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再见爱人2》的其中一个预告中,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名场面,张婉婷的激动发言和失控场面被集中剪辑在一起,配合孙怡的尖叫的一声“她怎么回事啊!”“WHAT”,郭采洁的“救命啊!”,易立竞的“太窒息了”,后面接连的是观察室里崩溃表情的一连串闪动快剪,将张婉婷连同窒息二字当晚拱上热搜。


图片

这是我第一次对《再见爱人2》这档打着人文关怀包装节目第一次的失望,随后我发现了这样的手法,在整个节目中无处不在。

图片


《再见爱人2》制片人刘乐曾在《人物》中回应节目引发的对张婉婷的舆论。

图片

纵使节目组创作人员一再声称会做好对真人秀里暴露私人生活的嘉宾在舆论面前的心理建设和保护,我们却关注到,“窒息”一词并不是观众的原创,而是催更团嘉宾和节目的花字赋给张婉婷的。这样的说辞和做法在前后明显有着矛盾之处。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其实未经审视的传媒内容,也不会有价值。

我们很容易地通过一些客观的追溯随处可见的,是催更团的嘉宾隔着屏幕对那边真人秀的嘉宾不断下评判,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尊重。

图片


鄙夷表情+花字是催更团嘉宾出镜的标配在豆瓣小组中,一位网友这样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观察团总是预设自己是‘正常人’视角,预设了几对夫妻‘不正常’。但大家都是‘普通人’罢了,没有谁比谁更正常。我总觉得如果把咱每个人日常吵架的一些片段摘出来,放到电视上给人围观,也会被贴上很多污名化标签吧。”媒体对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制作,传媒在呈现现实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与现实世界产生误差,然而持守伦理的传媒从业者会不断用专业精神像西西弗斯那样去弥合这种不可能弥合的误差,这是新闻业所追求的。然而如今大量的真人秀综艺却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现实世界和内容制作过程中之间的差距,通过筛选素材,剪辑冲突,观察室嘉宾拱火等等的夸张手法,来聚焦和放大这种误差,增加节目的戏剧性和奇观。

首先是标题引导。我们看看截至发稿时,《再见爱人2》制作组现有的节目标题。首先是最先产生舆论争议的宋宁峰张婉婷夫妇:

《VIP沉浸版:张婉婷宋宁峰争执不断》《第2期上:张婉婷惹怒观察团》《VIP沉浸版第2期:宋宁峰遭禁言》《VIP加更版:张婉婷谈求婚细节》《第3期上:宋宁峰反击张婉婷?》《VIP加更版:张婉婷遭禁言惩罚?》《第4期下:易立竞发问张婉婷》《VIP加更版:宋宁峰强势保护张婉婷》《第5期上:张婉婷向宋宁峰道歉》《VIP加更版:张婉婷自称张可云?》

其次是正在产生舆论争议的「诗歌」夫妇:

《第4期上:苏诗丁卢歌犀利互呛》《VIP沉浸版:苏诗丁回忆儿时经历》《第5期下:卢歌被易立竞问急了》《第6期下:苏诗丁聊哭宋宁峰》《VIP沉浸版:卢歌质疑苏诗丁卖惨?》

而艾威和Lisa除了前期的打麻将矛盾的小悬念,冲突高峰目前还没有出现。

图片

其次是观察团发言催更团嘉宾们不断地喊出“有病”、“窒息”、“我不理解”,却没有往最大程度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的方向去回归理性和客观,是这档节目的一个败笔。


在片中,随手可见节目组拱火的例子,《第2期上:张婉婷惹怒观察团》一集的开头,催更团嘉宾们为了表达看节目窒息,在演播厅用上了氧气瓶。孙怡说:“吸口氧还能再看一段”,每个人都发出了认同的笑声。当整个催更团都沉浸在氧气瓶的狂欢中,只有吉娜一个人说:“什么样的反应还需要氧(气瓶)?”当然,从来不一起笑的吉娜几集之后就没有再出现了。在这个片段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不适。这是不是特别像校园中那种隐形霸凌,一群人聚在一起嘲笑另外一个不在场的人,或许那个人做了一些不为人所理解的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理所应当地指责上几句,踩上一脚,并且这种霸凌在一群人看似其乐融融的声势中变得越来越合理。当卢歌在易立竞的访谈中说:“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价”,此处马上剪辑进来一句孙怡的一声“在意得要死”。为什么要用剪辑这样来粗暴地打断嘉宾的表达呢?这哪怕在生活中也是无礼的事。如果那些被当成过“活靶”的嘉宾来到演播厅的时候,催更团嘉宾还敢说一样的话吗?既然当面不敢说,为什么在背后说得那么开心,何况这是收视人群覆盖面如此之广的电视节目?如果说有人想拿“节目是有剧本”来解释这一些,那恰恰可以说明真人秀节目值得质疑的地方。这背离了节目自己声称的“传播理性面对婚恋问题的声音,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传递当代社会的情感正能量”的价值观。因为节目的热度,正是凭借剪辑和观察室嘉宾的种种夸张反应这些假装理性的非理性来拱起来的。当然,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人们当然有表达自己态度的权利。然而公众人物在言论上面会负有另一层对公众负责的义务,因为每一句话,都可能因为传播的蝴蝶效应,产生不可知的后果。观察团带来的,似乎更多是对某一个人基于表象的批判,而虚焦了人在关系或生命历程中存在的更深刻的问题,本能地分对错,站立场,更容易的,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是是非非。而理解人,理解关系,理解情感,是难的事情。节目组不乏所谓的「专家」,输出的却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学观点,同时加上在心理咨询中被视为大忌的居高临下的片面批判,不免是一种失责。第三是剪辑制作剪辑可以多大程度地操控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观感,在这里不用再赘述了。真人秀的节目性质天然地被赋予了真实的期待。《再见爱人》中有两大悬念,一个是真人秀嘉宾夫妇的关系变化,二是观察室内催更团嘉宾根据真人秀嘉宾的影像呈现讨论走向,由此形成叙事张力,推动节目的发展。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构成了一种“演剧”和“追剧”的假想关系,而节目组常常会在片尾将催更团的嘉宾的夸张反应前置,以形成对观众的悬念。在张婉婷的发言的呈现的时候,剪辑是明显有缩短语句间隔,放大她的声音,辅以背景激昂的配乐,以及配上观察团嘉宾各种直呼“窒息”“崩溃”的大特写镜头,把具有争议的内容凝缩在一起反复强调出来,用配乐加剧紧张的情绪,来将张婉婷塑造成一个供观众攻击的靶。古有草船借箭,今有综艺热度人肉靶,节目组不免有将人物粗暴地“概念化”、“符号化”的倾向,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传媒伦理失范。Elena and Lila (Titles Season 2)音乐:Max Richter - My Brilliant Friend, Season 2 (TV Series Soundtrack)张婉婷出现时的配乐这种放大是三重的——在真人秀部分是通过剪辑,而在观察室部分是催更团嘉宾抓住真人秀部分剪辑放大的点,在添油加醋地就着表象继续放大,再在节目包装上映阶段在宣传上进行引导,几道工序之后,真人秀嘉宾已经从一条砧板上的活鱼变成了身上满是辛辣涂料的剁椒鱼了。好看的内容需要冲突,需要戏剧性。然而不要忘了这不是戏剧,真人秀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要在这个环境继续生活下去。

如果说节目组有底线,那么这份维持最后底线的方法就是先放后收。先拱火,后灭火。最开始的靶子是张婉婷,如今发展到中间靶子则变成了卢歌和苏诗丁。我们会发现最初舆论对张婉婷的攻击在节目的中期渐渐平息下来,而转为了对她的理解和喜爱,当中期的节目把「诗歌」这对离婚夫妇的矛盾点集中呈现时,满屏的弹幕开始站队苏诗丁或卢歌,这个时候张婉婷可爱和真实的一面被节目组更多地剪辑和呈现出来了,最初的「窒息」也变成了「真性情」。即使节目的设置和剪辑是往夫妻关系的问题不断暴露和解决的方向发展的,然而观察团在一对夫妻中对其中一个的偏帮,是否会加剧割裂?例如否定真人秀嘉宾的感受,而用连续的质问去让其展现崩溃的一面,从而达到节目戏剧性的效果。


卢歌在节目中崩溃通过向某一个嘉宾发泄而得来的快感是廉价的,它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割裂,却不能带来更深层的治愈。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综艺节目同样和其他媒介一样,同是一种拟态环境。它不同于真实的环境,但它又是在一个真实环境的基础上建构而成的。然而在不断追求无距离感的当代传媒中,特别是真人秀,更是模糊了现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界限,我们经常是带着媒介世界得到的信息投射现实世界。然而对于很多以来网络世界的当代人来说,媒介世界早已超越现实世界,成为许多人的第一生活了。媒介跟人一样,有着自身的性格和品格,知人论世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所以媒介素养,同样是当代公民的必修课,对媒介传播的信息,我们应该有一种批判的解读能力。

图片

《再见爱人2》的宣传海报:没有人应该成为一座孤岛。希望后面的呈现会真的如节目所言。

不知道是不是连制作团队都察觉到一部分的观众更喜欢安静独立观看的需求,而设置了不含催更团发言的「沉浸式」,这是VIP专属的版本。《小说月报》曾援引一位读者来信,说:“中国国民最大的毛病,除了好古与自大以外,要算是没有坚实的人生观,对于生命,没有热爱”;中国小说的最大弊病,是“缺乏人生观”,即“缺乏理想精神”。所谓“人生观”“理想精神”’,说到底是人文精神,即人对个体与人类的普遍关怀、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自觉追寻。中国传统小说,除了《红楼梦》 等极少数杰作,大部分作品都停留在通俗与消遣的世俗悲欢故事层面,缺乏对生命的深刻悲悯,缺乏人性的反省。上述是沈雁冰在一百多年前表达对小说内容的失望,然而同样的失望,我也想放在当下大众传媒的内容生产的普遍境况中。

主播...
米铺工作室
及格米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