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在时空的变幻里寻得生命的慰藉是苏词一生的课题,词与诗不同,它常常包含着情感,我们不能阻止情感的发生,而需要去经历情感的洗礼,才能达到一种旷达的境界。我并不同意将东坡词列作正能量之列,苏词不叫嚣,因其有情,而有慰藉。
对于后来仕途生涯中的不顺意,他都用全然真诚的情感来感受,不入其内,不出其外,旷达是一入一出后的超脱。苏轼曾不下九次地在诗中写下“吾生如寄”,意思是人的生命短促,就像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苏轼的旷,并没有否定人生的一切苦难,相反,他的旷达来源于对生命短暂的珍惜与悲悯。
“吾生如寄”是苏轼独有的以悲观的底色过乐观的生活的生命观, 对把握不定的前途仍然保持希望和追求, 保持旷达乐观的情怀, 并从而紧紧地把握自身, 表现出主体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于世事的抱负,他没有选择退避,于内心的信念,他没有选择放弃。
《水调歌头》 中诉说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这个永恒的缺憾, 然而仍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的乐观祝愿作结。
在《洗溪沙》词中,苏东坡曾高唱“谁道人生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的生命颂歌。古时候的诗是言志,而他选择用词来抒发自己的心志,一次次在词中用自身独特的生命经验承认人生悲哀而又力求超越悲哀。
苏东坡并非一味的正能量,他的豁达,是在深刻理解了苦难之后对生命的接纳。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水照教授认为苏东坡的人生苦难意识和虚幻意识是异常沉重的, 然并没有发展到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对人生中的苦闷事,苏轼总能用他独有的美学的系统而将之引入“化”境,在吸取传统人生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从苦难—省悟—超越的羽化而登仙的旅途。
主播...

米铺工作室

及格米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