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中国文化的重建》、《中国情怀》
作者:余英时
【收听提示】
本次主要讨论余先生《现代儒学的困境》、《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的这两篇文章
《现代儒学的困境》:
06:30 传统社会中儒学都能够成功克服每一次挑战,从挑战中焕发活力,没有被根本性动摇,直至19世纪中叶
07:08 儒学和其它宗教如基督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什么
08:00 儒学被制度化了,与社会制度紧密联系,是传统社会之中,人们从生到死的一系列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09:14 儒教在近代社会是如何一点点崩溃的
10:30 因为儒学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其实从鸦片战争开始学习西方技术的时候,儒学就开始从社会中丧失立足点,不用等到五四运动
11:38 五四运动对儒学形成的重大影响:儒学影响下的各种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都瓦解了
12:30 所以儒学并不是因为五四、文革等专门针对于思想文化的革命的发生才瓦解的
13:25 制度化的儒学的死亡是不是意味着儒学的再生?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看待儒学,思想解放?
16:30 儒学从五四起成为“游魂”
18:50 为什么儒学没有外在的支持和保障呢?
19:15 1.因为儒学落脚到“人”的修行,是实践的,不主张外显外露
20:51 2.中国哲学宗教思想是没有外化的“此岸”(人间)和“彼岸”(天堂)的区别的,中国人追求的是“向内超越”
22:12 著名的学术对话:韦伯VS余英时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27:23 本文的两个核心
27:41 核心一-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边缘化的?
30:35 核心二-五四的教训
30:54 一是没有学好西方:“民主”和“科学”究竟指什么?
32:08 二是对中国传统、中国历史并不真正了解
33:28 三是引入“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决定文化”的基础逻辑,就把文化排斥于边缘地位了。但实际在传统中国,文化一直是第一要义
36:03 为什么有这个题目,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文化、恢复文化传统
40:08 在重建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克服浅薄庸俗的情绪化政治化语言,把心态放平
40:26 语言一:“公知”
40:40 好,我这里口误了,是“文青”不是“知青”
44:34 语言二:“孔孝子”
46:27 三:“民族主义情绪”
48:07 余先生在《中国情怀》中的原文可以用来回应这一民族主义情绪
50:23 请让我以余英时先生《我承受的五四遗产》这一篇文章做结
以及,
录完这期,我就要去跳本草纲目了,谢谢大家(微笑脸)

空空如也
