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64分钟
播放:
7,775
发布:
7个月前
主播...
简介...
这个秋冬,生死是一个重大的话题。先是上海姑娘沙白赴瑞士安乐死,接着86岁的著名作家琼瑶主动结束生命,如今电影《破地狱》又刚巧上映……这一切都激起了人们对于人生终局问题的讨论。凛冬已至,也正适合聊聊这个我们不想面对、但最终总要面对的严肃话题。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一位长期研究丧葬文化的女博士,她会告诉我们,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对象,对于丧葬行业的田野调查对她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她在博士阶段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为此又经历了怎样的恐惧、痛苦和迷茫。
本期嘉宾
唐沈琦,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在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阶段,她对于上海城市丧葬史和丧葬行业现状进行了长时段调查与研究。
本期知识点
丧葬
丧葬指人安置死者的方式。诸多宗教人类学家认为,丧葬的具体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敬畏与未知、认知与想象,丧葬中的灵魂信仰是原始宗教的开端。在社会科学层面,丧葬也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集体性与社会性。个体的死亡被视作社会的缺损,丧葬则是一种仪式性的修复机制、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仪式性风俗,它能影响社区成员思维深处的情感体系(system ofsentiments),规范社区成员的情感倾向及其实践,并对一个边界分明的社区产生结构整合作用。同时,丧葬是一种人之情绪的调剂。死亡关乎人之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类则具有一种拒斥死亡的心理与生理倾向,并构建出“灵魂不死”的观念来加以应对,守灵、埋葬、祭祀等都是生者与死者在精神层面的合作,往往表达了生死延续、生者与死者互惠的信仰。
人之遗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遗体”指“死者的尸体(多用于所尊敬的人)”,以及“动植物死后的残余物质”。遗体的近义词有“尸体”,指“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另有近义词“尸身”“尸骨”“尸骸”,后两者既指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也指尸体。在近现代民法体系与大陆法系中,自然人由人身与意志构成,前者是主体的存在形式,后者为主体根据。其中,人身包含有形人身要素与无形人身要素,有形人身要素会转化为有形人身遗存,包括尸体、遗骸、骨灰,以及与尸体分离的细胞、组织与器官。在法学领域,尸体可被视作“物”或“非物”,前者强调尸体会被埋葬、保存或捐赠,后者强调尸体附着了死者生前的人格,家属对尸体负有照管权利及义务。在上述对人死后的躯体的描述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人死后之躯体的物质与人格属性的整体性关注。
鬼
“鬼”是对死后生命的一种本土化、个人化、神秘化的表述。蒲慕州指出,先秦文献大多鬼神并举、鬼神同义,神、鬼、鬼神三个概念可互换,皆指神灵,如《周易 上经乾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尚书 伊训》云:“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鬼神泛指世间的普遍秩序。鬼也被用来描述人的存有与消解,如《礼记 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韩诗外传》释“鬼”云:“人死曰鬼。 鬼者归也 。精气归於天,肉归於土,血归於水,脉归於泽,声归於雷,动作归於风,眼归於日月,骨归於木,筋归於山,齿归於石,膏归於露,发归於草,呼吸之气,归复於人”。由此可知,鬼是一种理解人的知识范畴,在鬼的概念中,构成人的要素,会在死后分解,弥散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鬼也特指“人鬼”,将人死后的境况神秘化,如《礼记 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记 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因而,在汉人社会早期的思想脉络中,鬼的概念复杂而多义,但却是一种理解人的死后存有方式的知识谱系。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人类学家进入某一社会人群中,与其共同生活,以当内部的视角,来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概言之,即“参与式观察”。田野调查一般为期一年,因应了四季节律。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人类学者需要记录田野笔记,既要描述田野中的观察内容,也要记录自己在观察时的身份、情境、关系乃至情绪的流动。田野结束后,人类学者在进行学术写作时,要参照田野笔记,理解当时的调查情境,再进行反思性的写作。最终形成的学术文本,被称为“民族志”。
时间轴
03:19为什么会选择殡葬作为研究对象?
11:38 田野调查这种研究方法,适合研究死亡这样的神秘现象
22:32 为什么殡仪馆边上总有灯具店?
29:56 风水顾问在丧葬行业是很重要的存在
40:28 粤地山区依然存在的“穿寿衣”习俗和骨瓷坛
47:36 丧葬研究的成果很难做出,也很难发表
52:57 文科博士的压力有多大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电影《入殓师》插曲Memory (久石让)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加入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本期嘉宾
唐沈琦,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在本科、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阶段,她对于上海城市丧葬史和丧葬行业现状进行了长时段调查与研究。
本期知识点
丧葬
丧葬指人安置死者的方式。诸多宗教人类学家认为,丧葬的具体模式,体现了人们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敬畏与未知、认知与想象,丧葬中的灵魂信仰是原始宗教的开端。在社会科学层面,丧葬也是一种社会事实,具有集体性与社会性。个体的死亡被视作社会的缺损,丧葬则是一种仪式性的修复机制、一种具有规范作用的仪式性风俗,它能影响社区成员思维深处的情感体系(system ofsentiments),规范社区成员的情感倾向及其实践,并对一个边界分明的社区产生结构整合作用。同时,丧葬是一种人之情绪的调剂。死亡关乎人之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类则具有一种拒斥死亡的心理与生理倾向,并构建出“灵魂不死”的观念来加以应对,守灵、埋葬、祭祀等都是生者与死者在精神层面的合作,往往表达了生死延续、生者与死者互惠的信仰。
人之遗体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遗体”指“死者的尸体(多用于所尊敬的人)”,以及“动植物死后的残余物质”。遗体的近义词有“尸体”,指“人或动物死后的身体”,另有近义词“尸身”“尸骨”“尸骸”,后两者既指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也指尸体。在近现代民法体系与大陆法系中,自然人由人身与意志构成,前者是主体的存在形式,后者为主体根据。其中,人身包含有形人身要素与无形人身要素,有形人身要素会转化为有形人身遗存,包括尸体、遗骸、骨灰,以及与尸体分离的细胞、组织与器官。在法学领域,尸体可被视作“物”或“非物”,前者强调尸体会被埋葬、保存或捐赠,后者强调尸体附着了死者生前的人格,家属对尸体负有照管权利及义务。在上述对人死后的躯体的描述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人死后之躯体的物质与人格属性的整体性关注。
鬼
“鬼”是对死后生命的一种本土化、个人化、神秘化的表述。蒲慕州指出,先秦文献大多鬼神并举、鬼神同义,神、鬼、鬼神三个概念可互换,皆指神灵,如《周易 上经乾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尚书 伊训》云:“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鬼神泛指世间的普遍秩序。鬼也被用来描述人的存有与消解,如《礼记 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韩诗外传》释“鬼”云:“人死曰鬼。 鬼者归也 。精气归於天,肉归於土,血归於水,脉归於泽,声归於雷,动作归於风,眼归於日月,骨归於木,筋归於山,齿归於石,膏归於露,发归於草,呼吸之气,归复於人”。由此可知,鬼是一种理解人的知识范畴,在鬼的概念中,构成人的要素,会在死后分解,弥散于天地万物之间。同时,鬼也特指“人鬼”,将人死后的境况神秘化,如《礼记 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礼记 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因而,在汉人社会早期的思想脉络中,鬼的概念复杂而多义,但却是一种理解人的死后存有方式的知识谱系。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人类学家进入某一社会人群中,与其共同生活,以当内部的视角,来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概言之,即“参与式观察”。田野调查一般为期一年,因应了四季节律。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人类学者需要记录田野笔记,既要描述田野中的观察内容,也要记录自己在观察时的身份、情境、关系乃至情绪的流动。田野结束后,人类学者在进行学术写作时,要参照田野笔记,理解当时的调查情境,再进行反思性的写作。最终形成的学术文本,被称为“民族志”。
时间轴
03:19为什么会选择殡葬作为研究对象?
11:38 田野调查这种研究方法,适合研究死亡这样的神秘现象
22:32 为什么殡仪馆边上总有灯具店?
29:56 风水顾问在丧葬行业是很重要的存在
40:28 粤地山区依然存在的“穿寿衣”习俗和骨瓷坛
47:36 丧葬研究的成果很难做出,也很难发表
52:57 文科博士的压力有多大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本期嘉宾推荐:电影《入殓师》插曲Memory (久石让)
【本期主播】
海云:文化研究博士,一个做媒体的
黄薇:历史学博士,一个图书馆员
【制作团队】
·制作人:响子、Daytun
·出品人:红总
【出品方】
上海杭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加入听友群方法一:关注微信公众号:《我是女博士》,给公众号留言申请加入。
加入听友群方法二:微信扫下面二维码。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欢迎愿意分享经验的女博士通过以下方式报名参与节目:
[email protected]
收听途径:小宇宙、喜马拉雅、podcasts、网易云音乐,搜索“我是女博士”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毛桃捞面条
7个月前
广东
23
录音效果觉得有点磁带坏了的感觉😂是设备问题还是录音环境呢🤔另外感觉内容还可以更深入更展开、更有趣味性一些,嘉宾听起来有点紧张的样子。
佐井观天
7个月前
山西
11
如果没有对死亡冷峻审视/旁观甚至蔑视它的能力/能量就别浪费有限的精力/才华,反而让它将恐惧注入于她的心灵心。
研究死亡的天赋需要带着某种嗜血/嗜死的兴奋,否则就会被死亡凝视摄魂……
那些历经各种出生入死/生死捕者,一定会给她带来的温暖的忠告。

Simba姐姐
7个月前
天津
8
这期好硬核,说到苦的部分作为一个文科博士生狠狠共情😹

琼蹉跎
7个月前
海南
7
教育流水线与社会系统的需求已经彻底脱节的结果。
马扬马小咩咩咩咩咩
7个月前
安徽
7
44:55 笑死,先人也有kpi,不保佑晚辈就别享受祭祀了
冰中秋蝶
7个月前
江苏
7
03:12 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老家有殡葬的事,我都会旁观,一系列操作流程,喜欢这一期的嘉宾老师
baos
7个月前
广东
5
黄老师提到广东丧葬里坛子的叫法是金埕,里面装的遗骨称为黄金,捡拾遗骨称为捡金。白天听完这期播客晚上去看了黄子华的新作《破地狱》,很不错发人深思的一部电影,碰巧就和这期播客呼应上了,甚至里面还描绘了捡金的场景以及香港殡葬其他的一些习俗,很推荐大家去看看。

棨棨棨棨
7个月前
福建
4
08:34 家庭教会这个,我也参与过他们的讨论,我也是一个无神论者,基于一个我好奇,去了解接触宗教信仰这块,但后续也还是想让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性,从而婉拒了他们的入教邀请

EPIK
7个月前
北京
4
好想听采访嘉宾继续讲灵异故事啊!

棨棨棨棨
7个月前
福建
4
44:34 掷圣杯
Ohlala_HkaK
7个月前
福建
4
胆子小的无神论者,跳过鬼故事和灵异事件片段🥹
coco锦
7个月前
北京
3
喜欢这一期的内容,因为自己看文献也会涉及到有关墓葬相关的东西,有些东西不是很好理解,这期节目打开了视野,发现了不同的解释方向,尤其听到广东有二次埋葬这样的习俗,也为自己看文献了解古代墓葬提供了更多的解释~感谢主持人和嘉宾~
HD269431z
7个月前
福建
3
福建这里装骨的坛子叫做黄金。

JiangYue江月
7个月前
山东
3
在听博士说故事聚精会神的时候…突然音质刺啦刺啦…真的是吓了一跳…

拜冷斯杰西
7个月前
北京
3
麻耶听到害怕的了…真的 respect这些殡仪工作者
Bifrost
6个月前
未知
3
很感谢这期节目能把人类学带给大众认识,但这期确实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1)嘉宾讲的“人类学是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的语境仅限于中国,是文社科相对较弱后的学科归类而不是学术归类,人类学最初作为一门殖民科学在世界范围内是一门独立科学,是非常多元且内部细分的;2)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议题,而在于方法论(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视角”);3)提到为什么从社会学转到人类学的理由,仅适用于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核心关键词是文化,具体学科还有社会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发展人类学、公共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非常多,不说明的话会有偏颇。不是想要指导什么,只是作为人类学学生&爱好者,深深感叹于人类学是一门蕴含非常多生活智慧的很有魅力的科学,只是在国内发展较晚、分支方向很少,并且由于一些历史与政治因素,人类学的智慧可能不太方便在国内传播,但无论如何,对爱好者、有心求学者来说,他们应该接触到客观且准确的信息,这需要每一个内容输出者对自己的内容非常严谨、负责~
小岛无邪
7个月前
印度尼西亚
2
内容很吸引人。但是作为听众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姐姐在录制的时候可以离收音设备更近一些,因为有一点听不清😿。

匹安诺小祥
7个月前
福建
2
46:55 广东客家人来噜

秋天的落葉
7个月前
福建
2
有台灣靈魂溝通師 說靈魂看不到彼此 真的很好奇是不是 靈魂會如此 那是真的孤獨 為什麼有的鬼魂會那麼嚇人 是不是因為太孤單 找點事 抓弄陽間的人

xnxnxnxn
5个月前
北京
2
这种行业就招点党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