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如下:
起源于最近很火的一张美剧截图,刚好在思考更换咨询师的我听到这句名台词时心酸一笑。
-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其实不仅仅关于东西方文化,主语换成“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男性与女性”,“顺直者与酷儿”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专业要求看心理咨询,所以同学之间也会时常聊到这个话题,比如来自加勒比的外国同学也有抱怨英国心理咨询师完全不能理解祖国被殖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从受训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实际上需要保证有包涵与自己背景经历截然不同客户的能力,但换位到消费者模式,总是不愿意承担试错成本的,这可能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无法相信他者可以真正“感同身受”。
-
我有一位合作了半年多的英文艺术治疗师,和ta的工作还是蛮和谐顺利的,可直到我鬼使神差又找到一位中文咨询师,对比之下对于“疗愈”和“心理成长”有了全新的体会。依然很感谢英文治疗师,也认可ta的专业能力,但问题还是出在:我很难在讲英语的时候不进入表演型人格状态,那怕讲得很溜,比起真情流露,还是更像freestyle speech。加上偶尔卡壳一些复杂词汇,被外国咨询师纠正发音时其实心底会暗暗不爽一下,但英文人格对于这一点也许是习惯了也不会做出什么反应。不是针对咨询师,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被外国人在对话中纠正发音的时刻,如果没有被请教就好为人师真的很烦人诶,但很多外国母语者并意识不到,这其实也是一种隐形歧视,外国人说亚洲语言时的离奇口音就很可以被东方人包容。总结一下,虽然整个合作经历里,我好像没有任何不好的体验,但这不是因为这段咨询关系多么完美。而是也许生活在强势的异文化中,我的内心合理化了很多结构性冲突。
-
其实之后找到的那位华人咨询老师的流派和个人背景也相当西式,但重点变量是我终于可以说中文了。同样的叙事用母语表达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触发情绪开关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被惊呆了,会怀疑我原来是感情这么丰富的一个人啊(一直暗暗觉得多语言能力者会有点轻微精神分裂)。我之前也写过,开始进行中文咨询以后,对比之下英文咨询给我的感受更像是补课和练口语,也是考虑到经济负担,斟酌之后决定还是专注和中文咨询工作(以及在同时见两位咨询师一个半月后觉得自己真的没有脚踏两艘船的天赋,会有种在混沌和分裂状态之间摇摆的感觉)。
-
希望这期节目可以给身在海外想要找心理咨询的朋友们一些帮助。
-
关于TaRO :
🇬🇧 Brunel University London/Art Psychotherapy MA 在读一年级
🇺🇸 MICA ILP 18'/BMC 16'
🇨🇳 探索心理学的小画家/鸭料理爱好者/追星女孩
-
you can also find me here and there:
小红书:-TaroChan-
微博:-TaroChan-
Bilibili:-TaroChan-
ig:bytarochan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