚刚从地震现场回国的记者丛之翔,他会讲述第一手观察和感受。第二则新闻中,我们采访了在墨西哥做出海生意的中国商人蒋鑫,他带来了两次面对美国关税战的经验。
作为延展内容,我们更详细地聊了缅甸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在殖民伤痕深重、内战不断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度内,还有一个更为苦难的民族——罗兴亚人。基于现实原因,我们视野范围内很少出现缅甸背景的创作者,因此导演赵德胤和康姆士乐队的主唱永驻尤为值得注意。他们祖籍中国,出生于缅甸,后来投身艺术创作,“身份”的议题,强力洞穿着他们的作品。而他们本身,即是中国与缅甸千丝万缕联系的例证。
除此之外,我们还聊了聊纪录片《激流2》,和中国民间救援队的发展过程,以及现场救援会面临的复杂现状。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不确定性似乎在成为一种共识。我们需要面对这一切。
幸存的人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如果连自己的身份也被夺走了,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被反复抹去,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祖祖辈辈听到的都是自己并不存在,会发生什么?那如果他们中最聪明的人心灰意冷,放弃写作、教书、思考,又会发生什么?——Sarah A. Topol
01:27 我们心里关于地震的记忆
11:15 缅甸到底发生了什么?
24:09 连线:新京报记者丛之翔缅甸地震现场报道经历
27:24 救援活动中的云南会馆与天空公寓
35:34 灾难中的佛庙与僧人
46:51 疫情后,缅甸华人的翡翠生意场
49:13 缅甸地震现场:救援与日常生活的交织
56:56 中国民间救援的现实与困境
01:02:13 现场救援面临的复杂情况
01:11:30 王刚:中国救援队发展的缩影
01:20:24 罗兴亚人:不幸的国家中更不幸的人
01:23:01《一位老师与大屠杀》:为保存记忆努力的一生
01:31:07 赵德胤:一位缅甸华人的创作与身份认同
01:46:30 《翡翠之城》:挖玉工人的苦难循环
01:52:39 康姆士乐队《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背后的缅甸故事
01:57:26 关税地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政策
02:03:46 关税背后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
02:11:41 关税战中的墨西哥:出海人蒋鑫的一线观察
02:30:45 在历史进程中的我们
02:34:55 本月个人分享
⛽本期加油站
媒体
《曼德勒行记:内战焦灼下的地震现场》
《缅甸强震:军政府或阻人道救援》
《震后120小时:垃圾堆上建起的村子烧毁后,灾民搬进绿化带度日》
《缅甸震后农村:数百灾民佛堂避难,父母送孩子做义务消防员》
《缅甸天空公寓废墟下:求生者、破碎的家,以及等待发生的奇迹》
《缅甸实皆:在地震和战火夹缝中生存》
《“我们生活在缅甸,生生死死已经习惯了”》
《曼德勒的生与死:缅甸震后纪实》
《亲历河南救灾现场,我看到了民间救援队的力量与困扰》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一位老师与大屠杀》
《以“异乡人”自居的导演赵德胤说,电影太不重要了,人生才重要》
《赵德胤:对<乔妍的心事>结果满意,我不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导演》
《赵德胤大师班:当在异乡拍电影成为常态》
《参加<乐队的夏天>,口音让人深刻印象,康姆士乐队的温柔与荒谬》
《断裂带上的翡翠迷梦》
《晚点对话两位经济学家:关税大战走势难以预测,但种种危险正在积累》
《陈志武:全球自贸体系崩溃全球化谢幕,区域性联盟将成主流》
纪录片
《激流2》
《北京的风很大》
书籍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2》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电影
《白鸽》
《归来的人》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冰毒》
《挖玉石的人》《翡翠之城》
《乔妍的心事》
《再见瓦城》
《诊所》
🚩本期服务区
主播:J、康
嘉宾:丛之翔、蒋鑫
制作:Arry
头图:路透社/斯特林格
音乐:
Boxing Montage - Clint Eastwood / Lennie Niehaus /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Pick Up Money - Clint Eastwood / Lennie Niehaus /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Get Down, Get Down - Nate Smith
麻雀 - Kimel
Life Is - Jessica Pratt
Windmills Of Your Mind - Mel Tormé
Taivshral - Enji
Naran bulag - 欧尼尔Unur
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 康姆士
Over and Done - Mihály Víg
Dream of Spring - Robert Bonfiglio
Chiquitita - ABBA
又到了Newsletter栏目,关于好奇心和有趣洞察的月底分享,也是关于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时事新闻节目。
本期我们想关注两场地震。一场是具象的地震,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一场是抽象的地震,4月2日开始,特朗普宣布美国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征税,开启一场关税大地震。
这两件事让世界的“不确定性”有了形状。我们想聊一聊缅甸地震,那里有普通人面对不可预测的天灾时的具体处境,也想聊一聊关税,这里有国家和个体应对历史进程的方式。第一则新闻中,我们采访了刚刚从地震现场回国的记者丛之翔,他会讲述第一手观察和感受。第二则新闻中,我们采访了在墨西哥做出海生意的中国商人蒋鑫,他带来了两次面对美国关税战的经验。
作为延展内容,我们更详细地聊了缅甸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在殖民伤痕深重、内战不断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度内,还有一个更为苦难的民族——罗兴亚人。基于现实原因,我们视野范围内很少出现缅甸背景的创作者,因此导演赵德胤和康姆士乐队的主唱永驻尤为值得注意。他们祖籍中国,出生于缅甸,后来投身艺术创作,“身份”的议题,强力洞穿着他们的作品。而他们本身,即是中国与缅甸千丝万缕联系的例证。
除此之外,我们还聊了聊纪录片《激流2》,和中国民间救援队的发展过程,以及现场救援会面临的复杂现状。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不确定性似乎在成为一种共识。我们需要面对这一切。
幸存的人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如果连自己的身份也被夺走了,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被反复抹去,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祖祖辈辈听到的都是自己并不存在,会发生什么?那如果他们中最聪明的人心灰意冷,放弃写作、教书、思考,又会发生什么?——Sarah A. Topol
01:27 我们心里关于地震的记忆
11:15 缅甸到底发生了什么?
24:09 连线:新京报记者丛之翔缅甸地震现场报道经历
27:24 救援活动中的云南会馆与天空公寓
35:34 灾难中的佛庙与僧人
46:51 疫情后,缅甸华人的翡翠生意场
49:13 缅甸地震现场:救援与日常生活的交织
56:56 中国民间救援的现实与困境
01:02:13 现场救援面临的复杂情况
01:11:30 王刚:中国救援队发展的缩影
01:20:24 罗兴亚人:不幸的国家中更不幸的人
01:23:01《一位老师与大屠杀》:为保存记忆努力的一生
01:31:07 赵德胤:一位缅甸华人的创作与身份认同
01:46:30 《翡翠之城》:挖玉工人的苦难循环
01:52:39 康姆士乐队《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背后的缅甸故事
01:57:26 关税地震:非理性人的非理性政策
02:03:46 关税背后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
02:11:41 关税战中的墨西哥:出海人蒋鑫的一线观察
02:30:45 在历史进程中的我们
02:34:55 本月个人分享
⛽本期加油站
媒体
《曼德勒行记:内战焦灼下的地震现场》
《缅甸强震:军政府或阻人道救援》
《震后120小时:垃圾堆上建起的村子烧毁后,灾民搬进绿化带度日》
《缅甸震后农村:数百灾民佛堂避难,父母送孩子做义务消防员》
《缅甸天空公寓废墟下:求生者、破碎的家,以及等待发生的奇迹》
《缅甸实皆:在地震和战火夹缝中生存》
《“我们生活在缅甸,生生死死已经习惯了”》
《曼德勒的生与死:缅甸震后纪实》
《亲历河南救灾现场,我看到了民间救援队的力量与困扰》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一位老师与大屠杀》
《以“异乡人”自居的导演赵德胤说,电影太不重要了,人生才重要》
《赵德胤:对<乔妍的心事>结果满意,我不是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导演》
《赵德胤大师班:当在异乡拍电影成为常态》
《参加<乐队的夏天>,口音让人深刻印象,康姆士乐队的温柔与荒谬》
《断裂带上的翡翠迷梦》
《晚点对话两位经济学家:关税大战走势难以预测,但种种危险正在积累》
《陈志武:全球自贸体系崩溃全球化谢幕,区域性联盟将成主流》
纪录片
《激流2》
《北京的风很大》
书籍
《单读40·全球真实故事集2》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电影
《白鸽》
《归来的人》
《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
《冰毒》
《挖玉石的人》《翡翠之城》
《乔妍的心事》
《再见瓦城》
《诊所》
🚩本期服务区
主播:J、康
嘉宾:丛之翔、蒋鑫
制作:Arry
头图:路透社/斯特林格
音乐:
Boxing Montage - Clint Eastwood / Lennie Niehaus /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Pick Up Money - Clint Eastwood / Lennie Niehaus / Hollywood Studio Symphony
Get Down, Get Down - Nate Smith
麻雀 - Kimel
Life Is - Jessica Pratt
Windmills Of Your Mind - Mel Tormé
Taivshral - Enji
Naran bulag - 欧尼尔Unur
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 康姆士
Over and Done - Mihály Víg
Dream of Spring - Robert Bonfiglio
Chiquitita - ABBA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gogo_6
4个月前
福建
802
喜欢西西弗每个选题,小康和J老师在践行“我希望和更多女孩一起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除了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我们还有太多可以关心的,可以投注目光的,可以亲身建设的。我们也可以聊新闻,聊历史,聊所有被认为女性不擅长而男性擅长的。”
Alex_Aug
4个月前
浙江
268
1:15:09 是的!我妈就是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他们经常帮助寻找走失老人,还有贫困户。

虎皮蛋高
4个月前
广东
170
西西弗!!!太久了,你们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就想听你们说

LiangGenE
4个月前
德国
122
节目很珍贵

嗷嗷嗷嗷嗷嗷嗷_
4个月前
美国
102
我高中时候是个理科生,语文成绩勉强过关。但是当时好喜欢看杂志呀,中午放学会在校门口买新出的杂志,三联、新周刊、国家地理;带着油墨味道的杂志和明亮的彩图还有那些故事让我觉得世界好大好有趣呀。工作以后要担心的事情变多了,工作、职场,我慢慢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工具。看书也只是非常功利的一些工具书,日常消遣就是把自己交给社交媒体给我推送的内容。谢谢你们的这期深度的节目,让我好像回到了高中时代的某个午后,看完一篇文章或者小说后,像一个被太阳晒着的植物一样稳稳地存在在当下,还很舒服的伸了个懒腰。

怎么又渴了
4个月前
北京
89
2:35:36 “今天美国发动贸易战 我下午听了西西弗”

Moonchild97
4个月前
湖南
85
22:34 "死亡是一种甜的味道",这个表达好平静又好震撼..

sheldor
4个月前
加拿大
77
我也分享一篇我看过的一个耶鲁大学教授做的关于罗兴亚人的seminar:经济学有两个关于经济如何影响冲突的理论:一个是说,当地主要支柱商品的价格越高,劫掠该商品的收益越高,于是劫掠就更容易发生;另一个是说,支柱商品的价格越高,大家就会花越多的时间在生产而不是劫掠上。两个机制在大多数族群冲突里可能是同时存在的,于是我们需要验证哪一个机制效果更强。作者的结论是,国际粮价从25分位数上涨到75分位数的时候,针对罗兴亚的暴力行为的频率会增加11.3%。这个增幅还是很吓人的。
作者为了得到这个数字,把国际粮价作为了一个工具变量。缅甸作为一个小国,国内粮食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粮价的影响——国际粮价不直接影响冲突,只是通过影响国内粮价影响冲突的频率和烈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变量。通过这个工具变量我们可以清晰的测量出经济因素在种族暴力里的权重。
作者还用矿产的价格做了稳健性检验——也许矿产的价格的上涨恰好和国际粮价的上涨重合了?也许粮食的价格没有那么重要?但作者发现加入矿产这个要素后并不改变之前的结果。
同时作者还用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了军方暴力行为和民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作者发现,在罗兴亚武装进行一次暴力行动后,接下的几天只会有零星的后续暴力行动,并且基本在5-10天后平息。相反,缅甸政府军会在接下来长达 15-25天的时间内展开多得多的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我们可以拿来对比的是缅甸政府军与北部克钦族反抗力量的冲突,双方针对对方暴力行为的报复基本是对等的。这也体现了罗兴亚武装和政府军严重的力量不对等。
这也解释了,同样是族群冲突和农产品劫掠,缅甸的经验为什么跟巴西非常不一样。与缅甸相反,巴西农产品(咖啡豆)的价格越高,暴力冲突越少。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巴西有冲突的族群之间力量是对等的,冲突的成本太高,咖啡豆价格上涨后大家有更多的动力去进行生产。而缅甸军方和罗兴亚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对等的,罗兴亚人面对军方是处于绝对弱势的。
作者最后还展示了一组关于抑郁的描述性数据。2017年离开的缅甸去孟加拉避难的罗兴亚人里面,女性抑郁的比例是40%,男性是24%;2017年之后的罗兴亚难民里,女性抑郁的比例是31%,男性是27%。与之对比的是,福岛地震一年后原福岛居民的抑郁比例是12%,德国的叙利亚难民的抑郁比例是14%,美国总人口里的抑郁比例是8%。当然作者也说了,罗兴亚难民为了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会夸大自己的境遇,这个数字有多可信,需要打一个问号。
这个研究是三年前做的,没有用到疫情期间的数据,可以想象的是疫情期间的情况会差特别多。
以及这篇文章的题目是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thnic Violence in Myanmar, semianr的主讲人是作者之一,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Mushfiq Mobarak。

西瓜团_Iris
4个月前
上海
58
2:36:09 虽然通篇小康和J老师都说“没有什么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我想,你们现在身体力行在做的,恰恰就是“解决方案”了。不是说要多成功多有钱多伟大,而是能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拥有相对的自由,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我想这是非常好的守护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感谢你们让我看到还有人在这么做,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谢谢🙏

一个普通的seven
4个月前
北京
53
1:15:03 我爸在蓝天,平时也会有一些打捞跳河溺水的任务,😷期间还会协助公共场所的消杀,大型活动的支援。上次湖南龙舟比赛还去帮忙救了个落水队员

无人在意
4个月前
云南
47
notes里Sarah的这段话“幸存的人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如果连自己的身份也被夺走了,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被反复抹去,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祖祖辈辈听到的都是自己并不存在,会发生什么?那如果他们中最聪明的人心灰意冷,放弃写作、教书、思考,又会发生什么?”总是让我想起阮清越写的“不管在哪里,除了故事,我们一无所有”总是想相信故事是有力量的,storyteller也是有力量的。

一阵儿一阵儿的
4个月前
英国
42
西西弗让人重新记得一个小时=60分钟,每次都得换算一下这集有几小时,总之作为听众觉得很值得。

Zodiac
4个月前
浙江
41
虽然不该催 但深度版催一催
雪梨_啾咪
4个月前
北京
37
当某些议题比较沉重时,复杂的感受好像把胸口堵住,难以喷薄出强烈的表达。 抛开事件,真的好感动有这样的节目、这样认真做事的心、这样有温度的注视和遥望。耳机内外的世界如此不同,但如果大家都能在这个瞬时蝶变和下沉的时代,能昂首并伸出手,可能就会有改变吧…

Belle_Ling
4个月前
广东
36
1:04:45 “曾经有一个记者问我:12年前,也就是在汶川的时候,你做救援的时候,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区别?我告诉他,我当时遇到灾难的时候非常激动,任何废墟都想爬进去看一看有没有生存者,有没有尸体,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我最大的改变、最大的沉淀就是不管遇到什么现场,先按住自己,再按住大家,把一切计划好,按部就班地去做事情,而不是为自己的英雄主义,一定要出现在某个光芒四射的现场,这是我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改变,和大家分享和共勉”

怎么又渴了
4个月前
北京
35
随着这几期 我真的做到了跟你们投入到更大的世界了🥹感谢姐姐
人生大混子
4个月前
浙江
33
24:05 “我们生活在缅甸,生生死死已经习惯了”
HD1008982f
4个月前
广东
29
2:31:41 今天读到《德米安》有一句:世界的洪流不是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而是穿越我们的胸膛。

wiwifreedom
4个月前
福建
27
1:13:37 每次听到这种细节都会忍不住落泪😢生命真的又强大又脆弱🥲
KUMA爱抄手
4个月前
上海
25
32:37 第一次真的听到J姐采访的工作状态,好冷静好专业好喜欢😍

阿禾
4个月前
浙江
24
昨晚加班到深夜回家 醒来听到你们的声音 知道多有治愈吗(真的很神奇 如果是其他人聊社会选题 我会觉得有压力想缓一缓听)而且一想到可以继续听妳们说无数期 就有很强烈的安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