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5:01搭子和朋友的区别:自我性

12:18 中途打岔小课堂:亚里士多德式友谊

22:55 现代年轻人看似拒绝了爱和关心,他们真的不需要不渴望爱和关心吗

主播...
仲树1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醋拌柠檬_d5DJ
11个月前 湖南
3
28:20 我感觉还是年轻人害怕披露自己以后会受到伤害,本质感觉还是害怕失败
MaggieQin
1年前 广西
3
听完这期有些不一样的思考,我目前感受下来找搭子和渴望友谊并不是两件对立的事情,我觉得大多数人依旧是渴望友谊的。佛系追求真正友谊的人,在生活中随遇而安,不多强求;主动追求真正友谊的人,打开自己会主动社交,或许是通过找搭子做途径或许是其他的途径,以爱好作为切入点认识不一样的人,从中找到真正和心灵相通的友谊。最后是我的一个疑惑:在很早期的时候,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获得友谊的?跟我们的方式有何异同。
HD195368z
1年前 英国
3
搭子本来就不是朋友 是工具 不想利用真心的好朋友才找搭子的
YinaZhang
1年前 湖南
4
其实一句话,除了血缘的羁绊,大家付出爱和情感的层面越来越少了(包括爱情友情)但是呢因为一些因素,还是需要一定的社群活动,搭子就运营而生。因“私”而需要,“私”才是人之本性。
Hunity
1年前 广东
4
08:33 “我们找搭子的关注点是从自我放射的。我们关注的是随机出现的人能否满足我们现有的自我需求。”
杜阿_
1年前 北京
4
对噢 期待仲树讲婚姻 我也发现好多身边的“婚姻搭子”
毛豆芋艿
1年前 上海
5
友谊是奢侈品,和爱情一样。高中同学17年友谊,出来玩知道我一个多月前感冒过第一反应是紧张,探究我好了多久,第二反应是担心病毒会不会有残留,害怕自己感染。在她的反应里没有对我的信任和关心🤷‍♀️所以我也不动声色把对她的定位从闺蜜变成了搭子。这样的利己主义的人不少,所以友谊越来越罕见。
Ecoval
1年前 加拿大
5
我想听一下树对于基因/生物本能机制里对人快乐满足的设定 vs 人类社会里对美德崇高人性的追求,其中那些对立观点的讨论,哪一种更值得追求以及为什么? 比如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价值体系,灵魂伴侣关系完胜约炮搭子,但有的非常幸运的男人,他经年累月寻觅和磨合后获得了灵魂伴侣,但抵不住他生物性本能去找更多年轻女性播撒基因后代的冲动,这种情况还蛮多,其中不乏有人也追求古典哲学性的美德。另一种问法是,是什么支撑我们努力和生物本能作斗争,不去触发简单的获取快乐按钮🔘,而去寻找和构建美德和崇高? 我想的话普通答案可能是一句“生而为人”,但树可以稍微细说一下吗?
Wuyiwuyi
1年前 德国
5
最近的更新频率好感人🥹
小鱼仔天天开心
1年前 浙江
6
11:11 这不是我吗,直接搭子也不要了,推掉工作自己去了云南半个月🥲 其实我觉得独自活动比找个不太熟悉的人更好啊
某日你会想起舞动的九月
1年前 美国
8
11:28 个体逐渐变得原子化了,所以也不觉得任何程度的bonding会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表象的后面其实可能也有对关系破裂的惧怕?因为社交,或者说“认识一个人”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需要让步的。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能触及更多信息,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也是可以靠在网上与人点头之交(如评论和回复留言)来满足社交需求的。相比之下面对面的社交面临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所以搭子这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用承担责任的社交形式会更受欢迎?个人是交友就要交亲密好朋友的类型,没有接触过搭子,只能妄自揣测了x x
初学者ing
1年前 广东
9
这一刻感觉搭子某刻就是工具人,大家都不愿意更多时间了解他人
鸢尾_CpTP
1年前 广西
9
啊啊啊今天这期也感觉有很多想法。之前认识了一个朋友。一直在线上聊天,感觉人还不错。我们就结伴一起出门旅行。但在旅行中我才发现。我想把“旅行”当作考验对方是否能够和我长久下去。但对方仅仅把我当作“搭子”。
弹跳曲奇
1年前 浙江
13
13:45 搭子文化,是优先自我需求的体现。需求为先,陪伴要有,但浓度不必高。
小鱼仔天天开心
1年前 浙江
15
我和我闺蜜感觉就是完美的友谊,我们初中就认识了,以我的观察,我们中学时候的同学基本上都成了长久互相支持的朋友,这种情感因为有深厚的基础得以在我们成年后跨越地域空间维系并发挥作用。在大学之前我都能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足够的幸福感和安全,这种变化在上大学之后,直至现在工作好几年了,其实没有再建立过这么真诚的、充满安全感的友谊,以至于当我寻找支持和理解或者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交流时,我宁愿联系远在他方的朋友而不是身边人。上大学之后我就隐约觉得,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其实很多交流方式是不相通的,比如说我以前中学时习以为常的交友方式或开玩笑的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冒犯,或无法激发别人的兴趣,当时我们学校广东的同学喜欢抱团的更为明显,因为他们都习惯用家乡话交流,我们家乡考过去的一开始也会有小团,都是因为习惯用方言,还有大家的交流方式比较契合。上大学之后是真的学着改变了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模式,也难再建立紧密的纽带。这算是现代化的必然吗?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人丝毫不愿意让渡自己,时刻想着保卫自我,却又渴求亲密关系,这很自私且可笑,但现在社会上全是主张“做自己”,实则脆弱得害怕融入关系里那点渺小的自我就会不见。
别下雪
10个月前 上海
20
20:48 有完美友谊的前提是自身有高尚品德
竹子_rGud
1年前 上海
38
实际点,就是自私怕付出,利己主义越来越多,冷漠。别用华丽辞藻装饰了
核桃奶酪推广大匙
1年前 北京
38
也很讨厌“情绪价值”这个词。最近几年很多人一听你有个挺好的朋友或者亲密关系,脱口而出“哦,那ta能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很讨厌把一切都商品化的习惯,感觉一切都是功利主义。感觉这个词在不仅污染语言词语,也亵渎了真情实感。
韓十洲oldsea
1年前 北京
62
国內的婚姻大多數也只是婚搭子。
悠闲打工喵
1年前 上海
196
搭子对应消费活动,而友谊指向爱。在被消费定义,被工作异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越来越爱无能了。尤其当下所接触到的影视作品,文化环境都把爱倾向于限定在「异性恋」,而且还是被消费包装起来的,使得人们也越来越缺乏对爱的想象力。关于爱开始有了很多标准,而且很多人好像要先确定被爱然后才能去爱的,否则就像是吃亏了。甚至在当下一切都要被量化,只有能够被量化的才能被感受到的环境中,人的主动感受是被质疑的,从而越来越不会去感受,而是时时刻刻在判断。虽然各种营销号都无比强调自我,但当下很多人的自我并不是经过深刻思考或者生命体验获得的,而且从海量掺杂着广告的碎片化信息中相信的,这种自我实际趋同又排他,是可消费的。我觉得爱不是一种天赋,爱是人本能的渴望,但当缺乏习得路径,缺乏他者参与时,人是无法懂得去爱的。不再渴望友谊不是不需要被爱,而是害怕面对自己不会爱。爱是一种纯粹的与他者的连结,却被当下层层围困,包括真正的自我。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