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我感到现代年轻人的矛盾来自于,我们一方面想要拒绝攀比,所以我们疯狂推崇“松弛感”、“不要精神内耗”、“发疯”、“做自己”,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去攀比,时不时破防、焦虑、自卑——因为自己的失败固然令我伤心,但是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更加难受。这期播客观察并描述了这种矛盾感,并且观察了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东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来自个人式的自救,而西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来自系统性的价值观。本期播客还介绍了伟大的日内瓦哲学家卢梭在《埃米尔》中对现代人为什么会焦虑不开心的观察,并且分享了一个如何用不攀比的态度去由衷欣赏别人的态度。播客的最后我的小猫也发表了一下他的意见。

补充:录到一半发现我把「荼毒」的荼tú念成了shé,但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编辑音轨,以及我很坦白我的普通话水平真的不太好,所以懒得改了,请大家以我为戒,不要把荼读错,这就是没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代价。

主播...
仲树1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来自面包星球的一一麻麻
5个月前 安徽
3
33:50 说实话这种攀比真无法理解,这是一种过度的自我陶醉和自恋吗?还是无法对他人有所共情?不懂。每次看到瑜伽馆的姐妹们倒立了,管他是老师帮助还是自己完成,只要立起来,我真是由衷发出惊叹和给与掌声,可是我跟我老公说我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肘倒立了,他没有任何表示赞美和鼓励的情绪,甚至表情在告诉我“这有什么了不起”。很无语。
来自面包星球的一一麻麻
1年前 安徽
3
14:57 每次听树都能有一些新的思考,是一种冲过了头以后重新学着退回到比较合适的地方重新思考一些事情,很有趣!
不是蓝莓派的错
10个月前 河南
4
11:35 天呐,我觉得即便是口头的夸夸,我也很需要,我需要沉浸在这种环境中,让我觉得我自己很好,我现在环境里太少这些夸夸了
头头瓜瓜西西
1年前 广东
4
12:23 系统性的拒绝攀比,和可能西方社会就更inclusive有关系吗
如果加油呢
1年前 湖南
4
15:54 对的,只有中层和底层会受到“规律的”影响
小山美冴
1年前 北京
4
38:01 随喜赞叹!看 那是一个人!
AAA海拉鲁猪猪观察员
1年前 广东
5
32:33 想起了当代小某书
绿豆褶皱
1年前 江苏
6
听完了,有点虎头蛇尾的一期,前面很长的时间描述了主播在东西方社会捕捉到的差异铺垫了很厚的背景结合我自己的个体经历其实我觉得是很准确很赞同的,包括国内的环境如何扫兴外国的环境又如何推崇鼓励式教育,然后好像快结束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到一下卢梭认为需要降低欲望或者提升能力 没有展开 说实话睡前三十分钟听到这句话然后停了真的挺让人失望 很陈词滥调 好像跟你所说想要区分隔开来的网上的那些人生导师小技巧好像也没什么不同 没恶意或许也还会尝试再听别的节目但是这期就是如果没想到要说的没想好可以不用做成一期播客的
不给一屎
9个月前 福建
6
22:59 和卢梭的“人的不快乐来源于能力和欲望不匹配”相似的是罗翔老师的一句话:“要么努力到出类拔萃,要么就懒得乐知天 命,最怕你见识打开了,可努力又跟不上, 骨子里清高至极,性格上又软弱无比”,以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让手比脑子先行动,长此以往能力就能赶上欲望
你怎么这么可爱啊啊啊啊啊
1年前 浙江
6
06:33 过度的攀比和过度的不攀比都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韓十洲oldsea
1年前 北京
6
31:07 欲望与能力的平衡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似乎(没记错的话)柏拉图就指出过欲望总是会水涨船高,不然就不会有欲壑难填这个说法了。所以,这里要有能力区分必要的与不必要的欲望。但这个必要性要靠什么来界定和支撑呢?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由向死而生的人生目的论结构来划这条必要性之线。那如何思考和设定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很想听听小树老师谈谈这个话题,哲学史上是咋谈的。
韓十洲oldsea
1年前 北京
6
20:44 欲望与能力的不匹配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欲望的方向和对象问题,这涉及到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和意义问题。
AAA海拉鲁猪猪观察员
1年前 广东
8
只要是人就会有比较的心理,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现实生活中,我们考试的分数或者是工作绩效的考核都是比较,肯定有积极的一面,或许可以促进人更好的向上。但是当代人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太大了,我们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些都会激发一些过度的焦虑,躺平或者发疯也许也是一种发散焦虑的方式呢,哈哈哈哈,不过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本质还是,我们都需要一个更加稳定的内核。
Adandan
1年前 美国
12
我发现适当的焦虑 攀比 嫉妒 会提升人的行动力诶,正是因为人渴望某种外界的认可,才会开始把头脑里的想法带到外界。而如果不依靠任何外界标准只是自己觉得好就好了的话,那也不需要做任何行动,只要当自己头脑里的国王就好了
韓十洲oldsea
1年前 北京
13
18:59 攀比,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攀比心人皆有之,但中国人的攀比心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因为儒家社会就是攀比的制度化,出世或岀家就是出攀比出埃及。这个问题不可能通过适度这种方式得到真的解决,应该谋求不同的生活范式,心理范式,意义标准。
鸡毛蒜皮的鸡毛掸子
1年前 陕西
18
25:31 希望树老师讲讲《爱弥儿》
无菇的香菇
1年前 上海
25
10:54 推崇“无条件地爱自己”,当你发胖的时候她们鼓励你接受自己,而同时她们却对自己身材严苛日日西兰花这点我觉得并不冲突。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无论胖瘦都接纳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胖的时候也接纳自己并不代表就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了。当你胖时你不厌恶自己,接纳自己当下的模样,但同时又可以追求更好的模样,无论有没有变成自己理想的样子都还是无条件地爱自己接纳自己。
kianii
1年前 湖南
42
我之前也很焦虑,觉得自己哪都不如别人,这种感觉真的非常难受,严重的时候会失眠,莫名其妙心跳加速,特别是对我这种高自尊(我的猜测)的人,后来也许是一种自我求救,我觉得我开始把自己从那个高标准高要求的东方规则里拉出来了,生活逐渐接近一种朴素的风格,但同样也失去了很多社交的欲望,有时候在疑惑到底要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才可以有健康的心理,还是说成长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伤
仲树1
1年前 美国
69
补充:录到一半发现我把「荼毒」的荼tú念成了shé,但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编辑音轨,以及我很坦白我的普通话水平真的不太好,所以懒得改了,请大家以我为戒,不要把荼读错,这就是没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代价。
星辰不藥停
1年前 陕西
90
其实焦虑有时候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不了解和回避,它总是和孤独感伴生。 我们总是难以接受独处时那个充斥着原始欲求的自我,我们变得越发空洞,极力寻求着成功人生的范例,以此妄想其成为自身成长的标准模板,并且在多代人努力地回避自我下,新一代甚至丢失了能描述自身空洞和焦虑的语言符号,我们就是那样看见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人生,内心深处翻涌着一股本应该能被表达却无法表达的情绪。 疫情前极度强调竞争忽视个人欲求的铁人时代的逐渐瓦解带来的常常是其对立面,即松弛的,无条件放肆的生活而忽视现实处境或许已经揭不开锅 二者关系是辩证的,是我们对人生到底由谁来定义的困惑(是内心还是外界规则) 焦虑的问题要在实践中解答,许多焦虑源于试错成本太高,诚然打破焦虑最好就是行动,但在这个精准衡量价值的时代,抛弃现有的普普通通来拥抱不确定性,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极其恐怖的,所以许多人将同时“松弛”和“竞争”,在精神上竞争,在生活中躺平,也导致自我的割裂 并且系统对这一心理进行了神助攻,过分单一的,我想流水线式标准化考核的教育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它禁锢了学生自由思考人生价值的能力,以至于刚出生十多年里的每天即是两点一线,谁考的高长得美就受人喜爱,又怎么会培养出超越二极对立和优绩主义思维的人群呢,当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棒子挥在这些象牙塔公民的身上时,很容易就会走向放纵的不可知论的没有绝对真理泥沙俱下尽情释放的世界观里,所以我认为当下学校教育仍有改进空间 我称之为“驯养动物式的教育”,什么都不用管,就是做一些套卷,以至于很多人忘记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性认识这个世界。我身边很多同学的精神世界主要是一些游戏、学校考题以及不大成熟三观的集合,本能行为多于理性认识行为。 (如果以后能接触公众教育领域,我希望让公众认识和体会到知识本身的美丽,那些抽象的,复杂的甚至令人作呕的公式符号和专业术语背后,其实是对这个世界最朴实和生动的描述) 焦虑也和认识程度有关 在提高认识程度的过程中,有一些焦虑自然会消失,我们对自己想要的事物认识越深刻,我们越不会陷入焦虑中 大白话就是 多看书,看对的书,然后把它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怕走得慢,怕的是站在原地(虽然我在想停滞不前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很值得考察的状态哈哈) 最后,谢谢屏幕前的你看到这里 Over!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