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25日,美国新港民谣音乐节的舞台上,一声电吉他的轰鸣撕裂了民谣的纯净乌托邦。当鲍勃·迪伦放下木吉他,插上电声设备,以《像一块滚石》向台下观众咆哮时,迎接他的不是掌声,而是愤怒的嘘声与“叛徒”的骂声。这场被称为“迪伦通电”的事件,不仅是音乐史的转折点,更是一场关于艺术纯粹性、文化身份与时代精神的激烈交锋。
通电事件不仅仅对迪伦自己意义重大,也折射出了整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变迁。因为迪伦的个人行为,民谣与摇滚走向了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民谣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偶像,摇滚迎来了它自己的英雄。
当迪伦以摇滚乐挑衅传统,观众为何视其为对民谣精神的“背叛”?从格林威治村的吟游诗人到摇滚先驱,迪伦的转变究竟是商业妥协,还是对创作自由的终极追求?这场争议如何映射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的撕裂——从反战运动到青年反叛,从“老左”的理想主义到“新左”的激进变革?
《摇滚迷幻纪事》的第二期节目,我们将回顾60年前那场变革,看看鲍勃·迪伦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无名小辈》(詹姆斯·曼高德,2024)剧照
时间轴:
00:04:41 1965年新港音乐节“迪伦插电”事件回顾
00:13:23 《无名小辈》电影与现实的区别
00:17:39 新港音乐节的历史
00:20:32 新港音乐节与民谣复兴运动
00:29:17 迪伦早期的民谣音乐生涯
00:40:40 迪伦与当时民谣歌手的不同之处
00:45:35 1960年代的民谣主要的内容表达
00:55:52 观众不接受迪伦插电演奏摇滚的原因
00:59:02 二战之后美国民众对于艺术的态度
01:07:32 迪伦的音乐形象的变迁
01:17:05 迪伦转变的内在心理动机表达政治诉求
01:22:31 迪伦转变的内在心理动机
01:27:37 美国的“新左”和“老左”对于民谣的不同态度
01:38:03 迪伦通电事件对摇滚乐发展的影响

鲍勃迪伦前四张专辑封面形象对比
《Bob Dylan》(1962)左上
《TheFreewheelin' Bob Dylan 》(1963)右上
《The TimesThey Are a-Changin' 》(1964)左下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1964)右下
涉及作品:
书籍
霍华德•桑恩斯《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
鲍勃·迪伦《编年史》
苏西·罗托洛《放任自流的时光》
琼·贝兹《钻石与铁锈》
凯文·J.H.德特马编《剑桥鲍勃·迪伦手册》
埃里克·方纳《美国史》
电影 纪录片
《无名小辈》(詹姆斯·曼高德,2024)
《没有方向的家》(马丁·斯科塞斯,2005)
《我不在那里》(托德·海因斯,2007)
《醉乡民谣》(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2013)
《镜子的另一面:纽波特民歌艺术节》(Murray Lerner,2007)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ob Dylan — Like aRolling Stone
中插:Bob Dylan — It's AllOver Now, Baby Blue
Bob Dylan — Mr.Tambourine Man
Chuck Berry — School Days
Joan Baez — Donna Donna
野孩子— 黄河谣
Bob Dylan / Joan Baez — Mama, YouBeen on My Mind
Bob Dylan — Girl fromthe North Country
Justin Timberlake / Carey Mulligan / Stark Sands — Five Hundred Miles
Bob Dylan — Blowin' inthe Wind
结尾:Bob Dylan — A HardRain's A-Gonna Fall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